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古文《刻舟求劍》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在教學《刻舟求劍》時,我從學生已經讀過的寓言入手,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他是這樣引人和教學的:

古文《刻舟求劍》教學案例

一、談話引入,板書課題。

1、說說你們讀過哪些寓言故事?

生:《坐井觀天》《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寓言小故事

2、你們知道什麼是寓言嗎?

生:通過一個故事,講明一個道理。

3、小結:寓言它往往是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寄託在一個精練、生動的故事裏,它是個文學載體。

4、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出示課題,學生讀題。 5、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生: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刻舟求劍”是什麼意思?

生: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師:現在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一起來探討這篇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循序漸進對學生逐步提高朗讀要求,有利於學生進步。

默讀課文

要求:把文中讀不懂的地方畫下來或提出來。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讓學生自己試着讀一讀,感覺一下文言文有什麼特點。讀的不通順的地方要多讀幾遍。

2、再引導學生試着結合譯文來讀讀這篇文言文,注意把文章讀準確通順。。

3、(指名讀,學生把文言文讀通順後)

讓學生拿出筆來,邊默讀課文邊把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詞的意思寫到相對應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地方先畫個問號。

4、、把理解的地方在小組裏交流交流,看看理解的一樣嗎。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組同學探討探討。

5、再讀課文全班交流:思考:通過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6、指導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味道。並重點讀文章的最後一句,自己體會一下,讀出了什麼樣的語氣。

(1)、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全班交流,表演故事。

請幾名同學表演故事,教師和其餘同學朗讀敘述部分。

7、思考:那個人能把寶劍撈上來麼?爲什麼?教師(模型演示)體驗當時的情景,感受文章爲什麼會用一個反問句結束。並趁勢引導學生說一說:學習了這課明白了什麼。

8、師小結:是啊,這個故事正是諷刺了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事物會變化的人的。那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和同桌說一說。(師巡視挑選有代表性的`講給全班同學聽)

四、小組討論:

1、那個人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

2、一起坐船過江的人看到他沒有撈到寶劍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掉劍人會怎麼做?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的實例,進行擴展延續,引導學生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五、師總結:

看來,同學們已經真正明白了刻舟求劍的意思,那希望同學們在今後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處理。

  六、全課總結,揭示道理。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刻舟求劍”是什麼意思嗎?

2、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小結:你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還能犯“刻舟求劍”的錯誤嗎?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學生明白道理後,勸說掉劍人,“假如你是掉劍人會怎麼做”、這些環節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全員參與,自主學習,在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像力取得較好的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起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大部分學生能夠描述本課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自動、互助地探究學習,積極參與發現,努力激活思維,從而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說話和與人交流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在極其濃厚的興趣下了解刻舟求劍的道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我根據古人讀書的經驗,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反覆朗讀領悟全文的意思。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了停頓、重音、以及語氣和節奏的指導,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學生讀出了感覺,讀出了**。這樣,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者主要堅持了以讀爲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除此以外,在教學中教者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扶助,必要的時候精當講解。並且根據課文內容及理解需要,演示劍掉到水中,而船卻在移動的情景,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感悟到:必須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着變化。整節課中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註釋及譯文,但學生卻不僅理解了寓意並聯系實際談了感受,還體會到了古今詞義、表達方式的不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