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關於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範文合集5篇

本文已影響 3.92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範文合集5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運動時要穿着合適的服裝和鞋襪。

2.體驗合適的服裝在運動中帶來的方便和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四類體育運動項目一一走木樁、鑽拱門、跳圈、擊劍。

2.服飾準備:小動物頭套、長裙、長掛件、值日生牌、鴨舌帽、頭盔、拖鞋、硬皮鞋、大鞋子、小鞋子各若干,幼兒人手一套運動裝。

3.相關視頻。

4.經驗準備:幼兒對日常服飾及日常運動有基本的瞭解。

活動過程

1.體驗導入,引發思考。

(1)出示日常服裝(小動物頭套、長裙、長掛件、值日牛牌、鴨舌帽、頭盔、拖鞋、硬皮鞋、大鞋子、小鞋子各若干),請幼兒自由選擇服裝。

(2)出示四類運動器械,請幼兒自由選擇運動項目。

(3)幼兒穿戴服飾後進行運動。

2.主動探索,建構經驗。

(1)提出討論話題:穿着你選擇的服裝,在運動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出現了什麼問題?幼兒與同伴間相互自由討論。

(2)教師請個別幼兒回答。

(3)教師結合幼兒回答小結:不合適的服裝在運動時阻礙我們身體的活動,運動時會覺得不方便。

3.開拓視野,提升經驗。

教師提問:不合適的服裝在運動時除了不方便以外,還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1)出示因爲服裝不合適在運動中出現傷害的視頻。

(2)討論:你有沒有遇到或聽說過因爲服裝不合適,而在運動中出現不安全的事情?幼兒與同伴自由討論。教師巡迴參與幼兒的討論。

(3)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經驗或聽到、看到的事例。

(4)教師結合幼兒的談話進行小結:只有穿着合適的服裝纔可以讓我們更安全、更快樂地參與運動。

4.內化經驗,再次嘗試。

(1)教師提問:那我們運動時到底穿什麼服裝纔是合適的呢?

(2)出示運動裝,幼兒換上運動服和球鞋再次參加原先選擇的運動項目進行比較。

(3)集體討論:你穿上運動裝和球鞋再參加同樣的運動時,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呢?

(4)教師結合幼兒回答總結:運動不是去表演節目,運動時並不是什麼服飾都能穿戴,有的服飾會防礙我們運動。我們要穿戴方便自己運動的服飾,這樣纔不容易發生危險的事情。運動服和球鞋是運動時最好的服飾。

5.擴散經驗,問題結束。

教師提出問題:特殊的運動需要特殊的服裝,例如我們每週進行的滑冰運動,爲什麼要穿戴輪滑鞋和頭盔、護肘護膝呢?還有什麼特殊的運動需要不一樣的着裝呢?我們一起回去看一看,想一想。

活動延伸

幼兒可根據班級日常晨間活動,設計相應的着裝安排計劃表格,並將表格佈置在班級健康角,既幫助其鞏固知識經驗,又利於以後區分其他服飾是否方便運動,逐步增添內容和不斷完善。

活動建議

在活動中選擇日常服裝要先充分了解幼兒,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日常運動中會選擇什麼樣的服裝,或從與家長的交談中瞭解幼兒對運動服裝的認知偏失。當活動巾幼兒看到自己喜歡、熟悉的服飾時,他們會更積極地投入活動進行嘗試,從而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解決幼兒實際的問題。運動項目的選擇也要選擇幼兒日常熟悉的運動內容,以免出現運動技能的限制,影響幼兒的感知判斷。另外,在選擇運動項目和在運動進行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幼兒的安全,避免因爲服飾不當而引起傷害事故。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祖國各地的土特產品,知道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2、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中國地圖平放在桌上。

2、幼兒操作材料“祖國各地特產”。

3、請家長給幼兒講自己老家的署名土特產(名稱和用途)

4、請幼兒與家長一同收集土特產佈置成“特產覺”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看中國地圖,啓發談話,引導幼兒介紹祖國特產的興趣。

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中國)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中國首都--北京及自己家鄉的位置,並向別人介紹這座城市有哪些名勝古蹟。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長江、黃河的位置。

2、認識祖國各地的特產。

(1)教師先作示範,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特產。哪些特產可列舉一些(如新疆的葡萄乾,景德鎮瓷磚),與掛圖對應起來。

(2)請個別幼兒向集體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各地特產,要求幼兒說出他的名稱、產地、特點、用途等,引導幼兒在地圖上找到相應位置。

(3)遊戲“小小旅行家”

讓幼兒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擺放各地的特產,並介紹哪些城市有哪些特產。

3、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說出掛圖上各種題材的產地。

活動反思:

《特產》是一個開放性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結合“生本”實驗,我進行了一些設計:

“生本”課堂是“以學定教”,那作爲教師就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先學”。其實,就是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認真研讀了單元教材,思考了學生最近課前預習及資料收集情況後,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先學”提示——預習7單元,大致瞭解書中需學習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或某幾種物產去收集相關特產或地區資料(簡潔、明確、易於介紹)。當然,根據上次《天外來客——隕石》的前置作業完成情況,我也將這項作業放在了週末,以便於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查找。

有了“先學”的鋪墊,我便用一次早讀的時間檢查了“先學”效果,並提出了一些(主要是針對收集的資料)建議,然後,我調整了本來的教學設計——由我先教,改爲學生先交流、彙報,我再補充。課堂上,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展示、交流,然後爭着上臺向全班展示。當聽到底下的同學發出了讚歎聲、驚訝聲,交流的學生及所在的小組都露出了驕傲的神情。由於資料收集範圍的廣泛、圖片的精美,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也使得課堂顯得較熱鬧。這時,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場景——兩位代表“乖乖虎”組上臺交流的孩子上臺後,並未開始介紹,而是小聲交流後大聲對全班說:“同學們,我們願意與大家分享我們辛苦收集來的資料,但你們鬧哄哄的,一點兒也不尊重我們,讓我們很失望。”我聽後瞪大眼觀察下面的學生,嘿,一下就安靜了。學生們已開始學着組織課堂的交流學習了,真好。

學生的資料收集範圍較大,結果用了兩節課才交流完成。但他們都還是意猶未盡。這時,我將《我愛故鄉的楊梅》提出,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並體會,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再通過全班交流,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成熟季節、產地呼之欲出;也再一次使他們知道了介紹家鄉特產應注意的方面,爲下一步習作奠定了基礎。

這個單元的學習還未結束,僅從已完成的內容及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生是感興趣的,自主參與的意識是強烈的,但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不足——

前置性作業的佈置(主要指資料的收集),教師應給予明確的指向性,避免太廣、太多,影響教材的學習;課堂的'交流學習,學生語言明確、簡潔訓練還需大大加強;傾聽習慣的培養還需鞏固;對於組內“懶蟲”的幫輔需重點關注,需在探索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儘量控制“懶蟲”更懶;教師對學生“先學”結果的檢查需更細緻,要及時給予指導、建議;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耐心,要忍住想去幫學生說、幫學生做的慾念,給學生充分交流、展示的舞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消滅白色污染》案例與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當今社會,隨着快餐業、包裝業和超市的發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然而由於現代生活行爲方式的不當,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方便的同時

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導致過量的“白色污染”成爲繼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後的第三大社會公害,是現代人們生活的一大難題。目前全國上下紛紛掀起了消滅“白色污染”的活動,我們幼兒園也開展了“保護環境,救救地球,爭做環保小主人”的環保教育活動。

“白色污染”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且用得最多的一次性垃圾,如何引導幼兒收集生活中無毒無害的一次性垃圾——“白色污染”,如各種方便袋、泡塑、一次性碗、盤、盒,各種塑料瓶、瓶蓋等,結合環保教育

開展系列活動呢?因此我們在幫助幼兒認識“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分類的基礎上,再引導幼兒進行“白色污染”處理(再創作)等實踐活動,使幼兒懂得:只有減少垃圾,變廢爲寶,才能美化生活、淨化環境,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激發幼兒爭做環保小主人的強烈慾望。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廢棄的塑料袋、泡沫用口等屬於白色污染,知道白色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2、瞭解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基本方法。

3、培養幼兒對活動的興趣,發展想象力、創造力。

4、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幼兒明白什麼叫“白色污染”。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2、教學難點:認識“白色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性。引起學生對白色污染現狀的關注,養成自覺的環保行爲。

活動準備

1、塑料袋、泡沫飯盒和紙盒、紙袋、布袋若干。

2、無處不在的白色垃圾圖片

3、教學掛圖

4、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生活經驗談話,引發活動。

(1)出示塑料袋、泡沫飯盒,教師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人們在什麼時候會使用它們呢?

(2)教師:“人們爲什麼都喜歡用這些物品?”

2、認識塑料袋,泡沫用品難以分解、處理的特性。

(1)引導幼兒思考將布袋、紙袋、塑料袋丟棄到自然環境中,對環境的影響。教師:它們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2)小結“紙袋和布袋埋在土壤中會被分解掉,不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物質,而現實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袋、泡沫用品卻不容易分解,又很難處理,隨意丟棄會污染環境。

3、觀看教學掛圖,認識白色污染的危害。

(1)幼兒觀看教學掛圖,瞭解塑料袋和泡沫用品到底會產生哪些危害?

(2)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交流自己的閱讀發現。(這些東西,如果埋在地下,會破壞土壤,影響植物生長,如果被動物不小心吃掉的話,可能會因消化不好而導致死亡,人們如果長期使用一次性發泡餐具,會影響人體健康,如果焚燒這些垃圾,會污染空氣,

(3)小結:廢舊塑料包裝會產生很大的危害,由於這些塑料袋、泡沫用品大部分是白色的,因些人們把它們造成的污染稱爲“白色污染”。

4、尋找減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1)幼兒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樣減少白色污染,鼓勵幼兒開動腦筋,交流自己想出的解決方法,如購物時自帶紙袋,製造出能分解的塑料袋等。

(2)小結:爲了減少“白色污染”,科學家們開發了對環境污染少的可降解塑料製品,商家也開始減少這些物品的使用量。小朋友們也應該從現在做起,不亂扔塑料袋、泡沫用品,減少白色污染,人人都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3)一起製作紙袋。

教學反思

1、在請幼兒說白色污染危害性和減少白色污染措施時,幼兒很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設計出了許多有創意的機器來消滅白色污染,教師在此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說、大膽想象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2、在上課頭一天就跟幼兒交流一下,看看幼兒知道不知道什麼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有什麼危害,爲課堂學習做好鋪墊。課一開始,就可以讓小朋友介紹自家使用塑料袋的情況。讓全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從而加深了對白色污染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瞭解了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明白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情,理解故事中小蝸牛微笑的好處,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2、學會關注周圍人的微笑,初步體驗當把快樂帶給別人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的感覺。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表情娃娃牌(高興地、不高興的)。

活動過程:

一、觀察表情娃娃體驗微笑的魅力。

1、教師出示表情娃娃,讓幼兒選取,並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2、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

“微笑真的能使大家快樂嗎?我們也笑一笑。”

二、講述生活中看到的微笑,理解微笑的重要好處。

1、幼兒講述生活中、幼兒園中的微笑。讓幼兒瞭解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情。

2、教師展示生活中的不微笑圖片,並引導幼兒如何來做?

小結:生活中到處都能夠看到人們在微笑地生活着,它還能在人們之間傳遞一種快樂的情緒。”

三、猜想故事資料.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用猜猜、想想、說說的方式理解故事資料。

小結:微笑是一樣好東西,它能給孤單的人帶去快樂,讓難過的人高興起來。小蝸牛雖然潛力很小,只會爬,但是它有一顆愛心,它想到了讓朋友快樂,把微笑送給了大家,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所以大家都覺得它很了不起。

活動延伸:

幼兒沒人一張笑臉粘貼,將微笑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和體驗盲人生活的不容易和困難。

2、激發幼兒尊重、愛護、幫助殘疾人的美好情感,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絲巾若干條、關於盲人的圖片和視頻、遊戲用的道具。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教師出示絲巾,幼兒帶上絲巾,感受黑暗的世界。

師:小朋友們,請到這邊來。請你摸一摸,你摸到了什麼?請你用一用摸到的東西。(教師聲音引導)

2、幼兒聽教師的口令完成簡單的動作。

師:當你蒙着眼睛的時候,你感覺怎樣?你是怎麼找到老師的?蒙着眼睛的時候,你是怎麼找到桌子上面的東西?當做完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們有什麼樣的感覺?和平時做這些事情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在我們生活中,有一羣眼睛看不見的盲人,他們只能通過聲音來辨別方向,只能通過手指觸摸來分辨物體,所以盲人的生活會有很多困難。

二、觀看視頻圖片。

1、觀看關於盲人的圖片,完整播放。

師:盲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例如幼兒回答盲人走路需要導盲杖(出示相應的導盲杖圖片)

3、觀看幫助盲人的視頻。

師: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老師這裏有一個幫助盲人的視頻,看一看視頻裏面的哥哥姐姐是怎麼幫助盲人的?(播放幫助盲人的視頻)

小結:盲人和我們一樣,我們都要去尊重他們,不能嘲笑他們。10月15日是國際助盲日,我們要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和盲人一樣,生活很不方便需要我們的幫助。

4、觀看殘疾人照片。

(出示殘疾人的照片)

師:這些殘疾人生活很不方便,我們爲這些殘疾人設計了很多公共設施來幫助他們。小朋友們,有哪些公共設施來幫助這些殘疾人呢?

(出示公共設施幫助殘疾人的照片。例如:腿不好的人設計了輪椅,聾啞人發明了手語等)

師:小朋友們,這些殘疾人,有一部分是天生殘疾的,有一部分是後天因爲發生重大事故殘疾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同時關愛這些殘疾人。雖然他們的身體殘疾了,但他們很勇敢堅強,值得我們來學習。(教師出示殘奧會上的照片)

三、愛心小天使。

1、幫助盲人

師:現在請一部分小朋友當盲人,一部分小朋友當愛心小天使幫助他們走到後面的椅子上,給他們講一講書本中的故事。(幼兒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小朋友們,你當盲人是什麼感覺?當愛心小天使幫助盲人有什麼樣的感覺?

2、互換角色

師:現在請小朋友互相換一換角色,愛心小天使幫助盲人送回教室吧。

【活動反思】

當課程改革進入到學校實踐時,新課程必須由教師通過一節節課、一次次活動來表達。殘疾人,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是因爲他們受生活空間的狹小和交際能力的有限所限制的。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形成對殘疾人的尊敬、理解、友愛的情感,學會關心,學會愛,樹立願意幫助殘疾人的意識是我在設計本堂課的教學中考慮的重點。圍饒這些目標,我做了以下設計:

一、體驗活動貫串課堂教學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時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爲了讓學生獲得殘疾人的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生活中的不便,課前我設計了蒙上雙眼的遊戲,在學生無意識的狀態下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隨後又在學生們感受殘疾人身殘志堅是故事時,設計了用嘴寫字的活動,體驗了失去雙手的殘疾人寫出蒼盡有力的毛筆字的超額付出,而在第三個環節討論殘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後,又進行了單手穿衣、學啞語活動。我想:通過活動學生一定會獲得真實的感受。

二、教科書中圖例的選用和教材空白的填補

新教科書以圖爲主,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內容。教科書中我着重選擇乙武洋匡的故事,之所以選擇他,是因爲作爲教師,我也打心底佩服他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度。所以,我又親自講述乙武洋匡的感人故事。用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形象去感染、教育學生。而桑蘭則做簡單的介紹。

與此同時,我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搜查一些感人的圖片來輔助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如:盲人畫、聾啞姑娘的舞蹈、斷臂青年的篆刻及口書,還有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精彩畫面的選用,使教材的功能得以拓展。

三、以情動情,教學相長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不斷的師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認識,在看到學生道德面貌發生變化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課堂中,我設計了師生共學啞語這一環節,強調學生參與,保證主體地位。

情感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展示圖片的過程中,在記錄感受的時候,在課堂的結尾,我充分利用了音樂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心靈感受,感受殘疾人的奮發向上,頑強拼搏,感受社會和諧,互相關愛的美好意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