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話劇茶館的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57W人 

《茶館》分爲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楊的數來寶開始,使得三幕的銜接十分的流暢。下面是有話劇茶館觀後感,歡迎參閱。

話劇茶館的觀後感

  話劇茶館觀後感篇一

有幸觀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特記下些許拙見。

一開場,整個舞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壓抑,混亂。茶館的整齊有條的建築沒有了,支撐整個舞臺的,是數根粗大的未經裝飾的大木柱子,橫七豎八是構建起來。老北京典型的窗戶歪歪斜斜,門與窗的透視嚴重不對,整個舞臺構架像是快要倒下來的樣子。背景色是一個十分壓抑不安全的灰黃色,很顯現這個舞臺十分明確地向觀坐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不合常理,貫穿整個戲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在藝術的角度上看,這是20世紀前期在歐美先後興起的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

第一幕茶館的時代背景是維新變法失敗後,應是《茶館》在整場戲中最旺盛的時期,而眼前的茶館依然是破落殘舊,凌亂不堪的擺設,着眼見不着如何興旺,但只聞吆喝聲,歡談暢飲聲如雷鳴貫耳,演員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榮安樂的景象,這應是導演與舞臺設計師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個人認知裏,根據整個劇的主旋律,是不太認同這樣的舞美設計的。顧此失彼,是我對這場設計的最大感受。設計者的意圖很明確,象徵性舞臺背景,淡化背景並把焦點放在逐個演員的精彩細節裏,若處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劇綻放異彩。可偏偏在第一幕與第二幕裏,東歪西倒的簡陋舞臺佈景與剛陽有力的時代演員那種依存關係中卻是十分突兀,佈景是舞臺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館》劇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熱情棱角也因隨着時代的衝涮被漸漸磨平,人變老了,燈光變暗了,風氣變得更混亂了,而舞臺佈景從一開始的凌亂到最後也是凌亂,貫穿整體似乎是沒有什麼變化,不能跟隨劇情發展,不能說是一個優秀的"啞劇演員"。

這些,皆因是對劇本整體的時代規則把握力度不夠準確,演員在其中表演已經是很難和上調子,觀衆的感覺更是像被盲目地牽扯到不相關的信息裏進而不能投入氣氛中。隨着演員的時光穿越,舞臺一開始就"歪倒架構"決定舞臺只能作很微小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脫離了舞臺的個人表演。直至最後一幕,曲終人定局,人物一個個黯然離散,最初混亂的社會沒有改變,而是被更混亂的制度覆蓋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臺與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點豁然開朗,找到路子的感覺。一開始就十分壓抑的舞臺氣氛,到最後也是十分壓抑甚至更加壓抑,其中沒有什麼變化,倘若音樂旋律上也沒作一些亮點爲劇中提亮的話,觀衆的感覺除了審美疲勞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臺設計的構思很優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是要與燈光緊密結合的,沒有了燈光的塑造,表現主義就很難迸發出其隱潛的創造力與表現力。《茶館》劇本的創作形式決定了茶館不必過多的燈光運用,不似莎士比亞劇作裏,大段的讀白大段的個人表演和多演區表演模式,莎劇無論在象徵主義還是表現主義的舞臺處理手法上都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而《茶館》劇作最大意義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刻畫,所以《茶館》在上述的舞臺上才顯突兀,火候不足。運用表現主義舞臺構思老舍大師的《茶館》,在分幕劇中,需用心琢磨。

全劇不長,卻把維新變法失敗後--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勝利橫行的社會面貌通過人物的種種對話與關係中很巧妙地表露出來,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偉大。全劇不溫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處,語言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劇中出現了很多不黨派不同社會立場的人,都最後都紛紛給了個結局,無論是悲,是喜,是慶幸,是失望,都還有下一代去延續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轉月異,茶館退場了,時代與人物矛盾的糾結依然繼續着。

  話劇茶館觀後感篇二

老北京的茶館大約有三種,即清茶館、書茶館和茶飯館。清茶館只是喝茶;書茶館裏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付聽書錢;茶飯館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飯,但提供的飯食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裏的裕泰茶館,就是一家茶飯館,所備食物似乎只有爛肉面一種。

茶館的夥計都是青壯小夥子,沒有用女招待的。因爲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規矩,則使主客都不快。這是一種行規。王利發在茶館經營不下去時,說到自己打算請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於破壞了行規。這種行規似乎不只限於茶館,飯館也是如此。電影《老店》,話劇《天下第一樓》寫的都是舊北京的飯館,夥計也都是男人。茶館夥計提水壺的手勢有專門的講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後。我們一般人提水壺時的手心向下徑直握住提系,在茶館裏被認爲是提尿壺,如此,對客人是極不禮貌的。茶譜寫在特製的大摺扇上。客人落座之後,展開摺扇請其點茶。茶客自帶茶葉稱爲自帶門包,茶館爲其泡茶只收水錢。講究的茶客落座之後,要拿出一塊專用的布鋪在桌沿上,一隻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側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這是一種派頭兒。茶館裏不供神像,只在櫃檯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爲利。茶館只用方桌長條板凳,沒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館多是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顯得更加懶散。

坐茶館的樂趣不只在於喝茶,也在於其熱鬧,既可以融入其中,說一些可有可無的閒話,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鬧之中兀然獨坐品味生活的悠閒,使悠閒更加豐富和突出,這纔是坐茶館的真味所在。至於在茶館中談生意說事情,把茶館當成別緻的辦公室的,如《茶館》中的劉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雖然沒了這樣的茶客,茶館也就不是茶館了。

舊北京茶館很多,這有兩個條件,一是愛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閒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高碎或高末就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其實是茶葉店篩茶時篩出的茶葉末,在別的地方是棄之無用的東西,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故茶葉店也將此物出售,意爲高級茶葉末。北京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爲五包,也是因爲窮人每次買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燒水的專用工具叫氽,用白鐵皮製成,直徑約一寸半,細長筒狀,徑口處有長柄,加水後可直接插入爐火中,使水能很快燒開。茶喝夠了才吃早飯。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見了面要問候:喝了沒有?如問吃了沒有,就有說對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禮貌的。

北京人獨重花茶,著名的茶葉店如張一元、吳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藝精細、貨真價實而獲信賴。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愛喝花茶,汪曾祺就說,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質極高的。對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是北京地下水質不好,花茶香氣濃郁,可以蓋過水的苦澀;另一說法是過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運抵北京要一個月,路上風吹雨淋,茶葉往往都變質了。用花窨過之後,變質的茶味就喝不出來了。這兩種說法都未必可靠。山東的水質沒什麼問題,四川當地就產茶,山東和成都的人也都愛喝花茶。估計還是和口味有關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