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備課指導

本文已影響 3.26W人 

一、導航臺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備課指導

 課文主要內容及寓意導讀

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你一定學會了不少成語。其實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說,還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可笑之事……但它們都藉助這些故事,向人們傳達着豐富的含義。你能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成語故事嗎?

課文《成語故事三則》,又向同學們講述了三則精彩而有趣的成語故事,分別是《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現在就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些成語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它的寓意又是什麼?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一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誇盾好,什麼矛也戳不破;然後又誇矛好,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

"什麼矛也戳不破"和"什麼樣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時存在,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後相牴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後來齊泯王繼位,喜歡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樑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二、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成語是一個王國,是一個大千世界。學習成語,不僅能讓我們懂得很多的知識、道理,而且能增加我們的語言積累,爲我們的習作增添色彩。同學們如果有時間,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讀一些成語故事,然後做一份成語小報,那會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關成語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有關成語的趣味題目,當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據成語想一些題目;然後想一想你打算把小報設計成什麼樣兒,給小報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可以叫《成語王國》、《成語大沖浪》、《成語碰碰車》等等;最後開始製作。)

附:課後習題4提示:

(1)總是--我特別喜歡看課外書,一到星期天,我總是拉着媽媽去書店買書。

(2)不要……而要……--老師經常對我們說:"學習上不要偷懶,而要勤奮。"

課後練習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牴觸。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湊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三、萬花筒:

 相關資料

 1、古文欣賞

你讀過用文言文寫的"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的故事嗎?這裏就有,對照着課文,看一看能不能讀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註釋]

鬻(y):賣。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

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註釋]

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像現在的笙。

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廩(lǐn):糧食倉庫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註釋]

武帝:梁武帝蕭衍(yǎn)

僧繇:即張僧繇,精肖像,善畫龍。

 2、成語故事欣賞

讀了三則成語故事,是不是覺得成語故事特別有意思,肯定還想讀是吧。這裏選了幾則,趕快讀一讀吧!

 杯弓蛇影

晉朝淯(y)陽有個當官的名叫樂廣,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個朋友常到他家來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長時間,不見那個朋友來家作客了。樂廣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門後,只見朋友臥在病牀上,樣子很憔悴,便關心地問道:"你怎麼病得這樣啦?好些了麼?"那朋友有氣無力地回答說:"前次去你家作客,剛端着酒杯喝酒時,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十分厭惡。可是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在座,不便說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頭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後,總覺得噁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樂廣覺得奇怪,想來想去,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弓。他料想這位朋友所說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罷朋友,樂廣歸家。爲了醫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當他把那位朋友請來時,樂廣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滿滿的一杯酒,恭敬地請客人喝。那朋友連連擺手說:"杯裏有蛇,我不喝,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着牆上的弓說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頭舒展,疾病頓時痊癒。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爲"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茅塞頓開

戰國時候,有個人名叫高子,開初他在孟子那裏學習,可是過了不久便半途而廢到別處學技藝去了。

孟子知道這事後,認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恆心,於是他就對高子說:"山間小路經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沒有人走,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聽了有所領悟地說:"老師,今後我一定專心致志地學習,決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說:"那好吧,今後就看你的行動了。"

後來人們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竅不開。如果心竅突然開了,就叫"茅塞頓開",並用"茅塞頓開"形容一下子打開了思路,懂得了某種道理,有了某種知識。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頓: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個畫家名叫文同,子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寶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時考上進士,後來做司封員外郎。他不但能詩能文,而且長於繪畫。在他的繪畫中尤長於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人們極爲讚賞。他爲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據說爲了畫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仔細觀察竹子一年四季的變化及晴天、雨後、茂盛、蕭條時的各種姿態,因而對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識。當他提筆畫竹時,心中早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正因爲他"先得成竹於胸中",所以能畫出生動逼真的竹子來。

他的朋友晁補之十分佩服他這種作畫精神,便在文中讚揚文與可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後來人們把"胸中有成竹"簡縮爲"胸有成竹",用來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準備,心中有譜,臨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漢代雖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國土很小,只有一個縣那麼大,而且出產不多。可是夜郎的國王卻很驕傲,自以爲他統治的國家是很大、很富裕的。當漢朝派使臣去訪問他時,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漢孰與我大?"

後來人們稱夜郎王這種行爲叫"夜郎自大",用來比喻眼光短淺、見識貧乏卻又自高自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