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黃雀記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黃雀記讀後感1

終於買到蘇童的“黃雀記”了,在珠江路書報亭,15元,“收穫”這樣一個大型的純文學雜誌,居然跑遍南京都無法買到,只能靠郵購了,一口氣讀完,停了一兩天,來回味蘇童所想表達的信息,蘇童寫三角戀愛,結局又是悲劇性的殘殺,讓人接受不了。

黃雀記讀後感

我是蘇童的銅絲,收集了他好幾本書籍,一直關注着他,本來我找蘇童的書看,是爲了給我小說起個頭,定一種格調,只要開好頭,就能順利的走到底,蘇童一直說要和現實拉開一段距離,雖然這樣保險,可看看泰囧的轟動,我又要說蘇童是中年的危機了。

“黃雀記”是蘇童的一個新階段,意思是螳螂撲蟬黃雀在後,本來他準備給書起名爲“小拉”他企圖把香椿樹街搬到南京來,想融入南京的大環境,甚至想讓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從吉特巴演變過來的,面對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麼的充滿了激情,一拉一鬆,最適合表達男女之間的協調和愉悅,一轉一跳,都是那麼充滿了節奏感,比三步華爾茲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換舞伴,不必死去活來的相愛,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難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徵,也很難理解小拉爲什麼流行,用小拉來形容書中人物的關係也是不確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幾個南京的地名,掃帚巷,(東)井亭醫院,箍桶巷,這些都是南京有歷史淵源的地名,就是這樣,也無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來從蘇州運河走到南京,還需要一段距離。

其實我看蘇童的小說,一般是不仔細看其中的內容的,蘇童不是個善於講故事的人,我在欣賞他優美的文筆,每一篇都可以當做散文讀,他對於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沒有用到位這個詞,是因爲蘇童已經超過了這個底線,他能超越時空的瞭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惡,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貼切,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斷的在人的內心中探索,如果說蘇童是個心理學家,也是能說的通的,就是不用鞏俐,何賽飛這樣的一流演員,普通的女人也能通過對黃,劇情上演妻妾成羣。

所以我一直堅持認爲,莫言捧紅了張藝謀,蘇童成就了張藝謀,他們三人都是中國文化界大師級的人物,其他兩人已經到了他們藝術的最高峯,而蘇童還有潛力,仍然有粉絲,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沒有必要說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蘇州人,用吳儂細語彈唱着新的開篇,描述他心底深愛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潤才讓他成長,蘇童是屬於我們江蘇的童男子,魅力無限。

黃雀記讀後感2

繼先鋒文學代表作家餘華推出長篇小說新作《第七天》之後不久,另一先鋒文學代表作家蘇童也推出了長篇力作《黃雀記》。有人曾評論說蘇童不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作家,但在這部《黃雀記》裏,這個“不善於講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通過案子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或者說是這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人的命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

在《黃雀記》中,少年時期的保潤和柳生因爲和仙女的邂逅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最終,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夾着尾巴做人”,仙女則化身爲黃小姐,淪落風塵。小說的結局是保潤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監獄,黃小姐則出走,留下了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這部小說無疑是蘇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說,它做到了歷史和當下的緊密結合,引申出最終的拷問,拷問的是關於民族、關於人性內在的一些問題。“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反省、沒有拷問的話,很多問題是不會被發現的,而這樣渾渾噩噩混過去是不可以的,我們很多問題需要一個正面的回答。”《收穫》雜誌副主編程永新這樣評價《黃雀記》。小說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將對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種極致的地步,可以說《黃雀記》是一部充滿靈氣的作品,是蘇童用他獨有的敘事方式對這個世界、對當下社會生活複雜性進行的全面拷問。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面臨着一個相似的困境———如何戰勝每時每刻從他們身邊或是內心絲絲縷縷流逝的時間,而這又是一個誰都無法擺脫的困境。

小說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學人物也是很難創造的,然而,當代生活所提供的現實,卻使原本需要依靠強大想象力纔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輕易地降臨到文本的深處。保潤、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個三腳架,既搭建起一個演繹生活的平臺,同時也成爲情感和“危險關係”的命運枷鎖。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所綁縛,一個人無法給另一個人以信賴,無所倚傍,無法寄託,最後慘相連連。我們雖然不能夠對生活失去信心,但也無法立刻做出判斷:我們應如何處理我們靈魂深處的精神病竈。

一個優秀的作家,不會居高臨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導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過生活的表象和亂象,剝離掉現實和存在的種種假象,在繁華鼎盛時暴露頹勢、潛在的蒼涼,而在凋敝哀婉時,靜靜地儲備、蘊藉生機。蘇童通過文本,延伸了我們所面臨的對於當下社會的追問:這個時代的人們究竟崇尚什麼,是財富還是真實的情感?人們的靈魂歸屬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的精神自覺如何才能夠實現?

黃雀記讀後感3

在餘華的《第七天》以後,蘇童的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隻黃雀。

至少在《黃雀記》裏,蘇童還在。沿河的香椿樹街,街上躁動着的青春。蘇童文字裏的青春,燥熱、殘酷有一股濃重的血腥氣,就像是那條潮溼陰暗的街巷,街上光着腳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腳上的一個傷口,膿腫甚至都已經潰爛。

題目中黃雀的意象並沒有真正出現在小說的故事裏,但是整個情節設置體現了一種黃雀在後式的連鎖關係:仙女被保潤捆了,保潤向仙女討債,而仙女又向柳生討債。整部小說分成了三個章節,三個視角三個相互咬合的人物。從一張照片開始到最後的紅臉嬰兒,形式上的魔幻與內容上的荒誕,蘇童有意無意地又呈現了一出百年孤獨。

其實作爲一部長篇,小說裏的三個人物都顯得十分單薄。保潤、柳生、仙女,三個視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調換,然而跟餘華的《第七天》相比,《黃雀記》在敘事方面就顯得成功許多。

首先是關於魂魄。小說中反覆提及丟魂的事情,保潤爺爺的魂丟在了手電筒中的屍骨裏,除此之外,小說中的人物也不斷被別人提醒自己已經丟了魂兒。這暗示了當代人一種靈魂缺失的狀態,一種無以憑附的空虛與焦灼。小說第三章裏仙女(也就是黃小姐)去找龐太太時,提及了這樣一句話,“如何向上帝贖回丟失的靈魂”,原話的字體特意進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沒有回答,也許這個問題太難解釋。

然後就是關於祖父——保潤的爺爺。祖父一直貫穿小說的始終,從家裏到精神病院,爺爺一點點衰老,但是始終見證着發生的一切。小說中拆牀的情節曾出現過兩次,一次是保潤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質大牀,一次是保潤賣掉了父母的牀鋪。這暗示的是一種破壞與捨棄。而保潤在捆綁爺爺時問他要民主結還是法制結,爺爺說法制結像是要槍斃,所以要求民主結。但是民主結也把爺爺捆了起來。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滿諷刺。因此,爺爺可以象徵着某個年代、某種傳統甚至是某種力量,然而它已經失去了魂魄,變成了乾癟的軀殼,慢慢被世人忘記。小說第一章最後寫到:“後來黃魚車經過護城河上的立體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設景象……祖父說,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啊”。而此時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結結實實。

仙女第二次出現時,已經改稱了黃小姐。對於保潤、柳生甚至是黃小姐自己來說,仙女都是遙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對安靜的兔子,然而又會突然變成一隻渾身是刺兒的刺蝟。仙女是他們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潤的倒黴與孤獨,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黃小姐作爲女性的憤怒與無奈。也許這就是宋胖子所說的,“愛上一匹野馬,而我的家裏沒有草原,這讓我感到絕望,董小姐”。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裏,蘇童放置了儘可能多的內容。依舊很難找到引號的行文,依舊詩意陰柔的氣質。然而太多的依舊把這個故事丟在了蘇童最熟悉的那個年代。可是那個年代已經慢慢模糊,而我們的年代卻沒有清晰起來。也許,該有個人站在我們的年代,該有人嘗試,寫寫我們這一代的故事了。

黃雀記讀後感4

《黃雀記》是我偶然得到的一本書。上班的碎片時間來讀比較合適,就在去開會時帶着,前面等待開始時看;課間休息時看;偶爾手頭工作不忙時看。沒想到,就這樣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

作者蘇童是六零後作家,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如果正常工作的話,現在還應該是老師。看簡介的確當過老師、編輯,但現在是專業作家。看來,師範大學畢業不僅僅可以當老師,還可以當作家。像我們這兒,那時候的小師範畢業生都是非常優秀的,更何況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了。

這篇小說寫了保潤、柳生、小仙女之間的愛恨情仇,從本然之愛開始,以悲劇貫穿終了的故事主線。以無常的青春寫出了這三人之間的迷幻關係。一宗青春案,寫出了那個時代的歷史,演繹出無盡的罪惡深淵。

讀完後同情保潤的遭遇,被命運所捉弄,被冤枉了十年的最美青春時光,重獲自由後的錯誤決定直接毀了自己的一生。小仙女也是被害者,還未體驗青春的美好就被打入了深淵、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自己便由此頹廢、消沉、揮霍着,最終消失在世俗的眼光裏。柳生誤打誤撞,導致自己雖有自由,但生活得戰戰兢兢,心靈始終緊繃,最終也以悲劇告終。還有香椿樹街上人們的迷信、嚼舌,讓我想起兒時生活在農村,他們本都善良,但也是那種狀況:見不得鄰居好,愛佔小便宜,沒有同情心,猜忌等等。這是整個時代的特徵,是人們經歷了物質極端匱乏後,希望能得到解救、解決,自己又沒有辦法,更無捷徑,就寄希望於迷信、天上掉餡餅等心理。

作者在這部小說中,以溫婉、沉實、內斂的耐心,從容敘述了一個時代生活的惶恐、脆弱。對轉型時期的社會亂象、個體窘境以及大衆精神紊亂的特徵及荒誕,進行了精準的解析和流暢的描摹。他以獨有的少年筆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視角,也完成了保潤這個十足倒黴蛋的典型形象。

這本小說書名的隱喻與文本中諸多的隱喻、象徵相呼應,全書訓誡訓誡隱忍,縷羅細節別緻,無論是家族生命的倔強和衰頹,懵懂青春形態和變態,侷促的現實尷尬和糾結,都被作者詩性起興,把一個喧囂時代的芸芸衆生還原得鮮活飽滿,均衡嚴謹。

黃雀記讀後感5

《黃雀記》是我看的第二部蘇童的作品。

自覺寡聞。對蘇童的瞭解開始於前段時間看的《我的帝王生涯》。就目前看的這兩個作品而言,我對蘇童是喜歡的。

不過,帶着個人喜好去看一部作品多少會伴有主觀色彩。外界對這部作品的評價譭譽參半,我因對蘇童瞭解甚少,不便與他們爭執些什麼。況且每個人口味,立場,人生境遇不同,對文字的感悟力有高下,實在不應一棒子打死。更不該盲目站隊,相信那些所謂的評分,非得吆嚯衆人給這部作品扣上“好”或“不好”的帽子。其實有時候文學這個東西一時間真很難說好壞,只能讓歷史爲它正名了。當然,這都是些題外話了。

《黃雀記》的故事不算難懂。香椿樹街的春天荷爾蒙萌動,少男少女各懷心事。倔強壓抑的保潤愛上孤獨但卻張揚的仙女,仙女卻對玩世不恭的柳生心泛漣漪。保潤頂替柳生坐牢,柳生夾着尾巴做起生意,仙女遠走高飛……

十二年過去,保潤出獄,與生意做得不錯的柳生保持着似友非友的關係。仙女改名,喚作黃小姐,混跡各種成功男人間,做起公關小姐。意外懷孕,重回舊地,卻再次愛上曾經傷害她的柳生。三人的命運再次糾結在一起,無奈,只能上演一場黃雀在後的悲劇。最後,保潤三刀結束了柳生的性命,黃小姐誕下紅臉嬰兒後人間蒸發……

蘇童說,這部作品的名字取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諺語。合上書,內心思索着這個黃雀在後。黃雀在後,黃雀在後,究竟誰是誰的螳螂?誰是誰的黃雀?保潤報復性地捆了仙女,仙女是螳螂,保潤是黃雀。保潤替柳生坐牢,保潤成了柳生的螳螂。最後,保潤結果了柳生的性命,他又成了那隻黃雀……命運捉弄着他們,冷眼旁觀這一切,這三人,又怎麼能說誰是最後的贏家?不能說的罷,宿命纔是來這最後一擊的黃雀吧!

喜歡蘇童,也是源於喜歡他文字裏強烈的宿命感。在他的作品裏,總有那麼一兩個人,看似癲狂,卻洞察性命。這本書裏,貫穿始終,帶有強烈宿命感的便是保潤的祖父。他每年拍一張自己的遺照,覺得自己丟了魂而愛上挖土,住進井亭醫院後折騰不斷,最後一幕也是他抱着黃小姐的紅臉嬰兒……

我認爲祖父是全小說的核心人物,所有事情因他而起,因他而終,他洞察了自己的命運,也洞察了所有人的命運。他丟了魂,卻獲得了比所有人都長的壽命,他彷彿命運主宰者般,置身事外,窺看着所有悲喜離合,無能爲力,卻也無動於衷。

這場緣起年少輕狂的愛戀,無非也是他愛她,她愛他的悲劇。那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太年輕,用一腔熱血燃盡了自己,還祈禱着能在灰燼中繼續自己的愛情。小說中我個人最喜歡的片段,是保潤與黃小姐那曲共舞的'小拉。那是十二年後的保潤,那是十二年後的仙女,半夢浮生,一切都變了,只有水塔還在那兒,固執地守着那份不堪的記憶。

保潤對仙女說,哭什麼呢?你欠我十年時間,十年自由,跳個舞就還清了,你會吃虧嗎?

跳舞的時候保潤哭了,是屬於男人的溫熱而節制的淚水。他貼着她的左側臉頰,久久不動,像一塊石頭依偎着懸崖,像一個受驚的孩童,無助地依偎着母親。有多麼一瞬間我甚至以爲仙女是愛着保潤的,是因爲一個女人的虛榮心而將這份愛緊緊壓制嗎?

多麼諷刺,活在塵埃裏的仙女給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純潔。仙女,黃小姐。可能是在給自己一個烏托邦式的幻想吧?

然而,悲劇終究是悲劇,三角關係是最不穩固的關係。香椿樹街還在,可是一切都結束了。

無端想起一句話,但願我可以沒成長,完全憑直覺覓對象,模糊地迷戀你一場……

不知道與這部作品是否能說通,想到而已。

黃雀記讀後感6

四年,蘇童帶着《黃雀記》重新回到香椿街,帶着偏執和任性。

小說取名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象徵陰影中潛伏的危機,對人們命運的虎視眈眈。圍繞着含冤入獄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兇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紅顏的夏天所展開,病相叢生,光怪陸離。年屆五十的蘇童送給自己的這份禮物,依舊逃脫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題——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從春心萌動到陰差陽錯,從失魂落魄到萬念俱灰,終究也只是一場無可隱匿的流逝而已。小說從失魂到尋找,從犯罪到救贖,從沉淪到逃遁,從出生到死亡,步步緊逼,最終哀嘆遍地。不談命運,最終卻依舊敗給了所謂註定,嘲弄之情,諷刺之意,近乎於放肆。字裏行間,蕭索瘋癲,扼人咽喉,不免讓人無聲嘆息。

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離,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倉促,萬般無常。那些曾經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開始便鑿下了深淵,兜兜轉轉,依舊被命運推進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掙扎也好,哭喊也罷,終究苟活於後人餐前飯後的談資之中。然後你才發現,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終是自己執拗的保護色,於外人而言,不過看的一場笑話罷了,顯得分外多餘。

故事結束,始覺真相,一語成讖,萬念俱灰。生離死別、世事無常皆爲生命本來賦予你的戲碼,你在演繹的最初便就沒有了換劇本的權利。所以,抽絲剝繭纔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後知後覺又怎會是一敗塗地呢?

黃雀記讀後感7

十一月讀書主題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本人看書隨興所至的時候居多,從來不關心哪些是獲獎作品。文學一般都有強烈的時代烙印,獲獎作品更是如此,沒有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因此也就魚目混珠,也許根本就沒有珠。所選讀本《黃雀記》純屬是看到封面上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幾個熠熠生輝的大字。

故事分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黃小姐的夏天三個片段,時間跨越十餘年,講述的是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兩男一女,他們的成長時期發生的一件錯案對三個人人生的影響。少年時期的保潤和柳生,因爲和仙女的邂逅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保潤惱怒仙女綁人離去,柳生與仙女和解,仙女指證了保潤。最終,保潤在監獄裏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夾着尾巴做人”,仙女則化身爲黃小姐,淪落風塵……小說結尾,丟失了魂靈的保潤祖父與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終巧合般地相遇。

最後保潤黃雀在後殺死了柳生。整個作品影射的社會變化我沒有看出來,故事拼湊的成分較多。全部故事如夢如幻,如我這種理科生的邏輯思維根本無法跟隨作者的思路,通篇感覺灰色,如厚厚的陰霾天,雲層已經壓到了我的胸上,呼吸困難,難覓一絲陽光。

作品中許多的人都在找尋自己丟失了魂魄,富人、老幹部、普通人都在精神病院,大家都缺少了魂魄,部分人如行屍走肉般活着,好像無悲無愁、無怒無喜,部分人如魔鬼般隱藏了善意,偶爾曇花一現的傷人於無形。

作品的三個部分春、夏、秋單單沒有冬天,也許最後只有冬天的酷寒、茫茫的黃雪能掩蓋醜惡的一切事物,落了片黃茫茫大地真乾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