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三下《鷸蚌相爭》教後反思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鷸蚌相爭》教後反思之一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通過說話訓練引入課文。然後圍繞“爲什麼爭?”“爭什麼?”“結果怎樣?”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課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帶着學生摳詞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使學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蘇教版三下《鷸蚌相爭》教後反思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握整則寓言的內容。然後,在學生整體閱讀把握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詞句的意思。其中,我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來關注句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來體會句子,把握情感。

讀,永遠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主要的方式。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指名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又將體會讀出來,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通過表演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接近角色,進而揭示道理。但是,我們不能爲了表演而表演。在課中,我讓學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適時地利用學生的表演引導他們通過點評去更深入地解讀課文由相爭到相持的過程

寓言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一般它們的創作都有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他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與學生的認知不盡相同,這造成了他們的理解困難。我關注了這一點,及時地補充了《鷸蚌相爭》的典故。讓學生了解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瞭解這一寓言故事承載的歷史責任:阻止燕趙兩國交兵,以免秦國得利。在這樣的資料補充下,學生會對寓意有更深刻的認識。

類似於寓言這樣短小精悍的文章,學生在閱讀和理解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所以,我們可以不把整堂課的時間都侷限在這篇文章之中,可以從這篇寓言入手,然後以一篇帶多篇,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教師還可以再找幾則其它的寓言故事,講一講。這也是對課文相關內容的外展,所以我認爲學完本課可以帶讀《脣亡齒寒》、《螳螂捕蟬》等寓言,讓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的特性更多的認識。

  《鷸蚌相爭》教後反思之二

《鷸蚌相爭》是我到實小後準備的一節彙報課。

爲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再加上面對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學生,所以上課前心裏多少有點緊張。還好,踏上講臺後,人忽然輕鬆多了。個人感覺上得不是太好,有點亂。

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長,有同事幫我算了一下時間,差不多花了8分鐘,教師口述後再觀看動畫,不僅內容重複。而且浪費了時間,造成後來時間不夠。

2、對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師的點評還不到位。(這也正是我苦腦的地方)

3、對於重點詞“毫不費力”處理得不太好,未能達到教材的要求。

4、引導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這環節放在課本劇的表演後顯得有點脫節。科組建議再讀課文後即引導學生說出寓意,然後再表演出來。

  《鷸蚌相爭》教後反思之三

《鷸蚌相爭》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

在備課時我回憶起了孫老師執教的`《學弈》一課,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學效果很好,我也進行了嘗試。

文言文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讀的環節,比如:理解之前的聽教師範讀、領讀,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學生練讀,讀流暢。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麼,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應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講課後我讓學生理解了意思之後再指導讀,那麼讀的語氣就鮮活多了。所以要把讀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對讀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應培養學生自悟自讀的能力,這樣學生讀的能力纔會提高。同時我也發現了音樂是充滿感染力的,音樂能使使同學們投入到文章中去讀得有聲有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