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鄭人買履》優秀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62W人 

古文寓言,文字簡練生動,所寓的道理又含蓄深刻,耐人尋味。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鄭人買履》優秀教案設計,歡迎參考~

七年級語文上冊《鄭人買履》優秀教案設計

  【《鄭人買履》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四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不應拘泥守舊,要學會變通的道理。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3、通過學習,感受文言魅力,學生對文言文有閱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2、懂得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導學案設計:

1、讀——仔仔細細閱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理解——對照譯文,理解句子,瞭解課文內容。

3、質疑——有什麼疑問,標註出來。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活動:

聊一聊買衣服或鞋子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猜字揭題。(觀察課文插圖“履”。) 【板書“猜”】

2、介紹作者:(先讓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爲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後人稱《韓非子》,現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爲中心的等級制度。

  二、試讀質疑

(一)質疑並檢查自學情況

1、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2、檢查預習。

①放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②指名讀,正音。

③學習多音字:度、寧。生字:罷。

(二)理解故事大意

1、古文譯文對照讀。【板書“對照譯文”】

2、理解課文大意。

3、說說寓言的主要內容。

(三)趣味讀文

1、讀出節奏——跟讀、搖頭晃腦讀。

①聽範讀。

②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③全班合作跟讀。半句半句讀,古文——譯文。【板書“反覆誦讀”】

  三、研讀交流

1、默讀思考。把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並小組討論,試着解決。)

(1)何不試之以足?(爲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書“且置履”。隨文了解“坐”——“座”】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板書“不得履”。隨文了解“反”——“返”。】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板書“寧信度,無自信”】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分角色朗讀本文。

3、討論:最終這個鄭國人沒有買到鞋,爲什麼沒有買到?你覺得這個鄭人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你從中感悟到什麼?(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從實際出發。)【板書“從實際出發”】

 四、拓展延伸

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請聯繫實際加以說明。

  五、總結昇華

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所以我們學習文言文課採用“猜、對照譯文、反覆誦讀”的方法。

  六、作業佈置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2、擴寫。注意寫出當時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且置履 不得履

寧信度,無自信

(從實際出發)

(副板書)文言文:猜、對照譯文、反覆誦讀)

  【教學總結】

反思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學生讀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詞意思和現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掃清字詞障礙,是學習的基礎。在學生讀通全文的基礎上,我把課文中幾個有難點的字用課件出示,有一個句中出現兩次卻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學生弄懂了這些關鍵字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就非常容易了。

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方法的引導。比如:在學習“置”時,我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機出示了兩個現代使用的詞“置身事外、置辦傢俱”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理解他們的意思,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學習課文伊始,我就讓學生首先回憶過去學習古文的方法,並要求他們使用這些方法自學課文,使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還掌握了方法,實現了“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

朗讀貫穿始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層次閱讀。首先是讓學生通讀課文,讀準字音;然後是標出停頓,讀出節奏;並在學文過程中,變換各種形式的讀,如:體會人物心情讀,分角色讀,譯文原文對照讀等。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讀出古文的韻味。這樣層層推進,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也把“以讀爲本” 落在實處。

課堂充滿樂趣。古文本來是比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課文,課就會感到乏味、單調。爲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課件出示一段無聲的幻燈片,讓學生用課文中的原文配音。學生看着有趣的畫面,非常興奮,都積極踊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並不是讓學生按譯文複述,而是要求他們加上聯想和想象,再運用適當的動作和表情講一講這個故事。結果學生們學得是興趣盎然。

儘管精心備課,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足之處: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讓學生比較古文和現代文的不同之處,有學生說:“古文有詞語顛倒的現象。”我很高興地總結她的發言“這是語法規範不同。”在學習課文的最後,我提問“誰能告訴鄭人買鞋子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用腳去試。”“我們學了古文,這句話用古文怎樣說?”學生經過思考, 回答“試之以足。”這時,我忘記點出這是詞語倒置現象,還可以說成“以足試之。”這裏本來是可以讓學生對古文的詞語倒置現象加深印象的時候,我卻忽略了,下課後非常後悔。這不是課前的預設,所以課上出現新情況就沒有及時調整,還是課堂機智不夠,這還是以後需要“修煉”的地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