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自相矛盾》教後反思彙編三則

本文已影響 2.49W人 

  《自相矛盾》教後反思一

今天我所教學的是一則十分淺顯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蘇教版所選用的教材是經現代漢字翻譯過來的,故事短小精悍,而且是很多孩子耳熟能詳的。這不,我今天才一出示課題,就有很多同學開始竊竊私語,爲什麼?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了唄!那麼這樣的課文還有什麼解讀的必要,我覺得準確定位本課應該訓練的語文能力是讓這篇課文發揮自己應有作用的關鍵一步。

《自相矛盾》教後反思彙編三則

我將本課的訓練重點定位在:一、抓空白,借想象,促語言表達。將文章中的留白處作爲孩子們語言訓練的契機:1、集市上楚人是如何大聲叫賣自己的矛和盾的。通過孩子們的表演,將楚人的神態、動作、語言表現出來,引導其他的孩子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演練習說話;2、圍觀的人羣中,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可以分類讓孩子選擇其中一類人羣:老人、中青年、小孩來說說他們的表現。3、文中只是提到了楚人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可是具體這個人的神態、動作會是什麼樣的,如何脫身的?文章中並沒有交代,這裏也給我們的語言訓練留下了契機。課堂中有些孩子說的還挺有意思的。

學生甲:這個楚人的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手一揮一揮的,張大了嘴巴想要說什麼,可是最終什麼也沒有說出來。

學生乙:這個楚人說:“各位各位,我的家中還有一生病的妻子等着我回去熬藥,今天我的矛和盾暫時不賣了,如果各位有需要,下次一定要來光顧的。”說完,頭低着,撥開人羣走了。

二、引入文言文,初步感知古代文字的魅力。

我將《自相矛盾》的文言文找了出來,在上課之前,自己的內心也有一定的掙扎,到底要不要在五年級的課堂中引入文言文的內容,後來想想,現在即使不想要讓孩子弄透徹文言文,但讓孩子去感受一下中國古代文字的魅力也未嘗不可。於是,我在課堂的後半部分出示了下列文字: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與我們的課文相比,這段文字更加簡練。很多長句文言文只要用幾個字就能夠表達清楚。通過與原文的對照,孩子們對文言文中不能夠理解的一些詞句做了揣摩和猜測,也在誦讀中感受着音韻美。對於文中常用的古代漢字,如“曰”“之”等有了初步的認識。我想這就是我引入文言文的目的達到了。

下一則寓言故事是《濫竽充數》,我拷貝的別人的一個課件,課件上人物的神態呈現得更加的細緻,希望在語言訓練方面有更大的幫助。

  《自相矛盾》教後反思二

今天師傅過來聽課,我上了《成語故事》第一則,這則故事其實是一則寓言故事,十分簡單,我通過預習作業,讓孩子瞭解寓言故事有什麼特徵?寓言就是從故事中明白道理。課堂上,我以這樣的線索進行教學。

1.課堂中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

教學中,我重點抓“張口結舌”一詞,引導學生圖文結合,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將文本回歸課堂

我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的情況下進行表演,孩子們積極性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人物的特點,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文教學要能和生活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讓學生聯繫生活談談,還是有點困難。主要表現在學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達。爲此,我先出示了一些範例,引導學生表達,而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但由於的時間的問題,學生說的時間不夠充裕。

整節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但最後忽視了沒有把寓言學習的目的再強調一下,讓孩子明白從故事中明道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細節,把關鍵的地方反覆強調一下,給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

  《自相矛盾》教後反思三

本節課我爲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麼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藉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裏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誇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