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知識梳理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1.文學常識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知識梳理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對話體爲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爲聖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2.重點字詞句

(1)通假字:

A.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B.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C.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A.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B.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時常、常常)

(3)一詞多義

而:A表承接:溫故而知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

B錶轉折:人不知而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表修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故:A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所以

C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D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

從:A.擇其善者而從之:採納、聽從,引申爲學習

B.七十而從心所欲:順從

(4)特殊句式

A.可以爲師矣(省略句,在“以”和“爲”之間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B.不亦樂乎(不亦……乎:表反問的固定句式,譯爲“不也……嗎”)

(5)成語

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亦樂乎、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歷史,對現在有新的指導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爲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擇善而從: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三十而立:人到了30歲就應該去面對一切困難。(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指有所成就。)

四十不惑: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不亦樂乎:A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B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也表示事態發展已達到極限或過甚的程度,並帶有詼諧意味。乎:文言中用爲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不亦”即“不是”,表示反問的副詞,解釋時不要加上“也”字)

從心所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也可以代指七十歲。

  3.《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關於教育思想的談話。他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張?

明確: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主張有: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主張有: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關於終身學習的效果的主張有:三十而立,四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 練習回顧

《論語》六則,彷彿在聆聽一個淵博的長者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你能結合文中有關語句談談你讀後的體會嗎?

例:A: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懂得了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鞏固的道理。

B:讀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道了做人必須有寬廣豁達的胸懷。

C: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懂得了求知要把學習和思考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學有成效的道理。

D.讀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懂得了生活中既要善於從正面學習,又要善於從反面借鑑。

E.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懂得了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F.讀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學的精神,同時又要有虛心請教、不懂就問的態度。

5.拓展延伸:請寫出兩句有關學習的名言、格言或諺語

示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