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1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個智者在談話。好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地去閱讀一本書來補充自己的大腦了。這次學校爲我們提供的這些書,正是教師所需要的,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因爲我們是“教書育人”經驗的缺乏者,我們需要這類書籍來豐富我們的教育經驗。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剛來到閱讀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書》的書吸引了,何爲“不跪着教書”?我帶着這個疑問開始閱讀起這本書來。

作者的“序”中有這麼一段話:“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如果教師是跪着教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麼教師應該怎麼樣來教書呢,怎麼樣才能“不跪着教書”呢?

開篇的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感動了我。這是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記錄下來的一則真人真事。學校的花房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有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的女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這朵玫瑰花,從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爲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點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會把花送還回來的。”蘇霍姆林斯基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勵你的,你是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這則故事強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換做我是老師,我一定會不遺餘力從道德高度教訓這個4歲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嗎?這是不是就是對傳統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經過這樣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說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與憐憫之心。

爲了“不跪着教書”我應該檢討我的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同情。我們的學生首先是人,是需要關懷的人,教師的美德讓學生感受到了,仁愛的情感才能這樣傳遞下去。一位優秀的教師,應當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必須成爲一個思想者,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懷疑精神。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教師人格獨立了,才能給學生良好的示範;思想獨立了,才能教會學生用智慧去懷疑,去判斷,去立論,去創新!

教育的藝術就是要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生喜歡有激情的老師,喜歡有激情的課堂,我們得靠激情感染學生。我們要和學生對話溝通,要展現所教學科的內在魅力,體驗老師的妙趣橫生。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對教學工作的機械重複,冷漠地對待學生,這樣的行爲就是對職業的褻瀆。有了熱愛的品質,教師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職業激情才能不斷進德修業,才能不斷地有所發現和創造。

想要不跪着教書,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多讀一些好書,從書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從而增強你的教育活力。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這一原則。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2

最近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不跪着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振聾發聵,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吳非老師在 “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發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個話題: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人們把教師比着辛勤的園丁、無私的春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燃燒的蠟燭等等等等……

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再說,教師自己的靈魂又由誰來塑造呢;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

教師究竟是什麼?其實,教師就是教師,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也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而書中提出的“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的質問振聾發聵!

《不跪着教書》有一個標題是“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着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事實上,我們身邊乃至我們自己都不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算不上是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我們常常在教參與個人思想之間舉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認爲的來教,萬一考試考到這個問題,而標準答案肯定是以教參爲準,那豈不吃了虧?鬥爭的結果,往往是違心地將教參上的觀點與標準答案傳授給學生,寧可躲過學生懷疑的目光。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知道了,我們不只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我們還要“傳道”,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師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學生才能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更懂得爲人處世,更能成長爲一個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個教師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出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的就如吳老師說的“學校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順服的思想奴隸”?

怎麼叫有思想?想到了這麼個小故事《不要考100分》,這幾個字是已故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給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題詞。中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朱清時說:“爲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們要多做練習,要多學幾個星期。等他們長大後,當初多得的這一二十分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壞的作用。”他說:“不要爲了這一二十分,摧殘了孩子的創新能力,浪費聰明才智,讓人格、品德扭曲化,讓他們淪爲考試的機器。”這麼看來,兩位大家對教育有着明確的理想,這種思想植根於對工作的信念,來源於對學生終生髮展負責,對民族未來負責的觀念;也因爲他們有着更爲廣闊的教育視野。

怎麼做個有思想的老師?我是個有思想的老師嗎?什麼叫不跪着教書,怎樣才能不跪着教書?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這是告訴我們要多讀書纔能有思想,不跪着教書。“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讀了《不跪着教書》這一本書,讓我明白了: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他本身應該站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3

聽了劉良華教授的報告,感受頗深,尤其是吳非老師寫的《不跪着教書》一文,讓人精神振奮,不能自已!興之所至,馬上從網上買了一本,僅用了三天就拜讀完畢。讀了吳非老師撰寫的《不跪着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振聾發聵,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身省,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還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麗的心靈;更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

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再說,教師自己的靈魂又由誰來塑造呢?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

那麼,教師究竟是什麼?其實,教師就是教師,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我認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認真地讀書,不停地讀書,永遠地讀書,從書籍中獲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師“必須讀一百本書”的目標、每年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對教師的讀書是一種很具體、很有效的指導。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爲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爲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的教師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有價值了,人生就有意義了。

有讀者說,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對目前中國教育的現狀的警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作者僅僅是找出了中國教育的痼疾而已,卻沒有能開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體會是,《不跪着教書的可貴之處不僅僅是“找出了中國教育的痼疾”,而在於“開出痼疾的良藥”。不是嗎?如果你能仔細地、從頭到尾地讀完全書,你就會發現,作者在書中談到的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或者說痼疾,比如不讓學生讀名著、不讓學生請假過生日、不讓學生遲到、不讓學生組織課外活動,教師搞有償家教、教師接受學生禮物、教師接受學生家長宴請、教師要學生家長辦事,以及怎樣做一個出色的教師、做一名優秀的校長、做一位合格的父親等等,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還爲所有的閱讀者開出了一副普遍適用的“良方”,那就是:讀書。

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吳非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兩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課,看到坐在前排的兩位教師一直在說話,旁若無人,且時進時出,引得一些教師側目。教師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養,吳老師很費解,只好當場提請他們不要妨礙別人。還有一次,吳非老師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報告,千人會堂中手機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前後左右,教師都全無顧忌地高聲通話,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樣。吳非老師說,凡此種種,讓人感慨不已。很多時候,他都不忍指責同行,知道每個人都有具體的難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名師都是在一些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他說:“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

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4

在牀頭,我習慣放着幾本書。其實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時間看,有時純粹是爲了心安,有時是等閒暇時間拿起來翻翻,讓自己有所收穫。其中吳非老師的隨筆錄——《不跪着教書》,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買此書,那還是去年夏天在杭城逛書店時不經意間覓得的,《不跪着教書》,一個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動地捧起來翻閱,“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說?”和“在歡樂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顯現出一種爲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我立刻喜歡上了這本書。簡單地瀏覽之後,交款,攜書回來,細細品味。

輕輕打開書的扉頁,一看作者的簡介才瞭解到,原來“吳非”是王棟生老先生的筆名,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是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於南京師大附中。他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雜文家,獲得過首屆“林放雜文獎”,出版過好幾個雜文集,著有《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用人術》、《污濁也愛唱純潔》等。這次,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一本書,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書》。

這本《不跪着教書》記錄了吳非老師對當前各種教育問題的思考。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的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學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還有從吳非老師用心書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爲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氣而深深敬佩,對他充滿思辯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絕!這股力量讓我們思想徘徊者頓時猛醒,讓那些不思進取者努力奮進!

在《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一文中,吳非老師曾寫下這麼一段讓人振聾發聵的文字:“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常有教師批評學生作文‘沒有思想’,然而教師大量的所謂‘教學論文’與‘德育論文’完全是文件資料的克隆與重組,沒有獨立的思考,缺乏個人智慧。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段文字可謂一針見血,切中了當今教育的要害。一個人,假如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個活在別人影子裏的人;一位教師,特別是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只能是不斷地重複自己的勞動,其工作完全沒有創造性可言,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出來的壓縮餅乾,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個性,沒有個人的立場觀點,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實的思想侏儒。

吳非老師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秉持這樣的觀點:“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這句話,真可謂是實話實說,我們教師要堅持多讀書,才能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得到學生的敬重,讀書應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語文課的源頭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細流,照搬幾本教輔用書,而要有廣泛的來源。“征服”學生的不是強權和暴力,而是知識的光彩炫目。我們不能只是求別人,佈置學生的閱讀任務,自己先要去完成,還有不盲目地排斥時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學生對話的權利和主動。平時多與經典爲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導學生的閱讀。“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是當下流行的一句廣告詞,此言非虛!面對思想貧乏的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喜歡他的語文學科,喜歡他的語文課堂,實在是強人所難;要求他引領學生邁進瑰麗多姿的文學聖殿,走進浪漫自由的語文王國,也實在是“恨鐵不成鋼”!想想吧,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自己本身是“缺鈣”的人,要求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患“軟骨病”,除非學生自個兒偷偷吃了“高鈣奶粉”,不然,要想學生強身壯骨便是癡人說夢!

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爲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爲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教師的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更有價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義了。吳非老師在《只要肯讀書》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說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可是,在現實中,對於讀書,我們許許多多的教師沒有過高地要求自己,磨練自己。教師是離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說,我們教師應該是積極的讀書,然而現在,讀書有時也成了當下教師的“奢侈”。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們教師應有這樣的思想認識,語文教師更應奉它爲至寶。假如我們語文教師平時不讀書,也不看報,課堂語言必然蒼白無力,學生聽之定然是索然無味。長此以往,語文便成了最難學的學科,語文課堂便成了學生最不歡迎的課堂了!用吳非老師的話說:“他們能把語文這種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讓學生討厭,也真難爲他們啦!”

還有《讀好書如播種》一文,着實讓我感動了許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談起,倡導人們要抓緊讓孩子們進行文字閱讀。我覺得吳非老師說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養成雖然途徑多樣,但是通過讀書獲得文明教養,通過文字閱讀淨化心靈世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吳老建議,讓孩子們睜開眼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東西,接觸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誠實、友愛、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讓愛和美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崇高和尊嚴引領青春的目光。 要想讓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從現在起,讓我們教師早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捧起久違的名著,擠兌有限的時間,閱讀文學的經典,享用人類的文明,希望從此以後真正地告別跪着教書的歷史。

另外書中《讀名著竟成罪過》一篇也曾講到這麼一個例子:有個班主任介紹“思想工作經驗”說,有個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影響了學習,家長憂心如焚;經過她做思想工作,“該生改正了缺點,再也不看小說了”,後來成績名列前茅云云。對此,作者的感受是“我爲她的學生感到不幸”。讀好書就如播種,學生要讀,教師更應該讀。我們有的教師除了習題集練習冊,多年不買一本書,這樣談何人格教育,談何培養有修養的人才?人文閱讀只掛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極有可能又被當成一種幌子。說起文字閱讀,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文學經典,曠世名著,這些人類文明的精華,就像是一盞盞文明之燈,長久地照耀着世界。那麼,我們教師就要爲他們推薦一些非常經典的著作,要他們自由地暢遊在其中,盡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說的“爲了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而憂心忡忡”。誠如吳非老師所說的那樣,一本好書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實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如果這些種子能夠在適時地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相信就會有真善美品格的萌發,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而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生活,就像一個人一樣活着。

不可否認,書中會還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們熟知的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現狀,揭示了這個現狀方方面面的社會根源,可以說,大凡與中小學有關的人們:家長,學生,老師,以及學校領導和社會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誰能像吳非老師這樣直面現實,直逼人生,鞭辟入裏地揭開種種教育問題的瘡疤,並剖析箇中原因的呢?由此,就憑這點,我完全可以說,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寫就這樣一部站着的書。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爲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5

“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

是啊?我們班有學生喜歡抄別人作業,我會這樣跟他說:“凡事要自己動腦筋,你這樣直接抄別人的作業,還會有進步嗎?不要一碰到難點的題目,想都不想就放棄了。多動動小腦袋,你就會越來越聰明。”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的話希望學生能夠改掉他的壞習慣。可是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想想臉紅,說說慚愧:很多節課,我總是懶於思考。拿來主義,現成的教案拿來就走進了課堂。這時的我沒有考慮這教案是不是適合我們班的孩子,沒有考慮這篇教案的設計是否合理?我自己都做不到獨立思考,怎樣能要求學生去做到呢?

面對教育少一點盲從,少一點盲目地模仿和照搬,還是像吳非說的,多一點自己的思考。名優教師的課很精彩,但是不經過消化就搬來放到自己的課堂上,結果也會是很尷尬的。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幾年,就是會把名師的課堂實照模照樣地拿到自己的課堂,可是卻茫然地發現怎麼學生沒有反應,怎麼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現在我明白了,那是因爲缺少思考。不一樣的老師、不一樣的學生、不一樣的學習基礎怎能用一摸一樣的課來上?

“我認爲,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真喜歡這樣的評價法!這纔是好老師的標準啊!一個老師好不好是由學生說了算的。從這句話中我讀出教給學生的不要是死知識,而是一種對學生的愛好,一種對學習的興趣。對於我教的語文學科,我就要用巧妙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讓他們知道語文的世界是多麼地美妙,要打開他們的視野,開啓他們的文學之窗,讓他們沉醉在語文的世界中。儘管有難度,但我找到了做好老師的努力方向。

“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

這句話似乎把讀書的作用給無限地擴大化了,不知道這樣的理解對不對?只要肯讀書,語文老師就能把課上精彩。只要肯讀書,就能教育好壞學生。只要肯讀書,就能成爲名師。我的推論未免有點牽強,但是我知道,讀書對於我來說是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儲備,增教強學底氣。總怪這個世界太浮躁,總怪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好好讀書,其實是自己的心浮躁,不能好好地靜下來。少一點遊戲時間,少看點電視,點亮一盞青燈,泡上一杯清茶,讓我拿起書來靜靜地讀吧!

“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

我覺得,在教師進修問題上,也得用這句話。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然而恰恰在這一問題上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現在一些教師並沒有提高自己的意識,誘惑太多,在一些學校裏,一線教師幾乎成了“無能無用”的代名詞,一些教師到了教育崗位,很快就鑽營仕途,不願意鑽研教學,在他們看來,辛苦半生從事教學不如弄個小官做做。

這本書中像這樣的引人深思的好句子在書中太多太多了,幾乎每一篇短文都能讓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教學。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6

讀《不跪着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啓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着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着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爲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爲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爲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纔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着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着師能。嫺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7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書》這本書。爲什麼取名爲“不跪着教書”呢?在我從教的這些日子裏,有沒有跪着呢?帶着期待、懷疑、審視,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無限的溫暖……書中充滿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對人、對教育的熱愛。

書中的篇篇隨筆如陣陣波濤,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我,讓我洞悉當今教育現狀,反省自身的教育行爲。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語文老師應當是思想者,語文課應當擔負起思想啓蒙的任務”“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學會思考是“師與匠之間的差別”我們要學會思考,思考如何培養出能思考,會創新的學生嗎?

在《教師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師》中,他也把我帶入思考的王國,思考的同時也讓意識到教師沒有信仰,沒有精神追求,他的學生很難成爲站立起來的人。就如20xx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來一個“範跑跑”,身爲一名教師卻在緊急關頭丟開學生率先脫逃,儘管事後他如何爲自己的行爲做一個標榜,但是你覺得他值得原諒嗎?儘管他也有信仰與追求,可是他的出發點不是站在一個爲人師的立場上,他的行爲直接影響着他的學生。如果每個學生都引以爲鑑的話,不敢想像,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會倫落成什麼樣。這也讓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個老師,當地震發生時,他弓着身子,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冰雹般的磚瓦,水泥板墜落在他的身上,熱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撐住課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那張開的雙臂成爲了永恆。讓他做出這一舉動的是什麼樣的精神與情操呢?他的形象對多少人產生了極大的震憾呢?教師二字所包含的意義與追求,在他的身上閃閃發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講有個學生考進名校不久,非常高興地同父母和剛從海外回來的親友到學校參觀,豈知一進校門就遇見了班主任,父母出於禮貌問班主任:我們的女兒在校表現怎麼樣呢?班主任當着學生的面對家長說:你們的女兒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腦子笨了一點,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看到這,我也不禁憤怒起來,這是爲人師該說的話嗎?該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轉學,父母也覺得失望,親友也很難堪。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師的批評只會使這些學生感到學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師害怕疏遠、對考試感到緊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一事實,“因材施教,以人爲本”,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讚許孩子們的每一點成功。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時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記得我還在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有一次在批改週記的時候,看到班上的“小調皮”在自己的週記裏寫:“儘管我讀書讀得很不好,字也寫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會認真地學習,爭取考上好成績。”我感慨不已,其實在每個學生的心中,他們都渴望被別人認可,我表揚了他。以後的日子裏,我總是變着法子誇獎他,我發現他臉上的微笑越來越多,課堂上的發言也越來越積極。大家都說,他變了!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8

“一位合格的教師,就是一盞燈,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夠長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時刻想到,你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種幸福,不要簡單地把你的工作理解爲謀生的手段。”這是吳非老師在其《不跪着教書》中的一句話,讀完後頗多感慨,雖然沒機會拜讀完全文,但就是這句簡單的話,讓我對教育有了重新的認識。

以前總以爲當老師穩定,端鐵飯碗,這也是爸媽從小就灌輸給我的思想。所以自上初中起,潛意識裏似乎已經認定了將來一定要當老師,當老師就能拿穩定的工資,就可以生活無憂,以至於現在走上工作崗位,心裏依然有這種思想,把老師當成了謀生的手段。這也許就是意識的巨大作用,它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人的靈魂。

讀了吳非老師的話,我自問,究竟爲什麼當老師?如果僅僅爲了謀生,那老師的工作跟雞肋又有何異。

每當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神,我就爲自己有這種可怕的思想而懊悔。每當聽到孩子們喊“老師好”時,我就從靈魂深處重新思考了老師的意義。

經常在學生作文裏見到這樣形容老師:“老師就像我們的指路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以前只是粗淺的理解,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老師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她更是傳授知識,更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足可以讓人一生受用。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9

讀完了吳非的《不跪着教書》,我又一次翻開了書的首頁,讀了作者的《序》,突然發現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內心,他在真摯地呼喚,大聲地吶喊,直面現實,懷揣夢想,毫不放棄。

書翻完了,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分節歸類的呢?於是翻開第一章,我想尋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第一章的題目是:永不凋謝的玫瑰。我在想作者爲何要用這個題目呢?它下面的10篇小文章又有怎樣的共同點被穿插到了一起呢?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又大概地閱讀了這些文章。有了如下自我的想法:(不管對錯,權當自我記錄吧)

玫瑰是愛情的象徵,是美好情感的一種。這一章節應該是用現象與事實告訴我們孩子應該擁有哪些永不凋謝的美好情感吧。由此,我總結了這樣的短句:有人性美,懂得感恩,尊重老師,熱愛祖國,樂觀生活,善良是盞燈,放過弱者,懂得奮鬥,孝順父母,有民族的歌。這些應該就是王棟生覺得孩子的內心應該擁有的東西吧,這些美好應該在他們的心中永不凋謝吧!

讀着這樣的短句,我又問,爲什麼要這樣排列呢?()《小學生守則》裏總是把熱愛祖國放在最前面的啊。在讀,也許你會發現,一個人首先要有人性,纔會有後面的吧,也許根本就沒有先後的順序。

我這個老師真的能將這些美好的感情傳達給孩子,去呵護,引導他們擁有嗎?這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10

寒假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從一開始的認同到嘆息到思考,我的思緒隨着一篇篇的隨筆起伏着。

在序言中吳老師寫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現在面臨的,會爲了一節課上的學生優異表現歡喜,爲了學生的麻木而痛苦。爲處於這樣的中國教學大環境而擔憂。

當成績指揮棒成爲衡量的標準,當主課老師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壓力,當學生爲成績奮鬥着,都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以後的無奈接受。其實作爲小科目老師的心也在顫抖,我們同樣也熱愛着自己的專業,同樣也希望自己的課程能爲自己的學生留下些印記,可能這些印記在學生以後的生活中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樂趣。從一開始的困惑到後來的理解,從中我們體會到了許多。可是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我:“我們到底需要培養怎麼樣的人才?培養什麼樣人格的人才?”

當學生在成績的壓迫下變成功利的兩面派時,有種莫名的心痛。曾經他們是多麼天真善良的孩子。有時覺得自己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每每在學生麻木時吶喊疾呼。雖略有觸動,可還是收效甚微。此時會有一些氣餒。可總覺得自己還該做些什麼。試着用肖川博士的話激勵自己: “ 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 ” 所以教師要有 “ 心 ” :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我們首先應該是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纔可能成爲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