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發言稿

美育課堂研討會發言稿例子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美育課堂研討會發言稿篇一:美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美育課堂研討會發言稿例子

學校美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教育可以寓於所有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

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認知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認知活動需要情感的參與,以促進人的智力發展。新的課程改革,倡導素質教育。而美育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時,美育是不可或缺的。

美育與德、智、體、勞育有着滲透關係。只有在教育中體現了美的精神、美的藝術和方法,教育才是愉快的,才具有更強烈的吸引力。孔子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已闡明瞭這一規律。由於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所以應將美育滲入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審美活動達到美感體驗的全面育人活動。

學校教育是學生的一種生活狀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裏度過的。很多時候,都是以犧牲學生的生活質量爲代價來提高教育質量的的。教育質量真正得到提高的表現,是我們的教育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穫,提高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習成爲他們的一種生活狀態,相對愉快地接受這樣一個常態,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對學生而言,就是要學會學習,學會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只有關注了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學生纔會有興趣去學習;只有關注了生活質量的提高,教師纔會去改革。美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熱情。學習可以給人帶來智慧和力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必由之路。從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他們一般是以感性來認識事物的。他們喜歡聽悅耳而有旋律的聲音,愛看鮮明的色彩,愛把自己的環境改變得比原來的更好、更美。因爲美的事物能引起美感,引起知情的注意和喜悅的情緒;美能從具體的感性形象來揭示自然界的奧祕和描繪豐富的生活圖畫,能引起青少年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必須通過對知識的感知,來引導學生對於美的認識、欣賞和理解。兒童的主導性的生活內容是學習,在此期間學習負擔日益加重,學科門類大大增加,每門學科內容的科學體系已基本接近完整內容也更加抽象化。同時,由於家庭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學校教育過於重視知識和理性,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越來越重,即使是藝術學習也主要成爲藝術技巧的嚴格訓練。使學生的審美心理逐漸僵化。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爲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爲審美的人,沒有其它途徑。”因此,更需要通過美育把學生引導到活生生的整體人格這一軌道上來。

二、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美育可以培養和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喚起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如小學語文課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詩歌裏的形象是比較鮮明的:一個老人在大雪之後垂釣江上,四周一片寒冬的寂寞之景。怎樣理解這一現象呢?學生單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是很困難的,那就只有從“情感”人手了。在這裏,詩人想象出一個老人在冰雪嚴寒之中,靜靜地垂釣,體現出一種執著和堅定,一種不與世俗相妥協的姿態。正是沿着這種情感的線索,讓學生領會了詩歌的意境之美,並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哲理意蘊,達到與作品的共鳴。事實上,美的形象是一種以情會理的藝術形象。只有充分領略其中的情感波動,才能真正體會審美形象的文化蘊涵。

三、美育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因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智力發展爲前提的,而一般智力中又以想象力最爲重要。只有富有想象力的人,纔有可能成爲富有創造精神的人。審美想象具有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飛躍性的特點,它可以破除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思維障礙,賦予心靈以自由奔放的權力,從而促成創造性思維的飛躍。這決定了美育對審美想象力的激發,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智力的開發。

美育歸根到底是人的教育,終究要以健全的人格爲指歸。價值觀是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美的形象尤其是藝術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豐富的人格教育信息。如《靜夜思》、《窮人》等,學生通過個體獨特的感受體驗到深沉的情感,便會從中獲得某種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它通過形象的感染功能,使學生得到心靈情感的淨化。這種淨化既不是說教,也不是勸諭,而是憑藉形象與學生的情感進行溝通,激發人心靈中潛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令其掙脫物慾或私利的束縛,不由自主地進入一種超凡脫俗、高尚純潔的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人格的提高和精神的昇華。

美育課堂研討會發言稿篇二:讓美育走進語文課堂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這既是貫徹新時期教育方針的需要,又是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美、感受美、鑑賞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既是語文教師的崇高使命,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什麼是美育呢?美育,即審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指用美的信息去激發人們熱愛美、追求美的情感和願望,去培養人們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去引導人們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一、加強朗讀,增強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方式之一。朗讀的過程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的過程。感受課文的情感美,離不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葉聖陶先生稱之爲“美讀”。葉老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如:在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讓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課文,還要求伴隨肢體語言。聽着他們各有特點的朗讀,看着他們的即興表演,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情境,學習積極性很高。對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把握得很到位,也表示堅決不做“變色龍”式的人。

二、品味語言,鑑賞美

語言是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人際交流的工具,是文學表達的重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形象鮮明,生動流暢,妙趣橫生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有意注意,啓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廣泛參與。通過老師範讀,學生領讀,學生齊讀等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課文。通過品味語言,感受美的存在,美的形象,那麼在對語文教材進行解讀時,怎樣品味語言,鑑賞美呢?首先品味語言的形象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裏帶着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蝴蝶飛來飛去”。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春的浪漫隨想,春的生機盎然,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通過反覆誦讀,形象躍然紙上。其次分析語言的生動美。語言的生動美主要體現在字、詞的提煉和選用上。魯迅小說《藥》一文中,描寫劊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饅頭給老栓時,嚷道:“怕什麼?怎麼不拿?”老栓還躊躇着,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裏哼着說,“這老東西……”作者連用了“搶”、“扯”、“裹”、“塞”、“抓”、“捏”六個動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劊子手的兇殘、貪婪、愛錢如命的醜惡形象和粗野殘暴的性格特徵。再次,體會語言的音樂美。如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四字一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把曹操欲剿平戰亂,建功立業,招納賢才,統一天下的古樸。

美育課堂研討會發言稿篇三:讓美育走進課堂

讓“美學”教育走進課堂

摘要:職校生在年齡上和心理成熟程度上都有其特殊性,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的。做好職校生的美學教育工作,對於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影響。怎麼來做職校生的美育工作呢?竊以爲,可以在基礎教學的模塊中加大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僅是正面的教學,更應當滲入教學的過程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其獲益。

關鍵詞:美學 詩歌 意象

學習、學校,這兩個詞都以“學”字在前,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這兩個詞所對應的主體: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公。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樣是把學生的成長作爲教學目的,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學生需要些什麼;同時思考,作爲教師的我們該如何把學生想要的教授給他們。

一、職校生的訴求

我們的學生大多是高職專業,他們大多會經由五年的學習,而後進入社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家庭中、在社會中實現個人的價值。而在實現價值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而遇挫之時,若是處理不好自己的心裏難關,便會很容易陷入那句有歷史的咒語:“一蹶不振”之中。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在這種時候便很容易誤入歧途。在我們的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有責任,也有義務爲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而做出有效地努力。

我們的學生來自於初中學校,他們接受了國家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可以說已經初步具備了個人的世界觀,對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在這樣一個年紀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身爲教育者,應當好好利用這個時機,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一個積極而科學的世界觀。具體的來說,作爲語文教育的部分,我們可以從審美教育入手,通過美學的教育讓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接觸更多的“美”的內容,從而對他們形成科學世界觀有所裨益。讓學生看到“美”,渴望“美”,以致主動地追求“美”。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而通過美學教育,我們也是希望能夠達到這樣將美融入生活的目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語文教學工作,我發現,我們的學生雖然接受的是大學的教育,但是,在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缺少很多大學開設的美學教育課程。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爲主要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接受美學的教育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我們都知道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哲學的學習需要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直接進行美學教育無疑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們可以在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美學的有關課題,引導學生樹立真確的審美意識,對藝術能有自己的一些見解。

二、“美學”教育在課堂中的實施

那麼,如何在我們語文課堂上加入美學的教育呢?首先,我認爲,我們可以從課本出發。翻開我們的語文課本,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朱自清《荷塘月色》、夏衍《包身工》、季羨林《法門寺》、汪曾祺《衚衕文化》、餘秋雨《廢墟》、蘇軾《石鐘山記》、莫泊桑《項鍊》??無論是散文還是遊記;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甚至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課文都給了我們強烈的美學感受。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美學思考,特別是在一些散文和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發散思維,將散文和詩歌中出現的意象進行總結,共同學習。我們都知道,特別是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大多包含了一些有代表意義的意象,如梅蘭竹菊象徵人的高潔志向;“月”多和思鄉情有關;“柳”和離別相系;“丁香”裏多含有愁緒??這些具有代表意義的意象,我們可以在教學中給學生串聯起來講評。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通過這種鏈接式的教學,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也更有主動學習的意識,願意主動在課前或者課後去搜集資料。並且,他們對知識的接受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初步對一些美文進行審美,自主發現文章中的特色、特點,並且願意主動去品味美文。

我們可以將美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從淺處入手,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指導。而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學生也慢慢地接受到了美學的教育,這對於他們的審美觀是十分有益的。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對於他們日後的生活進步都會有着很大的提升。身爲教師,我們要在課前進行資料的系統化蒐集,在充分的準備後,對材料進行充分分析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適的加入,在課後進行總結反饋,以期對以後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有益方法,也對學生的生活有更多的助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