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2.8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西行漫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行漫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1

第一次從一個美國人的作品裏瞭解到一段珍貴的歷史。從埃德加。斯諾的四個月西北紅色旅行,看到另一個側面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更大的勝利。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於當時的延安,在1938年,《西行漫記》的結束語,斯諾先生的語言,帝國主義反動派一定會被這個新生力量所埋葬。

另外,也瞭解到當時共產黨不但領導紅軍加強部隊建設,還了解到黨還認真做好根據地的行政建設工作,不斷研究做好經濟工作,發行貨幣,搞好商務流通。緊緊把握土地政策,以取得廣大農民的支持。認真做好統戰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不論身份,不計前嫌,只要是共同抗日都是我們的朋友。認真做好人力資源工作,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全體成員的力量。從十幾歲的兒童到年事已高的村民,都是生力軍。認真做好宣傳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發揚革命主義的樂觀精神,寫標語,唱快板,演話劇,每一名紅軍戰士,後勤人員,都保持較高的革命思想純潔。認真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領導和員工一個樣,沒有多少區分。共同遠景就是建立了新中國,自己會種地的去種地,會做工的去做工。

我想偉大的斯諾先生,正是基於當時解放區的情況,又和國統區的比照,才得出如此高瞻遠矚的結論。

我們多麼該認真的把我們自己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啊。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2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着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羣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

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爲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羣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爲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繫。但通過對他們羣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着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爲,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爲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3

久聞德加·斯諾和《西行漫記》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紅色的略呈灰灰的書的色調,立即給人以“紅色”的感覺,更兼有歷史的厚重感,彷彿書面上一直有歷史風沙在吹,顯示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對紅色中國那份歷史的把握。《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當時因爲便於在“白色中國”發行才譯成西行漫記的,坦率地講,我更喜歡紅星照耀中國這個名字,覺得更有中國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響力和衝擊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區參觀學習,所以對書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觀印象,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時過七十年了,依然屬於欠發達的地區,同事們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應,依然是一地乾渴的黃土和太陽能曬開石頭的缺水區。

翻開書本,心就平靜下來了,作者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他的西部之行,而一個個鮮活人物躍然紙上,一幅紅色蘇區鬥爭圖浮現在眼前。作者運用歐美作家善用的描寫的手法,以平視的角度,樸實的筆觸給我們講述着那段歷史。樸實的語句卻將東西方文學的區別體現的淋離盡致,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算作新聞或通訊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傳記了。

樸實的語句卻感覺別樣而新鮮,外國人看中國的革命對每個讀者和關心中國的人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還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別樣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

“我開始有一點點懂得中國黨人爲什麼這樣長期地、這樣毫不妥協地、這樣不象中國人地進行戰鬥。”這是作者對中國革命的初步認識和認同(當然象中國人地戰鬥我們不知道是一個怎樣的戰鬥)。

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吧,珍惜今天所擁有的,跟一位美國人——斯諾一樣深愛這片紅色土地或者說更愛這片土地,因爲我們是中國人。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4

《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在他的作品中紅軍是英勇頑強的人民軍隊。紅軍的領導人習慣說“兄弟們,跟我衝”而不是說“兄弟們,向前衝”;八路軍實行官兵平等,就連朱總司令一個月的薪水也才五塊大洋;項英領導着他們艱苦頑強的與數十倍力量的敵人作鬥爭,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直到西安事變發生時。國軍曾無數次的宣稱他們已經徹底剿滅了這支部隊,然而正如多數領導人一樣它卻無數次的死而復生,且擁有巨大的革命力量。“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人民的軍隊”這不僅僅是紅軍自己說的,也是農民百姓、人民羣衆說的。如果說紅軍與人民的關係如何我認爲用彭德懷的話“我們是魚、人民是水,我們在人民之中如魚得水”無疑是最好的說明。

《西行漫記》所描寫的長征非常地真實。電視裏所演的長征真的是驚心動魄、驚險萬分。紅軍通過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敵人的重重圍堵,擺脫危險困境。無論是四度赤水河、勇奪瀘定橋、飛度金沙江等等都顯示了紅軍的有勇有謀。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裏素質,而這些也僅僅佔了全書的一小部分。

《紅星照耀中國》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紅軍長征和發展壯大的歷程不禁讓我聯想到2018年是鄧爺爺倡導的“改革開放”思想40週年,這40年我們一路走來不也是像紅軍經歷的長征一樣困難嗎?有坎坷、有艱辛、有犧牲更有着迎難而上的決心和毅力。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我們完成了發達國家20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國的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解決了7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們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標進發中,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傳承的紅色基因引領着我們前進,那裏有着面對困難的身先士卒、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決心和信心,也有爲解決困難的深入羣衆,榮辱與共,還有發展經濟過程中的高度智慧、齊心協力、共同富裕。

我作爲紅領巾攝美團的成員也參加了橫坎頭村組織的“學習回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實踐活動,雖然我只是個初二的學生,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對紅色基因傳承的殷切希望和意義所在,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烈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正是因爲來之不易,我們纔要更加珍惜。

未來的世界是個地球村,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都是命運共同體,幸福的生活要靠我們的雙手去努力創造,“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習近平主席和李總理所表達的含義也正是希望我們這批時代新人爲了美好理想所要去實踐和努力的方向。我們要發揚艱苦奮鬥,勇挑重擔的精神,努力成長爲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爲的新一代建設者,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5

單位近期倡議積極開展讀書活動,我靜下心來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間中或有讀書,但大多是讀過就算,並不曾作過筆記或感想。於是在重新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後,便有了寫些文字的衝動,重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從一開始,這本書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兩遍。這不是一部小說,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歷史着作",而是一本新聞報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險,不畏艱難困境,根據採訪所得的一本書。作者在序言中強調指出:"這本書絕對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獻。在這裏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黨員同在一起這些日。所看到,所聽到而且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作者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如實地向全世界的人民報道了中國的紅色革命。中國共產黨員爲了實現偉大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瞭解中國的紅色革命是正義的,中國共產黨員不是傳言中的。

對這本書的作者:斯諾。我有一種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關鍵性的一年,帶着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冒着生命危險,進入——甘寧邊區,成爲在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這四個月的旅行使他這個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新聞記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對於中國共產黨,她的領導人,革命戰士,農民,工人,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有真摯的熱烈的情感,從而對於在革命戰爭激浪中的中國,有了深刻的正確的認識。不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嗎?斯諾就是這個身體力行的人,他排除萬難,力盡艱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應證了這個事實

這本書總共分爲十二章。根據作者來華的時間順序,所經歷,採訪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國紅色革命的進行了詳細的報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聽到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夠真實,夠細緻,裏面的內容,所描敘的事情的經過並不是我以前在歷史書上所讀到的那樣的簡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就拿書中第五篇《長征》來說吧,我們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圍剿"中,由於某些同志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外加上戰略上的失誤,使江西蘇區這塊革命根據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歷史書上了解到。但是對於圍剿的各種戰略,以及當時蔣介石的軍事行動,江西蘇區共產黨員的對策,這一切都在此書這有了詳細的記載。

長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敵人的嚴密封鎖線。面對敵人強大的軍事實力,窮追猛打,紅軍則採用了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圍困,擺脫危險境,其中渡江這一環節,猶如電視劇劇情裏的驚險萬分場面。當時長江邊的`渡船早已被敵人焚燬,面對這事實,紅軍奇蹟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繳獲的軍服,冒充敵人來到對岸解除武裝,紅軍的主力軍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謀,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的紅軍。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武裝巡迴宣傳,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質和組織紀律。

看着書本的時候,剛好我正在進行紀律教育的學習,想的東西更加多了,認識也更加深了,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斯諾眼中的中國革命,和平時期的共產黨員,我眼中的中國經濟發展。我忽然覺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多麼的膚淺。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還不如斯諾那樣瞭解中國的革命,瞭解中國共產黨。他在晚年彌留之際,還說了一句:"我熱愛中國"。他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實在令我十分的感動,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慚愧。作爲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更應該對我們的國家,歷史,以及我們的黨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6

在《西行漫記》中,看一個人使斯諾是極感興趣的,斯諾對他賦予的評價有:“他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他是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

周恩來,這個中等身材,個子清瘦、骨骼小而結實的純粹知識分子,儘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的造反者,他不僅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麪子哲學,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於是乎,他不僅在斯諾眼裏成爲了一名罕見的狂熱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議而可以膜拜的狂熱分子。

在斯諾的筆下,在周恩來陪着他走過安靜的鄉間田梗,穿過芝麻團、成熟的小麥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時,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匪徒。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鬆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也同樣相反,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狂熱分子,而是談吐緩慢安祥,深思熟慮,而且——他總是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的是實際經驗——若非如此,他怎能成爲斯諾眼中“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周恩來,是最爲激進的共產黨狂熱分子之人,他在南方進行了多年的艱苦鬥爭,用步槍、機槍、鐵鍬對付轟炸機、坦克、裝甲車,對付作爲敵人後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財力——我看見他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

在周恩來爲共產黨奉獻軀體,爲起義、革命揮霍生命的同時,他的生活是簡樸的;在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周恩來的首級的同時,周恩來是無怨無悔的,周恩來,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進、狂熱分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