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後反思3篇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導語: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它沒有從科學成就的這一方面來介紹愛因斯坦,而是寫了他與一個小姑娘之間發生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將從他與小姑娘的交往之中來感受愛因斯坦人性的偉大。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後反思3篇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後反思之一

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之後,教師隨即提出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覺得愛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偉大的人’呢?”問題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學舉起了手,(這在平時已經是比較多的了),但我並沒有立即請學生回答,因爲這是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清晰認識的一個重點內容,於是,我說:“別忙着作答,請大家在四人小組中進行討論,亮出你的觀點,擺出你的理由,然後以“我認爲愛因斯坦是個 的人”爲開場白,進行一個簡短的演講。聽了教師的提示,教室裏頓時“活”了起來,學生們紛紛在自己的小組中發表自己的意見。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生活經驗、個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與深度的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過討論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學,觀點更加鮮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還處在模糊狀態的學生也能明確認識,作出應有的判斷。

五分鐘後,我示意停止討論,指名讓學生來演講,此時,班上舉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平時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舉着,我趕緊有請。朱祺說“我認爲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因爲他一心撲在事業上,創造了偉大的業績,生活上卻一點也不講究,還有一顆童心,我認爲他很了不起!”平時不善言語的他雖回答簡短但能把我課上講的內容回答出來,說明他對課文內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趕緊肯定一番。再請其他同學回答。學生們看到朱祺都被讚揚,舉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請了好幾個同學進一步補充,完善,大家都認定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這是不容置疑的。此時,我有話題一轉,大家都說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呢?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教室裏一下子安靜下來,學生陷入了思考。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有時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僅僅滿足於解決一些淺顯的亦或略顯深奧的問題,問題得以解決,教師以爲我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則以爲我都會了,然後,師生不再思維,不再探究,也不再有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結果絕不是我們想要的。

這時下課的時間快到了,不可能和剛纔一樣來討論探究,於是,我讓學生們打開《補充習題》完成這樣一道題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認爲愛因斯坦是 的人,因爲

,小女孩則認爲愛因斯坦

的人,因爲

我認爲,愛因斯坦是 的人,因爲 。

在批閱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對愛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斷,但卻有兩個學生認爲,愛因斯坦在學術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節,甚至有些無能,應該改進。

我們的課堂,追求知識不應該是唯一目標,‘而是以知識教學爲載體,致力於提高自我發展和主動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認識與理性的昇華,放飛學生的心靈,讓語文教學充滿靈性。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後反思之二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文講述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並相處的生活片段,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偉大的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於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

愛因斯坦是科學界的巨人,高高在上、不可企及。他是“偉大”的化身,世人崇拜的天才。他與一個普通的小女孩,年齡、地位、名譽等懸殊甚遠,但是他們之間卻發生瞭如此有趣的故事。在文中,我們見識了他的另一面。在備課中,我花了很多心思。在不斷地思考中,我覺得教學時要重在“悟”字,在讀書中悟,在對話中悟,在討論交流時悟,在悉心思考時悟,既要感悟語言文字本身,又要感悟實實在在的文本。既要感悟其內在的思想情感,又要感悟文本的價值追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感悟不同角度的描寫來體會愛因斯坦的爲人。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更爲立體地瞭解人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扣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刻畫進行揣摩,讓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去認識一個“立體”的愛因斯坦。

一、反覆讀講,感悟人物特點。

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齊讀等等,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閱讀,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的方式組織教學。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直接描寫愛因斯坦語言、神態和動作的語句進行自讀體會,交流感悟,讓學生充分得自我解讀文本,擁有自己個性化的觀點與感受。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進而感悟人物偉大而平凡的品格,和愛孩子、樂於與孩子相處的一顆童心,突破文本難點。

二、引領學生多角度認識人物特點。

認識一個人需要多種不同的角度嗎?在生活中,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本課學習中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大板塊:“小女孩父親眼中的愛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愛因斯坦”、“ 讀者眼中的愛因斯坦”,讓學生多角度地、全面地認識愛因斯坦這一人物。從小女孩父親眼中,我們讀出了愛因斯坦的偉大,他在科學領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響。從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們讀出了愛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節。從讀者的眼中,我們讀出了更多:他謙虛、寬容、有禮貌、平易近人、誠實幽默知錯就改、熱情友好、童心未泯……透過文本,透過生動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透過一雙雙充滿童真的眼睛,我們走近了生活中的愛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體會到了他的平凡中的偉大。

另外,在本課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朗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讀書時添字漏字、結結巴巴、字序顛倒等情況時有發生,今後需要我在教學中不斷地努力加強引導。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後反思之三

  一、對教材的認識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寫的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並相處的生活片段,表現了愛因斯坦潛心科學研究、忽略生活小節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品格,以及他關愛孩子,樂於和孩子相處的童心。

課文情節簡單,語言樸實,抓住典型的生活細節,着力刻畫愛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鮮明。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人物語言、動作和外貌描寫的作用,讀好人物對話,以讀促講,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感受愛因斯坦的人格魅力,體會他在平凡中的偉大。

  二、對學情的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但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對文字內部的含義難以形成深切體會,可是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而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憑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愛因斯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學習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即“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人?”整堂課教師應圍繞這一中心,由易而難設置坡度,變換不同的問法(如“愛因斯坦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此時的愛因斯坦是個怎樣的人?”“你讀出了愛因斯坦怎樣的品質?”)改變學習方式(從扶到放),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領悟愛因斯坦的偉大。

  三、對課堂的把握

  1.扣題導入,初讀感知

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談談對愛因斯坦的瞭解,老師進行介紹,學生對其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貢獻偉大”上,認識是極其膚淺的。通過課題中兩個反差極大的人物——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引發學生的疑問,爲後面的學習鋪墊,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帶着問題初讀課文,思考:他們初次見面,愛因斯坦給小女孩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後來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2.視野碰撞,把握形象

初讀課文後,直接引入描寫愛因斯坦外貌的兩段話,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讓學生體會在初次交往中,小女孩眼中的愛因斯坦是一個衣衫不整、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的人。從而設下疑問:愛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偉大的人?

  3.關注細節,揣摩人物

愛因斯坦的偉大恰是體現在他與小女孩的交往之中,這是學生很難一下子體會到的,因此應從他們的第二次交往,即課文的重點段落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4—6自然段,畫出有關描寫愛因斯坦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並進行思考:愛因斯坦是一個怎樣的人?

  4.迴歸原點,提升認識

在學生體會到了愛因斯坦是一個謙遜誠懇、富有童趣、潛心研究的人之後,返回初始: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呢?先讓學生分組羣學內化,再組織課堂辯論。讓學生認識到,愛因斯坦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貢獻,更在於他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最後讓學生用一句話談談對偉大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感悟水到渠成:偉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斷創造着不平凡的業績,偉大就是另一種平凡。

  四、對教學的反思

  1.主動參與,營造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爲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應轉換角色,從“知識的神壇”上走下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組建起“學習共同體”。

例如在辯論愛因斯坦是否偉大時,大部分學生都認爲愛因斯坦很偉大,其實這裏含有思維定勢。有個別學生認爲愛因斯坦並不偉大,老師一下子給予了高度的讚揚,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並與少數學生同爲一個陣營,參與辯論之中,平等地全班同學交流和探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因此暫緩批評,激勵善待學生,能創設“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自由飛翔。

  2.“二次開發”,挖掘合理的教材教學資源

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善於挖掘教材之中的教學資源,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做文章。因爲教師善於開發、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設置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挑戰智慧。

文章講了愛因斯坦與小女孩的三次交往。教學時不必面面俱到,而應選取第一次交往中,對愛因斯坦的外貌描寫;第二次交往中,對愛因斯坦語言、神態、動作的刻畫,組織課堂互動。而第三次交往,則一帶而過。這樣的“長文短教”則更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度”,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3.“以學定教”,創設生成的有效課堂教學

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上的“以學定教”,纔是適合的教育;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任務的“首要責任人”,教師由教的“控制者”變爲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時,才能增強教與學的協同度;也只有當教師能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及時捕捉學習進程中的信息,並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時,纔是生成和靈動的課堂。

如果在教學一開始,就探討“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學生往往會陷入思維的混亂。只有抓住學生心理需求和教材重點,引導探討愛因斯坦是個什麼樣的人,把思考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並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畫出有關描寫愛因斯坦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來進行思考,才能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維過程的舞臺,在質疑問難和合作學習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悅。

  4.善待差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學業參差不齊、興趣愛好有別、個性價值多元,才使得我們的教育色彩斑斕,紛繁複雜。若用同一標準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評價學生,每位學生都會被過早地貼上標籤。多元智能認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每個人都可能獲得成功,因此面對富有個性的學生,要學會善待、寬容、欣賞學生。用“放大鏡”去捕捉他們學習過程中微小進步,讓每位學生在激勵中超越自我,獲得身心發展的增值。

在教材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進行由易到難的設置,讓學生像登山一樣,靠自己的努力登上山頂。因此,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每個學生就有收穫;老師認真傾聽,就能及時發現生成性資源,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

印度哲學大師奧修說:“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同樣的道理,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學生就會忘記自己在學習,甚至忘記了學習中的艱辛,會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參與其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