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風箏教案五年級語文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風箏教案五年級語文

教學目標

風箏教案五年級語文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②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②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一、導入

先請大家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放蘇紅的《三月三》),這首歡快的歌是不是把我們帶回了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時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

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還有洋溢着的濃濃的手足之情,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複雜的情感,請大家細細體味。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吧。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二、作者及背景知識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出身於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 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風箏》選自散文詩集《野草》。

該集收錄了魯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詩,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徵手法表達20年代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是社會的抗爭。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恰逢農曆正月初一,發表後因其對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強烈抨擊,深受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三、檢查預習

1、教師範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2、注音和解釋詞語:

①注音:什麼 什物 墮落 下墜

模範 模樣 寬恕 發怒

嫌惡 兇惡 訣別 決定

②解詞:丫杈 憔悴 嫌惡 驚惶 瑟縮 苦心孤詣 伶仃 寬恕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四、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啓發提問)爲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爲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爲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爲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

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

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爲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

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五、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繫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爲什麼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爲什麼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

師生討論後,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裏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佈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第二課時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後悔自責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麼?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

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a、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爲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麼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b、用自己的話描述“風箏事件”,在對“我”的描寫中,流露了什麼感情?

c、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爲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着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着深深的

自責。

(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a、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爲的書,爲什麼說是“不幸”?

b、作者爲什麼總想補過?那心爲什麼“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

c、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爲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麼?

d、根據自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談談對本文主旨的認識。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爲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爲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爲時間相隔久遠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爲人是多麼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a、爲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爲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爲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