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2.2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精選11篇)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1

《火星救援》11月25日在中國上映,週末趕緊去過了把癮,感覺很震撼!不管是火星上唯美的風光照片還是主人公馬克的求生意志和生存技能,感嘆科技的力量如此強大。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講述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的登陸,而宇航員馬克-沃特尼(Mark Watney)就是這個第一個登上火星的幸運兒,然而不幸的是,他也很可能將成爲第一個死在這裏的地球人。一場巨型沙塵暴突然來襲,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而惡劣的天氣也讓他們無法搜救他。隊友們撤了,留下了埋在沙堆裏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大家都以爲他掛了,可是沙塵暴過後,沃特尼卻發現自己還活着。就在觀衆鬆了口氣的時候,難題就擺在他眼前,因爲緊接着,如何才能活下去?這可是在兩億兩千五百萬公里以外的太空,是在火星上。

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馬克面臨着飛船損毀、補己不足、惡劣環境等重重困難,他並非無助緊張、頹廢等死,而是主人公馬克在身處絕境時仍能保持理智和冷靜的科學和堅強。他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放棄,先從解決溫飽問題入手,搭起大棚種植土豆,精密計算圖紙和路線,每天記錄航天日記,並找尋向地球發出“他還活着”求救信號的方法。

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達蒙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也許正是這樣的一份不放棄和努力才使得達蒙“幸遇解救,絕處逢生”,回到了他摯愛的地球。影片在對馬克彰顯其全能和理性的同時,也沒有將其刻意神化,並充分表現出他與普通地球人一樣的喜怒哀樂。

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的努力最後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要你盡力的去嘗試了,也許嘗試的盡頭就會有好運來臨。我們的現實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2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用來概括這部影片最好的一句,就是這句。

開頭時主人公和他的隊友一同在火星採集泥土樣本,忽然一場毫無防備的風暴來臨了,弄得隊員們不知所措,只好立即回到飛船,中止這次任務,而在上飛船時卻發現主人公不見了,那時狂風怒吼,沙魔飛舞,在這危險而又惡劣的環境下少校(控制隊員們行動的指揮官)冒然決定出發去救主人公,就像我們的老師那樣辜負有責任心。可回來時卻毫無收穫,都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而卻沒有想到的是,主人公在火星的某個角落存活了下去,當他醒來時,處理了自己傷口後,那時在地球已經宣佈了他的死亡。我的心也一直提着,心想:在火星能活多久呢?他能活下來嗎?隊員們會發現他還活着嗎?他們會去救他嗎?

而我也繼續帶着疑問往下看了,我看到後面就越激動,而到最後隊員們發現了他,並按照動力學家說的話去解救,而他還在火星上種了土豆,又生活了好幾天,而且還跟總部發送信息取得聯繫,這是多麼令人讚歎的啊!我對這個主人公佩服地五體投地。最後主人公被隊友接了回去,在美國歡呼雀躍打成一片。

我在這部影片領悟了一個道理,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人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千萬不要向困難低頭,要勇往直前,打出一片天。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火星救援》中的人物,例如家人、老師就是像裏面的少校一樣,負有責任感,一點一滴把我們教導好,還有山區的留守兒童他們就像裏面的主人公,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向困難低頭,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人可以自己解決困難,不用別人幫助,自己努力,獨立完成。

讓我們用勇氣來打敗困難,讓困難化爲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的未來越好越美。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3

前不久,影院有部《火星救援》的影片,據說口碑不錯。一直沒有機會去看這部電影,這2天在京東閱讀上下載《火星救援》的電子書看看,彌補一下小小的遺憾,通常也是書比影片精彩些。

這是部典型的美國式孤單英雄的小說,講的是一個地球的植物學家在執行火星任務的時候,發生意外受傷了,隊友們認爲他已經死了,無奈之下返航了,沒有想到他卻頑強的活了下來,卻被困在了火星上,於是主人公腦洞大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職業知識,開始在火星上一個人存活下來,並有機會和總部聯繫上,最後被成功獲救的典型孤膽英雄的美式人物。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爲主人公的一次次的化險爲夷所深深吸引,也只有美國的那種思維方式才能想出這樣有趣的話題,順便還能普及一下火星乃至整個宇宙的知識。主人公的強悍的動手和適應能力也被認爲只有在美式的生活環境下給予創造出來,故事創意雖然簡單,但是情節和過程確認打動人心的,的確讓人印象深刻。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4

爸爸送了我一本安迪·威爾所著的《火星救援》,它活潑的語言、精彩的情節,一下就吸引了我。

小說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是一位植物學家、機械學家,他被NASA選中,與其他五人一起探索火星。但他們遭遇了風暴,馬克不幸被通訊電線颳倒,誤以爲他已經死亡的隊員們返回了地球。萬幸的是,馬克還活着,但他就這樣被隊員遺棄在了這顆荒無人煙的紅色星球上。

沒有外援,缺少水和食物,還要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在火星上生存下來,真比登天還難。但馬克沒有放棄,也沒有埋怨隊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生存自救戰中。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優秀的應變能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缺少食物,就因地制宜,把棲息倉改成“土豆種植大棚”;水不夠,就利用學過的知識,把氫和氧結合生成水……

後來,他通過火星探測器與NASA溝通,順利到達計劃的發射點,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隊友的接應下,終於登上了返回地球的飛船。

小說並不長,但寫得扣人心絃。一個十分細小的失誤,就會讓他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葬身火星,但他挺住了。他硬是憑藉超羣的計算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讓我佩服的是,他始終沒有坐以待斃或自暴自棄,而是每天思索着、行動着,讓自己活得更好。他樂觀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依我看,《火星救援》就是太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呀!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時時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只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幹勁,再充分利用自身的聰明才智,使用正確的方法,就一定會像馬克一樣,在與困難與挫折的戰鬥中,獲得最終的勝利!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5

在地球上,要是獨自一人流落在荒無人煙之地,該如何生存下去?我想,英國作家笛福用他的《魯濱遜漂流記》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地球畢竟是人類世世代代生存之地,就算真的有人陷入如此境地,想必他也無需爲生活環境操太多的心。可是試想,若獨自一人在意外下被丟在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離地球數千萬公里以外的火星,沒有濃度適宜的氧氣,只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的大氣的火星,該如何存活?而《火星救援》卻以科學幽默的語言,用宇航員任務日誌的形式向我們將這一求生過程完美呈現。

有人在對《火星救援》的評價中如是說道:“《火星救援》是火星版的《魯濱遜漂流記》”,我認爲這個比喻並不確切。相比漂泊至孤島的魯濱遜,落難火星的宇航員馬克想要在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火星上在食物補給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居住近兩年的時間,聽上去簡直異想天開,無異於癡人說夢。馬克比魯濱遜具有更強橫的心理素質,更爲過硬的專業知識,更爲超凡的過人膽識。

讀完《火星救援》我也常常無意識地在想,若是我不幸遇到了馬克那般的遭遇,我是否能活下來?毋庸置疑,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其一,我的心理素質不足以支持我在那種情況下還能冷靜的分析思考。在太空中,沒人能聽得見你的尖叫,在通訊設備損毀的情況下,也沒人能瞭解你的恐懼與絕望,如此說來,我必會在無盡的孤獨中默然倒斃,根本無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還能自言自語,寫些玩笑話來尋自己和別人的開心。其二,我的知識儲備不足以使我完成對通訊設備的恢復和解決熱量來源等諸多問題,我不是植物學家,更沒法做機械工程師。這樣看來,我還有可能眼睜睜地看着機器一個個壞掉,然後窒息而死。其三,就算有了食物,我沒有計劃性的頭腦很可能無法精確分配每天的食物用量,導致食物仍出現短缺。我也有可能就這樣活活餓死。凡此種種,數不勝數,光是這三個缺點就足以致命。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火星救援,看似科幻小說,卻勝似科幻小說。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閃爍着一種人性的光輝,也正是這種出於人道與人性的執着才讓全世界的人民都爲了一個素不相識的落難宇航員虔誠地祈禱,傾盡全力幫助他。甚至國際上還有國家爲此放棄了潛心醞釀多年的航天計劃,只爲將航天器送上火星,爲馬克的生存機率提高哪怕是一個百分點。也正是這種信仰之力,馬克得以一次次從死神的鐮刀下死裏逃生化險爲夷。

《火星救援》不僅令我看到了知識的力量、科學的力量,更讓我領悟到了團結的力量,人心的力量;我也明白了科學關乎人道,而無關乎國籍,這是科學無上的境界。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6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科幻小說——《火星救援》。

看到這個書名,你是不是立刻想起了幾年前的一部同名電影?沒錯,這部豆瓣評分9。0的電影就是按照原著小說改編的。看過電影的觀衆都知道其中笑料百出,那麼,這本由一名技術宅、理工男安迪·威爾寫的小說是不是同樣樂觀幽默,扣人心絃?還是像《三體》那樣用詞嚴謹、思維縝密呢?實話告訴你,電影中90%的笑料都源自原著!

接下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故事講得精彩,技術上高度準確的《火星救援》吧!

書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馬克·沃特尼與他同伴們在火星執行任務時,突遇沙暴,風力超出了飛行器承受極限,所以他們被迫放棄任務返回地球。但是在沙暴中馬克被吹走了,馬克的生態檢測儀也吹毀了。夥伴們竭盡全力也沒有沒有找到他,只好先返回了。慶幸的是,被血液堵住宇航服裂縫的馬克並沒有死,他醒來了,並利用自己的平生所學,改造了的漫遊車,修好了一輛早已棄用的探測器——探路者號,他還在火星上建造了一個小農場,自給自足,最終他與地球取得聯繫並順利迴歸。

看了這本書我被馬克強大的知識儲備深深震撼!魯濱遜厲害了吧?但他只是漂流到了荒島,而馬克是漂流到了火星!所以兩位英雄的看家本領自然不能同日而語。因爲知識儲備專業,馬克能修好機器,獲取信號;因爲知識儲備豐富,馬克能種出土豆,獲得食物;因爲知識儲備全面,馬克能實現自救,迴歸地球……

是啊,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

其實,現在的中華大地也在進行着一場大救援——武漢救援!而這次大救援中,有一個人是大家心中神。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7

上一次,我們說到了馬克·沃特尼在被一根來自棲息艙上的通信天線給帶倒,成功的飛了出去。

但是,在幾個小時過後,沃特尼居然緩緩醒了過來。這時,我就不得不把這個奇蹟的緣由給解釋一下。

沃特尼穿的EVA(太空或火星地表作業)太空服一般有兩個空氣罐,一個是氮氣罐,一個是氧氣罐。在地球的正常大氣中七成是氮氣,剩下的纔是氧氣。在沃特尼的太空服被刺穿之後,太空服立刻檢測到了破損,開始用氮氣進行補壓。這時,從沃特尼體內涌出的血在遇到火星十分稀薄的大氣之後水分立即蒸發,形成了黏糊糊的一灘不知是什麼東西的東西,這種東西封住了太空服上的破損,成功的將泄露程度降低至可接受。但是,擺在太空服面前的還有一件麻煩事——沃特尼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想讓一個人在太空服里長時間的活下去,關鍵不在於他能吸收多少氧氣,而在於太空服能將多少二氧化碳排出,以防二氧化碳中毒。在這一件事上,太空服無法攜帶棲息艙中巨型的氧合機,但是可以攜帶比較輕便的二氧化碳過濾器。但是,這個東西只有一個缺點——反應過程不可逆。也就是說這個東西是一次性的。於是,在這個過濾器報廢之後,太空服就只能通過“放血”(即通過泄露排放二氧化碳)來維持。這個時候,可憐的氮氣罐早就已經空了,太空服別無選擇,只能通過氧氣罐來補壓。大部分人應該只知道人只有通過氧氣才能生存,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濃度過高的氧氣對人體也是有害的。濃度過高的氧氣會灼燒人的眼睛、肺和鼻黏膜。在沃特尼昏迷的這期間,各種警報此起彼伏,但最終還是氧濃度過高的警報吵醒了他。想一想,假如一個太空服上還帶着洞的人氧中毒而死,那可真是太諷刺了。

但是,要想回到棲息艙,沃特尼必須把這個天線給拔出來。最終,他還是拔出來了,但是壓力驟降讓他苦不堪言。幸好,太空服上有一個自帶的補丁包,是用地球上最好的膠水——超級樹膠做成的,粘力無比大,等上一會會更大。最終,沃特尼靠這種東西把太空服補上了,而他也成功的沒有死掉,安全的回到了棲息艙內。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8

爸爸出差回來,送了我一本安迪·威爾所著的《火星救援》。它活潑的語言、精彩的情節,一下就吸引了我。

小說的主人公馬克·沃特尼是一位植物學家、機械學家。他被NASA選中,與其他五人一起探索火星。但在第六天裏,他們遭遇了風暴,馬克不幸被通訊電線颳倒。隊員們誤以爲他已經死亡,被迫返回了地球。萬幸的是,馬克沒有犧牲,但他就這樣被隊員遺棄在了這顆荒蕪人煙的紅色星球上。

沒有外援,缺少水和食物,還要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在火星上生存下來,真的比登天還難。但馬克沒有放棄,也沒有埋怨隊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生存自救戰中。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優秀的應變能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缺少食物,就因地制宜,把棲息倉改成了“土豆種植大棚”。水不夠,就利用學過的知識,把氫和氧結合生成水……

後來,他通過火星探測器與NASA交談,到達了計劃的發射點。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隊友的接應下,登上了返回地球的飛船。

小說並不長,但處處寫得扣人心絃。一個十分細小的失誤,就會讓他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葬身火星。但他挺住了。他硬是用超羣的計算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更爲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坐以待斃,或者服藥自殺,而是每天思索着,行動着,讓自己活得更好。他樂觀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依我看,《火星救援》就是太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呀!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時時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幹勁,再充分利用自身的聰明才智,使用正確的方法,也一定會像馬克一樣,在無數次與命運的戰鬥中,獲得無數次的勝利!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9

還有一件麻煩事沒有想到:NASA爲了保證棲息艙內的物品都是不可燃或者阻燃的,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就連隊員們衣服的線頭都是阻燃的,其他東西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在馬丁內茲的私人物品中,沃特尼找到了一個木製小十字架(按原文的話說,要是叫NASA知道了肯定得罵死他),這可救了沃特尼的命。沃特尼要點燃這跟木條,只需要在上面漏點純氧,再用電線製造電火花就行了(氧氣的助燃性質萬歲!)

沃特尼先將一滴聯氨滴到他用銥做的碗內,聯氨發出“呲呲”的響聲然後分解成一股白煙消失了。接着,氫氣向上飄,飄到了沃特尼預先準備好的一個用塑料袋包成的空腔內。接着,再把這些氫氣引導剛剛點燃的木條上,就可以形成一個十分可靠的造水機器了(不過有氫氣的爆燃性質,想想都叫人害怕)。沃特尼躺在牀上等着,內心禱告不會出什麼岔頭。因爲點火,火警警報一直響個不停,高溫警報也是一直在響。因爲產物是水,並且這些水還會散失在空氣中,所以高溼度警報也響起來了。但不一段時間過後,警報又響了,這一回是儲水罐滿了,這纔是沃特尼這幾天以來最想聽到的警報。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10

上一次我們說到,沃特尼想出來一個絕妙的辦法來解決自己食物不足的問題——種土豆。儘管微生物、養料以及土壤問題都解決了,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水。

火星可是有名的乾燥,除了兩極有些冰以外。沃特尼的營地內有供每人實用31天的水,並且還有備用。但是,即使這些水加起來也不足沃特尼種田用,更別說喝了(棲息艙內有水循環裝置,可以將尿液淨化爲水,還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但在一天之後,沃特尼終於想出來了一個極其危險的方法來製取水,這就是造水最簡單的配方:氫氣+氧氣—點燃—>水。沃特尼的營地內有氧合機,可以將二氧化碳分解成氧氣。但是氫氣的問題就麻煩了,沃特尼本想打氫電池的注意,但是就是這些氫氣加起來也不夠用,並且棲息艙還要靠這個供能。最終,沃特尼想到了一個危險的物品——在MDV(可以說是MAV的反面,隊員們乘坐它登上火星)降落的時候,他們的駕駛員馬丁內茲近乎完美的降落爲他們省下了幾百升的聯氨(N2H4),這些可以分解出來氫氣,但是火箭就是靠這個獲得巨大的推力上太空的,所以這是一個危險的東西。沃特尼要做的就是先將MAV底座中的燃料站重新工作,從火星大氣中收集二氧化碳,再將這些二氧化碳在氧合機中分解成氧氣;將MDV中的聯氨拿進來放在一個吊瓶裏,向下滴聯氨,滴到一個銥碗裏(銥可以做催化劑,但是很貴),讓聯氨分解成氮氣和氫氣,再將氫氣引到一個小區域內燒掉,變成水。這可真是一個像腦子被dream斧子劈過一樣的腦洞。廢話不多說,沃特尼立馬就開做了。聯氨不僅僅能爆炸,而且有劇毒,可以將整個棲息艙炸飛,並在棲息艙所在位置炸出一個“馬克·沃特尼”紀念坑。沃特尼先穿上EVA太空服的內底,帶上一副醫用氧氣罩(防止中毒),就開始着手這一項工作了。

至於馬克·沃特尼死沒死,受傷沒受傷,我們下一次再說。

四年級讀《火星救援》有感 篇11

花了接近一週的碎片時間(好吧,我承認,不完全是碎片時間,還有很多晚飯後嗑瓜子的時間)在電影上映前看完《火星救援》,雖然小說詳盡的描述讓我對劇情倒背如流,但仍然絲毫抵擋不住我對電影的期待!

小說以馬克.沃特尼(男豬腳)的“火星日記”開頭,第一章可以說有點無聊,因爲馬克在日記裏羅嗦了諸如MAV/MDV如何工作,以及Ares計劃,這個擴展人類地平線的計劃是如何實施的,馬克所在的團隊(一組6人團隊)執行的是Ares3計劃。因爲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他們臨時終止計劃立即撤離,隊友以爲馬克慘遭意外且已無生命體象徵,纔不得不撇下他撤離,但幸運的他居然倖存下來,死裏逃生,不僅在寸草不生的火星上種出了,還奇蹟般活了549個火星日。電影也好、小說也好,聚焦點都在馬克,這位植物學家機械工程師身上。然而個人認爲書中好幾個振奮人心的橋段不在男主角那裏。

最激動人心場景一:衛星中心觀測火星影像數據的一名小職員通過幾張有時間延遲的照片推測並確定馬克仍活在火星,並對自己的推測堅定不移,並報告給NASA火星計劃總監文卡特卡普。從中有三點信息:其一可見這位普通的工程師工作細緻入微,對微小的異常情況具備超強的敏銳度;其二NASA(至少小說中的)是一個溝通通暢的機構(這在後面的許多情節都有體現),即使比她的管理層都高出四個層級的高層人員她也能聯絡溝通,讓其親自造訪;其三NASA知人善用,懂得褒獎與提攜,發現和確定馬克存活的第一人明迪最後受到重用。

這也是後來文卡特直接任命她參與救援行動計劃的原因。

最激動人心場景二:NASA以及全世界(這裏重點表揚中國的太陽神)第一次不遺餘力救助馬克。得知馬克生還並孤立無援時,通過團隊商議決策(沒錯,每發生一件大事,都是團隊關鍵人員,火星計劃總監、JPL總監、Ares3飛行總監、媒體公關、衛星中心明迪、以及他們的頭,他們一起圓桌會議共同商議決策,這是另一個值得滋滋樂道的行事作風)。不惜犧牲萬億的人力物力耗費去營救馬克。其中有三點體會:其一團隊對成員,企業(組織)對員工,國家對公民,都報以百分百的責任心;其二這種珍惜每一條生命(生命無價且寶貴)的價值觀明顯高於一切;其三,這也是作者寫到的,人類文明中,對同伴伸出援手的施善文化是人類的本能,它積極地鼓勵着每一個人(儘管有的人並不贊同),所以馬克背後纔會有全世界的人撐腰。

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太陽神的郭主任主動聯繫NASA的原因。

最激動人心場景三:米奇偷偷把裏奇布內爾動力計劃傳給Ares3船員後,船員們決策的過程,和最壞打算的安排(若最後營救失敗,將留下最易生存的約翰森,她的生存之道包括了必須將船員身體作爲食物--不過最後她會不會照此執行不可而知)。從中有三點感悟:其一還是生命面前人人平等,關乎自己性命的決策每個船員都有自己不可剝奪的發言權與選擇權;其二團隊精神深入骨髓,當得兩個方案救援馬克,一個是風險較大的食物補給計劃,可能會斷送一條人命,另一個是風險相對較低的埃爾蒙徳計劃,也就是船員重返火星軌道,掠過火星,馬克乘坐MAV與船員匯合(圖是赫爾墨斯整個Ares計劃的航線圖),屬於太空營救,很容易斷送六條人命。六個船員,一個團隊可謂向心力一致,正是這種團隊力量讓他們毅然選擇折返回火星;其三犧牲精神在關鍵時刻總顯現光輝,赫耳墨斯飛船上每個船員的人性光輝和犧牲精神是促使最終營救的催化劑。

這也是米奇能預料到船員們決策結果的原因。

當然,小說還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場景,比如馬克死裏逃生後立即冷靜分析和決策求生計劃,比如火星上受挫孤立無援時他的樂觀與機智,比如他的冒險精神和危機意識,比如他對於困難的態度(總是冷靜分析,因難解決),用NASA火星總監的一句話:別人我不敢說,但幽默風趣的性格,還有馬克機靈活躍的小腦瓜確實符合他在火星生存的條件。

火星救援整個過程充滿着正能量,馬克和他身後的團隊都在用行爲闡述:積極、樂觀、機智、高效、敏捷等優點在漫長人生中的重要性。

當馬克駕駛漫遊車或者執行每一次EVA時,他不僅依靠他手中的工具紀錄軌跡,還自制位置勘測工具,同時觀測火星的兩個衛星的位置來判斷座標。在整部小說裏,不斷有推翻舊方案,確立新項目的轉折發生,但每次立項與執行,馬克以及NASA團隊都有一個相同的行事作風:

第一,分析立項原因(即優劣),評估項目風險;

第二,分析項目環境和項目條件(整合資源);

第三,選擇項目團隊成員;

第四,規劃項目執行計劃(具體到時間節點);

第五,策劃PlanB;

第六,做最壞結果的評估,以及情況發生時如何應對;

第七,追蹤執行過程。

正是有如此嚴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每次營救計劃(自救與他救)纔能有條不紊地開展。

在此,得感謝一下小說的作者,安迪威爾,給我們帶來如此精彩和驚喜的故事,這名貨真價實的碼農,跟大爆炸裏的謝爾頓一樣,這個科學宅男堅定自己的科學之路。15歲便進入NASA,2009年寫這部小說實際是表達他對天文學宇宙學的熱愛。話說這位宅男還頗有一點馬特達蒙的影子。然而爲何他要選擇火星作爲故事的發生背景呢?從很早的火星任務、到後來的紅色星球、再到2015的the martian,火星無疑是科幻電影,太空之旅題材系列的常客。那爲什麼太陽系,乃至銀河系這麼多行星,偏偏這一顆尤其受地球人的親奈呢?

這就要追溯到生命的起源與生命的延續了:

生命繁衍生息的關鍵:水、空氣、食物、氣候、地理等等,現在的地球看似天時地利人和,具備這些條件。但實則這些條件並非與生俱來,這是經過上萬億年的演變才造就了地球的今天。而第一個地球生物或說微生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或者說地球的生命是從何而來,有一種猜測就是火星!經過人類現有的探測,可以推測四十億年前的火星可能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星球,火星地貌還原圖反映出火星的地質地貌與地球極爲相似。

不僅如此,據推測火星現在仍有流動的液態水(不確定是否爲H2O),還有比珠穆朗瑪峯更高的高原火山奧林匹斯山。

火星的岩石採樣中,發現與昆蟲化石極爲相似的生命化石,而火星很有可能因爲某種特殊原因,剛好在地球起源的四十多億之前變成如今現狀,並將生命體傳遞到地球。火星表面臉譜形狀的岩石在【火星任務】被描繪爲火星生物的居所,並藏有地球起源的奧祕。人類自始自終都不會停止生命起源的探索,只有找到問題的源頭(從何而來),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到哪兒去)!

那麼問題的另一頭:生命的延續……

不管是人類的過度掠奪而使地球荒廢最終遺棄她,還是爲了防止人類自己愚昧地弄出什麼實驗把地球搞死,人類都必須找到第二個地球。而火星從諸多方面來看都是一個有移居可能的星球,故而火星成爲太空開拓的焦點。

到此時間不早了,回想前文中分析營救馬克的原因,有說對於生命的尊重與看重,雖然每一個生命個體在浩瀚宇宙中渺小,但是從另一方面(物種進化,佔用地球資源)每一個生命個體又是那麼強大。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多吃多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