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86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三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三國》讀後感

《品三國》讀後感1

讀完了義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讓我對三國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從這本書裏學到了很多知識,但也有意見和分歧。

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具有漢室皇家血統,書中這樣評到:劉備是胸懷大志之人。這本書對劉備的評價,讓我更深入的瞭解到劉備的一生。我很贊同作者對劉備的評價,我也認爲,未成蜀主之前的劉備,渾身上下透露着高貴的皇室氣息,虛心謹慎,重情重義,求賢若渴的劉備,在兩個兄弟張飛、關羽和大賢諸葛亮的幫助下,終於打出了自己的江山,做了蜀國皇帝,有因一時衝動,想給兩位兄弟報仇,而落了個病死白帝城的悲慘結局。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正如書中所說,諸葛亮乃一位奇才,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鞠躬盡瘁,胸有成竹讚美他的成語多的不勝枚舉。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要陷害他,可諸葛亮巧妙應對,使周瑜咬牙切齒,憤然而去。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城門前吐血氣絕,諸葛亮作爲劉備的軍師,也就是丞相,爲劉備出謀劃策,初出茅廬時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扭轉了張飛、關羽對諸葛亮的.看法。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後出師表》中寫到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可當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時,不夠外面百鳥稠鳴還是春風盪漾,他只關心軍事,由於過度的操勞而不幸過世,死時年僅五十四歲。英明一世的奇才諸葛亮臥龍先生就這樣的走了。

書中給予曹操的評價是個狡猾奸詐的小人,可我卻不這麼認爲。在我的腦海裏,曹操治國有方,教子有方,是個天生做皇帝的人才。他乃是一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多疑的性格塑造了這個“保守黨”的魏王。而多疑不是在這亂世中處事的方法嗎?三國人物中,我最欽佩曹操和孔明。

暢遊在書海中,遙想三國人物,李白的《詠赤壁》寫得好,只見滾滾長江東逝水,來到江邊,那火海滔天的景象彷彿有呈現在眼前。《品三國》這本細品三國的書,令我受益匪淺。

《品三國》讀後感2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祕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當然三國裏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雲,周瑜,魯肅,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奸雄的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爲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爲整個集體着想。曹操的前期爲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爲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爲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劉備爲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知人善用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團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作爲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爲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的。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麼用人。

《品三國》讀後感3

三國志》和《品三國》講述了真正的三國曆史。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土,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文臣武將,爲什麼最終是司馬家族一統九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朝代——晉,那是因爲能與之爭鋒的.英雄豪傑都已去世,不然就是還沒出世。

有一些人不會過早死去,那他們又爲何過早死去呢,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他們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董卓因爲殘暴而導致羣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萬人敵呂布殺死;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亂世就只好當奸雄了,其實曹操最初也想當能臣,但是報國無門,只好當奸雄了,雖然自己在世時能駕馭自己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嘔心瀝血打下來的江山就落入司馬家族手中;劉備在百姓眼裏是仁義的化身,其實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真的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他不僅奸詐還十分狠心,把自己的義子劉封毫不留情地殺死,俗話說人無完人,一代梟雄劉備也有缺點,就是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吳國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那是因爲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樑一樣,從此一蹶不振。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爲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爲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於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纔不敢那麼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的統治:晉朝。

《三國志》和《易中天品三國》這兩本書讓我瞭解了真正的三國曆史!

《品三國》讀後感4

空閒之餘,久聞易中天之《品三國》一書。閱之,作者用現代的眼光解讀三國的歷史,且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產生了興趣。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三國裏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

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爲什麼人力資源是那麼的重要,如果一個企業不會用人的話,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企業,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爲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爲企業着想,曹操的前期爲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爲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爲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爲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

一個企業是一樣的,靠什麼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爲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無論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麼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麼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的信譽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爲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爲直接影響了企業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靠什麼傳播,靠什麼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把這兩樣都給毀了,還談什麼企業文化,還談什麼發展,一切都是空的。

《品三國》讀後感5

經過一個暑假,最終把易中天寫的《品三國》上、下冊都看完了。以前經過《三國演義》只明白他們是哪國的,參加過什麼戰爭,但我看完了《品三國》之後,他們的任務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國中的“智多星”諸葛亮來說吧,他在我們心中就像智商高達165的愛因斯坦一樣,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諸葛亮用了“空城計”逃離了一場災難,可是易中天教師經過多方面的分析,認爲諸葛亮並沒有用空城計。因爲按照司馬懿的性格,會派幾個士兵闖進城池,並把城池上裝扮成老人的諸葛亮射下來。並且諸葛亮也是一個爲人謹慎的人,不會做出“空城計”這種冒險的計謀。易中天教師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學依據啊。

易中天教師的剖析不僅僅具有科學依據,還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師筆墨花費最多的曹操來說吧,他並非僅有雄霸的臉面,他還有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溫柔面。使我對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根本不是民間傳說奸詐的曹操,這纔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記住易中天教師所說的那句話:“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使我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以前一向認爲關羽是一位勇氣過人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爲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吳國的樊城。雖然用水淹了七支軍隊,可是由於輕敵,被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最終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齊被孫權所殺。易中天教師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一是輕敵,二是驕傲,三是對手下太嚴,四是疏忽大意。

三國曆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鏡子,而易中天教師的《品三國》使我們解開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國人物。裏面的衆多歷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在今後不會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錯,還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書。

雖然暑假即將過去,但我看了那麼好的一本書,也無悔了!

《品三國》讀後感6

前兩天看報紙,稱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火得不得了,大有超過先前的韓寒、劉心武輩的作品熱度。韓寒不去說他,因爲其所謂的作品,屬於“超女”一類文化;而劉心武的“紅學”研究,大抵是玄學一派的變種,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紅學”研究走得更遠,因爲他“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中沒有寫過的,他已“超越”了《紅樓夢》,所以炒作得十分熱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紅樓夢》原著反不及劉心武的“品紅學”叫得熱火了,這就叫人看不懂。

現在,易中天的《品三國》,由於先是電視臺講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書、其人已經被炒作得十分熱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讓人覺得易中天這三個字分外火熱,像伏天的太陽,讓人吃不消了。據《新聞晨報》報道:易氏的《品三國》已“未賣先火”,45萬冊被徵訂一空,易中天肯定將淨賺140多萬元。而出版社還稱:易氏這一品牌,將“幾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爲,易氏暢銷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卻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國,由於他以通俗的說書方法講故事,所以聽衆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這是他的`成功之處、精明之處,他能賺這麼多“銀子”,說明知識值錢了。但是,我看過易氏在報上刊登的“品三國”一書摘編,覺得他所講的東西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把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放在一起“品”了,這就把《三國演義》中的藝術描寫與《三國志》中的歷史真實一鍋煮了,而歷史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讀《三國演義》,處處從史實的角度去考據它,則《三國演義》魅力何在?再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本身並非爲了演繹史實,三國史、三國中的諸多歷史人物,只不過作爲他抒發理想的一個載體而已,他因爲在元末明初英雄並起年代未能獲重用,才決心寫《三國演義》來表現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這樣的品三國可以休矣!

《品三國》讀後感7

品三國——《三國演義》讀後感作文我靜下心來,左三圈,右三圈地攪了起來,遇到大疙瘩我就用筷子叉開;誰能預料今後的中國人民會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丁零零。流川楓在一年十班的教室裏坐着呢?“當無邊的歲月坍塌到我們有限的生命之上時,正需要挺立起千百萬個保爾。小朋友你們認爲小龍對嗎。

在長長的暑假裏我專心致志地閱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書中的情節有時會讓我流淚有時會讓我拍手稱好總能讓人廢寢忘食。它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朝敗各地黃巾軍峯起。鎮壓黃巾軍的曹操經過多年征戰逐漸統一了北方。曹操又揮師南下準備乘機統一全國。赤壁一戰曹操被孫權劉備聯軍打得大敗。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從此形成。不久孫權殺了劉備的義弟關羽奪了荊州。劉備爲了報仇率大軍伐吳大敗而歸。劉備病死丞相諸葛亮輔佐劉備治理國家。諸葛亮征服了南方蠻族又採用聯吳抗魏的方針先後六次出兵祁山伐魏沒能成功諸葛亮最後病死在軍中。不久司馬氏統一了全國。

《三國演義》裏面有許多經典人物他們的許多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比如說諸葛亮他輔助劉備爲蜀國的強大和統一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聯想到現在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和強大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國家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

讀了這本書後我還特別佩服趙雲因爲他智勇雙全一個人救阿斗殺了曹軍五十餘員大將自己卻一點事也沒有。我也十分佩服關羽因爲他在自己被吳國抓了以後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連死都毫不懼怕這份膽氣很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都是我心中真正的好男兒大英雄。

《三國演義》也描寫了許多戰爭的場面戰爭最終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戰爭遠離我們。每當我在電視裏看到戰爭的場面心裏就非常的難過。因爲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和平和諧的生活纔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就像最近爆發的以黎戰爭不僅會破兩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導致許多人無家可歸還會在戰爭中不斷地積累仇恨說不定還會引發第二次戰爭呢!真是太可怕了!

《品三國》讀後感8

這個暑假讀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被裏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雖是梟雄卻有宏偉的目標;劉備,雖是販商卻有安漢興劉的志向;孫權,雖是官二代卻仍發展孫吳集團;司馬一家,雖爲家臣卻有成就霸業的心願,併爲其發奮努力。

今天我就要對劉備這個人做一番粗略的評價。

劉備出生於旁落的皇族,是個皇族至親,以賣草鞋爲生。在黃巾起義的時候結識關羽、張飛這兩位虎將,並且桃園三結義,成爲了兄弟。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關羽溫酒斬華雄,卻沒有受到袁紹賞識;在長板橋退軍之際,張飛大喝三聲,嚇退80萬曹軍……對於他們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戶曉了,而劉備雖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義。他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不顧家事,飛騎去請鳳雛龐統;在蜀川之地,不到萬不得已不奪蜀川。這些都是仁義之師的象徵。

然而他卻犯了最低級的錯誤:沒有主觀見解。在隆中對中,當諸葛亮提出攻佔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國首都(這樣劉備的大將虎將都分開,兵力也分開,容易讓東吳乘虛而入),這個方案明顯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劉備卻沒有發現,或者說發現了也沒有指出來,是導致了當時最強戰力蜀國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將兼兄弟關羽和張飛死後,劉備更是魯莽而是去了謀略,竟然舉整國之力去硬攻東吳,最後因爲水土不服和天氣等原因使陸遜火燒連營,進而氣死了劉備。強盛的蜀國就此衰落,劉備畢生心血付之東流。如果當時他不是隻想着報仇,而是與東吳進一步結盟,東吳肯定會因爲招惹劉備得到原諒同意結盟,進而直搗黃龍,一統天下完成安漢興劉的心願。

綜上所述,我認爲劉備雖是仁義之君,卻在處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復仇,是一個充滿仁義道德卻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說過:一本《三國》治新東方。可以看出,《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用很大,多讀只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歷史上對劉備的見解很多很多,這只是我的判斷與見解。

《品三國》讀後感9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當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祕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瞭解。當然三國裏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雲,周瑜,魯肅,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奸雄的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爲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爲整個團體着想。曹操的前期爲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爲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我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提議爲自我所用,並且賞罰分明。劉備爲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知人善用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夠使集團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但我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合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作爲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爲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能夠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本事,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我該做的事情,做到了,並且做得很漂亮,乾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的。

經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樣用人。

《品三國》讀後感10

這是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裏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爲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着年齡的增長,也發現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寫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後就開始閱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老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該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是通過三國裏面人物的鬥爭,我們可以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在三國裏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爲鑑,爲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爲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爲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己,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品三國》讀後感11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我看過了兩遍,最近我又細細閱讀了易中天寫的《品三國》,有了更深的感觸。

《品三國》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介紹了發生在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身邊的一系列故事。看過這本書後,我腦海中三國時期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漸豐滿了起來。在衆多人物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書中的曹操與我以前在《三國演義》中瞭解到的曹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心狠手辣、爲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梟雄,是個純粹的反面人物。最典型的是曹操在逃亡途中,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朋友好心磨刀殺豬來招待他,曹操卻起了疑心,沒有弄清真相,就把呂伯奢一家老少全部殺光。在知道自己錯殺了朋友一家時,曹操竟然厚顏無恥地說: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這樣的例子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舉不勝舉,足以看出他是個真正的小人。

易中天老師則認爲曹操固然有小人的一面。如他因爲許攸得罪了自己,不顧許攸曾是他的恩人,毫不猶豫地殺了他;荀彧原是曹操的大功臣,卻因爲反對曹操的某些舉措,也被殺掉了。但曹操也有兒女情長、寬宏大量的一面。對一些惡毒攻擊他的人,背叛了他的朋友,也都屢屢放過。比如魏種,雖然倒戈跟隨了張邈,後來被抓住後,曹操仍留了他的`性命。還有陳宮,本是曹的好朋友,後來反叛跟隨了呂布,被曹操逮住後,死也不投降,曹操無奈之下只好殺掉。但在陳宮死後不久,曹操不但幫他嫁了女兒,還贍養了他的母親。

可以說,《三國演義》爲了樹立一個藝術形象,不惜筆墨,添加了許多情節,把曹操壞的一面充分表露出來了,呈現給讀者一個完全的反面人物。《品三國》則客觀、公正、全面地介紹了曹操,寫出了他的全部性格特點和他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我還通過上網瞭解到,曹操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現在還廣爲傳唱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由此看來,只憑一個方面就給人下定論是很片面的,每個人都會有美、善的一面,也會有醜、惡的一面。想要了解一個人,就應該全面地去解讀他,這大概就是我讀了《品三國》後的一點感想吧。

《品三國》讀後感12

每當拿起了《品三國》這一本書的時候。我就彷彿回到了那硝煙四起的年代了。三國爭鋒,三分天下。蜀漢占人和,北魏佔天時,東吳佔地利,誰也不肯讓誰。我在這本書更是佩服諸葛亮的機智,關羽的萬夫當之勇,劉備的仁義……

這本書告訴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驕傲。這在三國中不止出現了一次。官渡之戰,袁紹七十萬大軍,而曹操只有不足十萬人馬。但這場卻是曹操的不足十萬人馬勝利了。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卻讓東吳三萬人馬丟盔棄甲。還有劉備的復仇之戰,劉備不接受東吳的和好,最終還是一樣的結果,劉備八十萬大軍又被陸遜燒得片甲不留,最後連劉備也氣絕白帝城。這場戰鬥最可惜了,劉備有諸葛亮,還有三員虎將:趙雲、黃忠、馬超。可劉備太意氣用事了,還不聽諸葛亮的勸告,結果損兵折將還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歡讀《三國演義》,我喜歡讀《三國演義》中的人們鬥智鬥勇。《三國演義》還告訴了我們處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動。諸葛亮向魏軍挑戰,可是魏軍閉門不應。結果諸葛亮因爲過度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而魏軍保住了城池,最後收復了天下。雖然最後讓司馬家族當了皇帝,可是這也是歷史必然。

一個不太近如人意的'結局,幾分悲傷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劉備沒有贏,治國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氣概孫權也沒有贏。誰也沒有贏,如果說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該是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吧。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吧,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吧。多少人在讚歎赤壁之戰的壯闊,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這八十萬魏軍呢?恐怕沒有多少吧,戰爭的代價就是生命。

我認爲大家都因去讀《品三國》,去聽聽易中天先生的別樣三國。如果一個人可以讀透《品三國》他辦事一定會成熟得多,周詳的多。讓我們回到當年,回到那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

《品三國》讀後感13

這是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裏以往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傑。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爲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着年齡的增長,也發現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後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述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後就開始閱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教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當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經過三國裏面人物的鬥爭,我們能夠發現,分析戰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鬥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在三國裏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爲鑑,爲自我在前進的道

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爲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傑,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爲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鍊磨練自我,一步步實現自我的目標!

《品三國》讀後感14

三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國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易中天跳了出來。他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現代視角,爲我們解析了什麼纔是歷史上的三國。雖然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國》卻廣受人們的歡迎。 《品三國》中爲我們解析許多歷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梟雄的劉備,還有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和袁紹……並且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將劉備,曹操,孫權比喻爲老闆,將諸葛亮,郭嘉,魯肅比喻爲職業經理人,如此恰當而又現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絕。同時易中天在《品三國》中還向人們揭示了真正的三國,因爲人們瞭解三國往往是通過《三國演義》而來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有它的虛幻和不真實的一面。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都是假的,而諸葛亮也沒有小說中那樣足智多謀,他其實並不善於打仗,而是善於治軍和外交。《品三國》不光糾正了許多歷史錯誤,還揭開了許多歷史疑案,比如劉禪樂不思蜀的原因並不是他傻,這是他裝出來的,只是爲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殺楊修是因爲曹操忌恨楊修喜歡擺弄自己的小聰明…。。

《品三國》還歸納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纔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抓大放小,不拘小節。這些政策時隔20xx多年仍被許多專業人士所採用,《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的歷史價值。

《品三國》還讓我明白了人性的複雜與多樣性:曹操的奸詐狡猾,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剛愎自用,趙雲的英勇善戰……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聽取他人意見才能取得成功,否則結局只能與關羽袁紹一樣。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瞭解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讓我學會了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使自己成爲真正有用的人。

《品三國》讀後感15

在上學期末,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經典名著。讀完後,我仍然意猶未盡。於是,寒假裏我又從網上購買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一書。當我終於把這本書盼到手的時候,便捧着它如飢似渴地品讀起來。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三國時期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本書不僅向我們揭開了一個個歷史的神祕面紗,解釋了一個個歷史懸疑。更爲我們分析了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並對他們的`爲人處世非常客觀地從多角度進行了詳盡的解析。使我對三國人物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中,在我心中對於曹操這個人物看法的改變更是天翻地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述爲一個奸詐、多疑、自負的人。而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我才明白原來曹操其實也有他可愛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爲一個謀略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備、唯纔是舉,他的愛才惜才的品質,在20xx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也正是他的善於用人,善於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

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向我們講述了劉備白手起家的執着;孫權繼承父業的堅強;周瑜的足智多謀,諸葛亮處事的冷靜和做事的任勞任怨,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從書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其他的謀略超羣的人物,如郭嘉、龐統、魯肅……他們都爲自己的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通過讀《品三國》這本書,我不僅瞭解了三國這段精彩的歷史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還從古人身上學習到了衆多的精神品質和智慧。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並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