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風箏》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風箏》讀後感範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箏》讀後感範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箏》讀後感範文

《風箏》讀後感範文 1

《風箏》這部小說,因柳雲龍的同名電視劇而出名。諜戰劇是最近幾年的熱門題材,電視劇好壞還在演員和改編質量,聽口碑講還是不錯的,由於沒看過電視劇,不好評論,還是單說說這部原著吧。

這部小說,從諜戰的故事角度講,並不見得講的有多麼的生動、扣人心絃。隱蔽戰線嘛,真真假假,以假爲多。但是它從形形色色的假中體現了一個"真"字。給讀者真實的代入感只是其一,還原那些無名英雄和站在對立面的我們所謂的"特務"的真實人性,纔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故事梗概和文學評價

這部小說以重慶爲背景,國民黨王牌特工軍統六哥,實爲我黨最優秀的隱蔽戰士"風箏".在解放戰爭中和共產黨打交道爲開始,歷時三十年,不顧個人安危,忍辱負重,終於揪出真正的軍統特工"堅冰".

這其中經歷了錢溢飛爲軍統九死一生的在解放區獲取情報;極其巧妙的通過鎮壓學生運動,傳遞絕密情報,避免作戰部隊的損失;爲了徹查堅冰而不惜自殘軀體以換取繼續潛伏的機會;解放後暗度陳倉的培養關門弟子,和頑固的楊旭東周旋到底;最後和"堅冰"的正面衝擊,作爲故事的高潮和結尾。

整部小說就是明暗兩條線交織在一起,劇情簡單的向前發展。明線就是錢溢飛的身份,讀者一開始就知道了;而"堅冰"是誰?作爲暗線,直到小說最後纔將謎底揭曉。單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這個謎底並不是那麼的令人滿意,缺少了那麼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文中也說,有些事情,隨着當事人的離去,已經無從知曉,也沒有必要知曉真相了。實際上就是對之前挖的坑,缺少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得已而爲之。同時作品的情節也就打了折扣。

所以從文學性,包括文字描寫和故事情節等方面,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

亮點在刻畫真實人性

但是作爲一部諜戰小說,此書的亮點是,在一個個矛盾衝突中,刻畫了真實的人性。

不知從何時開始,文學作品講究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個後半句要高的恰到好處,纔是好作品。有些諜戰小說,且不說那些毫無情節可言,一眼就能分辨好人壞人的不走心作品,就是質量尚可的,也容易一味弘揚政治正確,主角光環過於刺眼,而反派不是賊眉鼠眼就是愚蠢到家,正反兩面全是臉譜。

而《風箏》恰恰相反,從幾個地方都可能很貼近當時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和經歷。正所謂"正義的一方沒那麼好,非正義的一方沒那麼壞".就是這種"源於生活,忠於生活"的態度,讓這部小說提高了自己的文學價值,也能獲得更多讀者的喜愛。

信仰的力量有多強,"風箏"和"堅冰","零號"和"菊"等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出於對"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追隨,共產黨員可以成爲軍統六哥,而軍統特務可以比共產黨還布爾什維克。而真正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失敗者也可以坦然的面對死亡,昂首的繼續追隨自己認爲的真理。

不論正派反派,心理都裝着老百姓。儘管錢溢飛說國家利益重於人民,但實際上百姓的利益和國家利益在大的層面上是一體的。一部小說,也不能深究戰爭失敗一方的正義性和根本原因。但就個體而言,隱蔽戰線也好,特務也罷,還是能分清政治鬥爭和國之根本的區別的。

看到這,給我一種感覺,這都是中華好兒女,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內戰就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癌症,它消耗了太多的國家精英,彷彿是癌細胞侵蝕了健康的肌體,只會給民族和國家帶來苦難,甚至毀滅。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血與淚的戰爭史,儘管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但如此反覆的折騰,談何振興中華呢?

儘管說我們要避免歷史再次重演,但朝代的更替在一個大的歷史觀下,彷彿還存在慣性。還是讓我們記住這些人性光輝,盡力避免對國家和民族的傷害吧!

《風箏》讀後感範文 2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

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範文 3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 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範文 4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爲愛上的那個人,喜歡一首歌曲,是因爲有自己的故事,正如我鍾愛這本書,是因爲那個忠誠到讓我心疼的小男孩——哈桑。

一直覺得這本書,除去歷史、種族、社會或者宗教之外,是一本關於友誼的書。

就像書中的阿米爾說“有時候想起來,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一起蹣跚學步,一起在院子裏玩遊戲,一起追逐過路的遊牧部隊,一起看西部電影,一起在喀布爾新城那個瀰漫難聞氣味的市場閒逛,一起在那個山丘後面已被廢棄的墓園的石榴樹上刻下“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蘇丹。”······很多時候,記憶之所以美好,並非經歷多麼難忘,而是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享用過某段快樂。

然而,阿米爾是主人,他是僕人;阿米爾是普什圖人,他是哈扎拉人;阿米爾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這些沒有什麼能改變得了,就算他們其實是沒辦法公開承認的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們的命運卻從一出生就被社會貼上了與他們的友誼不符的各種標籤。即使阿米爾知道“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他從來不告發他,不提鏡子、用胡桃射狗其實都是都是阿米爾的主意,每天幫他弄好早餐,收拾牀鋪,擦亮鞋子,熨好衣服,放好課本和鉛筆。每當鄰居家的孩子欺負他,哈桑總會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但他們的友誼卻如同風箏一樣脆弱,當哈桑說“我寧願吃泥巴也不會騙你。”阿米爾說“真的嗎,你會那樣做?”“做什麼?”“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哈桑的反問使阿米爾覺得尷尬,就算有那麼多的事實證明,阿米爾卻還是在內心深處懷疑着哈桑對他的忠誠。就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把一段感情當做生命一樣的去珍惜和維護,卻讓擁有的人認爲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和輕而易舉,在我看來,友誼的本身不應該受這種不平等關係的桎梏,而更應該是雙方沒有許下任何承諾卻甘願爲對方守護一生的無言約定。

在我們年少的時候,總喜歡把我們有關友誼的未來許下永遠的諾言,我們或許會說,多少多少年後,依然在一起,依然像今天這樣酣暢淋漓的`歡笑,依然不被世俗薰陶,而隨着時間的無聲流逝,我們畢業,分離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又有多少友誼能承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待續當年的未完。在書中,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悲劇也隨之發生。而不僅如此,阿米爾繼續一錯再錯的設計了他父親最厭惡的方式,用“盜竊”的罪名將哈桑驅逐出門,但哈桑還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承認了並非他所爲的假象,一如既往的忠誠,忠誠到讓人心疼。

或許在成長的年歲裏,那些過往終究會被埋葬,或者說會用另一種方式結束,正如二十六年後的阿米爾,當辛拉汗從巴基斯坦打電話給已移民到美國的他,告訴他“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到那裏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完成他對自己的救贖。就算還有機會安撫自己內心的罪惡,而有些失去的東西是再也回不來了的,比如哈桑,比如失去本可以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日子,比如那份本該純淨如水的友誼······

“爲你,千千萬萬遍。”在哈桑的心中,阿米爾是如同太陽般的信仰,或許有人覺得他不值,而或許在他的心裏,和阿米爾在一起的快樂和幸福滿足感已經足夠他可以忽略掉所有的痛苦,那種力量的強大足以支撐着他的整個生命爲一個人守護。

彷彿中,我聽到一首帶着靈魂的旋律,時而歡快,時而憂傷,讓整個生命都爲之動容。

《風箏》讀後感範文 5

胡塞尼的鉅作《追風箏的人》,給人不同尋常的震撼力,像一陣風一樣,席捲了整個世界的排行榜。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他平實的筆法,理性真摯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所觸動。小說的情節跌宕而且耐人尋味,緊扣人心絃讓人讀起來就想一口氣把它吞下的感覺。讀完後,又如春風沐雨,有陽光撒在臉上那種溫暖,慵懶,舒暢之感。

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阿米爾和家裏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都是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並被教育“喝同樣的奶長大的就是兄弟”。然而,他們就這樣度過了和平,安靜的童年。但是,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卻不是平等的。應該說,在那個社會下,封建的意識已經毒害了他的心,連小孩子的友情也被滲進了尊卑的觀念。因此哈桑既是阿米爾的小夥伴,同時也是阿米爾的隨從。哈桑樸實、忠誠、善良,他以一顆純淨,透明的心對待着自己的兄弟阿米爾。阿米爾也對哈桑視如己出,形影不離。兩個人相親相愛的度過了最爲天真純潔的孩童時期。然而,在一次尋常的放風箏比賽中,徹底顛覆了他們兩個之間的感情,讓他們逐漸遠離對方。阿米爾參加了鎮上的風箏比賽,但是獲得第一名必須追得最後一隻被割斷的風箏。在哈桑爲其追獲風箏的時候,遭到了惡勢力富家少爺的欺凌和傷害。

阿米爾看到了自己的朋友受到了傷害卻怯懦的躲在角落裏注視着發生在他面前的悲劇,不敢英勇地上前阻止並拯救自己的玩伴,過後因爲自己的自私和害怕更栽贓哈桑,迫使他只能背井離鄉。這些自私的行爲成爲阿米爾心裏永久的的一道刺。

人說,時間能夠治療一切的疤痕,痛苦和所有不堪的情緒。然而,時間都沒有減輕阿米爾的負罪感,於是,阿米爾便生活在這種被愧疚掌控和侵蝕掉的人生中,開始了他漫漫長路的救贖。“當時間轉過了很多個年輪,人們說不堪的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在動盪的年代裏,阿米爾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到國外,很多年過去了,那個經常寫故事給哈桑聽的阿米爾已經成爲了大作家,並結婚成家。但是,一個電話卻把所有的往事翻騰出來。哈桑竟然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這個名字把阿米爾再次帶回了自己的故鄉阿富汗去拯救那個自己兒時的玩伴哈桑的兒子。

阿米爾冒着危險,用盡全力從宿敵手上拯救回哈桑的兒子後,感覺像是釋放了自己。很多年的石頭終於放下。曾爲這件事情羞恥無數次的阿米爾終於可以坦蕩真誠的做一次好人,彌補了之前所犯的過錯。很多人認爲,阿米爾回去救哈桑的兒子是出於兒時純真的情誼和深厚的感情。但是,我卻認爲,是因爲阿米爾曾經污穢了這份純淨的感情,所以纔會冒着危險回到家鄉,進行自我的救贖。

我想,那是一種良心的覺醒和善良的驅使。一種深埋多年的負罪感讓他的生活陷入了灰色,雖然很多年過去了,時光在它的身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但是風一吹,所有的難堪又讓他無法忍受這樣自私懦弱的自己。阿米爾一生追逐的不是兒時的風箏,而是那顆丟失的純真和商量,以及執着的救贖。

作者最後寫道哈桑的兒子雖然被救出來了,但是他卻因爲所受的傷害和欺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個只有十幾歲的人走上了自殺的道路。這樣情節暗示了,有些傷害是無法估量和彌補的,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失去了最簡單的信心的時候,只能選擇自我救贖的道路。這是社會所迫,也是被這個時代的黑暗所侵蝕。

作者把阿米爾爲追求生命的價值,做一次真的好人的救贖道路描繪的細膩而真摯,情節間的銜接合理貫通。讓整篇小說在情節跌宕的過程中,又以一種符合常理的真摯感直入人心。有些情節有些尖利和酸楚,但是作者卻用結局和阿米爾的真誠來平衡這些殘酷。

我不禁感慨,阿米爾當時的怯懦不過是出於那個年齡的正常反應,很多時候,在危急關頭的時候,我們也會表現出猶疑和慌亂甚至怯懦,這無關善良的丟失,但是阿米爾自責的不過是自己在迷途中不夠醒悟。但是,有些回憶註定是辛酸的,是無法補償的。但是,我們不能在一次次的錯誤中迷失自己,至少要在錯誤中得到改正,猶如阿米爾所說的重新做回好人。

《風箏》讀後感範文 6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忠誠的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最真摯的話語,這樣一句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話語,包含着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的承諾。言必出,行必果。忠誠的哈桑,用自己的一生來兌現自己兒時的承諾。

哈桑是一個忠心的僕人,他與少爺阿米爾一起長大,而且是喝過同樣乳汁(由同一奶媽哺乳)的兄弟,用他爸爸的話說,喝過同樣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這兩個男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他們在同一個院子裏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在同一個屋頂下說出生命中的第一句話。唯一的不同是,少爺說的而是爸爸,而哈桑說的確實少爺的名字阿米爾。他一生都遵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愛少爺阿米爾勝過愛他自己。

淘氣的他們從小一起玩耍,雖然只是作爲種種惡作劇的幫兇,哈桑卻總是在被逮到之後一個人默默承受着所有的責罵,即便是這樣,他從不拒絕阿米爾少爺任何無理的要求,事事尊重幷包容他。他總是恭敬地稱阿米爾爲少爺,即使心裏早已當他是朋友,是兄弟。他從不會告訴任何人每一次的惡作劇都是阿米爾少爺的主意。能夠幫助他熱愛的少爺擋掉這些不必要的麻煩,他甘之如飴。

哈桑還是少爺阿米爾精神世界的傾聽者。對父親敬若神明的少爺,爲了逃避爸爸的冷漠,希望用自己的作品來獲得父親的認可,可是父親卻絲毫不感興趣,只是盯着他,卻沒有要看一看的意思。因爲在他看來,有個喜歡詩書多過於打獵的兒子可不是什麼好事情。父親的冷漠讓少爺很受打擊。而目不識丁的哈桑則完全沉浸在少爺的故事中,臉上的神情會隨着故事的情節慢慢變化,並高度稱讚他,給予少爺足夠的鼓勵和肯定。“你肯定會成爲偉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讀你的故事”,並在自己的理解範圍內爲少爺提出自己的建議。雖然他提出的建議並不爲少爺所採納,但是能夠安慰少爺,給少爺的生活帶來一絲陽光也是有意義的事情,畢竟,在他的心中,少爺的需求高於一切,爲了少爺,他願意兌現“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

爲少爺遮風擋雨在哈桑看來是分內的工作,爲少爺的利益而拼搏是義不容辭的,哪怕是要賠上自己的生命或尊嚴。爲了獲得父親的肯定,少爺決定在風箏比賽中一顯身手。而哈桑,則是他鬥風箏的助手。少爺面對人山人海的比賽現場開始打退堂鼓時,細心的哈桑一眼看穿少爺的心思並鼓勵少爺,“今天是個放風箏的好日子”。無論何時,哈桑都是少爺阿米爾忠實的粉絲。激烈的競技現場,哈桑是少爺阿米爾堅強的後盾。在最後一刻,少爺阿米爾的風箏佔據了有利位置的時候,哈桑開心地歡呼“太棒了,太棒了,阿米爾少爺”這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因爲對哈桑來說,阿米爾少爺的成功遠勝於自己的成功。

在衆人的鼓掌歡呼聲中,哈桑卻悄然而退,少爺阿米爾依然成功,而他卻要爲他的少爺錦上添花。他要讓少爺阿米爾“用鮮血淋漓的手捧着戰利品班師回朝,然後爸爸承認我的出類拔萃”的願望成爲現實。爲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爲了捍衛住意義不同尋常的這支藍風箏,哈桑即便是收到阿塞夫的侵犯也毫不動搖。正如哈桑和少爺預料的,父親雙手緊緊擁抱着少爺阿米爾,少爺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父親的肯定,可是,忠誠的哈桑卻失掉了自己生命中最最重要的東西,但他無怨無悔,因爲他願意爲少爺兌現他“爲了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

哈桑忠誠地守護着少爺阿米爾,卻只是換來了少爺的背叛。少爺阿米爾目睹了哈桑爲了捍衛藍風箏而受辱的過程,他在哈桑最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選擇了逃跑,從此背上了深深的負罪感。爲了逃避自己的愧疚,他誣陷哈桑偷盜,進而想把哈桑趕出家門。爲了讓少爺阿米爾如願,哈桑承認了莫須有的偷盜罪名,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夥伴。是啊,爲了少爺阿米爾,哈桑揹負了多少無辜,承受了多少委屈。但是,爲了少爺阿米爾,他願意兌現“爲了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

即便是在生命垂危之時,他也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從未因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抱怨,從未因受到的莫須有的罪名而難過,從未因自己在小小年紀受辱而悔恨,他始終堅信“爲了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是值得的,是他今生無悔的選擇。

在此,我唯有說,有友如此,我又何求?

《風箏》讀後感範文 7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因爲聽聞朋友說,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於一個看書就想輕鬆愉快的人來說,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爲,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過的悽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麼的不同,卻有着同一個人餵養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的孩子,生母因難產而死;哈桑是老爺僕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現,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並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的懦弱心態。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說,就是一個風箏引發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着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裏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後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願。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爲不願丟失少爺的風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欺負。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着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着暴行的發生,什麼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着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隻字不提遭受欺負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錶,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說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阿米爾決定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拔出內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爲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說話直白,不經考慮,按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爲了我們自己。因爲曾經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心仍會受到折磨。於是他返回戰亂的故鄉,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隻風箏,帶着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爲人的意義所在。

《風箏》讀後感範文 8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變成惡劣事件。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風箏》讀後感範文 9

小說《追風箏的人》自20xx年問世以來,便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帶給萬千讀者無盡的感動。書中那句著名的“爲你,千千萬萬遍”彷彿一個慢慢切開的洋蔥,讓無數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於阿富汗一個富人家庭,與年齡相仿的僕人哈桑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善良忠誠的哈桑雖然與阿米爾有主僕和種族之分,卻始終將阿米爾看作自己的朋友、兄弟,從不拒絕阿米爾的任何事情。由於阿米爾在出生時母親因爲難產死亡,阿米爾始終認爲自己是偷走母親生命的兇手,這是他的原罪,才使得深愛母親的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永遠是那樣觸不可及,爲了得到父親的青睞和欣賞,阿米爾希望藉由風箏比賽拉近與父親的關係,爲此,他必須贏得第一名。爲了幫助阿米爾贏得比賽,哈桑慘遭侵犯,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爲了自保選擇了袖手旁觀,怯弱的跑開。此後,阿米爾心中對於哈桑的愧疚逐漸轉爲對他的怨恨,因爲哈桑一如既往的侍奉阿米爾,關心阿米爾,即使阿米爾亂髮脾氣他也毫無怨言,而這就像是條皮鞭,時時刻刻鞭笞着阿米爾的心靈。這種日復一日的折磨,使得阿米爾做出更加罪惡的事情:利用手錶栽贓哈桑偷盜,最終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不久,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一晃數年,阿米爾始終無法忘記少年時期犯下的錯誤,一天,他收到了父親摯友拉辛汗的來信,猶豫再三後終於決定重返已經滿目瘡痍的故土,踏上“再次成爲一個好人的道路”。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年輕時背叛了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僕人阿里,和他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爲了完成心靈的救贖,阿米爾的父親盡力彌補阿里父子,請醫生爲哈桑治好兔脣,精心設計並出資建造福利院,全心全意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廣結善緣;自從逼走哈桑以後,阿米爾便背上了良心的十字架,這種愧疚日夜折磨着他,即使事隔多年,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的罪孽,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併爲了守護自己在阿富汗曾經的家而死在槍下後,決定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水深火熱的阿富汗救出來,並使出渾身解數將他帶回美國撫養,最終也因此完成了自己的心靈救贖之旅。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幾乎所有的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或者“爸爸”,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卻是“阿米爾”,少年時期,哈桑細心照顧阿米爾的起居,也是阿米爾最要好的玩伴,對於阿米爾略帶嘲笑的捉弄從不介意,還拼盡全力利用手中的彈弓從惡霸阿塞夫手下救回阿米爾,默默原諒了阿米爾在自己被侵犯時的懦弱逃避,明知阿米爾想要栽贓自己也要全力維護他,因爲哈桑對阿米爾說過“爲你,千千萬萬遍”;多年過去,阿米爾爲了救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而被阿塞夫暴打成重傷,嘴上的傷疤彷彿兒時哈桑的兔脣,千鈞一髮之際,索拉博用彈弓打掉了阿塞夫的一隻眼睛,在突破重重困難終於回到美國後,索拉博卻因爲一次次的絕望陷入了自閉狀態,阿米爾只有像當初哈桑對待他那樣,無私而真誠的對待索拉博,纔有可能帶他逐漸走出自閉,於是,在爲索拉博追逐風箏時,好像昨日重現般,阿米爾也對索拉博說出了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整個過程中這一系列的巧合,剛好構成了一個輪迴。

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作者用沉靜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勾勒了人性的複雜,將故事娓娓道來,在阿米爾一次次傷害哈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懦弱,在哈桑對阿米爾一次次近乎“無我”的付出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忠誠與真摯,在阿塞夫對於弱者一次次近乎禽獸的暴行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殘暴與邪惡,在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對阿米爾一次次的支持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包容與善良……

感謝作者胡塞尼爲我們帶來這樣一個憂傷而又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帶領我們洞察人性的本質,願你我的生命中都能擁有這樣一個人,願意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幫我們去勇敢的追尋屬於自己的那個風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