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觀《小人國》有感1500字

本文已影響 3.94W人 

  觀《小人國》有感一

上週觀看了這部拍攝了三年,紀錄一羣幼兒園孩子內心世界的紀錄片《小人國》,使我們感受很深,通過它,使我們真正認識了孩子們的真實世界,讓我們也學會了如何去理解和尊重他們,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權利和情感的祕密。

觀《小人國》有感1500字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3歲是孩子建立健康人格和良好品格的關鍵時期。人在3歲的時候養成的負面思維和習慣,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排毒和消化。而片中大李老師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幼兒教師這樣一個角色,在幼兒園老師普遍“保姆化”和“幼稚化”的今天,大李老師百折不撓地和孩子們用成人的語言講道理,讓孩子從小生活在規則裏面,在規則裏尊重每一個孩子,和孩子平等、坦率地溝通。大李老師對池奕陽的教育方式,每次都很堅定,很明確地告訴他這樣不對,這樣做我很生氣,你侵犯了我,侮辱了我。也許我們平時對一個孩子講“侮辱”,他不會理解,但現在他會明白,什麼是侵犯,什麼是侮辱。當池奕陽在氣頭上的時候,大李也是非常堅定明確地跟他理論,並讓他坐反思角。因爲對池奕陽來說,他應該是個明白事非,能講清楚道理的孩子,所以對待他就像對待大人一樣,規則就是規則。看得出,池奕陽從開始的不接受,到後來的接受,不僅僅是一個規則的瞭解,而且是一個心理調節的過程,這樣的孩子,我想將來肯定會慢慢地學會控制調解自己的情緒。大李,對孩子教育的藝術,不僅僅是講道理,還有後面的開導,適時的化解師生之間的敵對情緒??所有有意識接觸蒙氏的家長和幼兒園、早教機構的老師還有我們這些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都已經認同了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但是在這個度的把握上做得還算到位的極爲罕見。《小人國》爲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範例和借鑑,大李老師對規則的控制與運用手法讓我印象深刻!

再說電影,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真的讓人意猶味盡,看着孩子們的衝突、嘻戲、生活都是那麼自然,尤其是午睡時那些小手小腳的特寫,太可愛了,還有小朋友們互相幫忙穿衣服,真是太溫馨了??每個場景、每個故事、孩子們真摯的感情

都讓人難忘 一個硬錚錚的小硬漢池奕陽,一直等待等南德的辰辰,兩歲的錫坤,焦急等待公主的王子,愛打扮的公主們,那個我今天要“大發雷霆”的小姑娘,那個最初只會哭喊着向老師求救並在老師鼓勵下才敢反抗池亦洋到後面勇敢地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解決誤會的陳炳棟,那個飯桌前猜謎語的兩個小女孩??但印象最深的還是辰辰的等待,每天早晨小女孩辰辰來到幼兒園後都不進屋,只是在門口靜靜地等待,剛開始老師都不知道她在等誰,後來才知道,她等的是一個叫南德小男孩。辰辰每天來得早,南德每天來得晚,等待是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課。等來南德後的兩人總是一起過家家,不參與別人的活動。她的臉上總是透露着倔強,眼睛裏也有那種孤獨,她和南德幾乎不用語言交流,南德懂她理解她的情感。辰辰的等待從夏天一直到了冬天,從來沒有間斷,哪怕南德沒有來幼兒園,她還是在門口癡癡地等待,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兒。有時候幼兒園的'老師會陪着辰辰一起等南德。因爲他們倆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只跟對方玩耍。於是到了故事的最後,園長和兩個孩子談話,南德轉園了。最後一個鏡頭是以大雪中辰辰靜靜地站在戶外等南德結束的,很美的畫面,但看着辰辰孤獨的身影,有一種心酸的感覺。一直覺得兩小無猜是一種很美的感覺,所以我很羨慕片中孩子的友誼。

節目最後出現的校車上印着“兒童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真的很深刻。不同的兒童,要用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兒童有着不一樣的快樂童年,教育就要去適應兒童,讓每個兒童大膽去探索,主動學習,尋找屬於他們要找的答案,這可能也是巴學園一直堅持的原則。而我們的教育也需要更多像大李這樣的老師,不單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都需像他這樣的老師,只有這樣,池亦洋這樣的孩子才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中國才能產生更多大師級的人物,纔會產生諾貝爾獎得主??

  觀《小人國》有感二

兩部紀錄片,我最先看的是《小人國》,整個過程都是帶着喜悅的心情的,欣喜與他們的種種行爲,“給同事打電話”、“去看房,說會晚點回來”、“還可能去出差”、“讓狗在那等爸爸”、“可能回來就死了 要把他埋葬”·稚拙天真的話語想法,真是無處不透漏出兒童的可愛,真是童言無忌!

劃分自己的地盤,分界線,定規則,不給大人進,當王子,忘帶結婚證··他們小小的世界豐富多彩,無憂無慮的童年,讓我羨慕嚮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最淘氣的池亦洋和每天都堅持在校門口等南德的辰辰。看似霸道的池亦洋搶奪棍子,大人,罵老師,破壞遊戲規則··但是如園中大李老師所說,池亦洋其實是爲其他孩子做了一個表率,樹立了一個男子漢的形象,不能輕易就給他戴一個“壞孩子”的帽子,最後他去調解一場分歧的行爲讓我記憶猶新,“不原諒,那就算了吧~”讓我捧腹。互助互愛的他們一起入睡,幫助彼此穿衣,幼兒園裏洋溢着愛與溫馨,巴學園裏的老師對待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並沒有以大人或老師的身份去強迫孩子做什麼,嚴格遵守着巴學園的教師規則,真希望每一所幼兒園都能像巴學園一樣,以愛育孩以德服人。

洋溢着愛的幼兒園培育出的孩子將會是會做人的人,現在都說教育反了,應該在幼兒園教育我們怎樣學做人,再學做學問,而現在,到了大學的我們反而被強調該怎樣做人,這也算是教育的悲哀與失敗。 再看《幼兒園》,一開始就很不理解片頭打出的字幕“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想回家,哭着要回家,看到這個鏡頭,我想”

到了我的幼兒園時光,爸爸媽媽把我送到幼兒園,剛把我放下,我轉

身就抱住爸爸的大腿,哭着吵着要回家,好不容易老師把我搶了回去,眼看爸媽就要走出大門,我奮不顧身地追了出去,可冰冷的大門無情地把我和爸媽分隔在了兩個世界。邊看紀錄片邊在回憶自己幼兒園生活,一起吃飯,一起打水,一起午覺穿衣··以爲片頭的字幕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吧,一樣的幼兒園生活,我們的,他們的。可之後又細想,大概又沒那麼簡單。

速算優等生,說父母做生意請朋友吃飯沒時間管他,就是恨日本人,長大研究坦克爲打日本人,以及口中念着開飛機,丟炸彈炸死美國王八蛋,卻還談着對“911”的同情,春遊竟然是去參觀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線··這些,不應該是大人世界裏談論的東西嗎?愛、恨都是受大人世界的無形或有意的影響,這 怎麼會是孩子天真的世界裏該有的東西呢?現在明白了“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說的,大概就是這個吧·

多一些巴學園,多一點愛的教育,讓純真的真善美在孩子心中存留得更久些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