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皇帝的新裝》教案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七年級語文上冊《皇帝的新裝》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皇帝的新裝》教案

 教學目標

1、深入研討課文,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2、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研討課文,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小組成員相互傳看,每組推舉1—2篇有創新的優秀習作在班上交流,學生評議。

 二、指導學習 研討

1.教師範讀全文。

2.學生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騙子爲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

(2)寫大臣、官員和皇帝三次察看騙子織布的情景,場面相同,但寫法各不相同,試就其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進行比較。

(3)這場騙局是由一個小孩說出真相,這說明了什麼?

(4)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身處當時的情境,會怎樣做呢?

(5)對於這篇童話的主題,你怎麼認識?如果說它僅僅是揭露了皇帝及大臣們的醜惡靈魂,你如何看?

3.分角色朗讀

★聽朗讀錄音,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及語氣特徵提示:

(1)旁白:語氣親切、自然,語調平緩。

(2)皇帝:語調傲慢、神情自負。

(3)騙子:油腔滑調,阿諛奉承。

(4)老大臣:老於世故,語調遲緩,故作鎮定。

(5)誠實的官員:故作姿態,語調低沉。

(6)騎士們:隨聲附和。

(7)典禮官:討好皇帝,語調溫柔。

(8)百姓們:不敢說真話”心裏明白。

(9)小孩子,天真單純,高聲叫了出來。

(10)小孩的父親:說話坦然,但聲音較低。

另:人物心理活動由角色朗讀,聲音可適當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語。

★選定、分配角色,進行朗讀表演。學生簡短評議。

★.討論:聽讀之後,你受到什麼啓發和教育,有什麼聯想呢?

4.課堂小結

一篇《皇帝的新裝》,一場欺騙的鬧劇,在嘲諷、譏笑過後,總覺詼諧中寄寓着嚴肅的主題,催促我們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會浸染的純美,如誠信、無私,該怎樣去呵護、去堅持,讓心靈家園永遠爛漫、秀美。願這不會只是善良的翹盼。

 三、鞏固 延伸

比較《皇帝的新裝》與西班牙民間故事《盧卡諾伯爵•赤身裸體的國王》,體味安徒生創作上的匠心獨運。

多媒體顯示:

故事梗概:

從前有三個流氓來見一位國王,說他們是織布的能工巧匠。他們特別會織一種料子,這種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見,只要他有一個世人公認的父親,他又真是這個父親的兒子。但誰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親的兒子,那他就看不見。這使國王大爲喜歡,因爲他以爲藉着這種紡織品的幫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國裏,哪些人是法定父親的兒子,哪些人不是。這樣,他便能調整王國中的許多事情。因爲在摩爾如果他們不是父親真正的兒子,便不能繼承他們父親的遺產。於是他下令召那三人進宮來工作。三人告訴國王,確保不搞欺騙,可以把他們鎖在皇宮裏,直到織完那段料子。這使國王非常高興。國王由於對新布的“圖案”和“色彩”什麼也看不出,被一種死亡般的恐怖震驚了,因爲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認作父親的那位國王的兒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見的衣服,騎着馬在城中巡遊,虧他運氣好,那時正是夏天。

最後是一位照管御騎而自身又不擔心損失什麼的黑人走到國王跟前,說出了真話。

明確:《皇帝的新裝》同原型相比,有三處重要的更動: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在故事情節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話中的皇帝則是一個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說凡是私生子看不見衣服,安徒生把它改爲“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個沒有財產繼承權的黑人來點破真相,安徒生則通過一個孩子之口來戳穿騙局。後面的兩處改動,加強了童話細節描寫的典型性。總的說來,《皇帝的新裝》中的這些改動,使人物塑造和細節描寫更加典型化,這樣就增強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藝術魅力。正因爲如此,所以直到現在,人們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爲,往往還要引用那個沒穿衣服、還自以爲穿得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來做比喻。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改編劇本。依照故事發生較爲集中的皇宮、織房和由更衣室到遊行廣場三個場景編排幕次。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五)1、(1)這段話用概括、對比的手法寫出皇帝愛新裝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第一句強調的重點是“除非爲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用誇張突出強調皇帝愛慕虛榮、生活奢靡。

(2)聯繫課文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心很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被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裏感到“不大自然”。

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寫,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點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3)一句“駭人聽聞”,一句“最可怕的事情”,兩個“難道”的反問,都是皇帝心裏所想,這幾句心理描寫,突出了皇帝極端恐懼的心理。他雖然什麼也沒看見,嘴上卻極力讚美,而且用了“極”“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飾語。心裏想的和嘴上說的完全相反,表現了皇帝的虛僞和驕橫。

(4)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他不能在公衆面前暴露自己其實愚蠢和不稱職,只好硬撐住,用“更驕傲的神氣”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恰暴露了他的外強中乾。

2、如驕奢淫逸、昏庸虛榮、愚蠢無能、自欺欺人等。

第二課時

二、2、1)童話一開頭就對皇帝嗜新衣成癖極盡渲染,兩個騙子毫無顧忌、大膽行騙,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腳,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點。賦予奇怪特性的新裝,不但迎合皇帝的虛榮,而且用以檢驗臣民,鞏固統治,這樣對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騙局和皇權就結合起來。在騙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惡行。

(2)三個場面類似而不同,情趣橫生,刻畫了皇帝和他的臣屬醜惡可笑的嘴臉。①老大臣和官員察看織布的神態、動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驚奇之餘,先是“把眼睛睜得特別大”,然後又一邊稱讚,“一邊從他的眼鏡裏仔細地看”,最後則“注意地聽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而那個官員只是“看了又看”,並沒進一步的動作。②心理描寫也各有不同。寫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憐和哀嘆;寫皇帝則多用疑問句,表示吃驚和懷疑;官員用疑問句,年輕得志自我懷疑。③語言描寫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僅反覆稱讚,而且答應要呈報皇上,表現了他的虛僞、自欺欺人,也再現他當時惶恐的心態。總之,三個人中對老大臣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而對大臣的描述則是對皇帝的陪襯和烘托,揭露出整個宮廷,乃至整個社會說假話、互相欺騙、隨聲附和的惡習。

(3)作者讓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講出真相:“他什麼衣服也沒穿呀!”這句話既天真又大膽,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這一筆,增強了童話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現實意義。孩子無所顧忌、直言不諱,因無私才無畏。相形之下,皇帝、騙子、臣民們說假話無不緣於自私自利。

(4)鼓勵學生談出真實、有創新的想法。

(5)對主題從社會學的角度作出的單一化闡釋,傳統歸結爲: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醜惡,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虛僞、愚蠢和自欺欺人的醜行。顯然淡化了文章其他文化底蘊的開掘。

“最奇異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安徒生語)。《皇帝的新裝》是對現實真相的無情解剖,揭露出社會的病態。但童話在濃墨重彩地嘲諷皇帝、大臣的極端虛僞之後,又描寫了普通百姓,區別之處在於嘲諷程度的不一樣,對前者是尖刻的,對後者則是善意的,畢竟百姓在小孩道出真情後有個艱難的轉變過程,而促成這個轉變的又是作爲與成人對立面的無知無畏的“小孩”,而這種鮮明藝術對比恰揭示了受社會浸染的成人們虛僞的性格弱點。所以,鼓勵學生對童話主題作出多元解讀,如對人性的弱點——虛僞的批判。

3、(1)說假話的人大多有私心雜念。

(2)昏庸無能的人常會任用阿諛奉迎、說假話的人。

(3)騙子騙人總是投其所好,滿足被騙人的私慾和虛榮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