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3.53W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錦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集錦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一本《三國演義》使我愛不釋手,因爲裏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求賢若渴的劉備。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主要是由於袁紹不聽別人的好心相勸,纔打敗,而在這場戰役中,袁紹的兵力多,佔優勢,失敗是因爲袁紹不善於用人的結果。就連曹操也說過:“如果袁紹善於用人,我對冀州連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兵力都是佔優勢的,可是最終還敗了。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劉備也被陸遜火燒連營攻破。相比之下,劉備不如曹操樂觀,曹操在危難中還大笑三次,還說:“北方還是我的。”而劉備兵敗後竟自我覺得無顏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三國演義》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雖然他很奸詐狡猾,也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可是他善於用人,以往頒發過好幾道《招賢令》引得無數豪傑來投靠他,曹操那裏才構成了“猛將如雲謀臣似海”的局面。他的五良將之首張遼,以往差點活捉孫權。就連吳國的小孩只要聽見“張遼”這兩個字,都嚇得不敢哭了。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以爲自我很厲害,永遠不能驕傲,否則就會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再次重演。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都知道,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羅貫中,講述的是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局面。

相信大家小時候多多少少都聽過書裏的一些精彩內容,像《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白帝城託孤》等等。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諸葛亮那遇事不慌、冷靜沉着的性格吸引了我。嫉賢妒才的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還讓他立下軍令狀,可是三天怎麼能造好十萬支箭?我都不禁爲諸葛亮捏了一把汗。他明知是詐卻還是答應了周瑜,這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膽識過人。可他絲毫沒有慌亂和畏懼,讀到這我不得不懷疑諸葛亮是不是早已想好了對策?後來的一招“草船借箭”實在讓人拍手叫絕,諸葛亮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彷彿他提前就料到周瑜的故意刁難。

其中,諸葛亮冷靜沉着的性格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也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慌亂也許只會讓我們更緊張,害怕。諸葛亮的爲人處事總是有計劃,有安排,我們也要計劃好自己的時間,要有計劃的去安排好課餘時間。

周瑜這個人物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爲自己的才智比不上別人,就去故意刁難別人,傷害別人,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諸葛亮顧全大局,所以不和他計較。但是我們不能像他一樣,我們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補全自己的短處,做個品德高尚的人。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實在讓人回味無窮,裏面的情節跌宕起伏,細細回味,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道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進兩百個人物形象,此書的作者羅貫中將三十六計融匯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我喜歡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語句也富有很深的含義。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再說我喜歡的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書中的情節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書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紛爭的背景下,劉備代表了蜀國,曹操代表了魏國以及孫權代表了吳國,他們展開了三國鼎立,三方角逐的場面。在歷史上,人們都有“擁劉反曹”的傾向,這一傾向導致了後來劉備勝利爲王的結果,我在想,爲什麼人們要“擁劉反曹”呢?在我看來三方爭霸,各自都有優劣,都應該有公平的機會去爭霸,應該體現當今的奧運精神:公平、公正、公開。可是人們卻單一的“擁劉反曹”。我認爲曹操和劉備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優點,對於評價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們天差地別,也應從好與環,優缺點去考慮。正如曹操親帥大軍征戰,爲爭取民心,下令軍隊沿途不得踐踏百姓的莊稼,違者格殺勿論。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騎受驚嚇後進了老百姓的田地,他雖經衆將苦勸沒有取下自己頭,但也割下了自己的頭髮以示懲罰,中國古代,視發如首,把頭髮割掉,在當時已算是一種不輕的刑罰,曹操能割發,以示自刑,體現出他紀律嚴明和體裇百姓所以說人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的。所以說人們都是有自己的優點,評價一個人應全面評價。

三國演義讀後感5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便會很自然地想起了胸懷大志,仁義之至的劉皇叔,想到智謀超羣,神機妙算,諸葛亮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關羽,想起藝高勇猛,正氣凌然的張飛,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義,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負義,陽奉陰違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勝,無論是‘桃園三結義’‘過無關斬六將’,還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拍手稱快,就連我也被書中人物的那些料事如神的英雄氣概所吸引。

其中,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在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使東吳百官無言語以對。

在讀到‘諸葛亮三氣周公瑾’時我在一次佩服諸葛亮的計謀,而爲周瑜才智出衆,但終因心胸狹窄而氣絕身亡感到惋惜。這一段,是在告誡我們做人不能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更不能瞧不起別人,如果想方設法去害人,自己終會嚐到苦果。

諸葛亮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爲蜀漢基業奉獻出了多少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榮華富貴‘大漢丞相歸天了’想到這裏我的心隱隱作痛。哎!諸葛亮一生坎坷,不顧身體虛弱,爲蜀漢日夜操勞,可真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的情況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瞧瞧我們呢?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裏,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6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明,因爲他領蜀軍打過很多勝仗。其中最讓人稱奇的就是空城計。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聽說司馬懿領雄兵十五萬向西城殺來,但是諸葛亮卻泰然自若,在城上撫琴,司馬懿不敢前進,撤退。

諸葛亮有着很高的外交才能,劉備兵敗時,是他說服了孫權: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洲赤收衆江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願將軍量力餓而處之!同時指出在這緊要關頭孫權"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孫權立刻反脣相譏:“苟如君言,劉豫洲何不事曹乎?”對孫權有意的諷刺,孔明採用激將法:“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洲之室之胄,英才蓋世,衆人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世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爲之下乎!”談吐之間就說服了孫權聯劉抗曹。

雖然諸葛亮很有才能,但是他也犯過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在赤壁之戰後期,曹操連環船被火攻,大敗。曹操逃亡華容道,孔明卻派關羽去堵曹操.可是呢,關羽接受過曹操的恩惠,關羽念舊情,義放曹操。這對魏國滅蜀國創立了根。

第二個錯誤是司馬懿來取街亭,諸葛亮讓馬謖出戰,可是馬謖只會生搬硬套,在街亭一戰中失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7

自從我讀了一本武俠小說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之後,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時三國鼎立的故事。裏面諸葛亮神機妙算、劉備對人和善、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小雞肚腸、關羽英武豪邁、張飛講義氣、趙雲赤膽忠心······

裏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這讓我學到了許多:對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小雞肚腸等等。我主要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個道理。裏面諸葛亮就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和這個道理才能幫助劉備自立爲王,成爲一代明君!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既要知道他人的動靜,又要有自己的計謀,這樣才能百戰百勝。這本書使我深受感觸,讓我懂得了人並非分善惡、好壞,就像裏面的三國一樣,都自認爲自己是好人,這就沒壞人了。有句古話說的好:“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說如果你真的有誠心,天和人都會幫助你,就像裏面的劉備,爲了請到諸葛亮,自己帶另外兩位弟弟誠心的三顧茅廬,這才感動了諸葛亮,同意輔助劉備。

每個人都有一顆誠心的心,只是你沒去開啓。只要你對自己充滿着自信,那你必能開啓這顆誠心的心!

做人也一樣,你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去做每一件事,那你必能成功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8

去年暑假,我從書店抱回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一翻開,我便沉浸在濃濃的書香中。我愛上了這本書,更愛書中的各路英雄豪傑。

三國第一謀士諸葛亮,便是我最佩服的人物。我時常跟隨着他,來到那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年代

我彷彿看到,連綿起伏的山脈中,有一座恰似臥龍的山崗,崗上翠竹成林、霧氣繚繞。已近中年的他一襲素衣,坐在那古琴旁醉心地彈奏着。書童過來告訴他,劉備三兄弟又來了。這是第三次了,他起身向那間簡陋的茅屋走去。又睡了半晌,他起身一看,那三兄弟仍立在門外。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把劉備迎了進來。三顧茅廬,諸葛孔明,他的智慧令我讚歎!

又一日,秋高氣爽,他在縣令府前不停地踱步,因那馬謖失了街亭,致司馬大軍兵臨城下。他抱着一方古琴登上西城樓,安心地彈奏起來。那琴聲時而輕柔如小橋流水,時而壯烈如大軍壓境。司馬懿竟有所遲疑,終棄城離去。空城計策,獨當一面,他的勇氣實在令我敬佩!

那一天,驕陽似火,白帝城永安宮中卻是無比淒涼。他坐在劉備牀邊,心中涌起無限悲情,當年那個和他一起笑談天下的主公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這個久臥病榻的面容憔悴的老人。想起往事,兩人相對而泣。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輔佐後主一統天下,以謝主公知遇之恩。這以後,他平南夷,退魏軍,至死也沒有一絲怨言。臨危受命,鞠躬盡瘁,他的忠誠令我肅然起敬!

杜工部曾評價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我折服於他的智慧、勇敢和忠誠。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在讀一年級的時候,我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這學期假期,我讀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擡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寫了周瑜千方百計想謀害諸葛亮,於是逼迫諸葛亮立軍令狀: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在第三天夜裏,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營駛去,不一會兒,船上已經射滿了箭。諸葛亮滿載而歸。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戰鬥時的足智多謀:藉助別人的勢力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不能果斷行事。雖然以前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人們靠智慧和雙手戰勝了敵人。

書中的人物多少年來被人們稱頌,他的故事讓幾代人讀了又讀,如今,已不再是戰火硝煙的年代,但他們的智慧、勤勞、民族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它還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爲劉備出謀劃策,之後,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齊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十萬支箭,曹操明白上當想追也來不及。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之後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爲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忙他;算到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麼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幹系,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能夠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說到書,中國的四大名著的名氣可不小啊!尤其是《三國演義》!從我識字開始,爸爸就給我買了四大名著親少版。剛開始,我對其他三本都很感興趣,唯獨三國演義覺得不怎麼樣。直到這個暑假,爸爸鼓勵我去嘗試,看完後,我才發現《三國演義》原來是多麼的精彩,多麼迷人……

書中人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聰明絕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了,他的智慧讓人不可思議。草船借箭,他用巧妙的辦法去“借”箭,贏得了周瑜的感嘆;巧用妙計,對付孫權,差一點氣死了周瑜;捉放孟獲,引出了七擒孟獲……可惜他在一場北伐中病死了。

其次,就是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了。劉備是漢景帝的玄孫,他很喜歡交朋友,正是因爲這樣,結交了張飛、關羽。劉備,真誠待人;張飛,武藝高超;張飛,粗中有細……

還有一位英雄——司馬昭,最後消滅蜀國,又滅了東吳,統一了三國,建立了西晉王朝。

就這樣,一出轟轟烈烈的《三國演義》。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值得大家去看,有時間一定要再溫習溫習這本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你想要我給你推薦一本書,那麼我會告訴你:《三國演義》。我向你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這本書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的故事中那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這種團結講義氣精神打動了我。現在,我給大家說說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歡的那章是《草船借箭》,這一章主要講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內趕製十萬支箭,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計謀,就說:“曹軍很快就到,十天必定會誤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時間即可完成。”於是和周瑜立下“生死軍令狀”。半夜,周瑜把諸葛亮用來造箭的竹子和木頭全部都燒光了。他認爲,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內造完十萬支箭,到時必死無疑。沒想到在第三天,大霧濛濛的時候,藉着曹操的多疑心,諸葛亮派人開出十條邊上有二十多個稻草人的船,曹軍以爲敵方進攻,於是萬箭齊發,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約有五六萬支箭後調轉船頭。讓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邊。就這樣,一下子收集了十萬支箭。等曹軍到的時候,插滿箭的船早就滿載而歸。

開始大戰時候,周瑜想乘機刺殺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早已開着船找了個藉口逃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學習諸葛亮這種既機智爲自己擺脫困難又顧全大局的優點。這本書裏,每一張都非常精彩,無論是劉、關、張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勝。你又看過什麼好書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部成熟的長篇回小說,也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年間的歷史,展現出一幅精彩的時間畫卷!

讀了《三國演義》我覺得這其中的人物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比如說“三顧茅廬"中,劉備就休現出了一種求賢若渴、尊敬人才的高尚品質。而張飛卻表現出了一-種令人討厭的感覺。再說“刮骨療毒”中,關羽就因右臂上中了一-支毒箭,導致整隻右臂的血流了滿滿一盆子。但關羽自始自終都好像一-點兒都不疼。他這種堅強的品質值得我們一起去學習。還有"草船借箭"中,諸葛亮以他的智慧成功在三天之內弄到了10萬支箭,他這種聰明才智值得大家去學習。“氣死周瑜",我一開始看到這個標題,真的忍不住笑了。但讀過才發現,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只是諸葛亮只氣了他三次而己,周瑜就死了。所以我們不要像周瑜一樣,這麼容易生氣。“七擒孟獲"這個故事,爲什麼叫七擒孟獲,是因爲孟獲七次被諸葛亮給抓到了。你們說他笨不笨?我個人認爲他非常笨。同學們,可不能像孟獲-樣。被人家逮着七次哦。但要像諸葛亮一樣,逮着人家七次。說到這兒,同學們肯定會問,劉備呢?我們最熟悉的劉備呢?唉,別急,別急,現在我就說劉備啦。在桃園三結義"中,劉備可是大哥,他十分想爲國家出力,這也是我們應該像他學習的。舉薦了這麼多的英雄,大部分的英雄都值得我們一-起去學習,我也應該去向他們學習。

《三國演義》這本好書,我非常喜歡讀,我也想推薦你們大家一起來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一本好書,可以增加很多知識,可以學到很多道理,更可以讓人受益終身,《三國演義》就是一本好書,讀完這本書,我認識很多忠肝義膽、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並悟出了一些道理。

《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名著中,有很多傑出的英雄人物,如: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孫權等等,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或英勇善戰勇猛無敵,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這本書裏我最崇拜的人物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又稱“臥龍先生”,才華橫溢,智謀過人,因懷才不遇,躬耕於南陽臥龍崗,受劉備三顧茅廬之託,輔佐劉備恢復漢室江山。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打過無數的勝仗,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戰役。

在所有經典的戰役裏,我最喜歡的是《空城計》這場鬥智鬥勇、扣人心絃的戰役。起因是因爲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整個北征計劃失敗,蜀軍不得已要班師回朝,能兵強將都被派往要塞鎮守或斷後,保護大部隊撤退。諸葛亮帶領大部分文職官員及5000士兵退守西城縣,又從5000士兵裏面抽調大部分人去搶運糧草,這時西城縣已變成空城,恰巧敵將司馬懿又追趕至此,諸葛亮命令城門大開,自己和書童帶琴登上城樓,又命一些上年紀的老兵在城門口掃地。司馬懿帶兵追至城下,只見諸葛亮城頭撫琴,只有一些老弱士兵在掃地,心裏大驚,他深知諸葛亮智謀過人,定時有埋伏,遂命令士兵緊急撤退。諸葛亮知道司馬懿肯定會懷疑,遂命令城內人員趕緊撤退,果不其然,司馬懿又返回來,看到是一座空城時,後悔莫及。

諸葛亮利用聰明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以及司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確保大部隊安全、順利的撤退,也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成爲歷史佳話。同學們,你們讀過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我有一個好朋友,它不能陪我說話,不能陪我玩耍,但它卻能帶給我許多知識與歡樂。它就是我的一本課外書,名叫《三國演義》。

爸爸剛把《三國演義》這本書買回來的時候,我才二年級,識字不多,看起來很費力,因而我並不太理睬它。

不知從何時起,我漸漸喜歡上了它,現在已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一有空,我就把它捧在手上,鑽進它的懷抱,傾聽它的講述。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常常浮現於眼前:密集的曹箭一支支插在了諸葛亮的草船上;危急時刻,諸葛亮獨坐城樓,悠閒地彈琴;爲了國家的安危,年過七旬的黃蓋忍受着皮肉之苦……

看的遍數多了,我有時不知不覺進入了角色。一次和同學追逐時,我不禁大呼:“曹賊,哪裏逃……”周圍的同學聽了也跟着我喊:“曹賊,哪裏逃……”快樂的喊叫聲在校園裏迴旋飄蕩。

上學期,我班在拔河比賽中敗給了306班,我又不禁嘆了一句:“沒辦法,東風有意便周郎。”站在一旁的老師摸了摸我的頭,衝我笑了笑。我知道,那一刻,我贏得了老師的喜愛,我的心裏甜蜜蜜的。

《三國演義》,我的好朋友,謝謝你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謝謝你帶給我無窮的知識與快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