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祝福》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2.03W人 

《祝福》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祝福》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祝福》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讀後感1

這個歲月是沒有未來的,實質般的荒涼,冷漠得讓人顫心驚,行走在古市,像看透了那些沒有熱情,讓人膽寒的靈魂,草芥上是比它更加廉價和醜陋而可憐的白骨,野獸銜食的慘白齒痕透着滄桑,最終肉體隨着墮落的靈魂墜入地獄……

她死時確實沒有了念想,她被這世壓榨了所有的信念,最後落得個靈魂都枯敗的地步,亦步亦趨地走向死亡。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這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一縷孤魂,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時代培養的一羣貪婪的惡魔,蠶食着人的情感,漸漸冰冷的心刺痛着懦弱的靈魂,一次又一次地用冷言嘲諷來消磨她的生機,活着竟成了最後的追求。所謂的面善人慈竟是如此冷酷,宣揚着生無所戀,死無所安。以麻木,冷漠磨礪的一把劍來切割那最後柔軟的血淋淋的心臟,將那最後的顫抖都消磨殆盡。

生活的信念,不!這不再是生活了,它只是具被百般折磨的肉體了,應該叫作:活下去的信念。也在當作安慰的無聊的麻木看客中被毀滅了,未老而衰朽,未死而如屍,形慘慘而心無動。若心中有哀,臉上無悲,那是戀生使然;臉上無悲,心如枯泉,則對生已無留戀,內心已無哀,她就陷入絕望的境地,也只等風月中吹散她已如塵埃般的肉體與早已頹落的靈魂一併邁入地獄,這樣絕望的靈魂定然沒有辦法在死後得到解脫,再去地下繼續過着懦弱的生活,等待着哪一天的救贖……

究竟怎麼了,連淚水都被封建禮教給標上了惺惺作態,淪爲麻木的看客的裝飾。

究竟怎麼了,就連"仁慈"也爲道士冠上了醜惡的虛僞,變作殘忍的看客的嘲諷。

她是不死也得死了,這樣一個冷漠得世界,沒有了精神支持,她還怎麼"活下去",倒不如一死了事,還能得到個”清白“的身軀來看看形形色色人的醜態,惡俗以及步入死亡……

  《祝福》讀後感2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的向前,最終無力的倒下,埋在厚厚的積雪中。當魯鎮祝福的鐘聲敲響,魯鎮的人們沉浸在幸福的祝福的氛圍時,祥林嫂卻帶着滿懷的愁苦悲慘離開了這個世界。“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有沒有地獄,死去的一家人是否能團聚”,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這一連串的問題一直以來困擾着可憐的祥林嫂子,她本指望知識淵博的魯迅先生來解答,誰知得到的也只是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祥林嫂是帶着怎樣的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我們可想而知。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期間,無奈獨流水……是誰使如此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有着如此悲劇的命運?是萬惡的、吃人的舊社會;是魯四爺、魯四嬸、衛婆子、祥林嫂的婆婆,還有柳媽、魯鎮上的那些人們,都在有意無意的傷害着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的輪迴,四季的交替,在凜冽的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帶着渴望來到這個世界,卻帶着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她是舊社會婦女的典型代表,舊時的女性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自尊。人們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信條,各種條條框框禁錮着女性。想想現在的我們,有多幸福。擁有與男孩子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力,社會上男女平等,不分貴賤。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女孩子能書善畫,有的甚至比男孩子更勝一籌。父母老師對男女同學都是一視同仁,女孩子只要有志向,同樣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當然,我們現在擁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是無數的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女孩子都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後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秀出女孩子的風采。

  《祝福》讀後感3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衆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裏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裏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爲?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涌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級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爲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爲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祝福》讀後感4

魯迅筆下的悲劇,事隔多年,如今卻仍在上演着。

無論是祥林嫂,這個由社會鑄造出的底層人,還是夏瑜,這個在封建社會被迫害的革命人。他們的身上總是有着共通之處,他們的周圍總是有着一羣冰冷的看熱鬧的人。

那些人如果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他那段悲慘的故事,在他們眼裏,他只不過是逗樂他們的笑料,是增添生活趣味的調味劑,是充實空虛精神世界的食糧罷了。沒有同情,沒有理解,有的只是鄙夷的目光,辛辣的嘲諷,虛僞的淚水,這些的一切不由得把她推進了萬丈深淵,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是那個時代斷送了祥林嫂,而如今又有多少個祥林嫂被這個時代毀滅。

前不久,有一個小女孩就親身經歷了一個生命在她旁邊悄悄流逝的痛。一個身材魁梧的人在她面前倒下,而她因爲身體瘦小搬不動他,周圍迅速迎來一羣圍觀的看客,只是圍觀,小女孩不停呼救,沒有人理睬。於是她感受到了一個人的體溫慢慢下降,下降,而自己卻無能爲力。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嘛,我們不經審問自己,爲什麼這些人類本該有的善性,在這些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卻顯得脆弱不堪呢,以前常聽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爲什麼真有這事時我們寧願當一個看客,選擇明哲保身,而不是出手相助呢,如果當我們把這些路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時,我們還會選擇看熱鬧嘛,我們問什麼不能換位思考一下呢,如果像當時被槍殺的人們,看熱鬧的人一起齊心,那麼革命黨人會不會勝利呢,如果把一個困難同時擠壓在幾個人身上,那麼他們必死無疑,而把這些風險大家一起承擔,那麼後果也許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那般。

所以,古往今來,無論社會在怎樣的發展,科技有多麼的先進,對於我們們來說,都是冰冷的。只有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人們之間不再那麼冷漠,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祝福》讀後感5

魯迅很善於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來烘托悲涼的氛圍。文章運用了倒敘手法來敘述故事情節。開頭便寫了魯鎮新年送社爆竹的震耳欲聾。這裏的景物描寫預示着魯鎮正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悅氣氛,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着,這與淪落爲乞丐的祥林嫂在這閤家團圓的日子孤苦無依的死於祝福之夜的街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添了濃重的悲劇氣氛。文章的字裏行間全都透露處一個詞“悲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無不都是爲着這一個詞而服務的。

對於“祝福”過程的詳細描述說明了這一節日對魯鎮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魯鎮的每一絲空氣,每一個地方都充斥着忙碌的氣息,人人都在忙碌着,似乎不該有人無事可做。只除了祥林嫂。同時在這一習俗中也能看出男女地位的高低尊卑。每年爲“祝福”作準備,女人們總是最忙碌的,她們乾的也只是一些粗活,拜的只能是男人,因爲女人拜祖先、拜福神是不吉利的,是對祖先的大不敬,由此可見當時女人的地位是多麼的低下。這似乎都在預示着主人公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的必然性。

小說通過表現人物性格中自私、冷漠的一面,來揭示祥林嫂所處社會環境的冷酷無情。魯四老爺、婆婆、大伯以及魯鎮其他的人也都表現出了對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冷漠的一面。祥林嫂正是在封建宗法禮教制度枷鎖的控制之下,在人們的漠視之中,在熱鬧的祝福之夜帶着對鬼神的恐懼,孤獨的走向她生命的終點。魯迅通過對熱鬧的自然環境的渲染以及對冷漠的社會環境的刻畫揭示了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形成的必然結果。

  《祝福》讀後感6

在昨晚才知道,今晚是南方的小年夜。難怪早上天還沒亮,外面就響起了鞭炮聲。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祝福的最佳時機。不禁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心中不免有點徒悲。祥林嫂,正是以這樣一個不尷不尬的生存狀態,出現在他的小說裏。與其說是小說成就了她——這樣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不如說是現實毀滅了她!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殘酷的故事從來都最引人注目,殘酷的故事經常都會發生,所以,欣賞殘酷的人們還可以繼續欣賞下去。

再讀《祝福》心情更是百感交集。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但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只是這樣的天氣,外面下着冬雨,罷了,還是躺着被窩裏,靜靜聆聽嘀嗒嘀嗒。

《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魯迅的文很難懂。我深有此感。時隔很久再看一遍,便會有新的感觸。比如初中的課文《藤野先生》,直到現在,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深沉而又飽滿的哀傷,又不知,這是不是魯迅先生的全部情感。

我是喜歡魯迅的,瘦削的臉型像是雕版畫,棱角分明卻又剛勁有力,很少有圓滑的曲線。我認爲,魯迅是現代作家中帥的,或許也是因爲我比較喜歡他的字吧,眉頭深鎖處,仿似他永遠都不會被世人讀懂的內心,暗暗諷刺着,我只是一個膜拜者。 看一下時間,夜已深。得和周公見面了。就此打住。

  《祝福》讀後感7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着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着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着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爲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祝福》讀後感8

《祝福》是一篇讓我感受頗多的文章。文中祥林嫂一生命運坎坷,深受封建禮教、迷信思想的毒害和無人性的摧殘,四十上下就頭髮全白,臉無血色,像一具直立的屍體,最終走向生命的毀滅。

就這樣一個平凡、樸實的底層勞動婦女,只想平平安安過一輩子,能生存就行,可是她的願望卻得不到滿足。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封建禮教的毒害雖是一個重要原因,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視。這不僅在當時封建社會是這樣,如今所處社會也存在這種問題。

一位老人見義勇爲抓小偷,周圍路人卻在旁圍觀,無人出手相助;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頭髮近乎全白的老者,老人年紀較大腿腳不靈活,行動有點緩慢,公交車司機竟不耐煩地催促老人快點,而車上乘客也都沒起身讓座;一個學習、生活上遇到挫折,一時想不開想自殺的學生站在高樓頂上,樓下的人不但沒勸阻他,讓他想開點,反而幸災樂禍地喊道:“跳呀!快跳,你怎麼不跳呢?”……生活中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難道我們不該自我反省嗎?反省以前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是否也充當了一個只想看看熱鬧、不爲別人設生出地看想的旁觀者的角色。

在這樣一個提倡和諧社會的圈子裏,人人都要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因爲人的本性生來皆是善的,只不過是不小心走錯了方向。我們不乞求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事,只本能以一顆善心待人,讓困境中的人們看到一縷陽光,感受一絲溫暖,找回一點希望。善良的人性像是一朵嬌嫩欲滴的玫瑰,只要我們能細心呵護,精心照料,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敗的玫瑰會重新露出它的芬芳!而“祥林嫂”也會永遠成爲過去,和諧的社會將不會再有如此的悲劇上演!

  《祝福》讀後感9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祝福》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農村。在封建統治的勢力之下,祥林嫂,受着封建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大繩索的緊緊的束縛。夫權要她守節,族權不讓她守節,神權又要懲罰她的“不守節”。她就在這嚴密的羅網中掙扎着,偶爾閃爍出幾絲反抗的火花,然而幾經挫折,成了一個木刻似的“活物”,終於在痛苦的掙扎中懷着對地獄的恐懼和戰慄,走向了死亡。

有人說,祥林嫂太軟弱了,她只知逆來順受,不敢與命運抗爭,才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是軟弱的性格殺害了她。

祥林嫂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嗎?難道她沒有抗爭過嗎?當初她無法忍受婆婆的虐待,帶着對舊生活的痛恨,對新生活的嚮往,毅然衝出。當她被婆婆硬逼着嫁給賀老六時,她“一路上只是嚎、罵,擡到賀家,喉嚨已經全啞了”,她“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她,年輕的祥林嫂,甚至曾經用生命抗爭過,可是到死的時候還是處於那種由封建社會層層包裹的毒繭之中,那個毒繭束縛着她,侵蝕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損殆盡,她又怎麼可能再繼續抗爭?又怎麼可能衝出重圍?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無盡的折磨與痛苦。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禮教,這不是性格悲劇,而恰恰是社會悲劇,一個沉重的社會悲劇!

通過祥林嫂,我可以真正地感悟到,當時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婦女是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心靈受到怎樣的侵蝕。回想現在,殘酷的封建統治已成爲過去,。祥林嫂的悲劇還能發生嗎?

  《祝福》讀後感10

近日,讀了魯迅《彷徨》中的《祝福》一文,對魯迅的文章又增添了幾分認識。

《祝福》寫了“我”回家過年時,聽說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鄉人,初來魯鎮時活潑開朗、勤勞樸實,深受大家喜愛。但她喪夫後被逼再婚,而後來的丈夫和孩子卻都因意外喪生,她淪爲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後,自閉起來,最終不得不自了終生,期盼着下地獄與家人重逢。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讀後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圖,便是要通過祥林嫂的一生來批判禁錮人的封建思想。縱觀祥林嫂的悲慘一生,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喪夫後,受封建思想中婦女要“守節”,不能再嫁的影響下,不肯再婚,甚至尋死;後來,被逼再嫁後,在別人的眼裏她已“失節”,於是人們便不停嘲笑她,歧視她,給她帶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儘管嘗試挽回名譽,卻寄希望於神靈,向廟裏捐門檻以求擺脫“罪名”,但這終究是無用的;最後,走投無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殺,以求在地獄中與家人能重逢。仔細想來,這導致其悲慘遭遇的竟幾乎全部源於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它讓人不能呼吸,不給人活路。人們認識到了這思想的罪惡後,便會摒棄它,從而動搖封建統治根基,推動社會進步。

隨着閱讀深入,我們發現,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似乎並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難察覺這些悲劇都是由封建思想導致的。即便思考到這也就足夠了,在這類文章的影響下,久而久之,他便對封建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厭惡,便會毫不猶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見,鬥爭不能只靠衝動和熱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今天,我們在讚歎魯迅的文筆和構思時,更應該感謝他,是他爲黑暗的中國帶來第一縷曙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