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國徽》教學設計、反思與點評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國徽》教學設計、反思與點評
k
〖教學目標
  1.學生會寫生字8個,會認生字6個,積累課文中的好句子。
  2.學習本詩要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愛護國徽,願用自己的行動爲國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按要求上網蒐集資料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三個不同的畫面,寫出了小朋友對國徽的愛護和崇敬。詩歌巧妙地告訴孩子,莊嚴的國徽在生活中出現在什麼地方,讓孩子感到國徽是那麼親切,自己雖年紀小,也能用實際行動爲國徽增光。
〖設計思路〗
  1.體現“以讀爲本”的理念。讀是學習語言,理解課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這節課上,學生通過默讀、合作讀、分角色讀、互動表演讀,教師範讀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自悟自得,在讀中感知體驗,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積累內化。
  2.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設計在學生自讀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點,在自主探究基礎上,進行多向對話,實現合作閱讀、探究性閱讀。課上學生先用自己的方式把課文多讀幾遍,說說讀了這首詩你還想知道什麼?把它們寫在卡片上。然後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在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師適時點撥,抓住重點詞語理解。
  3.放大語文教學,樹立大語文觀。把課外資料引進課內,挖掘語文課程資源。課上設計了“我想說”(說一說自己學習本課後的思考或收穫)“我想讀”(美美地讀一讀詩歌)“我想演”(與別人合作,一人朗讀,一人表演)“我想背”(背誦這首詩歌)“我想寫”(根據課文內容再試着寫幾句詩),使我們的課變得“充實”“厚實”起來。
  4.發揮網絡優勢,改變學習方式。這節課我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課上學生直接上網查閱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擴充了教學知識量和信息量,培養了學生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中,要用好這些教學設計,必須注重兩點:首先,教師要有強烈的課改意識,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準確把握自己的課堂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網絡知識,能熟練操作計算機,掌握製作和使用課件的基本技能,這樣,能更好地達到營造課堂情境的目的和處理學生操作中的問題。
〖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見識多,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平日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學生有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包括學習小組長如何帶領小組成員學習,如何在討論的時候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並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小組長用遊戲的方式,檢查本組同學的識字情況
  3.師抽讀字卡,全班搶讀,將不認識的字,貼在黑板上,並提醒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注意讀音。
  [這一環節,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體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所以安排了“默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質疑問難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您知道了什麼?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多讀幾遍,說說讀了這首詩你還想知道什麼?把它們寫在卡片上。
  3.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在小組交流。
  問題預測: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①我們在哪裏可以看見國徽?
  ②國徽圖案裏有什麼?
  ③爲什麼要把錢幣上的污泥擦乾淨?
  ④我們做什麼事能爲國徽增添光彩?
  [過去,有些學生沒有經過認真讀書和深入思考,就急於提出問題,結果經常提的不着邊際。對此,我要求學生質疑前,先留有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平靜地讀書和思考,並要求學生在書上圈圈畫畫,使學生養成認真讀書,靜心思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然後讓學生把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裏交流,最後再提到全班討論。這樣,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就有一定的深度。]
(四)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1.梳理疑難,明確研究方向。
  在學生質疑時,教師及時收集學生的問題卡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師生一起梳理:
  ①按詩的內容順序梳理。
  ②對和國徽有關係的問題進行梳理。
  [要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質量,還必須指導學生掌握提問題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哪些問題提得好?再對問題進行歸類。比如詞語理解、常識性問題、與課文內容聯繫密切的問題等,逐步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
  2.合作探究、多項互動。(解決與內容有關的問題)
  ①自主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圈畫、思考,尋找答案。
  ②小組討論: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長帶領交流。
  [課堂上,要還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及選擇內容的方法的權利,使教學過程更具有“彈性區間”促進教學資源的生成。]
  ③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分享彼此思考,教師適時點撥,抓住重點詞語理解。
  [教師要學會傾聽,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及時做出合適的應答。]
  ④在學習過程中你都得到過誰的幫助或者幫助過誰?(教育學生互相幫助,增進友誼)
  3.蒐集信息、自主探究。(解決與國徽有關的問題)
  ①學生直接上網下載或摘錄有關的資料。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課上學生直接上網查閱資料, 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極大地擴充了教學知識量和信息量,培養學生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②結合平時觀察和收集的資料,說說在哪裏可以看見國徽?
  ③討論:我們做什麼可以爲國徽增添光彩?
  4.感情朗讀、情感昇華。
  下面我們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你們想怎麼讀?
  [教師以徵求的口吻與學生商量以哪種方式讀書,一來,尊重學生,體現師生的平等,把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學習方式選擇。二來,也激起學生強烈的表現欲。]
  (五)個性展示、體驗成功
  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兩種,也可以自己創造方法表達。
  ①我想說:說一說自己學習本課後的思考或收穫。
  ②我想讀:美美地讀一讀詩歌。
  ③我想演:與別人合作,一人朗讀,一人表演。
  ④我想背:背誦這首詩歌。
  ⑤我想寫:根據課文內容再試着寫幾句詩。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既調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爲教學新的生成點。這節課,原本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安排在解決與國徽有關的問題時。但在學習爲什麼要把錢幣上的的污泥擦乾淨時,有個學生提出:“老師,可不可以現在上網查閱一下與國徽有關的資料?”這一下子,打亂了我預定設計的思路。但學生提得很合理,現在查閱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表揚了這個學生很會學習。 其他小組也受到啓發,紛紛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生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頒佈的時間與內容,我國國徽圖案的誕生,我國國徽的組成和寓意,國徽的懸掛和使用等內容。我又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聯繫生活,從而明白了國徽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尊重愛護國徽,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國。總之,在我們的課堂上,目標儘可能讓學生確定,問題儘可能讓學生提出,方法儘可能讓學生總結,內容儘可能讓學生選擇,過程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只有這樣,“以人爲本、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得以體現與落實。
  因此,作爲教師更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課堂應變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和學生同步前進,實現“雙贏”。
  在今後備課中,教師要經常預測學生學習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備可能”也是我們應對課堂質疑問難的一個有效方法,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教案點評〗
  《國徽》是 “祖國在我心中”單元的一首兒歌,語句短小精練,讀起來琅琅上口,內容也較淺顯。針對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設計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努力創設自主、合作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學習中,喚起了熱愛祖國、關愛他人的情感,激發了學習興趣。整堂課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1.積極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平等、互動的教學形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地顯著特徵。針對教材特點,在學習生字和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時候,教師都大膽的放手給學生,採用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長帶領交流。在全班交流時,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分享彼此思考。這樣就使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了語文材料,在自主實踐中,運用方法,形成能力。使課堂形成動態生成的融語言訓練、情感薰陶於一體的集合。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本節課教師就注意體現“以人爲本、學生主體”教育理念,課堂上給每個學生敢於質疑,張揚個性的機會,使學生體驗成功之樂趣。教學中教師多次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讓學生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自己選擇展示的方式等,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的思想。
  3.體現資源優勢,開發語文課程資源。這節課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網絡資源,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課上讓學生直接上網查閱和課文有關的資料,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增加了對文本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極大地擴充了語文教學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培養了學生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文 章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