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文章讀後感(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篇文章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讀後感(通用5篇)
  文章讀後感1

和一位曾經在基層工作過的朋友交談,讓我深受刺激。

他曾經在街道工作過,負責過拆遷工作,也經常接待來街道的各類老百姓。現實的工作磨練了他,他現在已經是一位波瀾不驚的“老人”了,雖然他還很年輕。

01

他說,來街道找他們的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道理的人,好人一般是不會閒着沒事幹來街道找事的,即使你上門去找他們,他們也懶得開門。而往往是有一些不願意工作、賭博,甚至吸毒的人會找上門來,很簡單,他們要政府幫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要麼給好的工作,要麼直接給錢。不給?他可以拿一把刀在你們面前晃,甚至有的工作人員臉被他劃傷了,但是又怎麼樣呢?他可以說他自己有精神病。領導是不希望你把事情鬧大的,而你是不能反擊的,因爲你一反擊,被媒體曝光之後的標題就是“某街道公務員打人”,結果就是你丟了工作,他頂多被你打一頓。大多數的時候,他們是選擇忍聲吞氣。

02

他說,有一次拆遷戶過來,這家拆遷戶面積是十幾平方,把親戚朋友的戶口全遷了進去。一上來,他就淡定地說:怎麼辦?我家裏這麼困難,你怎麼說也得給我補償20套房吧。如果你是正常人,碰到這樣故意挑釁的要求,也許你會揍他。但是拆遷辦的公務員被訓練成了不一般的人,他必須在無理面前說理,好聲好氣地拿出法律法規費半天時間跟他解釋爲什麼不能拿到20套房,就像我們對着一個無賴解釋爲什麼太陽不是方的一樣。在一大幫子拆遷戶面前,你是無法發火的,哪怕是對方再無理、嗓門再大,甚至動手給了你一巴掌,你也得忍着,你得把自己當成沒有七情六慾的人。

03

他說,有的人來辦公室,可以不講道理地對着你罵你祖宗十八代,你也必須拿出十九代讓他繼續罵。他們可以把你桌上的杯子摔碎,把玻璃打碎,把椅子桌子推翻,可以指着你的鼻子或者給你一巴掌,撕破你的衣服。你不可以跟他較真,至於反罵他或者反擊他什麼的,還是省省吧。你說你講法治,被揍了一拳之後報警,警察會說:這屬於你們人民內部矛盾,我們不管,除非你被他捅傷了或者捅死了,成爲了刑事案件,我們會管。他罵你,無所謂的。你罵他,就成爲了機關公務員辱罵老百姓。如果你很幸運,釀成了輿論事件,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卷着鋪蓋回家了。無論是媒體或者是單位領導,沒有人會同情你的,人民的公僕怎麼能跟羣衆計較呢?你這不是給領導找麻煩,丟單位的臉嗎?

04

他說,曾經有一個人腳爛了,幾次三番地來到街道要錢。街道給他救助,他拿着這些錢去賭博,就是不去醫腳。很簡單,這是他的砝碼。每次到了街道,把那隻爛腳架在辦公桌上,你們看着辦。

把上面的文字寫下來,很是氣餒,因爲我寫的根本沒有當事人訴說的時候那麼生動和精彩,成了乾巴巴的文字,變味了。就像好好的一個真相,經過N個媒體傳播之後被扭曲了180度一樣。

很慚愧,到目前爲止,我沒在基層待過,也沒有從事過信訪等一線工作。因此當這位朋友以見怪不怪的語氣跟我說他的見聞的時候,我的肺都快氣炸了。我很難想象如果真讓我親身經歷那些事情的話,我能忍幾分鐘。我跟他說,憑我的性格,我寧願丟掉工作,也不能忍受那種無賴的人身侮辱。如果做一份工作連自己起碼的人格尊嚴都沒有,那工作還有什麼意義?這位朋友很淡定地看着我說:我一開始也是你這種想法,慢慢你就會習慣和麻木的。這種事情在基層數不勝數,什麼樣的人都有,你生氣生得過來嗎?何況,就因爲一個無賴的無賴舉動,他無賴一身輕,你卻丟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划得來嗎?

當然,他也跟我說:這種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老百姓還是講道理的,他們來到街道確實是有困難或者是有合理的不滿,你只要工作幹好了,他們是會理解的。哪怕是當初衝動了錯怪了你,事後他們也會道歉的。

社會上有些人說公務員怎麼怎麼不好,可是,我上面所講述的那些公務員所承受的憋屈和鬱悶也同樣存在,而且不少。

一直以來,公務員這個羣體因爲一些貪官的劣跡而承受着媒體和民衆的罵聲和侮辱。有的網站動不動就將某件涉及到公務員的負面新聞改個醒目的標題,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事實。某份報紙曾在一篇文章中講到公務員薪資的問題,很正常的探討文章,到了網絡上,某網站便改爲“公務員10萬年薪嫌少”這樣惡意歪曲的標題,大部分網民當然不會點開裏面的內容仔細看,他們所得到的信息是:連10萬年薪都嫌少,還要加工資,腐敗透頂了,黑了心了,看看我們每天累死累活的,有你們多嗎?看看社會平均工資是多少,你們還嫌少嗎?

這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這個標題黨的時代裏,民衆所看到的並留下印象的,往往都是有關公務員的負面新聞,沒有幾個人知道真實的公務員工作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公務員其實很辛苦。在網絡上,可能真正願意去了解他們真實面貌的媒體並不多,而作爲當事人的公務員羣體,更是往往選擇集體沉默,看不到他們的發聲。那麼,真實的公務員羣體是真的有如大家所知道的那麼光鮮嗎?他們的心酸和憋屈又有誰知道?

至少我是在和這位朋友的閒聊中才得知一二的。

爲什麼會這樣?

我們的宣傳應有改變,這麼多基層公務員鮮活的工作素材,卻沒有宣傳出去。少有的關於公務員的先進典型,經過加工之後,很多鮮活的內容往往不見了,只剩下八股文一樣的骨架,成爲先進事蹟報告會這樣場合的稿子,讓臺下的人聽得昏昏欲睡,更不用說吸引老百姓的注意了。

說白了,我們的宣傳,需要的是“土話”,而不是“官話”,要用老百姓的語言去宣傳,用宣傳對象喜歡聽的語言去宣傳。我們曾經有過一本《城管來了》,這樣成功的例子太少了。很多領導是不喜歡以這種方式吸引注意的。我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現在近況如何?有沒有被領導批評?有沒有被同事諷刺?

我們的宣傳應該人性化,也應該鼓勵公務員寫出自己的真實故事,而不是讓他們集體沉默。現在的輿論場,少數公務員的負面新聞好像成了主流,而那麼多普通公務員卻選擇沉默,他們的辛酸和鬱悶沒有人知道,他們也不願意或者不敢說出來。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宣傳工作是很有效的,因爲我們說的話都是老百姓喜歡聽的話,而且那時候的老百姓也沒有更多可以聽得到的其他聲音。如今世情已變,我們也應順勢而變,講“土話”,不講“官話”。而這些話,應該讓無數普通的公務員來講,他們纔是公務員羣體的真實反映,不要讓他們沉默,白白被潑髒水。

  文章讀後感2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拿起新買的《讀者》,細細地品味着。突然,我眼睛一亮,不由得被《短短的時間長長的味》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中主要說一位司機駕駛着一輛大巴車行駛在瀘宜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塊巨大的鐵塊不知從何飛來,剛好穿過這輛車的擋風玻璃,砸到司機的腹部,當時這位司機忍着肝膽俱裂的疼痛,用手控制住大巴車,掛擋減速,大巴車平穩以後,拉起手剎,按下雙閃燈,並叫車上的乘客不要亂走。而他卻因傷勢過重,離開了人世,這位司機就是被人們稱爲“最美司機”——吳斌。

掩卷靜思,被“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蹟所感動的同時,我的腦海中升騰起一個關鍵詞“責任”,正是吳斌對自己的工作有着強烈的責任感,心中有乘客,才保障了所有乘客的安全,吳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一詞,他的舉措讓我不禁感到汗顏。

有一次,語文老師佈置了寫練習冊的作業,並再三強調寫字要認真。我下筆如飛地寫起來,把老師說過的話拋到後腦勺。不一會兒,練習冊寫完了,看看自己寫的字真是起來龍飛鳳舞、橫七豎八,看都看不清楚。老師批改後,給我了個c+,並嚴厲地批評我,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表現,讓我把作業重寫一遍。我當時後悔極了,真是自作自受。

還有一次,媽媽叫我洗襪子,我很不情願地照辦了。我隨手把襪子丟進盆子裏,倒了一點洗衣液,隨便搓幾下就好了。準備拿去曬,媽媽說要來檢查,一開水,從襪子流出來的全是泡泡和黑水,我站在一旁,無言以對。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這襪子是你的,你如此不負責任,隨意地洗一洗,洗衣液還殘留在襪子上,你穿上去,就會腐蝕你的腳,最後害的是你自己。”我什麼也沒說,拿起襪子重新洗起來。

的確是呀,責任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人人做事,只要充滿責任感,用心去做,就會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我要過一種有責任的生活!

  文章讀後感3

前兩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刷爆朋友圈,作者彷彿一再強調物質條件對個人成長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起來有些沉重,但卻是真實的。

有一對失業已久的夫婦,帶着他們年幼的兒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水果攤,兒子在衆多水果中看到了價格最便宜的香蕉,請求父母爲他買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貧窮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錢,仍然不夠買一根香蕉,便強行把孩子從水果攤前拉走。

孩子放聲大哭,他真的很久沒有吃過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記了香蕉的滋味兒。他一路哭着回到了家,孩子持續不斷的哭聲惹惱了父親,他動手揍了孩子一頓。然而孩子依舊在堅強地哭泣着,女人跑過來推開男人,夫妻爲此吵了起來。夫妻間激烈的爭吵以及孩子喊叫着“香蕉”的哭聲讓這個男人頓時感到了悲哀。這股情緒迅速化成了仇恨,這個男人開始仇恨起他自己來,他恨自己的無能,恨自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連兒子想吃一根香蕉的願望都無法滿足。

這股情緒讓他走到了陽臺上,頭也沒回縱身一躍,跳下了十多層的高樓。他的妻子尖叫着,跑下十多層的樓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裏。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着他的名字,他沒有任何反應。過了一會兒,她意識到丈夫的生命已經結束,忽然變得異常安靜,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體,表情木然地走進電梯。回到家中的時候兒子仍然在爲一根香蕉哭泣。

這位母親在兒子哭泣的眼睛注視下,找出來一根繩子,將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後,從容不迫地把繩子系在頂燈的鐵鉤上,將繩套套進自己的脖子後,看到兒子迷惑地看着自己,便將頭從繩圈裏伸出來,跳下凳子,走到兒子跟前,將兒子和他坐着的椅子調換一個方向,讓兒子背對自己。然後她走回來,站在凳子上,重新將繩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傷心地望着兒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盡了。孩子依然在哭泣,並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爲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總能看到很多早點攤。

有一對夫妻也在擺攤,女人皮膚白淨,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讓客人自己找錢。

他們也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兒子。

我想起了那個故事,有一次問他們:“你們這樣擺攤能賺多少錢呢?每天這樣很辛苦吧?”

“辛苦沒什麼,主要是圖個希望。”女人笑笑說:“誰的生活沒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幾斤幾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腳的總是能謀生的,活人總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們也是失業人羣,然而從他們的臉上,我卻看不見任何悲傷的影子。

老話說,同樣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關鍵還在於這個人本身。

有一個母親,她也很窮,靠撿破爛貼補家用,家裏揭不開鍋的時候,也曾四處找人借錢,常常受人譏諷冷落。一個週末,十三歲的兒子和母親一起撿破爛,母子倆忙到天黑纔回家。第一次陪母親外出撿破爛,兒子體會到了母親的艱辛。爲了撿一個掉進臭水溝的塑料瓶子,母親不惜脫了鞋走進發黑的水裏;在一家書店前看到幾張牛皮紙,剛撿起來就被人喝斥道:“滾,叫花子!”

然而令他驚奇的是,母親對此習以爲常,臉上總是掛着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倆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時候,母親拿出一個橙子,剝開,反覆擠壓幾下,然後掏出一面小鏡子,對着它把橙汁一點一點細緻地塗在臉上,看着兒子詫異的眼神,她笑着說:“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們不要緊,我們要看得起我們自己,要愛自己,要讓自己快樂。”那一刻這個孩子震驚了,他望着母親,充滿了敬佩。

後來這個男孩長大之後,繼承了母親樂觀堅強的品格,躋身成爲一線演員,他叫孫紅雷。

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我們能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曾經的我也異常焦慮,眼光總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點,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的關係很僵,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很要強的一個女人。在外人眼裏看來,她的條件已經很不錯了,自己在電信系統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錯,然而她還不知足。聽人說,在懷孕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些孕友,裏面有好多女人物質條件都相當不錯,漸漸地,她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懷孕期間,她順利拿到了碩士學歷;孩子出生之後,她開始給孩子籌劃學區,花費巨資在濱湖買了第二套房子——兩套房子的月供讓原本闊綽的家庭變得拮据起來,她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晚上下了班還批發衣服,到小區門口擺攤貼補家用。

等孩子長到兩歲的時候,她把孩子送進了託班,爲了接送方便,簡直是在拼命,一個月之內考取了駕照,這邊新車剛拿到,還沒有上牌照,結果一天下午,她騎電動車出了一場交通事故,送進醫院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她的閨蜜說,這樣一個女人到後來簡直如發瘋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從三歲買到了十歲,出事的頭一天,她還在整理衣櫃裏的衣服唸叨着:“這些夠孩子穿到十歲的。”

這件事故讓我猛然意識到,我們對孩子的憂慮可能會毀了我們自己,甚至會波及無辜的孩子。我們之所以憂慮,是因爲我們一直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而至於到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由於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而《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差的真不僅僅是錢》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於全職媽媽的看法也有些偏頗。

文中提出,對於富人家庭來說,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職媽媽,甚至滿世界爲了孩子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四處奔波。乍一看頗令人動容,但文章顯然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媽媽是人不是神。

全職在家的滋味兒想必很多親身經歷過的媽媽們都頗有感觸,那樣一種環境下,雖然你衣食無憂,但由於缺乏價值感,實際上滿滿的焦慮。

表面上看起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達到了一種表面的“圓滿”,生活遵循着“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哉自在,輕鬆灑脫,令人羨慕;實際上,我們本身的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裏。從我接觸到的很多家境優越的全職媽媽級學員來看,她們更是有苦難言。表面上看全職媽媽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這是一個貧富差距明顯的時代,也是成功學氾濫的時代。

人人都在叫囂着成功,然而卻忽略了人生的多種可能性和價值。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物質帶來的便利與貧窮帶來的侷限被無限放大,人們越來越忽略了富貴裏的貧窮、貧窮里的尊貴。就好像同樣的貧賤夫妻,前一對夫妻面對貧困的時候被內心的情緒主宰,走上了自殺的道路;而賣早點的夫妻以及孫紅雷的媽媽,面對貧困卻有一種骨子裏的堅強與樂觀——而後者纔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強調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時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後卻聲名大噪。幸福不過就是通過比較產生的一種虛幻的優越感——有些人感覺自己很幸福感覺別人很可憐,多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自以爲是。

這個世界從來就是一個又一個問題不斷更迭,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離開心理舒適區,可能會有很多不確定狀態,但或許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爲那個故事裏的夫妻扼腕嘆息,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氣短。是的,這個世界多你一個也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這對夫妻能夠振作起來,當孩子吵着吃一根香蕉的時候,哪怕一起從路人那裏乞討一下,一兩塊錢的香蕉應該不是問題。或者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沒錢,但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回頭給你買上一大竄香蕉。甚至於可以和攤主講明情況,讓攤主給孩子一根香蕉,或許這都不是難事。

悲劇就在於,他們把物質的貧乏看得過重,以至於喪失了活下去的動力。

拼爹拼媽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媽自己。唯有近乎執着地致力於自我完善與心智成熟,我們才能擺脫自身的侷限與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着地栽培自己——僅僅懂得柴米油鹽,只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文章讀後感4

在《成長的歲月》的《內心的成長》這個分目錄裏,有篇名叫《遙遠的島》的文章,給我們講述了兩個孩子內心成長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孩子,他們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個神祕而異彩紛呈的小島。可是當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踏上這個小島之後,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片不成樣子的荒野。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日夜嚮往的小島。他們回家之後一直很難過,也從此不再看這個小島了。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感觸很深。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畫,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裏,周圍每個人都是笑着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麼美好啊。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麼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

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選上看過的一篇作文。它講的是作者快小學畢業了,想考上重點中學。一天晚上,作者的媽媽請了重點中學的幾位老師到家裏來吃飯,並給他們送禮,讓他們幫幫忙,讓作者“順利”進入重點中學。作者當時感觸很深,也很詫異,重點中學不是隻有考好試才能進的嗎?爲什麼有些人學習不好也能進重點中學?大人卻對作者說:你是小孩,你不懂。

  文章讀後感5

遼闊美麗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家人。他們牧牛牧羊,辛勤勞作;他們相親相愛,彼此扶持。日子平淡而溫暖,跟牧區大多數人的生活一樣。

忽然有一天,一個奇蹟發生了,家裏剛出生的孩子巴圖居然有一個天生的本領——他哭出來的眼淚能變成牛!這些淚牛如此神奇,能產出最淳厚的牛奶和最鮮嫩的牛肉,廣受歡迎。這對於生活清苦的一家人來說,簡直是個驚喜。巴圖奶奶帶領着全家在蒙古包外祭拜長生天,說,咱們家從此要發達了。

小巴圖於是成了全家人的希望所在。只要有淚牛,家裏的日子就會變好,不過前提是——得有他的眼淚,他得哭。可是小巴圖卻是個不愛哭的孩子,而且越長大越不愛哭。大家爲此做了許多努力。巴圖爸爸曾經在他上小學的時候專門把他扔在冰上讓他覺得害怕,小巴圖哭了,可是眼淚沒能變成牛,都在寒風裏飄散了;成人後的巴圖也曾經自己想辦法,掐大腿、擰胳膊、扇巴掌,可就算真疼出眼淚來,也還是變不成淚牛。

只有那麼幾次,巴圖的眼淚變成了淚牛。一次是巴圖奶奶去世了,他在風裏拉着馬頭琴,一遍遍唱小時候奶奶教給他的歌謠,每唱一遍眼淚就掉一回,又哭出了淚牛。還有一次是小妹妹摔斷腿卻忍着不哭,巴圖看到後,眼淚掉下來,變出一頭淚牛來。

可是這樣的時候屈指可數,巴圖哭出的淚牛最終沒能讓他們家發達起來。生活繼續着。巴圖長大成人了,遇見適合的姑娘了,結婚了,有小巴圖了,淚牛再也沒有出現過。小巴圖也沒能像他指望的那樣,繼承他哭出淚牛的本事。他們的日子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唯一和從前不同的是,巴圖一家人後來搬去了鎮上生活,他找到了奶站收購員的工作,住在磚房裏,而牧場則日益爲城市所迫近,城裏人蜂擁而來,“騎馬、照相、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草原在現代化的快速裹挾下無處可逃。

這是一個始於絢麗而終於平淡的故事。就像人世間的許多事情,有着美好的開始,得到無奇的結局;就像我們常常說的,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獨一無二的,長着長着就長成了相同的面孔和頭腦。小巴圖一出生就遭遇了一個童話,也帶給全家人和讀者一個童話世界。這世界的開始真美妙,淚珠子一顆顆匯聚在一起,“有些地方鼓出來,有些地方癟進去,左搖右瘧,就變成一頭小牛了!這世界還很真實,毫不掩飾奶奶盼望巴圖爲全家帶來好生活的願望的強烈,也沒掩飾爸爸和巴圖自己爲了得到淚牛甚至有點兒“不擇手段”,皆因這纔是真實生活裏的人們,他們只是樸素地希望日子不再那麼緊巴巴。我們對此毫不懷疑,換了另一些人,沒準兒能幹出更殘忍的事來。

然而這樣一個夢幻又真實的世界卻逐漸遠去了。在故事裏,淚牛不再出現,代表着童話不復存在;草原被城市侵蝕,巴圖們陸續搬離,代表着故園不再。對於巴圖自己來說,他有着不平凡的出生,卻沒能避免平凡的人生;對於巴圖一家人來說,他們曾經遇見奇蹟,卻最終失去奇蹟;對於正在讀文章的我們來說,慶幸看到一個瑰麗的世界,可惜它卻轉瞬即逝。故事的講述自然而然,沒有哪一個遺憾被特別地突出和強調,可是我們分明看到一條美麗的小河,或許就是巴圖和爸爸放牧的小坎子河,奔騰雀躍着從源頭出發,意氣風發地流向遠方,卻越流越細,直到漸漸乾涸。

所幸還有一個啓示,大概會長留人們的心間。在故事裏,只有當巴圖的淚水是真心落下,而不是人爲製造,淚珠纔會變成淚牛;故事外,只有一個人、一件事是我們真心所想所盼所愛,而不是功利不是敷衍,纔會夢想成真。真心,是人們所共同懷念的、珍視的!

故事的最後,偶爾,巴圖會拿起他的馬頭琴,拉不成調的曲子,聲音斷續地傳向遠方。而我們的作者,或許就在華燈初上的夜晚,端坐在窗前,望着滾滾的車流,遙遙懷念,淡淡感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