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朗讀者》讀後感(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者》讀後感(精選10篇)

  《朗讀者》讀後感1

中央電視臺於2月18日起每週六、週日晚8點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首任製作人兼主持人,集結柳傳志、斯琴高娃、濮存昕、喬榛等朗讀者,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讀者》用文字、聲音加故事的三位一體文藝表現形式,旨在打造一檔“慢綜藝”節目。爲了讓《朗讀者》能擁有獨特的氣質,董卿更邀請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原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節目每期以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節目不僅僅是傳遞文字的溫度,還巧妙地將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當文字在朗讀人的二次加工下帶着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對於觀衆將更具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朗讀者》讀後感2

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矚目,越來越火爆熒屏,似乎標誌着文化綜藝的春天就要來了。但是,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是的,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越來越多種多樣,由於工作生活的“壓力山大”,觀衆不僅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看。而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看似“百花齊放”,從音樂真人秀到明星玩遊戲,熱熱鬧鬧,實際上同質化嚴重,沒有多少藝術含量,也沒有多少文化含量,備受觀衆詬病。電視輸出的任何節目都應該是文化產品,至少是“三觀”正確的節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個字“玩”,《中國式相親》更有“三觀”不正確的嫌疑。主持多檔文化類節目的董卿說,“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設計。”想要把觀衆留住,關鍵在於引起觀衆的共鳴。《朗讀者》就是想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看。

《朗讀者》定位爲文化情感類節目,每期節目將根據一個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衆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來這類節目極爲稀缺,這就是《朗讀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實上,人們不是不稀罕文學,而是沒有引起共鳴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就是一個窗口,就是一個突破口,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來,隨着各類綜藝節目的繁榮而氾濫,文化類節目也日漸崛起,從之前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歡迎。也許說文化類節目正在崛起還爲時尚早,但說價值正在逐漸迴歸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讀者》“起碼是個風向標”,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漸漸顯出崛起的跡象,特別是近期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撥動了億萬觀衆心中那根文化之弦聖潔之弦。電視節目沒有文化太可怕了,電視文化不傳播文化太可怕了,電視必須傳播文化正能量。

  《朗讀者》讀後感3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爲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

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朗讀者》讀後感4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閱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讀後感5

幾個月前在精讀《朗讀者》的原書,有些許感想。

好幾個月之前就觀看了《朗讀者》節目,之後,又觀看了《經典詠流傳》,覺得還不過癮,於是去書店買了《朗讀者》原著回家看,一開始只是走馬觀花,但經過我的細細品味,發現有很多妙處。

比同於電視節目,書本的內容可能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這是一本讓人們去讀書的書,是一本講讀書的書。《朗讀者》中介紹了許多古今中外名著,還有一些人們讀這些書的感受,他們的感受感染着我們,並以此鼓勵大家去閱讀更多的書本,去精讀更多的書籍。

那麼,到底爲什麼要讀書,“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讀書嗎?”也許部分人沒有過高的思想意識。有的人說爲了高考,爲了工作,或者說爲了家長,爲了老師。其實,我想說的讀書不是上學讀的書,歸根結底,人們都是爲了自己而讀書。也許,這句話,你們聽別人說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傳猶太人用蜂蜜塗抹在書上讓孩子添,人們從小時候開始讀書,上學之後還是讀書,畢業之後繼續讀書一直把書帶入晚年。書本是知識的容具,書籍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看書,但是現在,網絡發達,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看書了。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古代文化知識的重視,修改了中小學教材,出臺了《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朗讀者》用最正直樸實的文字讓你讀書,留下自己內心的感想。因爲,你是爲自己讀書。

所以,發下手機,拾起腳邊的書香,細細品味,讓書本陪伴你,這就是朗讀的初衷。

  《朗讀者》讀後感6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爲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爲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爲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祕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爲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併爲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爲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後,她就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爲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裏,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着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爲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爲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祕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爲此她願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爲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爲了保守住這個祕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衊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爲了不在法庭讓衆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後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後,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朗讀者》讀後感7

今天早上起牀後,我感覺天氣冷得讓我直髮抖,我拉開窗簾往窗外一看,整個世界都陰沉沉的。

我生病一個星期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打針。我拖着沉重的身子來到醫院,心裏很平靜,沒有絲毫的害怕。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並不想浪費這個看書的好機會,所以就打開電子書,找到了我喜歡的《朗讀者》閱讀起來。

《朗讀者》這本書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寫的。第一位朗讀者是一位演員,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們常常這樣評價他,在靠牆的桌子邊隨便一坐,就是一臺戲。濮存昕爺爺給我們帶來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給我們朗讀的文章是《宗月大師》。在濮存昕爺爺小的時候曾是個殘疾的孩子,他遇到過一個像宗月大師一樣幫助過他的人,這是一個叫容國戚的大夫,他給濮存昕爺爺做手術,才讓濮存昕爺爺變得像正常人一樣。後來濮存昕爺爺讀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達出的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他就會想起容國戚大夫是第一個真正幫助自己改變命運的人。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浮現出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別人幫助過我們,我們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我是被別人幫助過的人,我也可以去幫助身邊的人。

  《朗讀者》讀後感8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爲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於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現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爲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着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後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後,米夏發現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祕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爲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爲此。但是在法庭上和衆人面前,米夏並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於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朗讀者》讀後感9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二戰後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邁克患上了猩紅熱,他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邁克有一次在路上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邁克,回到了漢娜所居住的房間,而兩顆同樣寂寞的心,此刻交匯在了一起,15歲的邁克和35歲的漢娜發生了一段驚世駭俗的忘年戀,此後漢娜總是讓邁克爲她朗讀,在邁克的朗讀中,漢娜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那個夏天,邁克滿16歲之前的那個夏天,是他們一生中最短暫最快樂最不能忘懷短暫時光。相愛容易,相處太難。漢娜最後離開了邁克。而邁克再一次看見漢娜是在對二戰戰犯的審判席上。漢娜作爲主要戰犯被判終身監禁。在漢娜終於特例獲釋時,長大的邁克再也沒有當年的激情。而冷漠的邁克也讓此時白髮蒼蒼的漢娜心灰意冷,最終選擇了在監獄上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顯然,這部小說具有着存在主義的背景,作者力圖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類的自身永恆的孤獨,儘管對人的前途看得未免過於黯淡,但卻異常深刻,又一次讓我們認識到了人類生存的悲壯——人類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貴和尊嚴永遠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無論我們目前對這些是怎樣的依賴,能夠拯救人類自身的也許只有漢娜那種與生俱來的對朗讀(也即閱讀)的最純淨、最執着的追求。

一本好書,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異功能的藥,喝下去,能讓你看到自己五臟六腑都是透明的,還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醜的,強大的,弱小的,宣讀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陽光而無所隱藏。

  《朗讀者》讀後感10

姚晨有點從喜劇明星向女神發展的節奏啊,央視新的化妝師水平很不錯。她講了初到北京,作爲北 漂,被一個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淚目。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聽姚晨的朗讀想到的

其實,由於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時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種種改變。

這一期的主題很好,說人生不是別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告別。不過值得欣慰的事,我們這次告別是帶着很大的喜悅的。這次告別後很快還會再相見,而且以後再見也是方便的。

也許,若干年後,一切都過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還是懷念在紡織城的日子,在三廠四廠中間的過道了,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

懷念那個臨時的港灣,懷念一起創造未來的日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