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通用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歸去來兮辭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通用5篇)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話讓我深思: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心爲形役?心爲形體所奴役!無論是當今還是以前,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少年時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但無奈,在後來的生活中並沒有堅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塵埃惡垢所污染,被形體上的貪念利益所矇蔽,逐漸變成了他們少時最不屑的奸逆小人。古如嚴嵩,原有“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爲伍”的骨氣。後混跡官場,追逐個人利益,逐漸成爲“江右士大夫往往號之爲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衛,爲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壯志。然而隨着日軍地侵入,他感嘆着“莫向燕臺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最終降日投敵,成爲民國最大的漢奸。雖然歷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樣正直的君子,但始終不是很多,爲什麼呢?因爲想在亂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難!清高的人不爲五斗米折腰,一生貧寒,爲常人難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處處受排擠,常人氣節難存。而能堅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氣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們就像石灰一樣,不怕千錘萬鑿,不怕烈火焚燒,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間。當然如周黨、嚴光那樣“不事權貴寧耕田,錚錚鐵骨願釣魚”的隱士,他們厭倦官場的阿諛爾詐,卻個個都是和屈原那樣敢於向命運抗爭的勇士啊!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2

陶淵明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之人。我暫且不討論他的其他方面,僅就他“樂天安命”的思想境界表示讚揚。

在《歸去來兮辭》一文中,陶淵明闡述了他的親情之樂,琴書之樂,跟衆之樂,山水之樂。而這些“樂”的根本是在於“得時”“樂天命”這種順應天時,樂天安命的思想情結。就陶淵明本人而言,他在官場上不得意,不願與當朝政治腐敗同流合污,且他也沒有能力去抗爭,於是他便辭官回鄉,順應天意。回鄉之後隨仍有淡淡無奈惆悵,心有不甘,但總體還是安命,享受自然的樂趣。

有人說要努力改變命運與命運抗爭,這話不假。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上天一定是對每個人公平的,每個人的命運雖然不同,但命裏的“樂”和“悲”是一樣多的。有人想改變命運,說明他只看到了“悲”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命是盡善盡美的,這不免有些貪婪,也有些悲觀。這樣,可能最後是獲得了成功,但歲月不饒人,當你最終對自己的命滿意時,大概也兩鬢斑白了吧!回望過去,一輩子在艱難困苦中掙扎,抗爭,這有有什麼意義呢。這就被“悲”反作用了。而有些人,包括陶淵明,注重命裏的“樂”,對上天抱以信任,順應上天的安排,從任何地方尋找快樂,這樣雖經歷了悲,但終究悲和樂是平均的。而且,這種安然的心境使人內心平和。

就像《深慮論》中方孝孺提的“盡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張。“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都說明了“天”是凡人無法“謀”的,不如樂安天命,積善德,安然自若地度過平穩的一生。這終究是比轟轟烈烈的一生要快樂。

順應“天道”纔是正理。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3

今天學完了《歸去來兮辭》,才慢慢的開始有了對“隱士文化”的初步瞭解,在沒學這篇課文之前,我對陶淵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麼的才華橫溢,明明以前有那麼大的雄心大志——大濟與蒼生,可到最後他卻放棄了,爲此,我不得不對他,他這個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經是個怎樣的人呢!

他的詩質樸,沖淡,充滿了詩意。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與富貴”的曠達的情懷確實讓我欽佩。就像老師說的,如果在現今社會,我們憑藉自己的千辛萬苦,終於拿到了一張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們能夠堅定地說放棄,不要嗎?我想是不可能的。畢竟我們有自己的理想,我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應該用汗水來獲得成功的喜悅。

我們常人看來,陶淵明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是在逃避對家人負起的責任,但看一個人生活的是否消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就像小鳥沒有翅膀。陶淵明的棄職歸田,不能說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的,是他所追求的。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書卷中追求安逸,在田園裏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陶淵明的歸隱,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源於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他不狂放,不沉淪,是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託于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他那曠達的處世情懷是值得我們敬之佩之的。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4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句包含自悔的話語從不遠處傳來,只見那人一襲青衣,手持酒杯,身處菊花叢,與月爭輝。細看,月與他交相襯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諧,在不禁間散發出生命的芳香。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陶淵明辭官歸隱,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場的腐敗令他心灰意冷,他寧可要匕首方宅,寧可“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也不願趨炎附勢,放下尊嚴去做那個自己不願做的人。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縱然身處鬧市,亦如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言雖如此,但陶淵明還是選擇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放下了繁華,遠離了仕途。陶淵明隱逸南山時,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採菊東籬下,或臨清流而賦詩。他遠離了喧囂,以一葦渡江抵擋人世的滄浪。

雖說如此,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身處桃花源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當他滿腔熱血想要效忠於國家時,卻看到了官場的虛僞、黑暗。

同時,他也明白憑藉他一人之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曆史潮流,便只能選擇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淒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的施展。或許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在這渾濁的世俗中散發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時,他的做舉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裏,是不被認可的,甚至是對他嘲諷,認爲他辭官簡直是荒唐之至。在當時許多老闆姓都以做官爲一生奮鬥的目標,在他們的認知裏,做官,可是一件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淵明的做舉,在他們看來無異於一個瘋子所做的事。

所以說,看似恬淡的歸隱並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難的加劇,即“自以爲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爲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淵明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渾濁的世俗中,誰獨樹一幟風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綻放的菊花,在嚴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樑並散發出生命的芳香。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5

陶淵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園詩人,在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當中我感受到了:他熱愛大自然,因爲家裏窮,糧食也不夠吃,只是爲了維持生活而強迫自己去當一位小官,從小官到了彭澤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迴歸田園,由此看出陶淵明這個人,不喜歡雜亂、庸俗的官場,只喜歡能夠親近大自然的田園生活。所以當人們走向只有錢財的社會時,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種平靜和心靈的世界。

我對陶淵明有喜歡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歡是因爲他不會追求錢財,走向含水分的社會,把自己身上變得俗氣很重。一般般是因爲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維持家境,使家人們不會飢餓。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陶淵明迴歸田園時,這就話寫了他激動的心情。在他看來,田園生活是豐富多彩、有趣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田園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擁有着心靈的呼吸,是田園風格的文章,歐陽修說過:“東晉沒有文章,只有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一篇。”陶淵明把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優美,使讀者彷彿跟這作者走向田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