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本單元以探險傳奇爲主題,選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豐富的題材,多樣的文體,引人入勝的情節,令人深思的主題和精美的語言,將使學生對這個單元的“探險之旅”充滿興趣。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根據英國科學探險家斯科特遺留的資料所寫的傳記。課文用飽含感情的文學筆法,敘述了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南極探險絕望而歸以至覆沒的悲壯故事,給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啓迪:勝利和失敗、偉大和平凡該如何定義?

《登上地球之巔》是一篇通訊,寫中國運動員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峯的壯舉。“連飛鳥也無法越過”的“充滿死亡的路線”,阻擋不了中國運動員的探險腳步。雖然在登山過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時時威脅着運動員的生命,但我們的英雄們,靠着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團結協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書寫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學習這篇通訊,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時感受強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犧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演講詞。這篇演講詞緣於1986年1月28日的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這是一個導致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的悲劇。演講詞聲情並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語言極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兩篇》都與太陽有關,也都體現了人類的探索精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初讀階段]

層遞式提問,引起學生看屏幕,通過麥克風感受朗讀。

師: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麼。

任燕:我聽不懂這首詩講什麼,我想知道主題。

黃傑:是作者的兩條路寫得好還是周曉燕和董超說得好?

顏建英:這個“路”到底是什麼“路”?這樣的寫法,我們上冊在哪裏學過?

任燕:走一條路就走一條,幹嘛還要改日再見?還要嘆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態度樂觀向上,這首詩的態度是什麼?

黃曉燕:走條路需要這麼複雜嗎?

(教師等待一分鐘,沒有新問題出現)

師:黃曉燕同學很坦率,這一條路爲什麼這麼複雜?

生:(雜亂)也許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麼路越走越難走……

師:同學們很風趣,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這裏的路指得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顏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雜):“人生之路,貝貝起步。”

師:好的,廣告詞都進來了,孩子從小健康,走人生之路纔有實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你會怎麼辦呢?

陸芳敏:這很難,我想上重點高中,可按成績卻只能進普通高中啊!

師:陸芳敏的難處大家有同感嗎?

生(雜):有,還有比如以後工作等等的選擇都會很難。

師:那麼,現在理解作者爲什麼小“路”大作嗎?

生:理解,因爲這是“人生之路”。

師:誰能告訴任燕同學,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湯小鋒:人生之路很難走,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選定,就沒有後悔藥可以買了。

黃傑:人生有一條道路,不能回頭。

師:那麼作者所說的改日再見,看起來不可能囉?

生(雜亂):當然,所以他要嘆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頭路,感到可惜,所以詩人的態度是憂愁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懷着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

(齊讀詩歌,教師對頌讀進行短評)

[精讀階段]

師:同學們讀到荒草萋萋時,我想到了黃傑同學說“誰寫得更好”的問題。大家能否摘取關於路的描寫,來比較鑑賞一下。

(學生五分鐘自讀比較;自讀結束後,可以各抒已見)。

周曉燕:作者寫大路用了“消失叢林深處”、“延綿無盡頭”,我覺得比我有味道,寫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誘人”、“美麗”,更寫出小路荒涼,比我好。

徐芳:你太謙虛了,我覺得大路還是你寫得形象,作者雖然突出了“路長”,卻寫得沒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涼,我還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暫的互相評論,教師鼓勵大家相互駁斥。)

師:徐芳同學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卻念念不忘大路。他怎麼說來着?

生(齊讀):啊,留下一條路等到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師:走了一條自己選擇的路,爲什麼又留戀另一條路呢?

董麗麗:也許作者選擇的小路走得並不順利,所以他覺得還是大路好。

範佳:那也不見得,或許大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呢?

卓俊義:得不到的東西,你會認爲它總是好的,所以後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傑: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

師:那麼如何減少選擇後的後悔呢?

生(雜亂):選擇的時候要儘量慎重,一旦選定,就要堅定不移。

黃傑:既然選擇要慎重,那麼作者爲什麼反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董慰強:因爲小路神祕,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歡曲折的人生。

[延展閱讀]

師:說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麼?它叫作什麼?

生:(大部分齊答)《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行道樹》,叫作“象徵”手法。

師:(屏幕出示象徵的定義)“象徵”——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徵“光榮”,“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象徵”和“比喻”的區別在於,“比喻”着眼於相似點,而“象徵”側重於本質上的聯繫。例如“紅花”可以象徵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徵意義)。

師:剛纔同學們例舉了許多象徵意義,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徵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姚佳(問):寫詩歌用象徵有什麼好處呢?

師:這個問題不好答,同學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與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選擇”,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讀詩歌,談談感受行嗎?

(生改讀課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換入象徵義)

師:讀後感受如何?

生(雜亂):太嚕嗦,而且像講道理,不像詩歌。

師:能用平常我們講的文學用語來表達嗎?

袁湘芬:如果直接講道理,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師:對於她的說法,大家怎麼看?

生:就是我們要說的。

師: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謝謝袁湘芬同學幫助我解答問題。

生:我們寫作時怎麼來運用象徵呢?

師:當然是“學寫”啦!

生:笑。

師:我們順着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後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這樣寫的:我越走越艱難,小路上滿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來,但我決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沈麗: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災難,我精疲力竭卻不能回頭,人們啊,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別像我那樣,遭遇痛苦。

鄒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風和和暖暖,但我覺得無聊,因爲沒有挑戰。

董超:大路一望無限,前途平步青雲,我慶幸我的選擇,人生纔會一帆風順。

黃傑:我反對董超的看法:“梅花香從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若要人生有作爲,崎嶇小路搏一回。”

(下課鈴響起)

師:(總結)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3.教學反思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4.專家點評

片斷一,爲餘映潮老師執教,教師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這種教學策略是正確的,值得更多人借鑑。朗讀很重要,怎樣指導朗讀?要引發朗讀的興趣,要強調變化。片斷中教師在朗讀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個“變”字。首先採用吟誦的方法,教師着意提出要區別於“唸書”,也就是說要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後嘗試講述式的朗讀,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談中表達出來,此時對文章的理解更爲冷靜而深刻;最後要求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詩歌讀給自己聽。從朗讀要求的變化,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給別人聽到讀給自己聽,從讀者、朋友、自己三個角度體會詩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內逐步深入內心,目的在於通過朗讀觸動學生內心最敏感之處,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這樣在朗讀上的精心思考和設計,應該可以爲我們所借鑑。

第二個片斷,也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例如,從初讀到精讀,體現了閱讀從淺入深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語言較爲幽默,能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課堂較爲活躍,主體性得到了較好體現。

這些都是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追求達到的。然而,對比第一個片斷,也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閱讀是需要師生全部參與的對話。這個對話,要有質量,就不能光追求熱熱鬧鬧,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作爲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來說,進行教學反思,能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通過回顧,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時給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下面我將以《陋室銘》爲例,進行教學反思,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我認爲懂得語言就是懂得語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國家,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的痕跡,並不是說我們會閱讀就可以,我們還要學習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人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朋友間的語調,熱情的邀請同學們一起進入劉禹錫的房子參觀。提問他們:你是否有嘗試過描寫自己的家或者臥室?你是怎樣跟別人介紹的?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經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朗讀,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堅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範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賽讀或者學習古人的說話方式進行朗讀。在學習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着手,讓學生知道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語文知識,提起自己學習的興起,去尋找其中的快樂。以一顆快樂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腦,去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在實踐中學習。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陋室銘》中託物言志的寫法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新的教學要求我們以生爲本,以生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懂得託物言志就是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聯繫着學生,使學生明白並會運用這種寫法。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學生身上最容易檢測到教師的成功與否,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相互學習時進行。的討論,要允許答案的多樣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時,教師不能侷限於答案,除了回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之後,還可以回答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文言文知識的基本特點,摒棄那種只教會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的灌輸性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脫俗的情懷。

三、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文字,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每天都在與語文打交道。現代白話文也是脫胎於古漢語,因此,我們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有時候會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裏會懸掛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這時我們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住在裏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在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當然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學完,只有通過與社會接觸,與生活接觸,才能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時應以生活爲例,適當的運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中國文化盛行的今天,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如果連自己祖先的話語都不瞭解,不就貽笑大方了嗎?

四、在思考中學習。

作爲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在討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時,學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對偶呢?這節語文課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掌握好了嗎?認識的價值學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鐘的一節課,回顧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借鑑,通過不斷地自學,聽課,向前輩請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訓,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讓學習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的教學,並不是一味的傳授字詞句的解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去發問,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保證。所以,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成爲課堂教學行爲的反思者與研究者,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專業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1、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設計了四次讀書,開篇散讀,是爲了使學生正確把握停頓和節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着一生範讀是爲了啓發學生的想象。第三次讀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後的齊讀,是讀出對作者節操的讚美之情。上課結束時還有一讀(或背),是爲了體會本文一直押韻,只最末一句不押韻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後這一讀,因下課鈴響而導致未能實現,是一大遺憾。

2、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爲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爲何以《陋室銘》爲題?”“爲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爲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爲結束語?”“爲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爲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3、語文課是美的教學,老師本身的語言也應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不講或少講“水話”,使自己的授課語言更規範、更優美。也許這一點帶來了相應的弊端:似乎更拉遠了原來就已很感陌生的師生距離。而我在自己班上課,因爲師生有感情基礎,學生也適應和習慣了我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課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反思之餘也頓生一絲迷惑與彷徨:外出與不熟悉、沒有感情基礎的學生交流,是否還該保持規範、優美的授課語言和一貫的授課風格?如何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4、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對照,學生中有不認同者,我正好趁此機會說:“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果然碰到了類似情況,因此我進一步向學生介紹讀書的好處。雅緻的動態畫面配以《廣陵散》等音樂,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因爲語文本身與藝術是密切相通的。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1、激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

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爲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

2錄音朗讀的示範對比,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

課文理解並不難,課前有預習,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讓學生利用註釋,合作學習,討論質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沒有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扣着問題來理解。生怕一略而過,學生非但字詞句沒有掌握,連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後收上預習作業,發現這一環節,學生幾乎都能解決。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課文讓學生讀幾遍。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梳理課文非常到位,自學能力非常強。我後悔在教學環節中譯句太多,對人物分析分佈的時間太少。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反而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討不夠深。一來,時間限制,二來,學生有些拘謹。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有單簿之嫌。安排一課時,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在課後的主旨補充分析時,學生從呂蒙、孫權、魯肅三個人物、三個角度來提煉啓發,效果比公開課漂亮。周琪從孫權事務多卻勤於讀書提煉出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能夠出其不意,讓人欣喜。

始終覺得文言文教學,面對普通班級,如何做到文辭與思想兼顧,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難解決的頑症,現在邁出一小步,也算嘗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我今天順利完成了《醜小鴨》的教學任務,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堂課自我感覺應該是成功的。提前備課,並參看別的老師的教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應爲“對醜小鴨經歷的感想和認識”。前面的字詞目標及內容感知目標如平時一樣,但到了重點目標“醜小鴨的經歷對自己的啓示”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僅回答踊躍,而且見解獨特。像孫廣紅同學分析道:我們應該學習醜小鴨能以平靜心態對待歧視、打擊,朝着既定目標奮鬥不止、樂觀向上的精神;盧立鵬同學分析道:對自己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諷刺挖苦和製造麻煩的小人,我們不需要仇視他們,還可以去感激他們,因爲,正是他們的歧視,才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懂事……學生們的這些純真而又坦誠的思想,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樣的效果,比老師把自己的觀點讀出來讓學生接受強的多。

通過這課的教學,使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學生並給予學生機會。只有這樣,不僅能讓老師省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上進的能力。

把閱讀、分析的權力交給學生,就是我上這節課的最大收穫。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觀舞記》是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寫的一篇優美的觀後感。文章寫了作者對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精妙絕倫的舞蹈的觀賞及其觀賞的心情和感受,表現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本文在教材的安排是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便把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作爲了本文教學的教研問題。

爲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

1、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參加學校文藝會演,如何準備舞蹈節目以獲得觀衆喜歡的過程。

2、讓學生閱讀課文,分析作者觀察、欣賞、描寫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角度。

3、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爲描寫精彩的語句並進行仿寫。

4、欣賞一段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孔雀舞》,學習課文的寫法把觀賞的優美舞蹈寫下來。

反思自己上的《觀舞記》課文,我感覺有幾點做得好:

1、教學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一段印度舞蹈。問學生:大家覺得印度舞蹈怎麼樣?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爲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穫的。過渡自然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有利於學生與文本進行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學課文結合了起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2、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

3、教學問題設計的層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學生寫作的學習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隋”“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從修辭上說: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2)“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3)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後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好,好在它爲文章後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首先關於導入的設計。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我想了好幾種導入。

可以從陶淵明無法施展抱負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隱居避世入手;也打算從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入手。但最終我選擇了從題目理解入手,開門見山地引出所要講的課文。因爲我覺得在45分鐘裏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將課文分析透徹是很緊張的。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解題開始。從效果來看,學生一開始愣住了,不知“說”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我的點撥之下,記起了《愛蓮說》,也就明白了“說”就是說說、談談的意思。一開始沉寂的課堂也就活躍了。

但可能因爲是公開課,顧忌的比較多,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接下來的關鍵字的解釋上稍嫌潦草,特別是文末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其”字,我只是簡單地肯定了一下學生的答案,簡單地說了一下是個反問句,沒有問個“爲什麼”,沒有讓他們品味揣摩,更沒有讓他們通過大聲朗讀來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這裏能再多花幾分鐘,並且能結合課後練習四來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此也就不會有結尾的鬆懈了。

關注的第三個細節是作者在文章中語氣的變化,這種語氣的變化濃縮在幾個“也”字上,那怎麼讓學生通過讀這個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這在當時確實是煞費苦心。最後我試着讓幾個朗讀能力很好的同學來讀這幾段文字,並且要求讀準這個“也”字,其他的同學仔細聽,並對朗讀的效果進行點評。幾個點評得比較好的,我還當面叫學生示範性讀出來。學生對作爲評委這個角色很感興趣,點評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頭痛的問題交到學生手裏竟然變得很容易,這確實是我意想不到的,這塊環節也成爲了這節課的亮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是以探險爲話題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寫人物心理活動還帶有點西方意識流味道的課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其實挺難理解的,再加上選擇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開課,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冒險的歷程,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即使失敗,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說的“我們在羣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這堂課,大致流暢地展現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也達到了教學意圖,細節方面也落實到位:

一、追求課堂的豐富性

豐富性一直是我課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豐富的同時,如果不理順思路,有可能會帶來條理紊亂的後果。所以在步驟的設計,費了一些心思,還好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每個環節的串聯是順暢的,而且也達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個環節的銜接上,沒有遇到一點磕絆,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二、追求課堂的深度感

這堂課容易上得很“說教”。所以在主題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後以“以樂觀、責任、執着、堅強、信念等來點燃生命之燈”的主題、以及“生與死”問題的探究,來提高文本的深度。雖然七年(1)班學生總體表現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學習習慣不太好,有些學生課堂上喜歡看教參回答問題,懶於動腦筋;還有由於學生預習不充分,品嚐文章關鍵句子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課後進行,是一點遺憾。

三、創新與個性併發

這堂課,基本展現了自己的風采,也調動了氣氛。精彩緣於生成。我很慶幸自己給了學生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讓他們敢想、敢說。孩子們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信息量廣,接受快捷,方法多樣,思維活躍,課堂上常有“節外生枝”的情況,一成不變的“教案劇”根本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的確定性中存在着不確定性,纔會創造出美的涌動,就像鳥兒們喜愛生活在生機勃勃的綠樹枝頭,而綠樹因爲有了鳥兒的靈性才愈發蒼翠挺拔,呈現出無限生機。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有一顆“生態保護”的寬容之心,用自己的細心、愛心、恆心,呵護孩子們創造性的智慧,精心呵護孩子們偶爾“飛出”課堂的思緒,用自己的教學機智串連起那飛揚的思緒,讓語文課堂這棵綠樹時時煥發靈動的光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蘊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爲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爲:“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爲“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爲“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閱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閱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裏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按照平時習慣的上法,《傷仲永》一文的教學到了最後的感悟階段,學生們侃侃而談,什麼天資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更重要,什麼天才出於勤奮…….就是平時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不認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還在感嘆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個個臉上帶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敗,難道這篇課文教學意義僅是爲了應付考試,掌握必要的字詞,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這樣簡單嗎?

爲什麼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道理,同學們這麼漠視,如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個不幸的故事,而我們教學所做的,僅是分析,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靜靜的看着全班,面無表情,同學對我反常的表現也十分驚訝,全班靜悄悄的,我對着他們說: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精闢的總結,“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己過”,剛纔同學們講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談,可是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個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仲永,你們之間存在着極大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應學古人,以仲永爲鏡,明確一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爲手上有了本工具書,就忽視了課文裏存在的思想意義,那我們的學習是嚴重本末倒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筆,寫這樣的一個話題:仲永和我之比較。就天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比較寫下你們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收到這樣的一些感悟:天資不夠,更需努力,父母關愛很幸福(有的孩子講起了父母爲了自己能好好學習,放棄了休息,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與仲永的父母有本質不同,學校教育體系很完備,培養我們的素質很有利,學習環境有優勢……在學生髮言中,很多同學能結果自己的實際,真誠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語言變得真誠。。。。。。我想,此時此刻,《傷仲永》一文才稍稍實現了其“勸學”之意義。

語文課需要氛圍,與課文相融,與作者共鳴,與自己對話,一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投入。這半節課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這樣能行嗎?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較爲簡單,初一的學生上學期接觸了幾篇簡單的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

所以我設置的主要教學目標有:

1、讀準字音、節奏。

2、正確翻譯文言文,掌握其中重點的實詞和虛詞,以及特殊的文言現象。如倒裝句、省略句、古今異義詞等。

3、通過人物的語言握把人物形象。並能讀出啓示。

在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方面,我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讀準字音節奏、讀懂文意、讀懂人物、讀出啓示等環節,層層推進,通過教師引導點播,通過結合句式的特點、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讀法等方面進行突破,幫助學生深入瞭解人物。具體如下:

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了學生的解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後該怎麼學,效果較好。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學習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爲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

4、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設計問題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七個問題,重點是: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陋室的特點?作者的陋室是否簡陋?找出文中可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並作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後對於句子的鑑賞,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鑑賞,學生卻無從下口,這個問題相應也出現在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上。課後我在尋找問題時發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也就是說在口頭的問題上指向不明導致學生有了誤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總之,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研讀文章時進行的不是很順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 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注重對話意識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 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並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於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2、 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①你認爲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複,一般來說,自己認爲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併爲: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爲恰當的情緒和節奏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 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於老師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爲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在設計時,我採用“學、展、練”教學模式,重點放在了學生的朗讀。

一、在組織教學中,採用了簡約的設計思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二、在教學實施中,借用了多媒體輔助手段。

學生對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課的開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錄象,讓學生感性認識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驚心動魄,在此基礎上,再進入文本,這樣學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積澱。

三、在教學過程,採用了“學、展、練”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整個課堂分成了兩個板塊:板塊一:創設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塊二:感情朗讀,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個板塊中都設計了“學”和“展”的環節。在板塊一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找找“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現幾次,組內交流說說好在哪裏,然後在組內交流展示。在這一板塊中,學生很容易找到並做了準確的回答。在板塊二中,我也設計了一個問題: 小組有感情朗讀課文,品味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聽) ”的句式說出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讓大家感受到它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展示,我還給了學生提示:例如: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在展示環節中,各組發揮小組智慧,採用了男女讀、引讀、齊讀、組間賽讀、挑戰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過朗讀展示在大家眼前。

“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完成“學、展”環節後,我根據這課語言優美的特點,設計了小練筆:以“好一個韻律繩操!”爲中心句,以我們的大課間活動“韻律繩操”爲內容對個人或場面進行描寫。(可以採用文中的修辭手法)這個設計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操作。可在學生練習中,只有極少的部分學生寫出了一段話,看來,對學生平時習作訓練的太少了。

透過這一節課,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繼續在語文課中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爲語文教學一個有效的手段,同時注重學生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習寫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