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歷史》有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讀《歷史》有感範文1

那一縷縷充滿希望的陽光是我們的動力,是我們堅強不屈的毅力。青春就是譜寫我們人生歷史的最佳年華,是我們在人生歷史上畫下炫麗色彩的大好時機。

讀《歷史》有感範文

創造歷史需要些什麼呢?正如作者所說:歷史是一片土地的淪桑變遷;是一個民族的盛蓑興亡;是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是一個人的生活旅程;是一場戰爭或一場球賽……

你有在你的青春中營造過歷史嗎?它是否給你帶來了永不磨滅的記憶,或許你還沒有想到。初三,青春年華,我們有夢想與激情,更多的是勇氣和力量!我們敢拼,我們贏得起!哪怕撞得頭破血流又何妨!青春的路上我們絕不彷徨。

初一、初二那些年的時光轉眼已成過眼雲煙,就不必去抱怨或後悔沒有真正地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初三了,初中最後一年的時光,我們需要發奮圖強,樹立自己的目標,放飛夢想,給自己的青春史留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麻煩,也正是這些麻煩,讓我們意識到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這些麻煩讓我發現了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美。因此,生活的困難越多,而只要你去認真克服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精彩無所不在,而青春史詩中的美麗亦無所不在。從而讓我們覺得生活的動力因困難而精彩,讓生活不會變得枯燥。如今,有人可能正在爲他的夢想而奮鬥,而另一些人還在渾渾噩噩碌碌無爲地虛度着青春年華,而且還爲自己父母增添着負擔。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所以,把握住這大好時光,讓生命之光,在我們的花季雨季炫美綻放。

讀《歷史》有感範文2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其實也很簡單,可是對於司馬遷來說,選擇死去就等於選擇了失敗,選擇了放棄。他死了,可以解脫,可是他父親的遺願卻永遠的成爲了遺願。他不願做一個不孝子,所以他只有選擇屈辱的活着,從此成爲一個不完全的男子!選擇活着,不是因爲堅強,而是爲了父親他別無選擇。他過着非人的生活,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別人的冷嘲熱諷,他最終完成了一部歷史鉅著——《史記》。

司馬遷憑着驚人的意志獲得了成功,即使不是在他在世時就被肯定。試想在現代,有多少人會忍受不了這種屈辱而會選擇以死來解脫。我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名男子在路旁救起一名老人,把她送到醫院後,老人的家人卻多次向這名男子索要錢財,最後男子被迫走上了絕路。問世人,當今時代因忍受不了各種挫折而選擇一死了之的人有多少?數不勝數。不要以爲一死就可以了之,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無法重來。選擇活着,就會有希望。在戰爭時代,許多人都寧願光榮地死去,也不願屈辱的活着,以死來證明自己的愛國,自己的清白。但是,你死了,就永遠無法自己解釋清楚,你死了,一了百了,但是你的親人和那些想方設法營救你的戰友、同胞呢?一位詩人說過:“真正的勇敢不是爲某件事壯烈的死去,而是爲某件事卑賤的活着。”

司馬遷爲李陵仗義執言,卻不料使得武帝大怒,被貶入獄,可是他有超越常人的意志和勇氣。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難道沒有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明白了,若沒有轉折,司馬遷恐怕還不知道自己修史的決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轉折賜予了他執着。轉折是如此神奇!

看着你坐在岸邊奮筆疾書,寫着那部曠世之作。人們只會欽佩你。欽佩你忘記了宮刑的痛苦與恥辱,化悲痛爲力量,僅憑着一股“究天人之作,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寫着別人的事蹟卻忘記自身的榮耀。但是,你的事蹟彪炳史冊,名字流芳千年。人們銘記着你,就如你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我敬佩你,因爲你是真正的英雄。

司馬遷,你知道嗎?你的事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你知道嗎?你的歷史著作被評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你的精神永存。

司馬遷,你在逆境中奮發,在奮發中圖強,因爲你的堅強,讓我們中華民族有了新的歷史。你知道嗎?作爲現代中學生的我們,早已習慣把您的事蹟傳揚。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的歷史不會再重演,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我們也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因爲,它證明了中國人是有着怎樣堅強的意志的。

在當今時代,許多人都因忍受不了各種挫折而選擇了死亡這條路,自己死了一了百了,還連累家人受着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對社會的不負責。如果每個人走在絕路前都能想到司馬遷的故事,那麼他們還會選擇這樣做嗎?選擇死亡,其實只是在選擇逃避。

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太陽還是會在升起;活着,溫暖的春天還是會再到來的。因爲活着,你才能看到精彩的世界,因爲活着,你纔有展現自我的那一天;因爲活着,你纔是真正的勇敢。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屬於你的那一片金色陽光遲早會到來。

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當你別無選擇的時候,請選擇堅強,請選擇勇敢,不要選擇逃避,不要選擇死亡。

讀《歷史》有感範文3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他先後在美國聖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並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後,他花了5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致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

本書濃縮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華,以現實、殘酷而又冷靜的語言,提綱挈領地勾勒出歷史與地理、生物學、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社會主義、政府、戰爭、盛衰定律等的關係,展現了人類恢弘壯闊的發展史,並總結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正如本書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書固然有不精準甚至謬誤之處,但卻是一本開卷有益的好書,展示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這些精神遺產給現代人類以啓迪與警鑑,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對當下和未來。

雖然篇幅不大,卻是作者長期讀史、治史經驗的積累與萃取,與其說它是一本歷史經驗談,不如說是對人類史的哲學思考,涉及史學本體論與客體論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歷史是什麼?歷史的價值是什麼?書名《歷史的教訓》隱含鑑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許多教訓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通過格言、定律式的語言高度概括呈現出來,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體現了作者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分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書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係,博古通今,卓見迭出,引人入勝。它縱覽人性改變國運的痕跡,洞察財富聚斂分流的軌跡,沉思道德塑造社會的力量,字裏行間到處閃耀着哲學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們靜下心來深思細品的佳作。

人類相對於宇宙時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過客,但正是人類的渺小和侷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學習前人的經驗,我們將重蹈覆轍。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科學的中立性,知識不僅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雙刃劍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擴大手段而忘記改善我們的目標,無異於自取滅亡。感謝歷史上無數的聖哲賢明、政治家、發明家、科學家、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有共同愛好的人以及哲學家,他們留下了足夠多的文明遺產,賦予人類超越死亡的生命意義,幫助我們擴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審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對我們而言,研究歷史、牢記教訓不僅僅在於對人類的愚蠢和罪惡給以警示,也是要鼓勵人類銘記有價值的先人,同時也激勵着我們儘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遺產並傳遞下去。

美國的尼布爾博士說:“祈求上天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賜予我,分辨這兩者的智慧。”如果剛好渴望增長自己處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嘗試品讀《歷史的教訓》,思考人類的哲學,也許在面臨選擇時會有更加廣闊的思維,更加明智的行動。

讀《歷史》有感範文4

40年來,他已經無償獻血30多次,7000多毫升。而當我看到吳醫生爲了挽救一位全身50%以上的皮膚被火燒焦的孩子,毅然往腿上注射麻藥,果斷地割下了自己大腿上13塊郵票大小的皮,拖着麻醉的雙腿,把自己的皮膚移植到了孩子的皮膚上時,淚水迷糊了我的雙眼。多麼偉大的醫生啊!作爲醫生,吳登雲用愛和熱誠,支撐起病人的生命,成爲了病人生命的“守護神”。而這樣充滿愛的身影,又何嘗不是時時出現在我們身邊呢?這讓我不僅回想起那位腰部有殘疾的伯伯來。

那位腰部有殘疾的伯伯,是我們小區的門衛。他走起路來,總是抿着嘴,眉頭緊鎖,背駝得厲害。那天下午,我與朋友在院子裏玩耍,這時,也有一個男孩像一隻快活的小鳥踏着滑板自由地飛着。忽然,後面傳來哭聲,只見那個男孩坐在水塘裏,用嶄新的滑板支撐着,哭得泣不成聲。

正當我猶豫着要不要去拉男孩一把時,門衛伯伯拖着沉重的步子,急促地走到男孩跟前,二話不說,把男孩溼漉漉的滑板拿起,向男孩伸出那雙長滿老繭的手。我吃驚地望着老漢,他骨瘦如柴的背上,突出來的骨頭若隱若現,汗溼透了他軍綠色的的衣衫。這時,我不由得爲剛剛的猶豫不決而憎恨自己,愛的暖流也涌入了我的心田。再看看老漢,他一手扶着腰,一手拉着男孩的手:“堅強些,起來吧……”,說完象一頭年邁的老牛,猛一用力,男孩站了起來,男孩停止了哭泣,向伯伯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而伯伯卻累得跌坐在地上。懷着崇敬的心情,我和朋友趕緊跑過去,和男孩一道,把他扶了起來。人間處處充滿了愛!如果人人都像吳登雲醫生和門衛伯伯那樣,無私地獻出自己的愛,世界將會更美好!

讀《歷史》有感範文5

如果作爲社會的傳播領域,新聞總是浮在風口浪尖上,它是社會的窗口,它每天都爲人們提供鮮活的風景,所以,因此,新聞總是備受社會關注。

我們的國家很早就開始了關於法律的宣傳,比如說中央電視臺的“法治在線”“今日說法”等等的欄目。能讓我們更能接近並且知道怎樣瞭解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可是,僅僅這樣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既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也會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的程度,將直接關係到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中華民族是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因此,學習法律是基礎,提高法律素質,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雖然很多沒有嘗試過當法官,沒有嘗試做過律師,也不是執法人員,不從事法學研究,也從未曾去法院打過官司,沒有很多的接觸法律經歷,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法律法制的存在。

我學習到了民法,訴訟法等與自身生活相貼近的法律知識,使我更加的識法,懂法,相信在我們的未來,這些法律的認識也能夠帶給我們更加實實在在的意義。

只要我們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與他人一起團結,相信我們的中國一定會再現五千年古國的風采。

讀《歷史》有感範文6

工作一年有餘,在這期間裏我不斷地思考:教給學生什麼,只是單純的書本知識?新課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應試教育如何結合?這個寒假我讀了葉小兵教授的《中學歷史教學法》一書。他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視界,睿智的語言,給我上了一堂關於教師成長的專業課,開拓了我的視野,也解決了我專業發展成長中的很多問題,感觸頗深。

  一、歷史教學是什麼

——是職業、是事業、是生命

歷史教學是什麼?職業乎?事業乎?生命乎?對於大多歷史教師來說,歷史教學首先是謀生的職業。作爲一個社會人,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歷史教師和其他職業一樣,都是人們謀生的手段。但"教書絕不只爲稻樑謀",在從事這個職業的過程中,我們會與很多專業問題碰撞。只有積極地面對這些問題,潛心於深刻的閱讀與思考,纔會收穫榮譽,收穫地位,由此才能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成就感和神聖感,在這個基礎上纔會致力於歷史教育事業。這個時候,我們對歷史教學的認識已經從職業上升到事業階段。這個階段還是從功利的角度去看待歷史教學。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我們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成爲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當我們的教學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後,又該出現新的追求。將跳出傳統的枷鎖,在歷史教學海洋中"苦修"、"遨遊",深刻體味着經典之精髓和學術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對歷史教學由平淡到熱愛乃至珍愛,將自身自然地融入歷史教學中。此時,又達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將歷史教學視爲自己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中說:"歷史便是人生,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經驗。"又說:"歷史是一種經驗,是一個生命。更透徹一點講,歷史就是我們的生命。"是的,歷史本身就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生命,只有把歷史教學視作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才能真心去呵護它,珍惜它,發揚它,我們的歷史教學纔會時時煥發出人性的光輝,生命的色彩,理性的靈光。

  二、歷史教學爲什麼

——爲書、爲史、爲學生

歷史教學爲什麼?爲書乎?爲史乎?爲學生乎?對於所有的老師來說,在教學之初,一般都認爲教材是開展教學最根本的依據,學生要掌握的一切都囊括在教材中。隨着時代的進步,教育教學觀念的變化,以及歷史學本身的發展變化,面對高考試題中頻頻出現挑戰教材、挑戰我們原有歷史認識的題目,我們逐漸意識到教材並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教材是靜態的,而我們面對的是有生命活力的學生。教師不應囿於教材,"唯教材是上",教師要學會開發教材。如何開發教材?最關鍵的是要回到歷史中去重新審視歷史。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閱讀大量史學原著,並且帶着如何理解教材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挖掘,把歷史教學的着眼點轉向客觀的歷史本體,努力要教給學生真實客觀的歷史知識。翻開浩繁的歷史畫卷,崇高與卑劣共存,壯美與醜陋同生,中學生由於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發展尚不成熟,他們的人文素養還在形成時期,審美心理結構不太穩定,因而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看法、認識會產生迥然不同的觀念和反應,有時甚至出現很大偏差。因此歷史教學過程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歷史意識的培養和歷史思維的訓練過程,即人文素養積澱的過程。歷史教學應藉助歷史長河中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件、圖片等媒介來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激發他們的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創造力,從而釋放出感情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釋放出自我實現的力量,提升人文素養。

  三、歷史教學怎麼教

——到位、到形、到神韻

歷史教學怎麼教?到位乎?到形乎?到神韻乎?剛開始執教時,我的課堂教學一般主要關注教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來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思路,並正確區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熟悉地掌握教材的邏輯結構來設計教案和教學流程。在教學方法上自然以講授爲主,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來吸引學生。這一層次可謂基本到位。但隨着"以學生髮展爲本" 理念的日漸深入人心,就要從原來的"以教師爲中心"轉向"以學生爲中心",尤其注意課堂中和學生的交往互動。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的任務不是約束學生,而是爲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自由地思考和自覺地自我約束。在日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採用討論、專題探究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積極創造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營造和諧寬鬆的課堂氣氛。這一層次可謂基本到形。在一次次"靈感"的衝擊和一次次的"頓悟"後,在教學過程中會形成"一課一靈魂"的理念,即主張課堂教學要突出真正的歷史"靈魂".在此基礎上提倡學生真正的"神動"而非缺失靈魂的"聲動"、"形動"、"羣動",如此纔可謂是"多元互動".可見,歷史教師的`教學藝術發展,猶如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經歷"族庖、良庖、道庖",由技進乎道的三重境界。

以上只是我拜讀本書以及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片段感悟,更多的是前輩們的經驗總結。作爲一名剛剛踏上歷史教學崗位的新教師來說,遠沒有達到上述歷史教學的多重境界。但是"我思故我在",在我的教學歷程中,我會一直秉持這樣的態度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歷史教學更高的真諦!

讀《歷史》有感範文7

“那好。”老師真的從衣兜裏掏出錢包,發給我們九個寒假作業完成得優秀的學生每人一張百元大鈔。大家接過錢,不相信地翻看着。餘越壞笑着問:“老師,是假鈔吧?”還沒說完他自己就笑趴了。

“老師,這錢現在是我們的了,你可別後悔喲。”

“哪裏有老師給學生壓歲錢的?”

“中午就去肯德基吃雞腿”

……

看着老師似笑非笑的樣子,我想老師的葫蘆裏到底賣着什麼藥呢?

正當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時,佘老師開口說話了:“想讓老師給你們壓歲錢,沒門。老師想用你們手中的這些錢變個魔術,我要把你們手中的百元大鈔變成十元小鈔。大家相信嗎?”

“不可能!”老師話音剛落,我就大聲囔叫起來。其他同學也都一百個不相信。更好玩的是我的前桌把錢塞進屁股底下,拼命地大喊:“變不成變不成變不成。”

“哈哈哈,跟你們開個玩笑啦,老師有這本事早就上春晚了,我們用這些錢玩個遊戲吧。”

“什麼遊戲呀?”一聽說玩遊戲,同學們就來勁了。

老師給我們講了遊戲規則:一個同學把食指和中指張開,另一個同學把這張紙幣垂直放在那個同學食指和中指的中間。拿着錢的同學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時候立刻把手鬆開,紙幣落下,那個張着兩個手指頭的同學立即夾錢。夾到就贏了。“

佘老師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炸開了鍋:有的說肯定能夾到,有的叫說不定夾不到,有的喊試一下不就明白了嗎……我的同桌最逗,閉着眼睛重複地說:”能夾住會夾住保證夾住夾不住我把我倆手指砍了。“

老師讓我們輪流玩這個遊戲,想不到都夾不到紙幣。很多同學都覺得奇怪,明明可以夾得到的呀,可就是眼睜睜地夾不住。現在說起這個遊戲,我還是有些莫名其妙。

課堂裏的趣事快樂事說不完哪。不知道《歷史的選擇》這本書裏面的英雄們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快樂課堂。應該有吧。

讀《歷史》有感範文8

爺爺是一名老黨員。小時候,總聽爺爺感嘆:“黨的政策好啊!”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黨”有着什麼樣的含義,只是點着小腦袋隨聲附和着。稍大一點,有一次我幫爺爺整理書櫥時,發現一沓花花綠綠的票據,我問爺爺:“這是什麼?”“這是糧票。”爺爺說。我正疑惑,難道買米要票嗎?爺爺慈愛的摸了摸我的頭,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謝儀,爺爺小時候可沒你現在這麼幸福,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喝着酸酸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那時缺吃少穿。東西都是憑票供應的,買肉要肉票、買米要糧票、買油要油票,甚至買布也要布票……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魚、肉,小孩子家更沒有零食吃了。一把水果糖了,就是很奢侈的享受了!”現在呢?家鄉高樓鱗次櫛比。大型的超市開了一家又一家,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正如那句廣告所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一天天富強起來了,人民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那天在電腦上,我看見了爸爸的“入黨申請書”。我好奇地問,您爲什麼要入黨了?爸爸語重心長地說:“90年來黨的歷史告訴我們,她是代表人民大衆利益的政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爸爸還告訴我:他小時候家裏最珍貴,最值錢的東西,是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是爺爺花了好幾年的積蓄購買的。雖然沒有幾個頻道,但在那個時候有臺電視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每當晚上,總有隔壁鄰居來我家看電視,那個“小柱子”叔叔總是端着山芋飯早早的坐在最前面。如今,人們都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哪家還會缺電視、冰箱,洗衣機?許多人家都有電腦、電話、摩托車,小汽車駛入尋常百姓人家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是司空見慣了。隔壁的“小柱子”叔叔了?現在是一家建築公司的董事長了,資產都超百萬了。他也成了一名共產黨員了,還捐資建了“希望小學”呢!

讀《歷史》有感範文9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單一式課堂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社會實踐,完善中小學生教學內容,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是當前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要求。在衆多的社會資源中,博物館以自身鮮明的個性魅力和深厚的內涵吸引公衆,成爲青少年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的重要文化殿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曾指出:中小學校應“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也指出:“教育部門要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並培養青少年參觀博物館的習慣。” 對於歷史學科而言,博物館實物的展示空間、開放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於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

20xx年是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成立歷史教師沙龍10週年。十年來,我們在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提高青少年曆史核心素養方面,有不少收穫和啓示,在這裏我們拋磚引玉,以求方家指證。

問題的提出

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蒐集、整理和辨析,去僞存真,去粗取精,這是歷史學的重要方法。在這一方面,博物館以其海量的館藏資源,提供了認識歷史的豐富史料,爲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提供了極佳的平臺。

但是,史料是不會說話的,只能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通過史料去重構歷史,並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方法。有鑑於此,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聯合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20xx年利用長沙窯及銅官鎮相關文化資源安排長沙市實驗中學和長沙市第六中學的師生開展爲期一個月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參觀出土的長沙窯彩瓷實物以此推翻了唐代沒有彩瓷的結論,還幫助學生學會從出土材料和文獻資料相映照的方式(即二重證據法)去認識歷史。

類似這樣的活動還有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聯合國防科大附中開展的“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博物館”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這一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包括博物館參觀、遊戲、手工製作、遺址實地參觀等形式,不僅使國防科大附中初一年級的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感性認識,更使得他們切身體會到歷史認識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來實現。

史料實證素養

三、通過學生競賽活動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爲依據,以歷史理解爲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蒐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後的深層因果關係。

正是意識到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連續十年以“追尋歷史的足跡”爲主題,在全市中學生中組織學生競賽活動。爲了避免活動的單一,十年來的學生競賽活動採取了各種不同的形式。如20xx年是仿製歷史文物競賽,20xx年是《圖說歷史》PPT製作競賽,20xx年是《漫畫歷史》手工繪畫競賽,20xx年是“知我湖南人”——《圖說湖南民俗文化》競賽,20xx年則是《利用博物館資源,提高青少年素質》中學生論文評比。這些活動不僅得到了全市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更是培養了他們歷史解釋的能力。

歷史解釋素養

四、通過學業水平考查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通過歷史學習,我們要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瞭解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這方面,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通過在長沙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考察有關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的題目來滲透家國情懷。如20xx年長沙市中考歷史即有一題爲:

20xx年5月22日,“鳳舞九天――楚文化展”在湖南省博物館盛大開展。在這次展覽中,你可能瞭解到的是

①鳳的形象融入大量文物中,體現了楚人對鳳的崇拜 ②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及其代表作《離騷》 ③先進的武器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楚莊王稱霸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我們的家鄉長沙在戰國時屬於楚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這一題目使學生體會到長江流域文化中湖南文化的悠久,體會到長江流域是與黃河流域同爲中華文明的源頭。

再如20xx年長沙市中考歷史有一題爲:

日前,湘籍旅美畫家李自健“人性與愛”系列油畫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下列畫家與李自健籍貫相同的是

A.齊白石 B.顧愷之 C.吳道子 D.趙孟頫

這一題既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影響,還感受到中國歷史上衆多優秀的藝術家。

家國情懷

我們的思考

十年來,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在培養青少年曆史核心素養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總結經驗是爲了更好地推進這種合作,我們認爲,要使這種合作進一步發展,還可以採取這樣的舉措:

1.開發基於博物館資源的教材教具。目前,長沙中學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正在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開發一套校本課程資源,預計20xx年6月出版。

2.通過網絡來開發利用博物館資源。各種博物館都開始數字化,通過網絡,我們可以找到歷史課程的一些資源。老師可把所需要的圖片下載下來,用PPT展現,讓學生自己識讀或由老師引導。

3.通過到校服務來分享博物館資源。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可能通過到校講授、演示、巡迴展示等,使不便到博物館的學校,也能分享博物館的課程資源,同時通過到校服務的機會,讓學校和博物館彼此有更深入的瞭解,進而促進雙方合作的意願。

讀《歷史》有感範文10

最近看完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

從小就喜歡歷史。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書就是《上下五千年》。那套書一共厚厚的三冊,是寫給小學生看到的,多是一個個的小故事。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了歷史。上學時開學發的新書,歷史本從都是第一時間拿回家先翻完了的。但是,斷然不敢說自己懂中國的歷史,事實上我真正開始對中國歷史開始有點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學之後的事了。即便是現在,對於中國的歷史,我也只是翻過一兩本書,看過些別人講述的歷史故事,而把歷史當做一門學問,好好研究一下,就當這本《中國大歷史》是個開頭吧。

這本書很早就聽過,這次翻看,沒我想象的晦澀,但是有些內容確實值得多次研讀。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作者從多個角度,論證了是什麼力量或者什麼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一、地理環境因素

“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氾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不同的歷史條下,人類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生存的問題。在物質不豐富的情況下,爲了生存,纔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國家。按照作者所言,纖細黃土示意耕種,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國社會形成了小塊耕地的操作。氾濫成災的黃河,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能夠調度全國資,幫助災民恢復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設施;中國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搶奪也需要國防上的集權。遊牧民族每當天氣乾旱氣候不好的時候就偷襲中原,搶奪糧食,所以要修建長城這樣的防禦設施。這一點可以通過全國的國防線與十五英寸的等雨線符合作爲印證。

二、家族組織與社會秩序

中國的農耕方式使人們有一種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傾向,那麼儒家思想中對於家族倫理道德的強化也使得家族成爲中國最牢固的基層組織。要讓這種基層組織穩固下去,提倡家族團結就是一種必然。

“對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務必有親疏之分,有如血緣關係之遠近。所以認爲個人或憑私利觀行事,或對旁人一視同仁,可能對現代讀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國卻不和世紀,首先在法律上即會產生糾紛。迄至20世紀,中國仍缺乏對個人做人權保障的能力,遑論在基督誕生之前。事實上整個君主時代中國始終維持着一部大體不變的刑法,這套刑法也按社會組織,亦即家人親疏之分責成個人安分守己,至於各人尚有何種權力,也只能由這社會體制而定”。

不同於西方。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權推廣始於兩個世紀之前的封建主與城市特權階級的鬥爭,在這種鬥爭中,公民權利從特權階級推廣至全民。但在中國,在歷史上從未產生過城中紳商與官僚的衝突,“中國的官僚從未失去城市的掌握。事實上中國官吏在城牆之內,權利最盛”。所以,中國人的親疏遠近十分的明顯,無論是多少思想的滲入,都不能超脫家族組織。所以中國人,準確說漢族人不像其他國家和少數民族,有明確的宗教信仰或是圖騰信仰。在中國,家族延續是唯一的信仰。在這種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類圈子,組成了這種小圈子內異常堅固,小圈子外格外鬆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國的歷史性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里程碑的事。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不一樣,秦國開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種徹底的翻新,目的在於構建政治上的統一。

“這種政治上的早熟,創造了一個驚人的記錄,在此後千百年間梳理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傳統。”

從此之後,經歷歷朝歷代,這種着重於中央集權的體制,使得中國人的保持着一種集團性格,稱之爲“集權主義”並不爲過。另外,中國一直缺少一種司法體系,儒家的法律思想離不開家族觀念,法家雖然有平等的法制觀念,卻敗在了中國官僚政治下。總而言之,其後的幾千年,無論是恢弘的漢唐帝國,還是到後外族統治下的元清時代,雖中間偶爾制度上的進步,但仍拗不過這種強大的歷史性格。中國歷史中不乏非凡之人物,他們改變了中國的朝代,推動了中國的經濟進度,卻從未在歷史性格中帶什麼改變。

四、現在中國

作爲一個懷疑者,覺得發生時間離我們越近的事越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新鮮的事情可以作爲新聞,但不一定會寫入歷史。

但是誠如作者所講:

“嚴格說,寫一本成爲定論的現代中國史,刻下時機尚未成熟。中國的長期革命有如一個大隧道。需要100年時間才能摸索過去。當這隧道尚在被探索的時候,內外的人物都難於詳細解說當中彎曲的進程。即是革命人物也會被當前困難的途徑迷惑,而一時失去方向感。今日的原始資料充滿着憤怒和焦躁的字,強調事情之衍化不如理想。可是着眼於宏觀歷史,我們不能不以積極的目光視之。我們所說歷史上的長期合理性有何意義?這就是說,縱使事實之衍化對我們個人不能如意,或者在短時看爲荒謬不合理,可是把這些情事前後連貫,又從超過人身經驗的角度看去,則它們有其意義;最低限度,這些事蹟使我們知道我們生命旅途之原委。”

我想最後這段話,可能解釋了爲什麼我們要學習歷史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歷史學在今天應有的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