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範文

  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1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由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夾縫中的歷史》。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成功的罪孽》和《灰堆》兩個章節。在《成功的罪孽》一文中,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了2300多年前,那場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商鞅變法!無疑,商鞅變法在當時是成功的,直接導致了地處西北的弱小秦國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一躍成爲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霸主,並最終掃平東方六國,一統天下成就亙古未有之霸業,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但是一個時代的成功並不意味着在其後的所有時代都會取得成功,有時恰恰相反,會成爲後世不斷淪落的罪孽根源,而商鞅變法就是這樣生動的例子。商鞅變法是通過剝奪人的自由而使本來弱小的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提高的是君主的絕對權威,甚至不惜以毀滅文化、剿除思想爲代價,使君主集權統治鬼胎脫生,長大成魔,並使其後的中國歷史進入到從一個君主集權統治過渡到另一個君主集權統治的歷史怪圈中,兩千多年未曾改變。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麼這樣的變法我寧願它從來沒有發生過!在《灰堆》一文中,寫了中國古代的皇帝們,那些所謂的天之子們,爲了加強自己對人民的統治,不惜以犧牲中華文化典籍爲代價,焚百家書,禁錮人們的思想,可是他們這些自詡爲人中之龍的人,卻不知道這樣做是自掘墳墓,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是反人類,反歷史的。他們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使統治階級的權力無限膨脹,而人民只有戰戰兢兢、循規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會人頭不保,家破人亡。

這一切到了一個極限的時候,就猶如一個破敗不堪的屋頂堆滿了厚厚的積雪,整個房屋已經不堪重負搖搖欲墜了,這時又在其上下了一層霜,就是這一層薄薄的霜,看似無足輕重,卻將這早已破敗的屋頂從空中一下壓趴在地上,並且摜得粉碎。古代的那些皇帝佬們,大興文字獄,從思想和行動兩方面都給人民戴上了無形而沉重的枷鎖,讓人動彈不得。

試想,在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甚至連人的基本的民主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會裏,這個國家的滅亡當然就是世界上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在本書中,作者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歷史,但是歷史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殊不知,那高大宏偉的金字塔背後是無數埃及奴隸的斑斑血淚,蜿蜒壯麗的長城托起它的是千千萬萬中國古人的森森白骨啊!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

讓我們從歷史的成敗中汲取營養,去創造燦爛輝煌的明天吧!

  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2

今日,讀了《夾縫中的歷史》後,頗有感悟,不免多囉嗦幾句。

過去,我是這麼看待歷史的:在一段特殊的時期裏,一羣特別的人,做了一些影響後世的事。我更願意把歷史當做故事來看,或如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我會覺得吳三桂是個情種;荊軻刺秦王,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動容。也曾爲韓信忍胯下之辱後,封王不僅不殺那個混混反而提拔那人的那份氣度所折服。

可是這背後的真相呢?

《夾縫中的歷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在名詞歷史前加了一個很讓人匪夷所思的形容詞夾縫中來加以修飾核和限定。整本書讀下來,我發現,名副其實。縱觀歷史長河,隨着時間的沉澱,歷史從口傳口後變成了故事,同時,真相已被掩埋在了塵埃中,但是,《夾縫中的歷史》用批判的思維去分析了歷史中的每一個細節,得出一個完全和故事大相徑庭的答案。如: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後,並未去尋找陳圓圓;太子丹和荊軻刺殺秦王也並非是什麼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只是太子丹受氣後,想通過刺殺要挾秦王要點土地的貪婪之心罷了。“盡信書,即可無書”,《夾縫中的歷史》通過分析舉證,將原本史書中美好的故事,打的支離破碎,將故事詮釋的淋漓盡致。我現在不免反思,再被文學薰陶、粉飾後,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背後,還有多少我們忽略的細節,還有多少歷史的真相等待我們去發現呢?

最後,我還從書中收穫到的是一種批判的思維。曾經我一度認爲,凡事一定有個對錯,說他對,就絕對不會錯,說他錯,絕不會對。可在信息碎片化後的如今,我們的固有思維難免會被利用,“被人肉後逼死的女醫生,反殺。兒子虐待父母”會被關鍵詞所誤導,但批評的思維,通過抓有力證據來推翻“......”是個殺人犯這個否命題,讓我看待事情能挖掘更深層的東西。

我們應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是“橫看成嶺側成峯”的,在夾縫中看歷史,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多思考,我們便會有不同的發現。

  夾縫中的歷史讀後感3

歷史的軌跡在不斷前進。歷史的真象往往隱藏在謬論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學會了阿透過夾縫看歷史,看清歷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們評價古人時,我們應從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

在我看來荊柯是一個膽小的壯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薦,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險去刺殺秦王。但我卻懷疑荊柯。真理不是顯示在外的,就像對與於荊柯的懷疑,也是要擺脫世俗的成見,分析他種種行爲的原因。在淒涼蕭瑟的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柯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柯和秦舞陽一起帶着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到咸陽宮去刺殺秦王。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有人說是秦王的運氣好,有人說是侍女的幫助,使秦王逃過一劫。

但我卻認爲最重要的`原因是荊柯怕死,當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時,他可以立刻殺了秦王,他卻想制服秦王,將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別想活,這便是,他是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獻身精神,他沒有超越生對他的吸引,也沒超越他對死亡的抗拒。不過荊柯的所有信義與膽氣還是讓人極其欽佩的。他謀殺秦王的大舉,顯然能使處在欺凌之下的中國人產身產生共鳴和快感,並得到一些慰藉。荊柯也演變成爲反抗暴君的象徵,荊軻的意義便超出他行爲的本身。

在中國,韓信顯然是一個典範,一個能屈能伸的典範,用以後的功績來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範。人們好似將韓信所受的恥辱看作他實現其目的的一個鋪墊,一個陪襯,甚至是一個昇華的動力。但“士可殺不可辱”。這句話實際上已經成爲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精神準則,一個忍耐的底線。

作爲漢朝開國功臣的韓信卻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當時的觀念下,韓信應該用自己的生命來反抗,但他並沒有跳起來反抗。一個人是否受到侮辱,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如何對待侮辱,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於是這便成爲他終身的恥辱。他沉默的原因並不是他的寬容和憐憫,而是爲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頭。尊嚴是不可以用來和功利交換的,韓信的這種作法本身就是對自身價值的無視。然而在今天韓信依然被當作正面形象而不斷提及。像這樣的偶像,被樹立起來,必將會使那些奮發而起,激勵反抗的靈魂哭泣。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獨立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是“橫看成嶺側成峯”的,在夾縫中看歷史,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多思考,我們便會有不同的發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