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61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通用7篇)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1

她是這世間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塵世中的一顆飽經歲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搖得筆桿也握得鍋鏟;她享得了三個人的繁華,也受得了一個人的孤寂,她是錢鍾書心心念唸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溫婉卓然的楊絳。

初見楊絳先生年輕時的照片,我只覺得這位女子並無驚豔之處,她穿着樸素淡雅,不施粉黛卻容光煥發,那一彎新月眉彷彿一位隨性灑脫的畫家勾畫在她的臉頰上,她有着嬌小玲瓏的身軀,白皙的雙手永遠拿着書本。整個畫面都充滿了端莊和優雅的氣息,搜腸刮肚,無以形容這樣的楊絳,唯覺“純潔”二字最適合。

對於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爲過,有人說“於時光的荒野裏,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裏,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出身書香門第,學貫中西,腹有詩書,似不染紅塵,然她遇到了錢鍾書,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從大家閨秀到賢妻良母的華麗轉身。在這段愛情裏,她沒有孤芳自賞,更沒有嬌小姐的驕橫跋扈,她爲了他付出一切,中斷學業,出國陪讀,照料起居,處理瑣事。她懂得如何經營愛情,將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於一身,成就了這世間最潔白的女人花。無怪乎錢鍾書說她是“最賢的妻”,誠然,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總是與失望交迭,淚水與歡笑常伴。戰爭爆發、政局動盪,幸福的“我們仨”變成了孤獨的她,楊絳先生清醒的認識到“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同時她也智慧地找到了優雅的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樂。她始終以優雅的姿態面對一切,經得起浪漫狂歡,也受得了風霜侵染。她不屑於爭,和誰爭都不屑。世間的污穢不能玷污她一絲一毫,她仍舊是那麼潔白,那麼優雅,仍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豐滿着靈魂。

正如先生所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正是這份淡定從容,使得楊絳先生的魅力不止在於才女與賢妻,更在於淡然如菊,高貴如蓮的優雅氣質。

是夜,夢中,我見一女子倚靠窗櫺,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風雲變幻,窗內她的容顏從稚嫩到佈滿皺紋,身邊的人來來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終溫柔,不泛波瀾,淡定從容,那溫婉的面容,如同豆蔻舊夢,使人面對上,便不自覺陷入其中,那種優雅的姿態使氤氳茶煙都變得溫柔。

時光漫漫,歲月浮華,願我們都被溫柔以待,都以優雅的姿態度過一生。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2

她宛如潔白飽滿的玉蘭花,宛如傲骨堅韌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瓏的梔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宛如幽香暗出的蘭花……她是誰?她就是優雅的楊絳老先生。

楊絳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親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與優雅二字連在一起,雖說她的作品沒有錢鍾書的出名,但每個字詞都透露出厚實溫婉的文筆,讓讀者陶醉其中。

對楊絳的美評很多,有人說她堅忍、從容,有人說她睿智、寧靜……最好不過的是丈夫錢鍾書對她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評,最終就“優雅”二字。

優雅並不是指王宮裏的貴夫人們,假惺惺地拿着高腳杯,輕聲細語地說話,時不時地抿一小口紅酒,坐得很不耐煩。優雅不只是高貴的人才會有,鄉間十五六歲的大姑娘,梳着兩根粗辮子,在溪邊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過,我想,楊絳可不是這樣,她會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說,桌前擺一個茶碗,裏面裝的是綠茶,時不時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繼續看書……想來想去,還是先生的優雅我最喜歡。

做到優雅並不難,首先要讓心變得從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舉止變得文雅起來,最後成爲一個優雅的人。楊絳是一生都優雅,旁人無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樣,優雅地度過一生。

楊絳的文筆,面對生活的態度,讓我感到欽佩。我也喜歡優雅地看着書,品着茶。

“我們想尋找生活的波瀾,到後來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我們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到後來才發現,這個社會屬於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麼大的事來,只要隨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她的思想卻光照千秋。讓我們記住這優雅的花,優雅的人,優雅的文筆,記住這可愛可敬的老人——楊絳。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3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於民國,那個出了衆多才子佳人的時代,大家印象極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對於楊季康抑或她的筆名楊絳都不那麼耳熟能詳。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她不張揚,只喜歡做讀書這件小事,對於政治不感冒,對於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愛的事就是讀書。

相比民國時代其他的風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樸素的了,父親是名剛正不阿的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恩愛也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從容,同樣,她也從父親身上學到了真實和剛毅,從母親身上學到了爲人妻該有的賢良淑德。後來,她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遇到了一見鍾情的錢鍾書先生,從此,相濡以沫,共盡一生。

對於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爲過,有人說“於時光的荒野裏,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裏,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在她與鍾書先生的愛情裏,她沒有孤芳自賞,沒有嬌小姐般的有恃無恐,她是一個強大的付出者,她爲他中斷自己的學業,陪他出國,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幫他處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煩事。鍾書先生是做學問的癡人,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一直在上學的姑娘呢,學習做飯,學習換燈泡,學習修門鎖,生活上的`瑣事都交給自己,怪不得鍾書先生說她是“最賢的妻”,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在國外留學的日子,他們最享受的時光,是每天晚飯後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條新路,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樂趣,只要彼此陪伴,時間好像都會發光。

他們多年保持的習慣,是每天晚上,面對面坐在桌前,讀着各自喜歡的書,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書桌好像就夠了。

世人都豔羨他們的愛情,我更向往楊絳一般優雅,從容的過一生。當然,我理解的優雅,不一定要養尊處優,錦衣華服,只要內心平和,愛我所愛,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華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囂,能單純的取悅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開始迷上了畫畫,雖然零基礎,雖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樂。

不是每個愛畫畫的都能成爲畫家,但繪畫過程的喜悅想必是想通的,像楊絳一樣,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願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都已優雅過一生。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4

《且以優雅過一生》是我種草最久的一本書,在看《我們仨》之前,我的電臺就分享過楊絳先生的文章,那時候渴慕錢楊一般的愛情,所以就生髮出想要了解楊絳先生的心思,恰巧聽說了這本,就一直惦記着,可見期望之高。

但我失望了,不管是封面設計,還是開頭的“明媚”“寂靜歡喜”“溫婉如初”等詞語,都讓我有種“是不是買錯書了”的錯覺,這不是雞湯文標配詞語嗎?

其實詞語本不應背鍋,但在這個“任何詞語都在被大衆輿論毀滅的時代”,這些詞語就是被沾染了無病呻吟的QQ空間畫風,不能怪我對它們抱有偏見。

看完這本書,我大概知道了大衆對它譭譽參半的原因。

楊絳先生被錢鍾書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可見評價之高,我不知道楊絳先生是否真的完美無缺,但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她就是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的完美女人。

這本書就像是粉絲帶着濾鏡描寫的偶像的一生,彷彿世間所有美好之詞都形容不來楊絳的好。作者的文筆,矯情有餘優雅不足。

這本書,只能讓我瞭解一半的楊絳(好的那一半),甚至這用溢美之詞堆砌起來的一半楊絳,常給我“在看虛構文學”的不真實感。

不可否認,作者桑妮肯定是看了很多楊絳的作品,她在閱讀方面下過工夫,書中引用了非常多楊絳的作品,我只看過《我們仨》,這一點我佩服作者,感謝作者爲我種草了一堆楊絳作品。

作者基於自己的閱讀,按照楊絳一生的順序,用自己的話將楊絳作品串了起來,形成了這本書,所以如果你是楊絳迷,看過楊絳所有作品,就沒必要看這本書了,浪費時間。

但因爲我只看過《我們仨》,所以看這本書還是比較有收穫的,楊絳一生中發生過的一些事,她的家庭成員發生過的一些事,仔細想想還是挺有意思的。

也因爲我只看過《我們仨》,才發現了吐槽點。作者引用楊絳作品的部分不算,正文裏也正大光明地使用楊絳寫的文字,還不加引號,只將第一人稱“我”改成了“楊絳”,我只看過一部楊絳作品,就發現很多類似段落,看過全部作品的人看這部書,大概會看笑吧。

我想起最近的翟天臨事件,翟天臨論文查重率36%左右,這本書要是查重,相似度得在50%以上吧。

我很真實地喜歡楊絳,在我心中,楊絳先生是才情兼備的奇女子,而這本書寫出的是“有偶像光環的才情兼備的奇女子”。

我比較喜歡書的後半部分,楊絳先生在1966—1976年間遭受迫害,家人相繼離世,看得我心疼又無力。大概是因爲快樂與幸福很難引起共鳴,但痛苦卻可以傳播很久遠。

作者雞湯式書寫風格有個優點——好讀,不需要啥理解力,看過就能懂,閱讀速度也快,買來就當是思維脈絡圖,梳理楊絳這一生吧。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5

唐庚《醉眠》有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怡然自得的飲者形象。也是桑妮《且以優雅過一生》中楊絳先生給讀者最深的感悟。從首聯中的“山靜”“日長”等詞可以看出主人翁的寂寞;頸聯中“門常掩”一詞又透露出一種孤獨之情;而“夢中頻得句”的興高采烈,則是一種心靈上的痛苦掙扎。楊絳先生是個真正的讀書人,一輩子安安靜靜,在自己的世界裏暢遊,像靜如太古的山巒,像綿長如小年的時光,不疾不徐,從容不迫。但在先生百年的生活中,又無奈的經歷了生死離別,一次一次的道別造就了先生對人生過往的平靜與悠然。

先生雖生於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讚譽——堅韌、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於她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並不曾爲此動容,不曾改變過一分一毫。她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裏溫婉如初。她的才情卓然於世,她的愛情珠聯璧合,她的文學成就舉世公認,她的家庭幸福完滿,常常令人感嘆,世上竟有這樣一位美好的女子。

然而,她在105年漫長的人生裏,歷經曲折動盪,飽經歲月打磨,但她始終不改初心,始終保持明媚從容、淡定優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範。她被錢鍾書譽爲“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她被周國平如此評價:“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爲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爲了讓這顆靈魂帶着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讀完《且以優雅過一生》,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層的瞭解。出生於江南書香世家的她,從父親那裏習得“剛正不阿”,從母親那裏習得“包容忍讓”。或許,正是這樣,她在嚐盡人生百味之後,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

她與錢鍾書的愛情,着實讓人羨慕。從戀愛到結婚,婚後一起出國生造,女兒的誕生,國難當頭回首與親人團聚,文革黑暗……他們都一起面對,攜手度過。自始自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扶相持。

除了他們可歌可泣的愛情之外,楊絳和錢鍾書對知識的追求,從未因爲外界變遷而停止過。這種耐得住寂寞,對中國文學創作的獻身精神,讓晚輩讚歎不已。他們不僅原創作品,還翻譯了大量海外名著,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堂吉訶德》,填補了我國西班牙語文學翻譯的空白。因爲這部作品,她被西班牙國王親自授予“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並推舉爲中國翻譯家學會理事。她滿腹詩文,卻願意做錢鍾書身後的尾巴。

她,以身示教,培養了一個了不起的女兒:錢媛。一家三口都是清華大學的著名學者,這樣的緣分微妙且綿遠。人生相聚有之,分離亦有之。先送別了愛女,又告別了愛人。因爲一句“好好活”,88歲的老人,在愛的記憶中,從容、淡泊、堅忍地繼續看書、寫字,過完一生後,去追尋屬於“我們仨”的家……

她曾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且以優雅過一生》是一本富於人生啓示的楊絳傳記,溫情追思楊絳百年人生的珍藏讀本,向楊絳先生致敬!而於我們世人而言,縱然楊絳已遠去,但她的深情與優雅依舊在歲月的輪迴中靜靜流淌,且生生不息。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6

這個月到現在一共讀了兩本書,都是當代作家的作品。一本是《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作者是72年出生的瀟水,本名張守春,是非常幽默好讀一本“歷史”書。這是一套中的第一本寫的是從盤古開天地到周朝推翻商湯之前的事。另一本就是《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作者是80年出生的桑妮,本名張廣慧。都是老張家人,這真的是非常巧合的一件妙事。

楊絳是錢鍾書的愛人,這位老人非常偉大。一生淡定從容,1911年出生,2016年去世,105歲,看了一個世紀的歲月榮華,經歷各種事實變遷,又給社會,給教育,給戲劇都做了巨大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這本書一看就是致敬的書,看完之後可以瞭解老人的經歷,通過事件看到楊絳大師超然物外的處事智慧。可是看後感覺寫的文字過於平時,偏於表面,不太深刻。

楊絳大師55歲經歷特殊時代,被下放勞改掃廁所被詆譭被剃陰陽頭,結果書中不過寥寥帶過,輕描淡寫,估計作者的本意是想要寫出大師在這些磨難面前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結果就是深刻少了,而文字太輕飄了。

還有楊絳大師86、87歲先失去女兒,後失去愛人。生離死別的創痛,也寫的輕飄飄的。

甚至於楊絳大師92歲寫我們三,去世前100多歲的人,仍舊筆耕不綴,讀書不止。都只是簡單陳述,甚至是引文描述,實在是差點意思。

整體上打70分,好在陳述的語言、思路都還挺順的,讀起來不費力氣。比我看北島的《時間的玫瑰》要省力氣。

  《且以優雅過一生楊絳傳》讀後感篇7

早在去年楊絳先生誕辰100週年之際,朋友圈就颳起了一股追憶楊絳先生、思考人生意義的雞湯分享,我將這些碎片拾起,粗糙拼湊出一個泰然自若、知足常樂、賢惠溫柔的女性形象。但是前幾天,我終於有幸通讀了桑妮爲楊絳先生寫的傳記,書皮是沉靜的淺粉色,一個身材瘦弱而表情恬淡的女子伏案沉思,案上是陪伴了她一生的紙筆。

全書以旁觀者的角度,以時間爲軸訴說了楊絳先生的一生,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對於文學的鐘愛、與鍾書的的相識相愛相依、在社會動亂之際作出的一次次深明大義的抉擇、對於小女兒的愛和培養,並在丈夫和女兒相繼離去後重新着手翻譯和寫作,將這傳奇一生凝成文字,供世人細細品讀。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得益於良好的家庭背景庇護,她得以從小耳濡目染吟詩習文,從而培養了她骨子裏的堅韌與溫柔。以她的才華,本可以馳騁於文壇及教育事業,但是她更樂意躲在鍾書背後,照顧他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後,她將悲痛藏於人後,重新讓自己的生活忙碌起來。她是什麼樣的人呢?溫情、才情、智慧、從容、傳統而現代,世故而不圓滑,等等。她身上的品質,對當今這個一味追求效率的浮躁的時代,無疑是一記痛擊。

因爲處在這麼個想要的太多卻擁有的太少、浮誇而貪圖享受、物質和精神世界都極度匱乏的年紀,我時常迷茫,我時常閒着就開始思考人生然後把自己思考進了死衚衕。通篇讀完楊絳,我並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心態變得從容淡泊,而依舊吵吵鬧鬧、上躥下跳。我也知道這樣的氣質和品性,不是讀兩句百年感悟深受其啓發然後就能養成,它們得益於閱歷和歲月沉澱,可是我獲得感悟:其實生命的每一個犄角旮旯都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我們每個人把控自己的人生,我們也想隨心所欲不勞而獲,但是隻有自我設限才能自我超越,只有高度自律才能精神自由。我們重新審閱每一位大師的一生,絕不風平浪靜也絕不波濤洶涌,他們無非只是在其中尋找到了平衡點,在所有的斷舍離中獲得鍛鍊和修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楊絳先生百年之際,站在人生邊上,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拷問,她說"據說,一個人在急難中,或困頓苦惱的時候,上帝會去敲他的門——敲他的心扉。他如果開門接納,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這個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沒經鍛鍊,信心是不會堅定的。"她還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該走了"。她的話質樸卻有力,她重重敲擊着每一顆心靈,每一個平凡的小人物都能從她的思索中獲得思考。其實我們都一樣彷徨,一樣曾止步不前,但是跳脫這些共性,我們每個人獨特的經歷塑造出的自己又是那麼的不一樣。生而不同,這便是我們最大的福祉。

我不想像所謂心靈雞湯一樣去渲染楊絳先生的心態多麼代表當代女性的最高智慧,也不想談論她對於婚姻和愛情的經營能夠爲當代女性帶來什麼感悟和借鑑。這些都是她的,不是我的。我就從她的文字中審閱自己,我就從自己的生活中學得美德,時間跑我也跑,期望以後我也能站在人生邊上,保全初心,不忘優雅,過好每一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