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精)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幼兒園大班教案(精)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新指南中指出:"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數學知識探索的對象。"幼兒學習活動應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幼兒的興趣。本次活動的設想來源於幼兒的興趣,爲了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進行球體和圓柱體的探究,活動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會滾動的的廢舊物品以及一圓硬幣。同時,根據本班幼兒喜歡探索及看動畫片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看電腦課件爲主線以動手操作爲探索過程的活動,讓孩子們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觀看及嘗試操作各種物體中認識球體、圓柱體,感知球體、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活動目標

1、認識球體和圓柱體,知道他們的名稱和基本特徵,能從周圍環境中找出相似的物體。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發現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

3、發展空間概念想象和思維能力,激發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學具:圓形紙片、硬幣、海洋球、一個圓柱體積木;分別貼有球體和圓柱體標記的兩個紙屋。。

2、課件。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1、導入:今天,我帶着小朋友們來到了玩具王國,你們開心嗎?請小朋友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

2、幼兒自由玩玩具,師做個別引導。

二、自由探索,感知球體和圓柱體。

1、過渡:剛剛小朋友們都玩了自己喜歡的玩具,你們願意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2、提問:你玩的是什麼玩具啊?你是怎麼玩的?(請個別幼兒交流

)3、幼兒集體討論、交流,講述自己的發現。

4、小結:像這種圓片片,從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圓的,而這樣轉轉轉(立起硬幣旋轉)從側面看就是扁扁的了,這就是圓形。(出示球體)像這樣的物體轉轉轉,轉轉轉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不管往哪邊推,都能滾動,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球體。

5、請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球體,在前面滾一滾。誰願意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展示)

6、剛剛有小朋友玩了球體,還有沒有小朋友玩過其他的玩具呢?你是怎麼玩的?(圓柱體,滾動。)我們現在把上面的圓拿下來,看看是不是和下面的圓一樣大呢?

7、小結:像這樣兩頭是圓的,而且上下兩個圓一樣大,上下一樣粗,像柱子一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圓柱體。

8、請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圓柱體滾一滾,說一說它是怎麼滾動的?(圓柱體只能前後兩個方向滾動。)

三、遊戲活動,實物找家。

1、過渡:你們真棒,知道球體和圓柱體,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物體寶寶經常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球體還是圓柱體,你能幫忙來找家嗎?

2、遊戲:"趕小豬"。要求:請小朋友到桌子上的簍子裏,拿一個玩具把它送到貼有這兩種標記的簍子裏,把它們送回自己的家,好嗎?還有既不是球體的,也不是圓柱體的,我們放在另外一個家裏面。

3、幼兒自己操作,師點評。

四、聯繫生活,課外延伸。

1、過渡:剛剛我們小朋友都知道了球體和圓柱體,除了剛剛看到的那些,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體和圓柱體的物體嗎?(幼兒自由講述)2、老師也帶來了一些物體,你能說出它們是球體還是圓柱體嗎?

3、總結:剛剛我們瞭解到了生活中還有好多的球體和圓柱體,在我們的教室裏也有好多球體和圓柱體呢,請小朋友們跟着老師回教室找一找吧!

活動反思:

在《認識球體和圓柱體》這一活動中,我選用了幼兒在生活當中比較常見又喜歡玩的.一些玩具來開展本次活動。在第一環中我先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自由探索滾動。通過讓幼兒分別從前、後等不同的側面觀察皮球,幼兒基本掌握了球體的第一個特徵即從那邊看都是圓的。通過讓幼兒觀察皮球在桌面上滾動,幼兒知道了球體的第二個特徵即往那個方向推都能滾動。在請幼兒說說自己知道的球體時,感覺小朋友思維還是被打開了,說出諸如足球、籃球等球類,有的小朋友說出太陽、月亮、星球也是球體。在第二個環節中通過出示圓柱體物體,幼兒知道了它的第一特徵即上下一樣粗。通過用圓形片進行上下兩個圓的比較,幼兒知道了上下兩個圓是一樣大的。在請幼兒說說自己看到過的圓柱體時,大部分幼兒都能較確切的說出來,像我們教室裏的日光燈,不繡鋼管,衛生間的水管,教室門口的大柱子等,從這裏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還是掌握了圓柱體的基本特徵。在對接兩個圓柱體時,通過大小一樣的圓柱體和大小不一樣的進行對接,幼兒知道了兩個一樣大的圓柱體對接以後還是圓柱體,而不一樣大的兩個對接後就不再是圓柱體了。整個活動下來幼兒對活動內容基本掌握了,但是在活動中我沒有讓每一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如果能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操作,我想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科學活動:

《雞蛋浮起來了》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經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記錄,獲得有關雞蛋在鹽水中變化的具體經驗。

活動準備

塑料瓶、雞蛋、筷子、記錄紙、鹽、白糖。

活動過程:

一、質疑,引起興趣

雞媽媽買菜回家,發現自己剛下的蛋不見了。雞媽媽着急的到處找,找呀找,發現雞蛋掉進一個深深的坑裏,雞媽媽怎麼也拿不出來,請小朋友幫雞媽媽想辦法。 (孩子自由發言),小朋友真聰明,想出這麼多辦法,可是雞蛋容易破碎,我們能不能讓雞蛋自己浮起來呢?今天我們就來做讓雞蛋浮起來的'實驗。

二、導入課題

1、出示材料:進行介紹。

2、猜測記錄:(邊出示記錄紙)你們猜一下,糖水能使雞蛋浮起來還是鹽水能使雞蛋浮起來,(幼兒猜測)請小朋友先把自己剛纔的猜測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先記錄在紙上。

三、幼兒實驗,師巡迴指導

1、提醒幼兒攪拌時要輕,攪拌要有耐心,攪拌完把筷子放入盤裏。

2、提醒幼兒實驗時要專注,不斷觀察其中的變化。

3、實驗完及時把結果記錄在紙上。

四、幼兒交流實驗結果

老師把幼兒的實驗結果統計在黑板上。請實驗成功的幼兒介紹自己實驗的過程。師鼓勵幼兒再次實驗。

五、幼兒再次實驗,體驗成功的喜悅

1、拋出問題:現在我們實驗都成功了,心情怎麼樣?讓我們一起告訴雞媽媽這個個好辦法,“把鹽放進坑裏攪拌,雞蛋就會浮起來了”。可是雞媽媽還有個問題:爲什麼鹽水能使雞蛋浮起來呢?請你們回家以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書上或者網上查閱這個資料,明天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2、整理結束:現在我們桌上都是東西,小朋友會把它整理乾淨嗎?怎麼來整理呢?

延伸活動:請小朋友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實驗的結果,再用其它材料(例如:糖、醋、味精等)做實驗並觀察結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旋律,結構與節奏,掌握“跳、蹦”的基本動作。

2、能合着音樂節奏運動。

3、享受遊戲情景營造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兔子頭飾若干

2、兔子舞音樂

3、圖譜

4、皇冠

活動過程:

韻律活動:兔子音樂舞會

1、復訴兒歌“小白兔白又白”,以“好消息”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兔寶寶們,你們一起把兒歌“小白兔白又白”說給媽媽聽下好麼?”

(幼兒一起講訴兒歌)“寶寶們真的很棒,媽媽要告訴你們個好消息,想聽麼?(想)今天森林裏將舉行一場音樂舞會,在舞會上將會選出跳的最棒的舞者,爲他戴上最美麗的皇冠。”

2、讓幼兒瞭解“舞會”

師:“寶貝們,你們想不想戴上這個皇冠?”(想)“恩,我也想戴皇冠哦,那你們知道在舞會上要幹什麼了?”(幼兒自由回答)“對的,寶貝們你們是真的很聰明的哦,在舞會上要跳舞、唱歌、還有蛋糕吃哦,那你們想不想去參加了?”(想)“那我們一起參加去參加吧,但是,我們還不會,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學一學吧。”

3、出示圖譜,教師示範

師:“你們看這上面有什麼?”(小腳、小手)“對的`,那有小手的地方我們就拍拍小手。小腳的地方就跺跺小腳,清楚了麼?下面你們先看媽媽做一遍”(按照圖譜,教師示範)“下面,你們就一起跟着媽媽後面一起來做一做吧!”

反覆練習幾次,加深幼兒對節奏的興趣。

師“你們真的很棒,這麼快就學會了,拍手的地方我們也可以拍拍肩是吧。下面,我們跟着音樂後面跳一跳吧。”

合着音樂反覆練習,加強對音樂的節奏

4、音樂舞會開始,再次加深對音樂節奏的認識

師“寶貝們真棒,你們累不累啊,(累)那我們休息一下吧,等音樂會的開始吧!”

配班:“親愛的小朋友們,準備好了麼?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盡情地跳起來,動起來來吧。”

音樂響起,幼兒邀請客人老師一起共舞。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2.通過 、聽聽、想想,引導幼兒理解龜兔賽跑有關情節,並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

3.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4.體會做事要仔細,不要粗心大意。

教學重點、難點

用自己的語言創編,表達故事的情節是本課的重難點。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龜兔賽跑》的故事。 2.音樂、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觀看故事《龜兔賽跑》的'音像資料 。

2.嘗試小組合作創編、表演新的故事情節。

3幼兒分小組想象和討論故事情節。

①大膽地想象、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②能與同伴合作。

4分小組 表演 表演故事情節。

5集體交流、表演小組創編的故事。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中,我注重孩子的主體地位,以鼓勵的目光來,激發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參與對話,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活動設計以情景爲基礎,通過創設情景、營造聲勢,激發孩子的興趣。活動中藉助音樂、 ,把孩子帶到烏兔賽跑的現場,讓孩子帶着想象,愉悅進入狀態,給孩子進入身臨其境狀態,在孩子活動中,通過對話,強調幼兒無意識心理潛能,以討論、辯論等方式來達到目的。

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幼兒對故事較感興趣,特別是一些情節曲折、生動的故事更是深愛不已。 爲了激發幼兒濃厚興趣的基礎上促進思維活躍及合理想象、大膽地表達, 設計了《 龜兔賽跑》,嘗試以情景貫穿整個活動,以傾聽、觀察、開放性、究因性提問爲中介,誘發幼兒積極思維,合理想象,大膽表達。

小百科:《龜兔賽跑》,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通過對放風箏記錄卡的交流、統計,讓幼兒瞭解風箏飛上天與風、材料、技能的關係。

2、感受放風箏的愉快情緒。

前期準備:

1、與家人一起放風箏2次(一次有風的時候放,一次沒有風的時候放)並作記錄。

2、實物風箏若干

活動準備

小記錄卡人手一張、大記錄卡一張、實物風箏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手持小記錄卡交流自己放風箏的感受

1、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卡

2、老師根據幼兒的介紹彙總在大記錄卡上,成功的用紅色筆打∨,失敗的用綠色筆打╳。

二、交流討論放風箏的三個成敗因素

1、觀察大記錄卡,統計全班幼兒放風箏的成功次數,瞭解放風箏與風的關係。

(1)討論:有風的日子裏和沒有風的`日子裏放風箏, 成功和失敗有什麼不同?

(2)用數數方法驗證有風時成功機會多,沒風時成功機會少。

(3)師生共同:有風的時候成功的機會多,沒有風的時候成功的機會比較少,原來風箏飛上天與什麼有關?(風)

2、放風箏與風箏構造、材料的關係。

(1)討論:沒有風爲什麼***的風箏也飛上天了?

(2)出示兩隻風箏:觀察、比較、討論它們的構造、式樣、材料、尾巴等不同之處。

(3)師生共同:原來風箏飛上天還與風箏的樣子有關,與長長的尾巴有關,與製作用的材料有關……。

3、放風箏與放飛技能的關係。

(1)討論:爲什麼有的風箏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輕又長,風也有,但沒有飛上天呢?

(2)觀察大記錄卡:比較同樣有風或無風的情況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機會多和少。(驗證大人放風箏的技術高)

(3)師生共同:原來想要風箏飛上天,不僅和風有關、和選擇的風箏有關,還要掌握一定的放風箏技術,這樣你的風箏就會在天上飛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區角爲下次室外放風箏作準備

1、出示幼兒有關放風箏資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兒可以在區角內學習並調整風箏的結構等。

2、再次嘗試到室外放風箏,並做好記錄。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長大了,即將升入小學,就要成爲一名光榮的小學生了。

2、和同伴家長共同體驗即將從幼兒園畢業這美好又難忘時刻。

3、積極認真地參加整個活動,進一步增進對幼兒園、對老師的`感情。

4、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5、願意大膽發言,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學唱畢業歌,學會朗誦畢業獻詞。

2、邀請父母、幼兒參加。

3、小紅花、畢業照、禮物等。

4、商量活動內容,推選兩名幼兒做主持人。

活動過程:

1、小主持人宣佈畢業典禮開始。

大班幼兒頭戴博士帽、身穿博士服,胸前佩戴小紅花。

2、升旗儀式。

3、請各方代表致詞。

幼兒園領導講話。

家長代表發言。

大班畢業生代表講話。

中班幼兒致歡送詞。

4、幼兒文藝表演。

大班幼兒朗誦畢業獻詞,唱畢業歌。

按幼兒事先排練的節目內容有序地表演。

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遊藝節目的活動。

幼兒與家長共邀請舞。

5、主持人說祝詞:祝各位小朋友升入小學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取早日戴上紅領巾。

6、演出後,家長可帶領幼兒穿演出服在園內拍照,留作紀念。

小百科:畢業(graduate)是一個詞語,意思是學生在學校或訓練班修業期滿,達到規定要求,結束在校學習,也可以引申指小結、休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設計背景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爲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爲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爲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活動目標

1、以自身爲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

2、願意與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

3、 提高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4、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並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5、 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重點難點

以自身爲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提高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活動準備

1、大掛圖(森林圖)1份,(六隻小動物)

2、小紅花20張(彩紙剪)

活動過程

(一)、區分左右手,以自身爲中心區分左右

1、猜謎導入:一棵小樹五個杈,不長樹葉不開花。能算會寫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手)

2、每個人都有兩隻手,一隻是左手,一隻是右手,那麼你們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嗎?(幼兒交流)

3、感知左、右邊。教師發出指令,幼兒按指令舉起相應方位的手並做出動作。

(1)請小朋友看看自己身邊,請問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2)改變方位,區分左右。

(3)、剛纔我們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麼老師還想考考你,你的身體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還有什麼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腳、腿、肩、鼻孔、眉毛等)

(二)、聽口令做動作

1、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聳聳你的左肩,聳聳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放慢速度,糾正個別不對的幼兒,此環節教師應面向全體,看看是否每個幼兒都對)

2、看圖區分左右

師:有6只小動物看到我們玩的那麼開心,也來湊熱鬧了。看,誰來了。(出示六隻小動物的.圖片。)

提問: 有幾隻小動物?最左邊是誰?最右邊是誰?誰的左邊是誰?誰的右邊是誰?

(三)、競賽遊戲:我說你做

1、 兩組小朋友拉手比賽:(左手拉右手)(右手拉左手)

2、向左右轉游戲:

3、給小朋友貼紅花(一組發出指令一組貼紅花看誰貼的準確)

(四)、結束課程:

總結性提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知識?(小朋友們爭先恐後的回答)

教學反思

我所講的是大班數學《區分左右》一課。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爲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爲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爲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本課的目標是感知以主體爲中心區分左右。我在設計此節課時,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第一環節中 以猜謎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學習興趣,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遊戲中辨別左右。學習的內容轉化爲遊戲的形式,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設計使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不但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還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時也拉近了師生距離。孩子們樂於參與課堂遊戲,喜歡聽老師指揮。達到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通過幼兒的參與,讓孩子們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學進行下去。孩子們始終在我創設的具體環節之中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同伴之間有充分的交流。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但也有不足之處。如果我再上這節課。我會把 (競賽遊戲:我說你做)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間的互動遊戲來總結本課內容。並認識一下左右這兩個漢字。有不足,纔會讓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