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通用5篇)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生字,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藉助圖畫和註釋理解古詩大意。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三個層次(第一步讀準、讀通,第二步讀懂字詞句,第三步思考讀、體會讀)的朗讀,達到理解詩文大意然後背誦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感悟詩的情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親友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溫習舊知,導入新課

通過複習學過的詩歌,引出本詩。

師: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許多古詩中都會有景色的描寫,詩人寄情於景,借景抒情。老師這裏有一幅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幻燈片)在這幅畫中你都看到了什麼?(李白、月亮、牀······)

師:看到這些景物,可以讓我們想到哪一首學習過的唐詩呢?(《靜夜思》)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來背一背吧!(集體背誦)

師:在這首詩裏你認爲哪個字寫得最好?(思)爲什麼呢?(“思”字點明瞭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思念故鄉)他是借什麼來表達的這種感情呢?(月亮)

師: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李白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

  二、層層深入,學習新課

1、自讀詩文,讀準,讀通。

師:大家齊讀詩的題目。想一想,在這首詩中,詩人會描寫什麼景色呢?(重點抓住“月”)請大家大聲地朗讀這首詩,要看準字音,字型,讀通詩句。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該怎麼辦呢?(看課下的註釋,問老師,問同桌······),讀三遍到五遍。

老師巡視,糾正要求認識的字詞。

檢查朗讀,點人讀。(注意糾正,評價)【多讀】

認識生字,字音,寫法

師:大家讀得都非常好,老師也想讀一讀。(範讀)

師:男同學和女同學分開讀一讀,比一比,看誰讀的聲音最響亮,字音最準確。(男生女生比較讀)

師:我們分小組再讀一讀,看哪一組的聲音最整齊。

2、再讀課文,讀懂詩句。

①整體感悟古詩。

師:詩人小時候隨着他的父親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才離開那裏。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輕時的李白剛離開四川時的作品。

師:大家剛纔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裏?(思,月)(板書)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師:這兩首詩雖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靜夜思》裏,詩人借月亮抒發感情,他是在哪裏看的月亮?(牀前)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那麼這首《峨眉山月歌》裏,詩人還是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看月亮嗎?(不是)這首詩中,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並不是只在一個地方。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 流 發 向 下 (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師: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麼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學舉手示意。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峽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詩,解決難理解的字詞。

師:詩人經過了這麼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麼景色呢?我們來繼續欣賞。

師:齊讀第一行詩,想一想詩人在這一句中寫的是什麼?(月,峨眉山月)它是什麼樣的呢?(半輪)在這裏“秋”是在什麼意思呢?(秋季)誰能試着解釋一下這一句嗎?

師:第一行詩,詩人寫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寫的什麼什麼呢?齊讀第二行詩,看一看詩人在這一句裏寫的是什麼。(影--指月影。流--流動,詩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這裏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着詩人。如果站住不動觀察水中的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巋然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纔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讀一整句詩)這一句詩人寫的是水中的月亮,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呢?

師:前兩句都在寫景,一行寫山月,一行寫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訴我們什麼呢?齊讀第三行詩,讀完之後找同學試着翻譯一下。

師:詩人晚上出發,看到了這些景色會有什麼心情呢?再讀第四行詩,想一想詩人是在思念什麼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這裏,君是指什麼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讀第一句)對,但是這裏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這一句爲什麼不用“思月不見”呢?(這裏的月亮是一種寄託,詩人借月亮寄託了對故鄉,對親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時而被兩岸的高山擋着,使詩人更增添了對親友的思念)試着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親友。)

⒊再整體感悟古詩

師:請大家通讀全詩,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來。(點人說)

師:大家說得都非常好,老師根據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這首詩的意思,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看幻燈片)請大家齊聲讀一讀。

師:我們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詩人的思念之情,那麼,你能不能讀出詩人的這種心情呢?(多點人讀,自己讀,再找人讀,齊讀)

師:現在,藉助課本中的插圖,假設我們自己是詩人,在這樣的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偉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輪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樣,陪着我隨着江水流動。我乘着小船,從清溪出發,往三峽的方向駛去。但是在順流而下到渝州的時候,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着,讓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鄉和親友。看到了這樣的景色,體會這樣的心情,詩人是用什麼語調吟出這樣的一首詩的呢?

師:找幾位同學分別來讀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讀的更好。(角色讀)

師:大家一起試着讀一下!(齊讀)

  三、鞏固加深,理解背誦

師:大家讀的都非常好,對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體會。現在,有沒有哪位同學,可以看圖片背誦一下這首詩呢?(出示插圖,引導學生背誦。)全班一起看圖背誦一下。

師:大家背的不錯,再讀一遍,然後我們一起看着這些地點,再背一背。

師:找幾位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我們再試着看着這些表示位置變化的詞背一下。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自己的心裏默背一下。

師:再齊讀詩文,剛纔哪裏背得不熟的地方,重點記憶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學能最先熟練的記憶。

(集體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書本。會背的同學請舉手,點人背。)

  四、課外拓展

師:詩人李白是一個非常喜歡月亮的人,他的詩中經常會有月亮出現,用月亮表達不同的感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它所抒發的感情和本詩一樣嗎?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後,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願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願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屍”。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註釋自學,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着,只好懷着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擡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麼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後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後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一、激發學習興趣

1、導入新課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連夜出發。

  四、讀文釋義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板書:月半輪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着,只好懷着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板書:影江水流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板書:思君

  五、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擡頭看見了什麼,低頭又看見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臉上會麼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六、指導背誦指名背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書:寫景抒情

1、作業: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朗讀並背誦《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4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學實錄(送教課)(簡)

時間:9月11日 地點:新教育小學小圓廳 班級:四(4) 教師:張立華

  誦讀詩歌

張老師在臺前一站,給人感覺很沉穩。

老師顯然準備了課件,因爲沒有電腦,而上課鐘已響,張老師果斷地開始上課了。

板書了“唐·李白”之後,讓學生談談對李白的瞭解。四年級學生都能很清楚的說出李白被稱爲詩仙,是偉大的詩人。老師讓學生背誦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寫的詩。學生依次背誦了《贈汪倫》《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背誦的節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學生平素的古詩積累功夫很紮實。

瞭解了李白,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李白年輕時候離開家鄉時寫的一首詩:峨嵋山月歌。老師請學生跟老師板書課題並齊讀了課題。

老師問,歌是歌詠的意思,詩人歌詠什麼呢?一名男生說,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老師追問,有人知道峨眉山嗎?有一個學生說在四川省,另一個補充峨眉山有一塊石頭叫峨眉石。

2、讀詩。老師請大家自由練讀。學生讀了大約兩三遍,只是沒有自由讀,一直是齊讀。老師要求大家停下,請了兩位女同學來讀詩。讀後,老師問剛纔讀過的一首詩的節奏是什麼?學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麼——這首詩押什麼韻呢?學生也能很準確的說出詩押的是什麼韻。

瞭解了這些之後,老師又請一位同學進行了朗讀,提示注意節奏。

  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張老師主要採用了一下幾點。

1、圈畫詩中地名。張老師提示: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學生一般都能找出三處以上的地名,少數同學能找出四處,全班只有極個別同學找對了五處地名。

張老師再提示:除了地名,還剩下16個字,他們的意思是老師告訴大家呢?還是你動腦筋思考思考呢?請默讀古詩,思考詩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師問: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麼?學生能說出月亮是半圓的。張老師再問:我們都說一輪明月,爲什麼說半輪呢?接着在課件上出示了課本上的插圖。請學生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爲課件中音樂沒有播放出聲,老師用語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別明朗的景象。然後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句中一個難點:從意思上講,應該是半輪月,怎麼是半輪秋?最後老師採用講解的辦法告訴學生這是倒置。

老師接着問第二句話誰懂?學生回答的很美,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彷彿隨波流動。老師想在細處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爲什麼?學生沒有很好的領會老師的意思,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卻原來是詩人站在流動的船上。

老師相機板書: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下”、“君”。這幾個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師在黑板上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感悟意境

感悟詩的意境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張老師採用了以下幾個環節來促成學生感悟。

1、感情誦讀。老師大段的抒情獨白:年輕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乘舟駛向對他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儘管他是一個三尺男兒,當他面對這多情的月亮時,他將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鄉、朋友,誰來讀一下。

一名女生讀的有聲有色。

老師感情充沛地說: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還略可安慰的話,後面是怎樣的一種寂寞之感啊,請再讀。

再站起的這位女生讀得更有感情。

2、補充詩句。老師說,李白有一句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離鄉的李白因爲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單,但是,當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後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見着。李白思念的是誰呢?

學生脫口而出:月亮。

老師說,對。剛纔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親人的話,這裏的“君”也可以說是月亮。這只是老師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給你一個答案,我相信隨着歲流逝,你們慢慢長大,一定會尋找到一個答案。

  拓展閱讀

老師提出:關於寫月亮的古詩很多,月亮是古詩常見的意象。你還知道那些描寫月亮的詩嗎?學生回答了《靜夜思》《塞下曲》等古詩。

老師課件出示了兩首詩。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老師請學生比較三首古詩有什麼相似之處。

一名學生回答:都是寫思念別人的。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見解,說月亮在古詩的意象中往往帶着思念的情懷。

老師略作總結後,本節課教學結束。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複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啓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後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着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後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