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天龍八部讀後感4篇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天龍八部》並不是要描寫一位偉大的英雄,而是寫一位悲劇人物在極端困境下的自我反抗與自我掙扎,更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由神到人的轉變,預示着作者思想觀念的境界提升。下面給大家分享天龍八部讀後,歡迎參考!

天龍八部讀後感4篇

  天龍八部讀後感1

前幾日忙於處事務,碰到一個技術上的難題,百思不得其解。我索性眉頭一軒,放下手頭事情,看一遍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吧。

看完一部書,留下點筆記,以做自得吧,估計餘生再沒時間重讀這部大作了。

不記得多少年前看過《天龍八部》了,當年還把它的章節題頭背下來了,簡直就是一首好詞!比如:“水榭聽香,指點羣豪戲”、“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千里茫茫若夢,雙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鬢雲有舊盟”,這些詞至今記得,由衷佩服金先生的詩詞功底!

恰逢國慶假期,連續兩天,讀到深夜12點多才睡去。早上起來,眼泡發腫,還要再看。發誓中午要睡一下補個覺,結果等到中午了,還是想加快看完小說,以便去做自己本該做的正事。但是欲拔不能,如同好食者大盆吃肉,如同好玩者沉迷遊戲,看來這好書也是害人不淺,讓我不能自拔啊!

這部小說的精彩絕妙就用不多說了,網上一片讚譽之詞。《天龍八部》成書於一九六三年,那時我都沒有出生,如今55年過去了,這部鉅作依然不老長青,讓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着迷,可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經典大碑。

反觀我前些時候看過一半的《基督山伯爵》,太不好看了,味同嚼蠟,最後被我半途而棄。看來東西方文化差距真大,難怪外國人評《天龍八部》的文字讓我捧腹大笑,有心者可以豆瓣網上找一找。《基督山伯爵》被某些人吹噓爲世界故事書上的扛鼎之作言過其實了,我看扛虛竹的一半都扛不起,更別說扛喬峯了。。

《天龍八部》小小的遺憾是,我感覺有兩處爲他人代筆,與整體上古色古香的典雅文風不相符合。比如慕容復和丁春秋客店打鬥的那一場戲,不僅文風不符,而且講的故事不好看,如同繪畫沒有亮點一樣。後來我看金庸的修訂版說明裏面果然提到了這是倪匡寫的一部分。

還有一處我感覺文風頗有不同,不知是否他人代筆導致。比如段正淳的老婆和段延慶私通有一段字:

“投身在他懷裏,伸出像白山茶花花瓣般的手臂,摟住他的脖子……淡淡的微雲飄過來,掩住了月亮,似乎是月亮招手叫微雲過來遮住它的眼睛,它不願見到這樣詫異的情景:這樣高貴的一位夫人,竟會將她像白山茶花花瓣那樣雪白嬌豔的身子,去交給這樣一個滿身膿血的乞丐”

上面這些話意思是講得很明白了,可是失了含蓄和古色古香的精緻,這該是古龍梁羽生的語言,不是金庸的語言。

《天龍八部》最大的遺憾是對江南慕容的人物描繪問題。如同繪畫,作者對慕容復的描繪既不突出,也不豐滿,而且畫錯了。

其一,說他不突出是因爲段譽、喬峯,還有虛竹,都作爲主要敘事角度講過,甚至連遊坦之也是,都從他們的角度來講過所經歷之人事,但是江南慕容就沒這個待遇,這是其一。

其二。對慕容復的人物形象描述不夠豐滿,他就是和蘇星河下了一盤棋,和丁春秋打了一場架,再和另外一些人也打了幾場架,還被喬峯扔在地上摔了個四腳朝天,差不多就這些了。我印象最深的畫面,也就是對江南慕容描繪最好的只有兩處,一處是:他復國夢破,坐在墳頭髮瘋了那一幕。還有一處是借旁人之口,說明他少年時以指傷人、武藝高強的那一幕。總之,慕容公子的着墨太少。

第三點,也就是對江南慕容最大不公平之處,就是把他描繪成了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倘若作者開場就如此描繪那倒也罷了,可是作者用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寫作手法,鋪陳式講了江南慕容的手下包不同、風波惡是如何的英雄好漢,又描繪了王語嫣是如何愛慕他這個表哥的,那作者就應該順着這個思路,將慕容復描寫爲一個壯志難酬最後瘋癲的英雄好漢呀!如同繪畫,要畫一位英雄,先畫了衣帶飄飄,再畫了腰佩長刀,最後畫到臉上來卻畫了一個小丑的臉,真是無端糟蹋了一副好畫呀!所以說對江南慕容形象的刻畫失敗是本書最大的敗筆!爲什麼要黑化慕容氏呢?這種不順着作者已有的筆意而逆行的手法不僅虎頭蛇尾,而且讓獨者讀起來心塞,想必也讓作者寫起來彆扭。

是否如下這樣寫慕容公子更好呢?再花開一朵,單寫慕容復與吐蕃或者本朝廷之間的一大段紛爭,最後復國無望而瘋癲,這樣人物形象就正面化了,女讀者們就多了一個丰神俊朗、壯志難酬的慕容公子了,本書就多了一個讓人扼腕嘆息、惆悵三日的男主角了,豈不更妙?!

還有個問題,就是美人花落誰家的問題。多年前我看過舊版《天龍八部》,結局是王語嫣和段譽走到一起了,可是今年我再看的這個21世紀版本,王語嫣最後改爲陪着慕容復了。可能是金庸先生離婚之後,又經世事磨礪,心境不同而改成這個“紅顏剎那芳華、心魔褪去是真”的結局。但是舊版的讀者不樂意啊!他們說段譽經過那麼多磨難,還不能抱得美人歸,這結局太不圓滿啦!那麼這件事元芳怎麼看呢?元芳以爲,就該如上所述,先把慕容復形象刻畫好,最後再讓王語嫣花落慕容家,即使愛人已瘋仍對他不離不棄,這個結局更合理,也更能打動讀者。

作者寫書,必有感情代入。估計金庸是把他的感情代入到段譽身上的。80歲的金庸來改,把王語嫣改給慕容復了。我相信,若30歲的金庸來改,肯定又會把王語嫣改給段譽了。可惜,我們都回不到自己的30歲了。

整部小說,讓我眼眶含淚的至少有三次,溼了三張紙巾,是替喬峯流的英雄淚和兒女情。讀完小說,河邊回味。還是脫離武俠世界,回到現實中吧。河水碧綠,楊柳柔波,桂香沁人,一對夫妻正在河邊摘桂花,一位長者正在逗孫子玩。

扔掉《天龍八部》這本書,忘掉這些人物吧,紙上情與現實情本是一體,何必紙裏求,求得自己淚眼婆娑呢?

  天龍八部讀後感2

《天龍八部》裏,每個人都“求不得”,段譽不願學武,但卻學了凌波微步,北冥神功(部分)和六脈神劍這些絕學,少室山一戰無人不知段公子武藝之高,段譽追求的那些妹子讓他無時無刻都在處於倫理關係的恐懼之中,無論是早起的木婉清和鍾靈還是他一直追求的王語嫣,如果不是刀白鳳爆料可能他真的會崩潰的,段譽一直以爲自己的段正淳的兒子,處於僞倫理關係狀態,但最後他纔是別人的孩子。

虛竹一輩子就想當個好和尚,他對少林有歸屬感,把少林當成家沒錯,但這與他想當個好和尚並不衝突,虛竹是個連喝碗水都要超度一下的好和尚,但結果他卻殺了人,他吃麪連葷油都不願意放,但卻在靈鷲宮爛醉如泥,他只想連自己本門的佛家武學,但卻得了一身道家武功,少室山上虛竹與鳩摩智大戰,自己的佛家武功不管用了的時候,只能用道家武學來還手,從這時候開始,到之後少室山大戰喝酒結拜大戰丁春秋報仇,再之後向西夏公主求親,虛竹的心態就徹底變了,他不再排斥老天強加給他的這些東西了,但這真的是解脫麼?這更像是認命,畢竟他的初心,那個少林寺的小和尚已經徹底不在了。

蕭峯,這是個標準的大英雄,爲兩國和平而死,但他的一生卻一直在求不得,他出場時就已經是丐幫幫主了,他前30年一直以爲自己是漢人,甚至替四大長老贖罪的時候的理由也大多是在大宋與大遼戰役中立過功勳,他以自己是漢人的身份爲豪,但結果他是個異族,是契丹人,他想當個好幫主,結果全冠清等人背叛了他,他想爲養父母和師傅報仇,結果兇手是自己親爹,他一輩子最受不得冤枉(他第一次殺人就是因爲被養母冤枉才殺了大夫),結果全天下都冤枉他,他曾立誓不殺漢人但聚賢莊一戰即使是自衛,依舊很多人命喪自己手中,他愛上了阿朱,結果阿朱是自己親手打死的,他拿遼國當自己最後的歸宿,結果他兩個義弟挾持遼帝之後,他再也回不去了,無論是爲了百姓還是爲了自己生活了三十年的故土,他都不能讓遼帝侵宋,但他這麼做某種意義上也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所以被耶律鴻基所激之後他纔會選擇自殺,死或許算是一種解脫,但除了死,以蕭峯的性格,他別無他路。

雖然芸芸衆生都掙扎在“求不得”之中,但是,他們最後也都得到了解脫。

仔細看看《天龍八部》裏的人物,段譽的核心人生追求是一心向佛嗎?他的最核心的追求是喜歡王語嫣,舊版裏最後追到了,新版了這個心結淡漠了,都是解脫;虛竹的核心追求是一心向佛嗎?他想留在寺院只是因爲從小在這裏長大,把少林寺當成家,結局他還俗去了靈鷲宮和西夏,得到了更多的朋友、部下,新的生活,可以視爲一種成長;蕭峯的最大追求一開始是追尋生死,但是到了後來逐漸意識到家國紛爭更重要,最後求仁得仁——包括段延慶四大惡人、少林方丈、甚至慕容復,最後都從自己“求不得”的大糾結裏解脫出來了——段延慶一生想找回皇位,最後發現段譽是自己親兒子,他能替自己接回皇位,含笑而逝;葉二孃死在了丈夫懷裏;少林方丈一輩子想掩蓋自己的黑歷史,最後坦然面對了自己,認了妻兒;逍遙派的那幾個女人互相記恨,最終在死前終於淡漠了仇恨。這纔是《天龍八部》最想說的,金庸在這部小說裏想表達的是“對於人生種種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各種心結的解脫”。

  天龍八部讀後感3

讀《天龍八部》,曾爲段譽的情深而感動;曾爲慕容復的寡義而氣憤;曾爲木婉清的癡戀而無奈。但我始終難忘的,卻是那個豪情萬丈的“漢子”“粗布”——喬峯。作爲金書第一英雄的他,最終殞身雁門關,也許當他的靈魂獨望靖宇,回顧一生歲月時,也會感嘆他這浸泡在苦難裏的人生,走出的是一條悲壯的英雄之路。

我喜歡將苦難前的角色稱爲喬峯,而之後的稱爲蕭峯。畢竟喬峯只能算得上是一名綠林好漢,蕭峯才稱得上是英雄豪傑。

喬峯一出場便是天下第一幫丐幫的幫主,江湖地位顯赫,一呼百應,武藝高強,享有"北喬峯,南慕容"的盛譽,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棍法是其成名絕技。然而這世上誰又能預料歲月帶來的損耗,命運帶來的倉促變幻呢?

喬峯生活在時局動盪的北宋未年,宋遼兩國矛盾重重,兩國人民互相敵對。故而喬峯遼人的身份纔會成爲他所有苦難的開端。先是被馬伕人設計,被迫交出幫主之位,再是被冤枉弒父母、殺恩師,殘害多位武林高手和德高望重之輩,然後遭到武林人士的全力追殺。至聚賢莊一戰,痛殺羣雄,也是被逼無奈之舉。

從受萬人敬仰的喬幫主,到過街老鼠般的蕭峯,其中曲折,萬般艱難,只有蕭峯清楚明白。落魄之際,雖遇一生所愛,卻爲自己錯殺縱使悔恨難當,也再挽不回卿卿性命。至此,一人一生,孤影漂淪,浪跡天涯。

喬峯是順利的,蕭峯是艱難的。一個宋人,一個遼人,身份的差別如一道狹長且深遠的溝壑,將喬峯和蕭峯的命運清楚明白地阻隔在了兩方。讓蕭峯不得不踏上另一條命運之路,開闢一條新且艱的征程。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而苦難帶給蕭峯的是民族大義、天下蒼生。喬峯只懂江湖義氣,以丐幫利益爲重,民族差別是不曾消失的偏見。而在苦難中,他看見了更多的百姓疾苦,體會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因爲自己遼人的身份,讓他對宋遼兩國百姓都有着深深的同情:同情那些兩國邊境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們,同情飽受戰亂之苦的宋遼人民,所以纔有了他最後"教單于折箭,教六軍辟易,奮英雄怒"的悲壯之歌,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死換來兩國和平,換來百姓安居樂業。這讓他的英雄更添一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情色彩。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與蕭峯同是書中的主要人物。他與蕭峯最大的不同在於,段譽從零開始,從無到有,最後名利雙收抱得美人歸。而蕭峯卻是大起大落,從近乎人生巔峯,到一落千丈至谷底深淵。這樣強烈的落差更讓蕭峯無所適從,最後他自盡於雁門關外時,遼軍漸去漸遠,蹄聲隱隱,又化作山後的悶雷,會不會也是在憤慨他的隕落。

蕭峯的英雄是不幸的、堅強的、悲壯的。與蕭峯同樣不幸的是因長相備受侮辱最終爲愛而死的卡西莫多;與蕭峯同樣堅強的是經歷了十三年苦難最終成爲一名堅定革命者的牛虻;與蕭峯同樣悲壯的是爲父報仇最終爲正義而死的悲情式英雄哈姆雷特。他們都是熬過苦難最後成長起來的人。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早在幾千年前亞聖孟子就認可苦難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而蕭峯的經歷也的確看出苦難在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劉禹錫有詩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進狂沙始到金。雖然最後蕭峯倒在了一片殘陽中,長眠在了雁門關外,但他不屈於苦難,將苦難視作土壤,紮根其中汲取力量的人生哲理,對我是最大的啓迪。

蒲柳之姿,經秋而落;松柏之質,經箱猶茂。願在往後征途歲月亦如蕭大俠,所遇苦難即成長。

  天龍八部讀後感4

武俠小說衆多,完整讀完的只有兩冊: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

骨子裏是個崇尚和平的人,對於各種反人體力學和物理學生物學的武功招式受制於有限的想象力,也難領悟其精妙之處,反而常常陷入思考的迷區。比如,獨孤九劍破九招最後一招破氣,是以有形破無形;而六脈神劍可將體內酒精順着手指逼出體外,卻是以無形迫有形。偶爾看到帖子探討小說中武功殺傷力排名,也覺得這些人認真討論的樣子有趣。

武俠小說構建了一個世界,這裏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段譽從大理古城到江南燕子塢,蕭峯從東北莽原往河南少林,行跡跨江河湖海,越山川峯巒。讀起來,有種跳出三界,遊離九天的飄逸舒暢感。可我喜歡剝離了這些腦洞,剩下的,人的故事,若鷹嘯空谷,音色難息,有孤絕立於山巔的壯闊感。我想,這就是俠義精神。

從起源來看,武俠小說起於明清時期,脫胎於仁義志士事蹟,口口相傳,是歷經時間而演繹的傳奇。俠之一字,淵源已久,追溯起來,可以到春秋時期的儒家。史記遊俠列傳,以孔子的徒弟原憲開篇。韓非子言,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將兩者並而譏之,可見,儒俠不分家的,在中國文化裏,浮浮淺淺數千餘載。

俠者,論其義,往小了說,是朋友之義,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往大了說,是獨行其德,不苟合於世。小說裏,蕭峯爲屬下,杏子林裏以自戕代罰;爲友,聚賢莊裏以一敵百;爲家,從雁門關到江南,而痛失所愛;爲天下,劍指義兄止戰數十餘載;爲兄長,自絕謝罪於關外。若說蕭峯是武之俠的頂峯,那麼戰火下、殘垣畔、荒野裏西南聯大的教師們,筆耕不輟教書育人,以無限鑽研之精神對抗有限艱苦之環境,應是文俠之典範。

樑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有一期解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道長嚴肅激動,平常踱着步子邊走邊聊,這時走着就停下了。說漢武帝問司馬遷,李陵與你非親非朋,爲何?蓋因天地有正氣,有真理。儒與俠的內核,於文有剛毅之心,直言不諱真相與真理;於武有果敢之勇,拔劍而出踐行信念與道義。

孔子爲聖人,因其以一套遠高於世的標準要求自己。窮達以時,達者,幸之,窮者,固也。有一個故事,孔子求仕不得,終於有了機會,他卻因國君不能在父亡之後按規守禮而拒絕邀約。無論當下還是當時的環境,都顯得過於迂腐不知變通。我們都知道位置越高能量越大,影響或能越深遠,何不若曲線前進謀得高位後將其做爲心中道義傳播的手段。他說,不,有瑕疵一開始就錯了。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狀態。我等平庸之人只能高山仰止。用看武俠的心情,雖心嚮往之,身不能往。回到當下,那麼儒俠精神是否能給我們以力量和啓迪。前兩天看一篇文章,講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即自我驅動,可以總結爲因自身的追求或要求,可以自我推動前進,進而獲取成就感。不被外物牽引,可以接受延時滿足或不被滿足。這又怎麼不能說是俠之廣義延伸呢?

曾國藩有句流傳很廣的話,說未來不迎,當前不雜,過往不戀。大白話說來,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但金錢獎懲名利,燈紅影綠,曲賦樂舞。成功的標準簡化成財務自由,時間的尺度急劇通脹,道路上人的偏差大於努力,快成了唯一要素。“結硬寨,打呆仗”又談何容易。

我喜歡那些雖受困於外,仍堅守於內的人。認識一個人,他把過往以及正在經歷的用簡單的文字毫不掩飾的描述。一位朋友,在用個人的力量對抗羣體的非理性,標榜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時代與生活賦予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強,都在,但在他們身上都慢了下來。

學心理的朋友跟我講了一個ABC理論,遇到的事,如何看待,以及隨之產生的體驗和情緒。C是結果,A不可控,B是唯一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步驟。更多的人選擇調整B來引導C。可我相信,總有一些人用完整邏輯來恪守B並勇於接受C。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