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世說新語二則》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世說新語》二則是同學進入初中後學到的第二篇文言文

《世說新語二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法指導: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導入:請同學講述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說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說呢?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說的源頭在哪裏?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說就是古典小說的搖籃。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古代小說所記得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說新語》就是六朝志人小說代表作,劉義慶編著。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 疏通句篇: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地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3、提問:大家對於課文有沒有什麼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組)

(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怎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鬆,溫馨)從哪裏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交代詠雪背景只有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別看這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書官宦之家,在這樣的家族裏,遇到雪天無法外出,纔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當然是謝太傅謝安,聽衆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麼話來?“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文末爲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

明確;下面接着寫主要事件—詠雪。主講人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來了兩個答案,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但最後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都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一大特點。

四、 拓展延伸:

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爲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表達的是什麼情感?(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佈置作業: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第二課時

一、 檢查第一篇的學習情況

二、 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1、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暴躁、易怒)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3)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1)不過分。因爲元方認爲這種無信無禮之人,不值得與他交談。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過分。既然友人已經感到慚愧了,對父親的朋友應當以禮相待。)

(4)《陳太丘與友期》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就是剛正不阿,爲人正派的意思。爲什麼沒有列入“夙惠”一門?(“夙惠”是專門記錄聰明兒童的故事。這一則故事雖然也表現了他的聰明,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爲人的道理,“無信”、“無禮”兩個詞的是全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責備客人,從反面來說“信”、“禮”的重要性,所以……)

(5)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4、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5、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

6、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四、拓展延伸: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於)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爲甘露所沾,下爲淵泉爲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問題:(1)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的內容。(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五、作業 :

1、完成課後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客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時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4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 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魏武將見匈奴使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