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對“溶解”和“飽和”現象產生興趣,有探究的慾望。

2、幼兒能夠大膽動手實驗並會記錄實驗中的發現。

3、讓幼兒在實驗中觀察、記錄,理解“溶解”和“飽和”現象。

活動重點:理解溶解和飽和現象

活動難點:幼兒親手做實驗和做記錄

 活動準備:

1、實驗用品:白砂糖、記號筆、攪棒(一次性筷子)、教師用記錄紙、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兒對溶解現象有初步的接觸。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請小朋友們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麼東西。

幼兒:有杯子、白砂糖。(讓幼兒猜白砂糖)

師:對,我們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麼,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要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實驗遊戲。一會小朋友們拿到杯子後排隊接水,接水的時候接這麼多就可以了(老師示範接水的過程),接完水後輕輕地晃一晃,注意晃動的時候不要把水灑在地上了,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現象。

1、幼兒操作並充分感受溶解的現象

師:小朋友們看到了什麼?

幼兒:糖化了

師:對,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裏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樣,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兒繼續操作並感受飽和

師:如果我們繼續往水裏加糖,小朋友們看會怎樣呢?

幼兒:會化掉。

師:老師繼續往杯子裏放白砂糖,小朋友們又會看到什麼呢?(老師繼續往孩子裏的被子裏放白砂糖,並讓幼兒繼續操作)

幼兒:化掉了。

師:白砂糖都化到水裏了嗎?

幼兒:還剩下一點點。

師:大家覺得白砂糖還能夠完全化到水裏嗎?請小朋友們繼續晃動,親手試一試。我們可以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可以讓白砂糖化得更快。(請另一位老師幫忙發攪棒)

幼兒:白砂糖無法繼續化在水裏了

師:爲什麼化不了了呢?請小朋友舉手回答

幼兒:糖太多了

師: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飽了以後就再也吃不下東西了,所以,水吃飽以後就再也無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結:白砂糖放到水裏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現象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們跟着老師說一遍,“溶解”。

3.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了一個關於溶解的實驗,老師感到非常高興,知道了白砂糖會溶解到水裏,如果繼續往水裏加白砂糖的話,水呢就會飽和。但是,科學家做實驗的時候對於實驗的結果需要記錄下來,以便讓其他人也知道這個實驗結果,所以老師想把我們的發現白砂糖會溶解的現象記錄下來。誰能夠幫助老師想個辦法,用一個符號表示白砂糖呢?

幼兒:用點點,用圓圈,用方塊

師:謝謝你們的想法,老師覺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圓圈來表示白砂糖。(老師在白板上畫小的圓圈)當然,小朋友們可以用其他方式記錄。

師:老師還有一個困難需要小朋友們幫忙,那就是,老師用什麼符號表示溶解呢

幼兒:用對號、用笑臉……

師:老師用一個簡單的對號來表示吧。(老師在黑板上演示記錄過程)

4.小遊戲

師:在生活當中還有什麼東西會溶解在水裏呢

幼兒:糖、藥粉、果維

師:石頭和沙子會溶解嗎

幼兒:不會。

師:小朋友們的知識真豐富,那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吧。當老師說道一個溶解的東西時,例如老師說道白砂糖的時候,小朋友們回答“溶解”並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裝作化掉了。當老師說到一個不溶解在水裏的東西時,例如沙子,小朋友們說“不溶解”,然後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結束

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做了溶解和飽和的科學實驗,顆粒跑到水裏不見了的現象叫做什麼呢?(幼兒回答)當繼續往水裏加東西,水吃不掉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現象叫什麼呢?(幼兒回到)請小朋友們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我們今天學到的溶解和飽和的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嘗試拼接小正方形,觀察、理解圖形分合、旋轉的變化規律。

2.通過圖形的創意拼搭,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準備:

1.自制小正方形64個,每個小正方形上貼有兩個分別爲紅、藍顏色的等分三角形(如圖1)。

2.可鑲嵌的大正方形底板16塊,每個大正方形底板正好可以鑲嵌4個小正方形(如圖2)。

玩法:

玩法一:選取4塊小正方形,將其嵌入一塊底板,以此類推,直至將64塊小正方形一一嵌入16塊大正方形底板,感知一個大正方形與4個小正方形的組合關係(如圖3)。

玩法二:在玩法一的基礎上,拼接、組合出不同的圖案(如圖4)。

玩法三:嘗試變更原拼搭圖案中的某幾塊圖形,使之變換出不同的圖案(如圖5)。

規則:

1.自主拼搭,獨立完成。

2.不能將小正方形散落在桌上或地上。

評析:

“拼拼樂”遊戲集鑲嵌遊戲與拼圖遊戲於一體。材料設計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簡單,因爲每個小正方形上有兩個等分的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從而使拼搭遊戲有了多種可能。幼兒玩得不亦樂乎,其中的奧祕在於材料的`結構性較低,幼兒可以任意組合、創意拼搭、重複把玩。該遊戲實質是讓幼兒在不斷旋轉、移動、拼合的過程中,逐步感知、發現平面圖形之間的組合規律。幼兒從隨意組合到創意拼圖,提高了觀察力、專注力和想象力。

教師的指導重點是關注幼兒在遊戲中能否獨立思考與探究,而不是急於求成。教師要放手讓幼兒充分嘗試,在“分、合、拆、拼”的過程中發展方位知覺能力,積累創意拼圖經驗,發現、感悟平面圖形的組合關係。遊戲初期,材料可以適當減少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免幼兒因挑戰過大而氣餒。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飲料是多樣的,在自制飲料的過程中發現有些物品能溶於水。

2.嘗試用常見的飲料粉自制飲料,並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體驗積極動手嘗試自制飲料的快樂,懂得安全飲用飲料的常識。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課件。

2.飲用水、奶粉、橘子粉、可可粉、酸梅粉、糖、透明一次性杯、吸管、攪拌勺,教師用自制好的各種飲料佈置的“飲料展覽會”。

活動過程

1. 參觀“飲料展覽會”,知道飲料是多種多樣的。

(1)教師:小朋友,今天我給大家帶來很多美味的飲料,我們先來看一看,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飲料是什麼口味的。

(2)幼兒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飲料的顏色,也可以讓幼兒聞一聞飲料的氣味,發現不同之處。

(3)品嚐。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吸管嘗一嘗,說一說他們的味道,看看剛纔猜得對不對。

2.幼兒動手自制飲料,觀察物品的溶化過程。

(1)教師示範。

教師:小朋友,剛纔這些美味的飲料都是老師自己製作的。你們想不想知道是怎麼製作的?

a.出示自制飲料的材料,並進行介紹。

b.示範製作飲料的過程:盛1勺飲料粉放入杯中,加入半杯水,邊用攪拌勺攪拌邊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飲料粉在水中的變化。教師:飲料粉去哪了?水發生了什麼變化?(瞭解溶解及水變色的原因)然後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糖。

(2)幼兒第一次調飲料:嘗試用一種材料製作飲料。

請幼兒自主選擇1種材料製作飲料。鼓勵幼兒互相欣賞配製好的飲料,並互相比較它們的顏色、氣味,然後各自品嚐自己的飲料。說一說喝了自己製作的`飲料有什麼感覺。

(3)幼兒第二次調飲料:嘗試用兩種材料製作飲料。

a.和幼兒討論:這些飲料粉可不可以混在一起製作飲料呢?哪兩種混在一起能更好喝呢?

b.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嘗試用兩種飲料粉配製飲料,探索發現兩種飲料粉溶化的奇妙變化。

3.幼兒品嚐飲料,知道應該安全飲用飲料。

(1)引導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自制的飲料,將配製好的飲料與小夥伴共同品嚐,分享快樂。

(2)喝了這麼多飲料,你有什麼感覺?

幼兒共同討論喝飲料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引導幼兒懂得劇烈運動後不能喝飲料,喝飲料適應適量,少喝冷飲及碳酸飲料等。

4.課件學習。

出示課件,瞭解常見的、健康的飲品的製作方法,請感興趣的幼兒回家製作。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方法】

觀察法、對比法、討論法、分析法

【活動重點】瞭解水的廣泛用途,體會它的珍貴。

【活動難點】 知道一些節約用水的方法,進一步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

【活動目標】

一、知道一些節約用水的方法,進一步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二、瞭解水的廣泛用途,體會它的珍貴。

【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

1、帶領幼兒參觀過自來水廠,知道自來水是從江、河、湖中來

2、知道海水和被污染過的水是不能喝的

二、實物準備:

1、製作Power Point課件

2、方形、圓形的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瞭解水的作用

1、(出示一透明杯清水)教師:小朋友們看看,老師的杯子裏裝了什麼?(水)

教師:水有什麼用呢?

2、幼兒回答,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投影。

3、教師帶領幼兒小結: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可以洗水果,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動物、植物、整個自然界都離不開水。

二、瞭解水的珍貴

1、教師(以神祕的口吻):

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大祕密,我們的地球是個大水球,地球上有許多許多的水。這個就代表我們地球上的水。(出示“水的分佈”投影)

教師(指着投影上的深藍色的水說:“這是海水,海水我們很難利用。”

(這裏的“水的分佈圖”可以讓幼兒 的圓形介紹這些水中,有許許多多直觀感受到淡水的稀少)。

2、教師(指着投影上星星點點的淺藍色):這些一點一點的是淡水。淡水和海水比起來怎麼樣?(非常少)

教師:這非常少的淡水中,怎麼有一些是黑顏色的呢?

3、播放投影“被污染的水”

教師:剛纔我們看見的水是什麼樣的?——(髒的、黑乎乎的)

(這時出示水污染的圖片,可以讓幼 乾乾淨淨的。現在,我們看看圖上兒直觀的感受到被污染的水有多麼髒)

教師:對,這樣的水都是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水能喝嗎?(不能)

教師:對,被污染的水還需要我們治理它,讓它變乾淨起來。

4、播放投影(乾涸的河牀)

教師:這是什麼地方?(沒有水的河)

(這張“乾涸的河牀”讓孩子們第一次知道沒有水的小河是什麼樣,從而體會到水的珍貴) 教師:這個地方原來都是有水的,是由於許多原因它不再有水了。

5、教師總結:我們地球上的水雖然很 多,但是淡水卻非常少,而且這非常少的淡水中有一些正在消失,還有一些正在遭受着污染,我們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越來越少。

三、瞭解節約用水的方法

1、教師:老師這兒有幾張圖,小朋友們看一看,他們正在幹什麼,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

2、幼兒討論:用白花花的自來水的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這裏圖片的`出示可以幫助幼兒瞭解到 什麼做法是對的;什麼做法是不對的,如洗車浪費水是不對的;洗手後關緊水龍頭是對的;開很大的水洗手太浪費,也是不對的;用媽媽洗衣服的水拖地是對的;洗澡擦肥皂的時候還開着水,是不對的。從而增強他們節約用水的意識)

3、教師:還有沒有其他節約用水的方法呢?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吧。

4、幼兒回答

5、教師帶領幼兒總結:洗手時,水龍頭開小一點;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愛惜水,節約用水,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纔不會越來越少。

四、幼兒繪製節水標誌,進一步激發幼兒節約用水的意識。

1、教師:現在讓我們自己來動手畫一畫節水標誌,想一想,怎麼才能讓大家一看見這個標誌就知道要節約用水呢?

2、幼兒繪製節水標誌,教師巡迴指導

3、活動:比一比

比一比,誰的節水標誌畫得最清楚

4、請幼兒將自己繪製的節水標誌貼到幼兒園需要貼的地方。

【拓展活動】

開展“我是節水小衛士”活動,鼓勵幼兒向自己認識的10個人介紹節約用水的方法 。

【設計理念】

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大水球,但這些水中,淡水只佔一小點兒,地球上缺水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蕪湖市座落在長江邊,水資源豐富,孩子們從小就沒有經歷過缺水的困難,所以,雖然從小就教育他們節約用水,但我還是經常在盥洗室看見他們洗手後沒關緊的水龍頭;在衛生間看見他們用嘩嘩的自來水衝便池……,“節約用水”似乎只停留在他們的嘴巴上。

不瞭解水的珍貴,就不能真正做到“節約用水”。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空洞說教絲毫無用。那麼,如何讓孩子直觀的感受到沒有水的大地是怎樣的?沒有水,人們是怎樣生活的?被污染的河流又是怎樣的?於是,我在互聯網上下載了大量的圖片,通過這些圖片讓孩子們瞭解他們所不曾經歷的畫面,從而到達一種內心的震撼:水是多麼珍貴,只有每一個人都愛惜水、節約用水,生活中的水資源纔不會越來越少。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後產生靜電現象,初步瞭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並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科學《會飛的紙屑》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瞭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啓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裏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麼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纔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麼?請你來說一說,並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瞭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爲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裏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髮跟着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乾燥的環境。在空氣乾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12活動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麼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裏蘊藏着無窮的奧祕,等着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遊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裏爲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遊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髮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後去吸彩片,他們認爲任何東西磨擦後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不鏽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後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爲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活動評析

一、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綱要》指出:

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在幼兒生活經驗上,從身邊的事入手。本活動以幼兒熟悉的水彩筆、紙屑及幾種常見的生活材料爲載體,讓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過程中體驗紙屑“飛”起來的心動感覺,感知摩擦生電這種科學現象。讓幼兒邊玩邊學體驗成功的樂趣,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王老師對教材分析比較透徹,明確重難點,以及活動中的三個環節也是一目瞭然。

二、目標表述明確

操作性強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從王老師對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全面、具體的,也具有科學性,並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活動結構合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