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高中吶喊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66W人 

高中吶喊讀後感1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高中吶喊讀後感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爲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爲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高中吶喊讀後感2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異常沉重。整個人好像還沉浸在書中那一幕幕悲慘而感人的畫面中。此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愛國精神,佩服他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勇氣,更佩服他那揮灑自如的妙筆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通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寫,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形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通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現在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爲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只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

如果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直抒胸臆抒發憤懣情懷的開篇之作,那麼〈〈阿q正傳〉〉中,則有着魯迅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宣泄,這是五四運動最爲傑出的作品。它的成就不止是創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像,而且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弱點。魯迅以辛辣諷刺的口吻揭露了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就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在批判與諷刺的同時有又充滿了同情,所以魯迅的諷刺,不光是怒其不爭,更有着深刻的哀其不幸,在辛辣的諷刺背後,還隱含了魯迅先生更大的悲哀。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所表現的水鄉風情,人物形像是那樣的真實,自然,猶如身臨其境。

高中吶喊讀後感3

“我在青年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着這樣的感覺,我開啓了品讀《吶喊》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爲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纔會覺醒,纔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說,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說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爲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繫,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高中吶喊讀後感4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本小說集。他爲了喚醒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便棄醫從文,寫了許多著名小說,並收集在《吶喊》裏。

《狂人日記》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說,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所謂日記,就是一個人,得了“迫害狂”之類的狂病,在得病期間寫的日記。自然,日記中語無倫次,狂人的所見所聞都被他認爲是吃人。魯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來反映封建社會這所謂“吃人”的本質。

魯迅先生文筆精妙,因而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這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名義上是提倡孔子的“仁義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實際呢,自然是封建社會殘暴統治、壓迫、剝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會,無論是誰,都被這無形的思想所禁錮,以至於改朝換代,仍然逃不出封建這圈子,而始終改不了20xx多年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窺。”這句話表面說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勾心鬥角,自相殘殺現象,尤其是當官的,這種現象極爲嚴重。隨便翻翻歷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極多,比如秦檜害死岳飛,等等。也有些是兩個奸臣在暗地裏爭鬥,也有的。我消滅你,又有人又把我消滅了,這難道不正符合了上面這句話嗎?

在第十篇中,“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佈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會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這幾句我認爲是妙到極點了。按這狂人的話說,就相當於找個合理的藉口吃了他。而20xx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又無償不是這樣。一些人爲了推翻殘暴的統治,而發動正義的戰爭,但統治者不會這麼束手就擒,統治者稱之爲“造反”。一旦起義失敗,往往這些英雄會留下千古罵名,英雄就便爲狗熊了。一個好人的頭上被頂了個惡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惡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殺了這好人。

狂人其實是一個也覺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謂的瘋言瘋語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實的。而持續20xx多年的封建傳統也使許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錮,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視爲瘋子。作者寫這篇時,當時正是封建統治剛剛被推倒的沒幾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復立封建社會。人們也沒有逃脫思想的牢籠,許多知識分子投入到救國救民,開啓民智的行列中。從最後那聲“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喚,表示了狂人對此的無奈,也用來啓發人們的最後一聲呼喚。

吶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藥》、《阿Q正傳》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魯迅先生借筆來喚醒當時的人們,同時也爲後世留下一筆精神財富,爲中國文學打下了基礎。

也許,我們也許也要向魯迅先生那樣吶喊,我們現代社會也仍然存在許多愚昧無知的人,仍然會有一些不平事。吶喊吧,爲了祖國,爲人民,爲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高中吶喊讀後感5

朋友們,你們聽說過《吶喊》嗎?看過《吶喊》嗎?瞭解《吶喊》嗎?《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他把在1918年至1922年間寫成的十四篇小說寫成書,命名《吶喊》。全書都是揭示就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疾苦,批判舊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新生活的渴望吶喊爲新文化運動吶喊!

魯迅是現代文學語言大師,他的文學語言純淨、簡潔、生動,富有藝術表現力。讀一讀這本書,你會感覺彷彿身臨其境,進一步體會小說的中心,感受讀者的心境,魯迅先生用獨特的手筆,勾勒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鬼讀者多方面的藝術享受,令人常讀常新。其中我喜歡的幾篇小說裏面的人物是孔乙己和閏土。

孔乙己是一個清末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他熱衷科舉,一心想考個功名,可惜他耗盡了年華,最終卻淪爲乞丐,可依然想讀書人那樣傲氣,爲了生存,他不得已而爲之,偷了東西還被人打斷了腿,還對別人說他的腿是得斷的。他最喜歡吃的東西是熱就和茴香豆,還喜歡逗孩子們玩兒。最後卻落了個默默死去的下場,但遺憾的是他至死還不明白自己終生窮困的原因,表現了作者對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憎恨。

閏土是《故鄉》中的典型人物之一,二十年前的閏土是一個率真活潑、無憂無慮、勇敢淳樸的男孩,他相貌不凡,手腳靈活,說話乾脆利落,是魯迅兒時的好友。和別的小孩子一起玩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月夜看瓜……可是二十年後的他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貧窮、衰老、麻木纏繞着他死死不放,迫使他變成了一個“木頭人”。但閏土依舊不變的就是他善良忠誠、勤勞樸實的性格。

書中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主人公由於受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從而產生了狂人對社會的恐懼心理,他認爲這是個吃人的社會,而他也會被吃掉。最終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本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窮苦農民阿Q一無所有,靠給人家做做苦工掙點小錢爲生,卻處處受到危機和欺凌,無奈之下,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艱難度日,他嚮往革命,最後慘死在法場上。表現了農民在封建制度的壓迫和腐朽的傳統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脫離羣衆的不徹底性。

當然,還不止這些,在後面,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文章,比如《明天》、《白光》等等,體會作者的用意,意味無窮,給人以無限遐想。

讀一讀《吶喊》,瞭解瞭解魯迅,體會體會文章,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吶喊》,值得你去深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