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小說天龍八部的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W人 

武俠小說衆多,完整讀完的只有兩冊: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

小說天龍八部的讀後感

骨子裏是個崇尚和平的人,對於各種反人體力學和物理學生物學的武功招式受制於有限的想象力,也難領悟其精妙之處,反而常常陷入思考的迷區。比如,獨孤九劍破九招最後一招破氣,是以有形破無形;而六脈神劍可將體內酒精順着手指逼出體外,卻是以無形迫有形。偶爾看到帖子探討小說中武功殺傷力排名,也覺得這些人認真討論的樣子有趣。

武俠小說構建了一個世界,這裏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段譽從大理古城到江南燕子塢,蕭峯從東北莽原往河南少林,行跡跨江河湖海,越山川峯巒。讀起來,有種跳出三界,遊離九天的飄逸舒暢感。可我喜歡剝離了這些腦洞,剩下的,人的故事,若鷹嘯空谷,音色難息,有孤絕立於山巔的壯闊感。我想,這就是俠義精神。

從起源來看,武俠小說起於明清時期,脫胎於仁義志士事蹟,口口相傳,是歷經時間而演繹的傳奇。俠之一字,淵源已久,追溯起來,可以到春秋時期的儒家。史記遊俠列傳,以孔子的徒弟原憲開篇。韓非子言,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將兩者並而譏之,可見,儒俠不分家的,在中國文化裏,浮浮淺淺數千餘載。

俠者,論其義,往小了說,是朋友之義,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往大了說,是獨行其德,不苟合於世。小說裏,蕭峯爲屬下,杏子林裏以自戕代罰;爲友,聚賢莊裏以一敵百;爲家,從雁門關到江南,而痛失所愛;爲天下,劍指義兄止戰數十餘載;爲兄長,自絕謝罪於關外。若說蕭峯是武之俠的'頂峯,那麼戰火下、殘垣畔、荒野裏西南聯大的教師們,筆耕不輟教書育人,以無限鑽研之精神對抗有限艱苦之環境,應是文俠之典範。

樑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有一期解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道長嚴肅激動,平常踱着步子邊走邊聊,這時走着就停下了。說漢武帝問司馬遷,李陵與你非親非朋,爲何?蓋因天地有正氣,有真理。儒與俠的內核,於文有剛毅之心,直言不諱真相與真理;於武有果敢之勇,拔劍而出踐行信念與道義。

孔子爲聖人,因其以一套遠高於世的標準要求自己。窮達以時,達者,幸之,窮者,固也。有一個故事,孔子求仕不得,終於有了機會,他卻因國君不能在父亡之後按規守禮而拒絕邀約。無論當下還是當時的環境,都顯得過於迂腐不知變通。我們都知道位置越高能量越大,影響或能越深遠,何不若曲線前進謀得高位後將其做爲心中道義傳播的手段。他說,不,有瑕疵一開始就錯了。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我等平庸之人只能高山仰止。用看武俠的心情,雖心嚮往之,身不能往。回到當下,那麼儒俠精神是否能給我們以力量和啓迪。前兩天看一篇文章,講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即自我驅動,可以總結爲因自身的追求或要求,可以自我推動前進,進而獲取成就感。不被外物牽引,可以接受延時滿足或不被滿足。這又怎麼不能說是俠之廣義延伸呢?

曾國藩有句流傳很廣的話,說未來不迎,當前不雜,過往不戀。大白話說來,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但金錢獎懲名利,燈紅影綠,曲賦樂舞。成功的標準簡化成財務自由,時間的尺度急劇通脹,道路上人的偏差大於努力,快成了唯一要素。“結硬寨,打呆仗”又談何容易。

我喜歡那些雖受困於外,仍堅守於內的人。認識一個人,他把過往以及正在經歷的用簡單的文字毫不掩飾的描述。一位朋友,在用個人的力量對抗羣體的非理性,標榜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時代與生活賦予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強,都在,但在他們身上都慢了下來。

學心理的朋友跟我講了一個ABC理論,遇到的事,如何看待,以及隨之產生的體驗和情緒。C是結果,A不可控,B是唯一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步驟。更多的人選擇調整B來引導C。可我相信,總有一些人用完整邏輯來恪守B並勇於接受C。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