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感知教材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全文語言不僅有準確性,更具有生動典雅的特色。文章不僅告訴我們物候知識,更倡導我們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點撥。

4.品析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教學思路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質疑激趣

由古詩導入課文,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採用多種閱讀方法,師生共同參與,達到熟悉課文,瞭解內容的目的。

三、理清脈絡,梳理順序

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點撥和啓發下快速梳理文章脈絡,並獲得新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賞析文章離不開品析語言,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讀激發興趣,以點撥代替串講,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輸,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準確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轉化已學知識,調動已有經驗,合作交流,既鞏固本課所學,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學以致用,纔是學習的終極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並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以學習說明文爲契機,學習創作簡單的科普說明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課型: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絕句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歌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爲背景。唐明皇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楊貴妃要什麼,唐明皇就給她什麼,這不,身在京城長安的楊貴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從南方千里迢迢送來新鮮的荔枝。當然,這一路上累死了幾個人,多少匹馬,我們無從考究。只是有人有疑問:當時爲什麼不能在長安種幾棵荔枝樹呢?是啊,長安爲什麼不能種荔枝樹呢?今天,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板書)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師生串讀,齊讀、默讀。邊讀邊思考:能否把所讀的內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來師生共同探究。(學會圈點勾畫,是閱讀的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教師試讀第一段,找個學生讀第二段,齊讀第三、四、五段,默讀後文。

 三、梳理結構,梳理順序

①學生較容易把握的部分:

決定氣候的因素

能說說這麼多的內容,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嗎?

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②這四個因素的先後順序能不能調換?爲什麼?(可不可以先寫古今差異?)

(說明文的順序可以分爲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按照先主後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個因素是按照對物候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這樣條理就很清楚。

③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運用剛纔介紹的方法畫出重點句或關鍵詞,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學的含義

重點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

“這些”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指的是“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的大自然語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着重要性

重點句:“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這裏”是指上文內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學有重要意義

重點句:“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此外”指除農業之外的範疇,即其他方面的意義。

教師總結:剛纔同學通過圈點總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課文內容。作者條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作者對物候的介紹引起我們的興趣,文章的謀篇佈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

可貴的是,作爲氣象學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的文章語言也非常獨特。

要說特別,先說一般:一般情況下,說明文的語言應該具備什麼特點?對,準確!(如果不知,可找幾個例句引導)

(一)語言的準確性(以6~10節爲例)

1.理解

說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

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裏面講到“《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裏“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爲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說得太絕對。

2.探究

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麼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確)

②、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模糊)

同學們找得很好,我們來深入體會一下,爲什麼表精確性與表模糊性都體現着準確。第①句準確沒有問題,經過科學實驗與統計,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確。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籠統的,不能做精確的實驗,用模糊的語言,留有餘地。像我們平時用的一些概數詞、程度副詞都屬於模糊詞(約、左右、前後、一般、大多數、若干)。精確與模糊都體現準確。

那麼,本文除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一普遍特點外,還有什麼特點?對,生動!(如果學生感受不到,教師可通過朗讀、換詞等方法啓發學生)

(二)語言的生動性(以第一節爲例)

1.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句,讀一讀,評一評。

2.說說你喜歡這句話的理由(說說語言生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例析:

“甦醒”將大地擬人化,展現一幅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色。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融化”河水解凍,寫出了冰雪的動態,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開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動春的希望。

“萌發”描寫小草、樹芽生長的情態,草木破土而出,顯示出草木的生機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節變換的顯示器。

“次第”寫出百花競相開放、爭着報春的熱鬧情景。

“翩然”寫出了小燕子輕盈飛舞、活潑伶俐的情態。

“孕育”擬人。將植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壯之態。

“簌簌”寫飄飛的落葉,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爲什麼不是一片片?

“銷聲匿跡”描寫了昆蟲(準備)爲過冬作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寫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連天”描寫出秋天蕭條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詞將秋天寫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熱、善解人意的天使。

“風雪載途”寫寒冬,一詞傳神,表現出冬天風狂雪災,寒氣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讀並小結

第一節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着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說作爲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生動而準確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

作爲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並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要說了解和觀察物候,農民們是最好的研究者。因爲他們不僅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那就是諺語。

你知道哪些諺語呢?能不能說說這些諺語所傳遞的物候現象。

例析:

① 雞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雞曬翅又曬腿,出現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網天下雨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荔枝滿園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我,自然條件下的長安,是種不活荔枝樹的。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

 七、課後演練,學以致用

如果有機會觀察一下向日葵,就會發現向日葵的花盤總是隨着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正因爲這樣,人們纔給它起了這個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長了,花盤就不再隨太陽轉了。大家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或查閱相關書籍,瞭解瞭解,寫篇以“爲什麼向日葵圍着太陽轉”的文章。

 八、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對象: 物候(學)

含 義 觀 察 成 因 意 義

(物候現象) (緯度、經度、高下、古今)

語言: 生動性 準確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