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我與地壇》有感作文800字

本文已影響 2.23W人 

  篇一:讀《我與地壇》有感

當我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時,它就像磁鐵一樣把我給吸引住了,讀完以後更是讓我百感交集,受益匪淺。它告訴我雖然被命運打倒了,但是隻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就會活出自己的價值。

讀《我與地壇》有感作文800字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母親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

記得我聽媽媽給我說過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爲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裏,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着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裏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爲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爲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着,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着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孔子說得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因爲我們身邊有好多人都在爲我們付出汗水和心血,我們無法回饋,只能用感恩來讓他們感到快樂和安慰。

  篇二: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篇三:我與地壇讀後感

中考後的暑假,時間彷彿一下子就閒置了下來。 獨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靜的彷彿令人心神不寧的時刻,習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讀《我與地壇》,不知疲倦。那樣的感覺彷彿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閒的平靜遙遠的歲月,在霓虹映照的點點星光下,在夏蟬耀武揚威的鼓譟聲裏,在臺燈漸漸微弱下去的光線中,我總是一手撐着深不可測的夜,一手記下那些足以感動我的話。

在那些渾濁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我將史鐵生文字中的妙筆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寫下來,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闃靜的青春徹底流失。

彼時我開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地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集,也是流傳最廣遠的一部作品。。“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作者習慣於在地壇中琢磨生命的本質,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範圍,寫到來這園子裏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麼樣的命運和活法。最後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了倍的。命運對待史鐵生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讓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忽的失去了雙腿”,然而作者本人卻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這並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說“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說,對於史鐵生的人生,我能夠說的永遠不可能是同情。我對他,近乎是一種崇拜的心態。

  篇四:《我與地壇》讀後感

每次都想提筆來描寫母愛,但是卻不知如何下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母愛是無法描寫,只能用心去感受。”《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時,彷徨時所做的,他那時腿殘廢了,而地壇則是作者逃避現實的風港,而他那時卻忽略一直爲他沉默的母親的感受。我覺得全文的情感線索是圍繞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是把地壇、母親與“我”三者聯繫起來,作者的母親是位平凡的母親,但平凡中又顯示着她的偉大。她的平凡在於她與所有的母親一樣都那麼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選擇的愛的方式不同,當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擊,以致心灰意冷時,常常會選擇一個寧靜而荒蕪的地方逃避現實,來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傷口,而大多數母親會說你不要想不開,別忘了你還有母親,別丟下我。

而作者的母親卻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勸解自己的兒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兒子做任何決定,難道她不愛自己兒子。不,她愛。當她爲兒子幫忙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兒子你去那幹什麼,能不能讓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沒有,她從未求要過,她知道兒子做任何決定都會經過一番考慮,也得給兒子獨處的時間,不想增重他的壓力。但是,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後,卻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親逝世了之後,作者才反省,最終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尋着怎樣的幸福之路。地壇很大,從而可想而知,有過兒子的車轍地方,必定有母親的足跡。當你真正悟懂一切的時候,往往會等到一切來不及補救的時候。

有人會說:“作者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的母親”。但是我認爲不是這樣的,我們瞭解我們的母親嗎?去問過她想要的是什麼嗎?有多少個人攜過母親的手上街,爲母親唱歌,記住母親的生日,給她一個驚喜,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因爲難爲情,羞澀而不敢。這麼簡單的事,我們都做不到,聽不到母親的真心話,連自己母親都不理解的人是沒有資格去評論自己的母親。母愛沒有大小之分,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趁我們還年輕,母親還身體硬朗,讓母親的人生路程裏,並不是她一個人的足跡,而是有我與她共同走過的腳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