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三字經》讀後感實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後感實用(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國學《三字經》中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適宜什麼是不適宜。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異常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經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2

在這個寒假裏我背完了《三字經》這本中華國學經典。它的每個句子都有三個字組成,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誦。

《三字經》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還有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傑出人物。至今這些語句中所蘊含的故事還在我的腦海中浮現。“炎宋興,受周禪”,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爲這句話中所講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爲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便決定把將軍們的兵權收回來。於是他就大擺宴席,把所有的將軍都請進宮中,正當大家喝的盡興時,趙匡胤發話了:“我總擔心你們的部下有一天會把黃袍披到你們的身上。不如你們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做個閒官,買房置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這豈不是更好嗎?”第二天,將軍們都紛紛遞來了辭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們祖先留給後人的文化瑰寶。我們要認真閱讀,反覆吟誦,才能達到增長知識,明事理的目的。我今後還要多朗讀它,《三字經》會讓我終生受益。

《三字經》讀後感3

《古人讀書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人人可以讀書,但讀書要得法,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了十部書,總字數爲455865個字,自己規定每天讀300個字。讀完後,又規定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他總共用了十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計字,同樣能學到知識。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呂老師嚴格要求我們背課文、三字經、古詩文以及成語接龍等,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讓我們能出口成章。古人說的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這學期,爸爸給我做了一個新的作息時間表:早上,洗漱完畢後,我大聲朗讀課文、三字經等;晚上,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後,我要複習今天所做的練習、預習明天所講的內容。背誦三字經和古詩詞時,對於不懂的字詞句子,通過查找資料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學習中,我還要進一步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字經》讀後感4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8課—— 《三字經》(節選)。當我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還沒有開始上學,媽媽買回來一個大西瓜。切開它時,裏面紅壤黑籽,水靈靈的,顏色鮮豔,看着就食慾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沒等爸爸媽媽,也沒給他們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着吃。當我吃得所剩無幾時,有人從背後輕輕拍了我一下,嚇了我一跳,我一轉頭,原來是爸爸下班回來了。爸爸指着西瓜對我說:“兒子,你就這樣一個人吃了?怎麼不想想媽媽和我呢?媽媽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還在爲咱們做飯,你不心疼嗎?你這樣做對嗎?” 我聽了之後,面紅耳赤,愧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後來,爸爸又給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從小特別懂事,尊老愛幼,利益面前先人後己,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從那時起,爸爸決定讓我背《三字經》,而且給我講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憶起來,9歲的我竟然還沒有四歲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應該啊!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我永遠記住這些名言佳句,讓它們隨時隨地鞭策我,讓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發生。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之所以家喻戶曉的原因,是由於它內容豐富,知識性強。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朗朗上口的韻律,飽含哲理的內容,讓我在美的薰陶中得到品德教育。“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頭懸樑,錐刺骨。”這是《三字經》中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後纔會成爲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只有不斷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爲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爲有用的人。今後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後感6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人人都讀書,如果方法不對,就會讀不懂,越讀越糊塗。要有方式方法的讀書,才能理解快書中的意思,從中有所收穫。歐陽修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每天定量計字,積少成多,學到了大量的知識。

在我的學習中,就有一些好的方法,讓我事半功倍。比如呂老師教我們在寫作文之前,先做思維導圖,捋清思路再寫作文就很容易了。首先要確定寫作的主題,之後要圍繞這個主題分成幾個部分,再對這幾個部分詳細的描寫。對一個部分詳細描寫時,還要做幾級細分,用什麼樣的.詞語,用什麼樣的修辭方法,更能把這部分寫的生動形象。就這樣,從寫作主題分支到詞語,一級一級,構成了一個框架,注入血液,填上皮膚,一篇生動形象的作文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種學習方法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我能更快更好的寫出文章,提高了我的習作水平。作者:吳朋霖

《三字經》讀後感7

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爲王應麟。 《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品德瞧念,即教授學問與封建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進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回納綜合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讚譽。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後來居上。這裏的“居上”殆源於數字順序,未必即是憑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存心陳設。但現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光 之久瞧而言,《三字經》 正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克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苟不教,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心裁。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作甚。

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賣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字經》讀後感8

《三字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諸子百家,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歷史、社會、人生的小百科全書。這不,我最近讀了這本叫《三字經》的書。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種類如:名人類(孟母)、人生類季節類等等多種類型。

一篇三字經都有翻譯文,原文,故事等。在這中,我也學會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對,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這四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新的都一樣,到後來習慣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習慣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這六句話說得就是無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個故事,叫《孟母三遷》這句話說明了我們讀書要認真,要有優良的環境,如與旁邊的小朋友玩來玩去的`話,那麼學習肯定不好。這讓我想起諸葛亮說過的“非淡泊以無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

三字經真讓人受益匪淺。

《三字經》讀後感9

自宋朝開始,《三字經》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大約一千一百多個字,已算得上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極易成誦。其內容,包括我國的傳統教育,農業、地理、天文以及道德,還有一些民間傳說等受到歷代世人們所傳承。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講的是西漢人路溫舒用蒲草編成席子用來抄書;公孫弘自己製作竹簡用來抄書。他們的生活都很貧苦,沒有錢來買書,但是自己卻能做到勤奮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樑,錐刺股。彼不練,自勤奮。”講的是漢代時期的孫敬爲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把頭髮吊在了房樑上;戰國時的.蘇秦讀書犯困的時候,就會用錐子來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學習時,懶惰便是最大的敵人,好學之心,便可使你在學習之路上所向無敵。

你望天上繁星點點,一顆星星有它不同的意義,獨一無二,可能它們的形狀會相同,可每顆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正如《三字經》一般,每一句,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代表了不同的道理,彰顯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學好《三字經》,不僅能在學習上給予自己莫大的幫助,更是對古人們智慧結晶的尊重。

《三字經》讀後感10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11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養成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后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徵。“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段話:我以爲“別人尊重我,是因爲我還不錯”,後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爲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對誰都尊重,因爲尊重別人是一種教養和能力。無論生活、工作、學習中無一不體現一個人的教養,如工作中尊重同事、患者,禮貌待人,晨交班對患者的一聲問候,翻身時及時爲患者蓋一下被角,夜間巡視輕柔的開門,操作失敗的一聲歉意等等,既是對患者的一種尊重,又體現着我們的素質和教養。

心中有愛才有度,愛人先愛己,責任先問心,心中有愛,人生何處不花開?內心有陽光,有愛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畏懼黑暗。

路,不在他人的行動裏,而在自我修爲裏。

《三字經》讀後感12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爲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13

最喜歡讀《三字經》了!裏面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它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當我讀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我想:一塊剛剛掘出的玉,要經過工匠的精雕細琢,才能成爲一件精美的玉器。我們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讀書,持之以恆,才能成功。

當我讀到了“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時,這句話也讓我深思:努力讀書才能獲得成果,如果不讀書的話是獲得不了知識的。

本來我對歷史上的`朝代是一無所知的,我看了“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三字經》雖然只有一千多字,但讀了它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14

在誦讀《三字經》的過程中,我漸漸明白了許多的故事和道理。從“孟母三遷”到“黃香溫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孟母,擇鄰處”,讓我更加了解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也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還記得,一年級下期半期考試前,我在廁所裏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裂開了一條口,鮮血直流,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哭!老師知道後,急忙給我媽媽打電話。過一會兒,媽媽急匆匆趕來把我送到了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傷口要縫針。媽媽身體直打抖,擔心縫針會留下傷疤,不得已還是答應了。在縫針的時候,媽媽閉着眼睛不敢看。我知道,媽媽心裏很難受,媽媽非常愛我!“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裏找”,媽媽對我的愛還有很多……

“香九齡,能溫席”,讓我懂得了要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還記得,媽媽的腰一直疼,我勸她早點看醫生,媽媽一有空,我就給她捶捶背、揉揉肩。媽媽下班累了,我幫媽媽拿拖鞋。媽媽口渴了,我給媽媽遞飲料。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逗媽媽樂呵呵……

“孟母三遷”讓我感動,“黃香溫席”讓我行動。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愛我的媽媽!

《三字經》讀後感15

寒假,我有幸讀了老師推薦的《三字經》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長大了,上學了,可她常常逃課,母親知道了,沒罵她,把她的布剪斷了。孟子問母親爲什麼,母親告訴他:"學習像織布,不是一天織成的。"小孟子從此努力學習刻苦,專心致志。我覺得,孟母很會教育孟子,同時也教育到了我,讓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還有一個故事令我佩服

趙中令,讀魯論。

彼既壯,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

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期,有兩個勤奮學習的`孩子,叫溫舒和公孫弘,都是放羊,牛,雞,豬的。沒書,溫舒就用蘆葦抄書,公孫弘用竹子削成簡抄書。後來當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麼叫環境不好,但他不影響你,但成績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難當藉口。

老師給我推薦的《三字經》真是無價之寶,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