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蘇教版五上《莫高窟》教學反思(分課時)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莫高窟》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上《莫高窟》教學反思(分課時)

和“莫高窟”是中國西北一個文明遺產所在地不一樣,“《莫高窟》”是一個文本,設計教學前,我對這個文本略加分析:

這是一種介紹、說明性的文本,即它的類,是比較寬泛的說明文;與之同類相似的,是《兵馬俑》,寬泛地講,也包括《九寨溝》這樣的風景點介紹的文本。

這個文本的整體特點是:以空間結構爲順序,採用與敘述不同的共時解說(即各段之間是可以交換位置的);總-分-總結構。其“分”而具體寫的部分,分別講了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部分。

在彩塑中,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遊客讚美)相結合,突出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維妙維肖這三個關鍵詞。

壁畫結構與彩塑基本相似,關鍵詞是宏偉瑰麗、內容豐富多彩、精美、燦爛輝煌。

藏經洞部分的特點是:面積不大、藏寶丰富、命運坎坷。其中的失寶,大家可能會聯想到餘秋雨比較著名的《道士塔》一文,雖考證並非嚴格,但因感情充沛而深得人心。

課文而言,結構清晰,脈絡井然。很多語段、句段可以成爲學生閱讀和寫作的範本。

在教學中,我抓住了文中的詞串,由詞語入手,通過讀——理解——再有感情讀這幾個環節來完成詞語的教學。然後引詞入段,在讀準音,讀通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彩塑”和“壁畫”構段上的共同之處:都採用總分總的寫作結構,滲透概括段意的方法:用文中的總起或總結句來概括。“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構段方法,就是希望在閱讀中悟到寫的方法;第一次引導他們找文中句子概括段意之後,在學習後面幾個自然段時,他們一下就知道去找總起或總結句來概括了段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打破了常規的第一課時最初環節的設計,導入揭題後,我進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學,通過讀——悟引導學生抓關鍵字詞來想象、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學生抓住“492”這一數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從“懸崖絕壁”一詞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處,還想象到古代勞動人民爲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艱辛,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聰明能幹;從“四周佈滿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處茫茫的戈壁大漠。學生對“蜂窩似的”體悟不出什麼,我就利用媒體,一出示蜂窩,學生馬上就領悟到“蜂窩似的是說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拋出“現在,你知道莫高窟這一名稱的來歷了嗎?”學生爭相發言,答案非常正確:“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絕壁上,故稱其爲莫高窟。”最後,請學生找出總起句來概括出段意。

文中的“飛天”“帛畫”“刺繡”離學生生活較遠,我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圖文結合,讓學生不僅理解了這些詞語,還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很自然地滲透了傳統文化的薰陶。

 《莫高窟》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莫高窟》一課用總分總的結構向讀者分別介紹了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和曾藏有珍貴文物的藏經洞。如何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瑰寶產生民族的自豪感呢?備課時,我反覆閱讀了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和《莫高窟》,上網蒐集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隨着對教材的深入理解,莫高窟中惟妙惟肖的彩塑和壁畫中的人物從昏暗的洞窟中向我走來了!正如餘秋雨先生說的那樣:看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何等壯闊的生命!

於是,我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圖片和翔實的、震撼人心的視頻、文字資料,做了精美的課件,力求體現語文課中蘊含的文化味。因爲我很想帶着學生經歷一場心靈的文化苦旅。課前,還帶着學生讀了餘秋雨散文《道士塔》。課堂上,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的彩塑和婀娜多姿的飛天圖片、流失海外的精美文物及適時補充的餘秋雨對莫高窟的獨特解讀,再加上契合文本意境的音樂,把學生帶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學生用動情的童音朗誦描寫彩塑與飛天的段落,把穿越千年的彩塑和飛天表現得絢麗多彩,栩栩如生。

可是,整堂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我沒有自始至終完全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教者、學者、作者的情感沒有完全融入一體,因此,上課感覺沒了平時的輕鬆,反而有些累。這是心累。記得,從上課開始,我就很着急,總擔心課前預設的內容太多,容量太大,一堂課無法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可每一部分都是我精心預設的,我不捨得捨棄,結果可想而知,拖堂了將近10分鐘,這是最不能原諒自己的!由於怕擔心既成事實,在課堂上急着趕教學任務,不能給予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致使我不能很從容地傾聽學生的發言,並相機引導、點評。靜靜地反思整堂課,存在以下問題:

一、 有些環節的設計超越了學生的理解範圍。

如看多幅彩塑圖,仿照第二節練說。我本來的意圖是訓練學生的觀察與說話能力,要求他們在欣賞精妙絕倫的彩塑時,關注這些彩塑的長相、神態,學生練說時卡殼!其實,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課前預設這個環節時,也曾經讓級組語文老師練說,她們也不怎麼會,我本想刪除這個環節,可這是個訓練點。唉,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還是有難度,究其原因是,他們對彩塑中的“天王、菩薩、羅漢、力士”等角色分辨不清,事實上,老師也難以分辨,這一點,我考慮不周。真後悔,課前我應該忍痛割愛啊!這裏浪費了將近五分鐘時間哪!

二、 教學容量過密,四十分鐘無法容納

《莫高窟》一文陳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久遠,沒有切身體會,四十分鐘時間必須上完整篇文章,本身時間就夠嗆,再加上我補充的三段資料與三十多幅圖片,還有一個難度較大的仿說練習,一下子把課堂時間塞滿了。勢必就擠佔了學生閱讀文本和靜思默想的時間,這對於調動學生的情感,理順表達思緒有一定的難度,致使平時發言積極的同學也有些怯場。

反思是爲了更好地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從四方面努力:

1. 設計遵循學情,方能循序漸進

教學上,我不喜歡跟風,對“拿來主義”很鄙夷,因此我常常醉心於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中,總想給予學生有深度的東西。原先我一直認爲:當我用深邃的思想影響學生時,我的學生的思維就會逐漸遠離膚淺,變得深邃起來。因而有些設計我會不自覺地超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後,在反覆研讀教材、精心預設教學環節時,我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設計的思考題不能過於艱深,否則學生會無所適從的。只有這樣,學生的能力纔會逐漸提升。

2. 內容去“粗”存“精”,方可揮灑自如

面對龐雜的教學信息,作爲教師,應該根據文本的特點及學生的學情,大膽地取捨。精選的教學信息,必須用來突破重點和難點。四十分鐘時間,干擾的信息少了,學生就能專注所學內容,靜心思考,才能靈光閃現。這纔是充滿生機的課堂,是師生同生共長的綠色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的心是自由的,尤其是老師,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從容地給予學生指點,從而揮灑自如地主宰整個教學過程。比如:今天的課堂中,學了第二節後的練說應該去掉,可以增加學生朗讀、體驗的時間。在體會壁畫宏偉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親自計算一下壁畫的面積,自由說說壁畫上的故事,這樣可以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宏偉瑰麗”的理解。

總之,我還要感謝這次上課,它讓我重拾曾經丟失了的東西,收穫很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