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家》讀後感(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24W人 

《家》讀後感(精選12篇)

《家》讀後感(精選12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讀後感1

“家”是一個讓我們感受到愛、溫暖,如同避風港,但在巴金的《家》,卻是惡魔住的監獄。

小說中,多處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惋惜、痛心!我暗暗爲自己慶幸,幸虧我不是出生在那個舊時代。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推翻了,那個腐朽不堪的制度,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從前女子血淚染紅了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在《家》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成爲寡婦後,與覺新的重逢後,因情抑鬱而死;琴,是進步青年,反對封建禮數,與覺民經過抗爭,過上幸福的生活;鳴鳳,一個剛烈的女子,爲了愛情寧可犧牲自己,這種反抗精神讓人頓生敬意;瑞鈺,是一個善良的人,懷孕後受到衆人的奚落,聽由別人的欺負,被趕出城外,也是因爲覺新的懦弱無能,致使她生下孩子後死去。這些女性人物如同一首首悲歌,在冷漠的時代唱起,又如同一朵朵鮮花,在寒冷的庭院凋落。

《家》中三兄弟的性格也大不相同。覺新作爲長子,非常忠孝,本來有着美滿的前程和婚姻,但是屈服於封建的約束,承受着心裏巨大的痛苦,失去愛情和前途,一開始也是作爲封建勢力的幫兇,讓自己的兄弟對於婚姻妥協,最後他算是醒悟並且完成了救贖,幫助了覺慧;覺民思想進步的,但是缺乏反抗的勇氣和毅力,最後在兄弟的幫助下也算是成功了;作爲最小的兒子覺慧,思想開放,意志堅強,勇於選擇走自己選的路,徹底擺脫了封建約束。

這些真實的生命背後,站着一個巨大又隱形的猛獸。它主宰社會中的話語權;它修煉成道貌岸然之人型,而又殺人於無形。它便是封建禮教。而他的捍衛者,卻充當冷漠無情的殺手。

高老爺們的封建思想、吃人的社會制度、愚昧的封建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的生命,奪走多少人美好夢想!

如果不是在舊時代,琴,就會與覺新在一起,組成美好的家庭,永遠幸福,也不會有後來悲慘的結局。如果不是在舊時代,鳴鳳是一個烈女子,就會大膽發展事業,追求屬於自己完美愛情。如果不是在舊時代,瑞鈺是善良賢淑的人兒,會是一個家庭善良賢淑的妻子,就不會成爲懦弱者、犧牲品。

如果這個“家”出現在新時代,他們的結局是美好的。新時代就不會奪取多少年輕的生命,不會奪走多少人美好的夢想,新人類有幸福,新人生更加美好!

  《家》讀後感2

讀完一本書,有很多感想,想要寫讀後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巴金的《家》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樣一本給我很多感想的書。我來談談我的感想吧!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3

家,對於我們來說是幸福的象徵,是溫馨的標誌,是溫暖的懷抱,他就像沙漠裏的綠洲給人以希望和溫暖。這就是家的感覺。

然而巴金筆下的家雖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悅、人丁興旺的熱鬧,卻同樣圍繞着舊時封建禮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溫馨,就讓我帶你走進《家》的世界。《家》描寫的是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沒落分化的過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爲了自己的理想在奮鬥:大哥覺新面對封建禮教選擇了屈服和服從,擔負着全家的重擔,被兄弟責罵,在關鍵時刻也打破陳規幫助弟弟實現理想;覺慧、覺民、琴三個受到新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革命,用自己的筆去教化他人,傳播新思想。丫頭鳴鳳與三少爺覺慧相戀,苦於身份懸殊以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被逼嫁於他人爲妾,誓死不從,以死明志,可見其剛烈。許許多多高家大院裏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從而走向了沉淪與滅亡。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襲擊下,走向滅亡,性思想最終會戰勝一切。覺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舊時禮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衝破舊禮教的熱血,可卻在舊禮教前沉淪了。到底是因爲什麼呢?

他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強大的勢力下他別無選擇,他只有選擇屈服。我爲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爲他所謂的服從,他失去了自己的最愛,害死了最愛他的妻子;就是因爲他的服從,他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安排下度過的。這難道還不悲哀嗎?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時代,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爲別人的安排而活,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希望。相比覺新,我更加欣賞和佩服覺慧的個性和勇氣。他大膽的與封建禮教抗爭,勇敢追求心中所愛,接受新思想的洗滌,在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他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藍天,那氣勢彷彿要將封建禮教在這個社會上破除;那勁頭有着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決心。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發表自己的看法,用筆描述出新的社會,抨擊舊社會,用行動改變社會,逃離自己的家園,改變戰場,用自己的文章去影響更多的人。這份勇氣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也許我們並不處於他所在的那個社會,我們無法體驗他所面臨的困境,無法瞭解到他面臨多方勢力壓迫時的勇氣,但是同樣我們的人生難免也會面臨許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讓我們沉迷於平靜的生活,缺少了面對災難的勇氣,從而失去了抗爭的機會。就像這次“莫拉克”的來襲,打翻了我們原有的平靜,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這時,我們就需有這份勇氣: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努力重建家園的勇氣、笑着站起來的勇氣……它就是戰勝一起的力量,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鳴鳳還有許多的丫鬟也同樣受到封建禮教的迫害,失去他們美妙的人生。這樣的家還溫馨、美好嗎?《家》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社會,讓我感受到了那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讓我感慨、讓我悲傷,同樣也讓我感動。

我們的新生活就是在這些熱血青年的勇氣與努力下造就的。家還是那麼的溫暖、那麼的溫馨、那麼的幸福!

  《家》讀後感4

《家》是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這部小說以高家長房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愛情爲線索,展開了高公館內以高老大爺爲代表的封建專制統治勢力對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舊兩種思想鬥爭的描寫。

《家》描寫的是“五四”之後,成都地區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個月時間裏,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聽喚醒的一代青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覺新;屈服於封建專制制度沒有反抗意識。覺民;與琴結婚,敢於反抗封建專制制度。梅,喜歡覺新,但屈服封建專制制度,最後因傷心而病故。鳴鳳,內心渴望愛情卻又不敢表達出來,很無奈。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爲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讀了這部小說後,使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向覺慧學習,學習他那種堅持不懈,頑強不屈,勇於嚮往、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

  《家》讀後感5

第一次接觸《家》這本書是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翻看第一頁時便感覺這是一個令人悲憤的結局,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要繼續讀下去。帶着非黑即白的幼稚痛恨覺新的懦弱,可憐梅和鳴鳳的悲慘,羨慕覺民的穩重和覺慧的勇氣。若干年後重拾這本書,除了感嘆當時封建社會的可悲,也讓我看到他們反抗命運卻被命運束縛的無奈。記得有這麼一句話:“風雪會長久管制這個世界,明媚的春天不會回來了。”他們期盼着春天的到來,可春天來了也如同灰暗的冬天,沒有任何的色彩。我想在《家》這個故事裏,無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覺新,還是想要掙脫命運束縛的覺民、覺慧,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符號。

“雪已經停住了,風也漸漸地減輕了它的威勢。牆頭和屋頂上都積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裏閃閃地發亮。幾家燈燭輝煌的店鋪夾雜在黑漆大門的公館中間,點綴了這條寂寞的街道,在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佈了一點溫暖與光明。”不論是對兄弟三人還是路邊的行人,這樣的景象會讓人覺得房屋好像都有着生命的跡象,他們的“高家”似乎還是存在那麼一絲溫暖的。對於兄弟三人而言,儘管從小接受的是家庭迂腐的教育,但善良的本性讓他們還是心懷一份溫暖,一絲希望。對路人而言,在那黑暗寒冷的夜晚,至少還有這麼一處給了他們一點點光明,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步伐。

在那個封建禮教肆意橫行的年代,人們面對命運的安排,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接受,有人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也要衝出家的牢籠,更多的人是哀嘆命運的不公而又默默不爭。試想,若是他們生在一個全新的家庭,他們的戀情也不會那麼悲哀;若是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故事也不會那麼令人悲憫;若是沒有家這個牢籠,他們也不會藏着兩面性的臉龐。如今看來,有些憐悲大哥覺新。在舊中國傳統禮教的束縛下,一出生的覺新就被命運的枷鎖套牢,覺民和覺慧也承載着這世間的無奈與苦楚。有時會想,經常陷入兩難境地的大哥,犧牲了自己原本嚮往自由的心。而他的弟弟們也是因爲有了他的庇護,纔可以毫無顧慮的追求想做之事。更重要的是覺民和覺慧都接受了新時期新思想的薰陶,有着比覺新更多的勇敢,更想衝出家的牢籠。大哥覺新最後決定讓覺慧遠離這個家,去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亦或許這本身也是大哥想要的幸福和自由。我想三兄弟的人生也在詮釋着家最本真的意義,彼此成就,彼此犧牲,這可能就是家所帶來的溫暖。

如今再讀這本書,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盛世與衰敗,還有覺新懦弱背後的善良和自我付出,覺民覺慧爭取自由的無畏和勇敢。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家是心中最溫暖的港灣。在他們看來,家也是最溫暖的地方,正如書中結尾寫到:“覺慧懷念了他的家曾經給他的溫暖”。他們三人趨光行走,在陽光與陰影中徘徊;他們嘲弄命運卻又雙雙起舞,凝視世間風塵起落;他們用自己流淌的骨血,灌溉着無望的愛情與人情。

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家庭也逐漸被人遺忘。雖然故事的結局是悲哀的,但覺慧嚮往的自由和光明卻鼓舞着每一個想要奮進的青年!之於當代青年而言,如果我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只願後來的我們在拼搏的道路上記得回來這寧靜的港灣——家。

  《家》讀後感6

有些事,我們總說我們能理解這種感受,真的是這樣嗎?即使能,又能理解多少呢。其實,我想說,只有親身經歷過,我們也許纔可以理解那種感受。

在讀《家》之後,由於所寫的年代不是這個年代。雖然,讀到傷心處是和書中人物一樣傷心,讀到開心時和書中人一起開心。但是感覺確實淡了很多。

在生活中,我想我們也是這樣的。在聽故事時,我們擁有相同的經歷時,如果講故事的人是講悲傷的故事,我們更容易被感染,感覺自己又一遍的經歷那些傷心的事。但是如果你講的是開心的故事,自己有類似的經歷時,那種甜蜜又會再次擁上心頭。

在《家》這本書中,讓我感觸較深的應該就是其中一位少爺和他家的丫頭的戀情吧。其他的雖然可能更令人悲傷,但是讀着卻並未有多大的感觸。反倒是這並不是讓人很關注的戀情。

所以,在讀這本書後,我更加的覺得換位思考的重要的。本來,我們很多時候是無法瞭解別人的感受的。更別說感同身受了。更多我們是覺得,出現這樣的事,應該是怎麼樣的感受,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去要求別人。但如果換位思考,雖不能準確的知道別人的情感設身處地的爲別人思考,至少能比之前少很多。

我想這樣更能避免很多的誤會,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傾向來判斷一些事情。在我自己家中,感覺母親就很很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也要求別人那麼做,比如她覺得自己這樣做很好,就希望我們也這麼做。又比如讓我們吃一些我們覺得不好吃但是她覺得好吃的東西。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她很多時候用的都是自己的一套標準。所以有時真的無法理解她的思維。和她交流真的會有些吃力。

但是換位思考。她總是爲我們好的。每一個的想法都是爲了我們,心中就覺得順暢了很多。

  《家》讀後感7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於是趁寒假閒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爲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後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閱讀《家》時,卻總能夠耐着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閱讀都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幾個爲了心中的理想爲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於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鬥與追求…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着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嘆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溼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羣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餘,也爲覺新的軟弱無能而嘆息,爲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然而作爲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爲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鬥着!

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裏徹夜忙碌着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脫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爲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籲人們爲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爲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於鬥爭、敢於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繫國家!

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說。《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於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家》讀後感8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講述了舊社會新青年爲自己的理想而打破枷鎖的故事。

這部充滿激情與熱血的小說中的人物,雖是虛設,卻影射了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人,在巴金的筆下,我彷彿也感受到了那個社會上人的氣息,與他們的喜怒哀樂。他曾在《激流》總序中寫道,“青春是個美麗的東西。”

書中塑造了許多鮮明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既有專橫、冷酷的高老太爺,麻木頑固的五老爺克定,腐朽殘忍的馮樂山,敢於向封建專制抵抗,追求自己忠貞愛情的剛烈丫頭鳴鳳,溫柔賢惠的瑞玉,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覺新以及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年輕一代。

主人公覺新、覺慧二人代表了二種不同的性格,這也導致了他們所選擇的路截然不同。

覺新這一形象最令我嘆息,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於是在生活中成就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順從的性格,他在高家的事物上兢兢業業,辦得井井有條,卻在自己的婚姻和願望上十分無奈。他揹負着家族的負擔——只因爲他是長子,去應付各種勾心鬥角,逐漸變得麻木。“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其實並非他的初衷。他想與梅芳結婚,卻被家人拆散,與素不相識的瑞玉結婚。與瑞玉婚後慢慢培養出感情,卻又因高老爺子病逝,不允許臨近生產的瑞玉在府中生產,要搬去離府很遠的地方獨自生活。覺新面對這一切卻無法保護自己心愛的人,他只能不斷安慰自己再忍耐一下就好。由於懦弱帶給他的一切不幸,成爲當時封建社會悲劇人物的一個縮影。

覺慧卻是巴金先生筆下富有蓬勃朝氣、熱血、勇於鬥爭的一個突出形象。他在封建家庭中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是因爲受過新時期教育的思想,在當時的時期他心中有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對這樣的家庭充滿了恨,討厭封建家庭的這種生活方式。覺慧不希望自己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縛,在這種情況下,覺慧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及思想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主動參加學生運動、社會革命活動;,他反對舊社會的制度,寫反對舊思想的文章、刊物,編寫向封建主義討伐的文章,只幫助覺明一起抗拒包辦婚姻,大力宣傳進步的思想。

覺慧就像是那個黑暗時代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星星,它指引着一衆新青年走向新的思想解放。

“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覺慧的話,在我的心頭縈繞,並且令我爲之一震,熱血澎湃!

  《家》讀後感9

家,在中國,在舊中國,是禮教的堡壘。

巴金說,寫《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亡。”是的,巴金用文字解剖着中國舊社會歷史轉變時期封建大家族的矛盾,並毫不猶豫地將它擊潰。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而他自己也可以稱得上是一股涌動在腐敗糜爛的家庭中的激流,讓人們看到了愛和恨,看到了希望。

小說中的高家,掛着“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可是封建的倫理和思想禁錮着年輕人,讓他們窒息。自我譴責、矛盾複雜、負債深痛的覺新;被迷信觀念殘害的瑞鈺;小小年紀,就要纏足的犧牲品淑英;不能自己選擇幸福,受虐憂鬱而死的蕙,還有剛烈、倔強,以死反抗的鳴鳳;還有幼稚而大膽的家族叛逆者覺慧,他們都是封建家族的犧牲者。家,表面上肅穆莊嚴,黑色的大門。實際上,到處都是邪惡與畸形。

巴金說:“我不是在寫消逝了的渺茫的春夢,我寫的是奔騰的生活的急流。”也許這急流缺乏理性,但卻涌現希望。

小說中,最值得禮讚的,我認爲要數鳴鳳了。鳴鳳敢於越過禮教愛上少爺覺慧,並沒有甘於做一個奴隸,起碼不是做慣了奴隸。她對生活有期望,那就是覺慧曾發誓娶她。而鳴鳳也誠摯地認爲覺慧,即自己幸福和生命的維護者。當她在高老太爺的談笑間被改變了命運時,她並沒有屈服,也不以成爲“小老婆”爲榮,而是投湖自盡了,用死維護了自己的清白,幻滅了愛情的希望。儘管鳴鳳死了但這確是給貌似“人壽年豐”大家族的一記耳光。儘管鳴鳳的地位卑微,也不能說她有反抗意識,但她潛意識裏和事實上維護了做爲人的尊嚴。相對於這個剛烈的丫頭。覺慧卻未打開階級的樊籬,最後放棄了這個愛她的少女。

黑暗籠罩着高公館,也許這個家的黑暗的角落裏就有哀嚎和悽慘的聲音。每一處角落,無處不在。

有人認爲這《家》裏有巴金的影子,但無論如何,巴金爲我們掀起了這個禮教堡壘的一角,讓我們更懂得家的含義。不是枷鎖,不是牢籠,不是禁錮,不是約束。現在的人,應更珍惜這個字眼。是港灣,是溫暖,是安寧,是愛,用心經營,打破這個堡壘!

  《家》讀後感10

家像什麼?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次飛翔,那麼家是一隻小小的風箏。家是寬廣的天空,家也是永遠的線,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次旅行,那麼家是沿途最美的風景,家是旅行最後的終點。

閱讀了巴金的著名作品《家》一書,給予了我更多關於封建家庭的看法,《家》主要講的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裏高家逐漸腐敗的故事。巴金透過對高家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訴了人與人交往中黑暗的內心和阿諛奉承,通過兄弟之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深層的分析,讓人眼看一亮,感情交錯縱橫回味無窮。

《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黑暗的影子。而《家》的那些主人公,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的腐敗,貪婪的官員。還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挑戰權威的剛烈丫頭鳴鳳。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思想影響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生動形象的描寫。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風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和鬥爭。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又不敢而頂撞長輩,從小受到了教育。家族的種種,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同當時社會腐蝕下的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逆來順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鈺,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了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讀完整篇小說,可以看出,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所描寫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爲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鈺的是“整個社會腐朽的禮教,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整個社會的迷信,”但他無力掙扎抵抗,只能傷心的痛哭,忍受着內心精神上的痛苦。他是封建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揹負上整個家庭的負擔去應付各種的勾心鬥角,漸漸變得不在稚嫩,不在激情,他已經不在是當初那個天真的懷抱着夢想着青年學生。他採取不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意願,而是他在複雜的家庭鬥爭中所做出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着種種無奈中張開的。覺新的悲劇不只是自己的錯,更多還是社會下的腐敗高家帶給他的苦難。這是新社會的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劇,也是覺新對封建社會懦弱下表現最終結果。覺新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從多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將成爲那個的一個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帶來的一切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一切悲劇,造就人物的不幸。

覺慧是巴金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評價:“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就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來了。”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卻被指婚要娶鳴鳳爲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河自盡,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經歷了多種的磨難,他有了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依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追求自己嚮往的生活。

總之,《家》這部作品是從思想作品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投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受苦,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給予了無線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支持。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的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像一桌菜餚,一桌美味的菜餚,它包含着親人們的喜怒哀樂。

  《家》讀後感11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小說中的人物,故是細節都是作者極爲感觸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爺作爲祖父的影子,三個孫子,覺新不敢反抗,覺民和作者敢揭露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歌頌了“五四”時期新青年的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不抵抗主義,小說語言明快流暢,筆調抒情熱烈,讀起來真摯感人,動人心魄,深受讀者歡迎。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爲《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啓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讀後感12

通過閱讀《家》這本小說,我的到了許多感悟。我覺得這本小說非常的不錯,我瞭解了封建時期的家庭狀況,明白了許多事理,所以我比較喜歡這本書。

家,在每個人看來都是十分溫馨的,每個人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對“家”的定義也有一定的差別。家,是冬日裏暖心的陽光,給我們心靈帶來溫暖;家,是遠去的人們良好的避風港灣,給勞累的人們帶來安慰;家,是浩大無垠的海上的燈塔,給歸來的人們指引方向!但巴金的“家”給我帶來了別樣的感受!

巴金的“家”鮮明的展現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特色,生刻形象的描寫了當時封建主義社會下,大官僚治本家的形象。高老太爺對我而言最爲可恨,因爲受封建主義文化的影響,他就是一個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在家庭中,對兒子粗暴打罵,並且還囚禁了覺慧。我對此感受頗深。覺慧是一個真正的敢於同封建專制勢力做鬥爭的勇漢。他的勇敢果斷令人佩服,他藐視長輩的權威,打破封建等級觀念,爲了反抗封建勢力,他毅然離家出走,衝出大家庭,大聲呼喊。這是一位真正的愛國爲國人士。覺新與覺慧雖然同樣對封建主義不滿,但是他的無抵抗主義向封建勢力妥協,令人十分可惜,當時社會上卻有許多像覺新一般懦弱的青年,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發展。至於鳴鳳,覺明等人的反抗和不辛遭遇,正完美的詮釋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矛盾和黑暗!

在我閱讀《家》之前,我本以爲這部作品將會把我帶入家溫暖的懷抱,讓我體會到家的溫暖和快樂。但是,眼見爲實,巴金的《家》體現展現出了封建爪牙下的黑暗,家庭內部的矛盾重重,舊文化,舊道德和封建迷信深深的鑲入人民的心中,人們被迫害得十分悲慘!

放眼今日,家在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家如此的舒適,如此的溫馨,時代在進步,文化在進步,“家”的含義和內涵也在進步,越來越豐富。

《家》也許並不是巴金最好最優秀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個作品,也是我感受比較深刻的,比較喜愛的作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