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集結號觀後感(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集結號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結號觀後感(精選15篇)

集結號觀後感1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當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着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夢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着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集結號》吹響。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向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應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向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臺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感情爲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我是一個普通的觀衆,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和演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和感動,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裏,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着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爲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爲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爲了給九連正個名,爲了尋找47具遺骸、爲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爲之動容!

電影完結,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日的和平下,感受着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集結號觀後感2

敬愛的黨組織:

日前,懷着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和追求精神洗禮的強烈渴望,剛放假的我用家中電腦觀看了國產戰爭大片《集結號》,爲影片所深深觸動,特此寫下了這一篇觀後感,以記錄自己的思想軌跡。

暫時卸下了沉重的書包,我點下了影音播放器的播放鍵,全身心投入地觀看。120分鐘的電影給了我120分的震撼和感動。首先,它定義了真實的英雄——所有的人在戰場上都是怯懦的,“正義”這個詞變得具體了,許多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給我們很多誤區。其次,它的故事感人至深——這部電影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連長谷子地帶領九連抗戰的戲,一個就是他爲那47條偉大的生命找說法的事。

拋開逼真的、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場面,我更看重它的精神內涵,我想一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必然比電影本身更精彩,因爲它包括了整個電影的知識結構,情感表達,構思技巧等等。第一部分,影片在塑造解放軍的形象時拋棄了以往“高大全”的不實,炮火中軀體脆弱但仍英勇作戰的戰士們真正詮釋了犧牲的意義,讓我在感受到戰爭殘酷的同時對戰士們的戰鬥精神肅然起敬,這對我迎接接踵而來高考的考驗不能不說是一針強心劑;而最堅毅的班長焦大鵬在彌留之際爲保住連隊的血脈謊稱聽見了撤退的集結號,又令我感到了影片人物塑造的真實性,感到革命英雄和普通人實際上是互爲表裏的關係,更能激起觀衆心湖中投身偉大事業的壯闊波瀾。到了第二部分,影片節奏開始緩慢,溫和的同時又能感受到主人公穀子地爲47條生命找說法的堅持,讓我真正體驗到了堅持的可貴。

網上有的影迷說套路就像是迴歸了《離開雷鋒的日子》,但是導演馮小剛的馮式幽默在主人公穀子地的話語裏還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最能說明問題,也是整個影片的情感核心的就是他在團長的碑前感性的那段,看到這段,不能不說反映出很多側面。棄車保帥的戰略思想也表現了出來,在國內以往的戰爭片中幾乎看不到,這也是中國戰爭片的先河,也是《集結號》的魅力所在。這讓我們能真正通過國產戰爭片體會到戰爭的無情和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而不是像舊日的某些片子單純只能刺激觀衆的腎上腺,凸顯了進步的人本思想。最後,歷經了10年的探尋,47名烈士終於得以平反。就像海報中的那句話:“每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只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活得有意義,即使命運無法眷顧我們,那我們存在過的痕跡就無從磨滅了。爲革命戰爭中每位犧牲的無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集結號觀後感3

一聽《集結號》這名字,本來感到很好笑,感覺彷彿是一艘船的名字。但當我再一次觀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卻笑不起來了。我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如果時刻能夠逆轉,把我們這些整天自以爲是的人都弄到汶河戰場上,那又會怎樣呢?

也許在座的我們沒有人會回答這個問題,但它確實存在。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在那樣的槍林彈雨中“頭頂飛子彈,腳底下滾地雷”,若你是連長谷子地,若你是戰士姜茂財,若你是九連中的一員,你還以爲會有生存的期望嗎?你會戰鬥到集結號吹響的那一刻嗎?

不用想,不用說,我們默認了,我們都不能。但他們卻能,我們九連的戰士們卻能!他們是軍人,他們對有着無限的忠誠,他們對戰友有着無限的關愛。在戰場上,他們絕不會丟棄每一個生死相依的兄弟,他們寧可戰死,也要和戰友們共命運,就像劇中姜茂財(王寶強飾)的淚水一樣。那一時刻,我堅信,所有在場觀看的人都會爲之感到辛酸吧!

我們確實有必要去談談九連,去談談那四十七個爲國捐軀的英勇的烈士們。不錯,他們是軍人,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爲天職,就像那位團長說的那樣:“只要集結的號聲沒有吹響,就是打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打下去!”他們知道自己會犧牲,但是他們絕不會撤退。英雄?什麼是英雄?他們就是英雄!英魂無私,無淚,無悔,只有一片鮮血灑遍疆場,爲國家,爲民族,爲人民,他們都死了,他們寧可轟轟烈烈地去死,也不會窩窩囊囊地活着。他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的烈士們也能夠瞑目了。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九連的戰士們同命運,共生死,他們的這種對待友情的態度對我們有着極大的啓迪。再想想我們,我們所謂的友情時常只是純粹的利益朋友!我們不是隻堅信“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朋友”嗎?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們難道不覺得我們都錯了嗎?是的,我們是大錯特錯了!九連的兄弟們之間的親如手足般的情誼,真是感天動地啊!

還有,也不是任何人都會那樣的頑強,如此英勇的恐怕也只有九連了。就連一個文化教員,一個一上戰場就“尿了”的懦夫,都能那樣地英雄,“誓死不做俘虜”。那樣的連隊,該是什麼樣的啊!那必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英武之師!

伴隨着主題歌《兄弟》的旋律,影片結束了。九連走了,爲了我們此刻的幸福生活而走了。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時代的人們,難道不就應醒醒了嗎?人民不需要我們去像當年的九連那樣去廝殺,只需要我們這羣后人心中多一些感激,多一份感恩的心。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我們手中的筆作爲刀槍,勤於讀書,發奮學習,爲祖國的強大奉獻出我們自己的力量!

中學生的“衝鋒號”早已吹響。堅信在我們勝利完成我們的學習任務之後,那嘹亮的集結號定會在我們耳邊及時響起!

集結號觀後感4

一幕幕炮火連天、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血腥撕殺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一場場戰友慘死、屍骨無存、揹負“失蹤”名份的情節使人撕心裂肺、悔恨哀怨;一個個捨生取義、視死如歸、鍥而不捨的英雄壯士讓人無限敬仰、難以忘懷。整個影片讓人震撼、讓人心碎、讓人感動、讓人長嘆。當人們期待以久的集結號終於在片尾中吹響的時候,我禁不住熱淚盈眶,感慨萬千。這就是我觀看了電影《集結號》後的切身感受。

有許多人都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卻感到她更像一部倫理教育片。本片導演馮小剛說《集結號》是表達誠意的作品,我認爲還是很有道理的。戰爭的殘酷場面只不過是爲這部片子的主題思想鋪墊一個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題是在弘揚“忠誠”。

《集結號》吹響的是一曲以忠誠爲主旋律的壯麗詩篇。四十七個壯士血灑疆場是忠誠、爲的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爲的是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焦排長在重傷彌留之際說聽到了集結號吹響了是忠誠,爲的是餘下的戰友的生命;劉營長不讓吹集結號也是忠誠,爲的是大部隊的安全撤退和更多人的生命;王金存的未婚妻千里尋夫也是忠誠,爲的是至高無上的愛情;穀子地面對必死無疑而選擇堅守,面對地雷爆炸而將生存留給戰友,面對四十七個“失蹤”的亡靈而不懈地追尋、不屈地抗爭,更是顯示了他的忠誠之心。

沒有這些敢於以血肉之軀同鋼鐵坦克同歸於盡的忠誠戰士,就不可能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沒有那些肯於服從大局,甘願犧牲局部利益,承擔打阻擊、做掩護的指戰員,就不可能有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沒有千千萬萬個先烈的壯烈犧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環境和幸福生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忠誠”一詞被許多人淡忘了,在一些人生活的辭典中成了“癡傻”的代名詞,成爲許多人譏笑嘲諷的對象,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他們熱衷追崇的是個人利益和經濟實惠,他們追逐索取的是個人的名利和享受。爲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他們指鹿爲馬、睜着眼睛說瞎話;他們助紂爲虐,成爲殘害忠良的幫兇;他們貪贓枉法,不顧平民百姓的死活;他們弄虛作假,一意追求個人的所謂政績。這些人太應該看一看電影《集結號》了,用影片中的英雄們的光輝形象來對照對照自己,用血與火的震撼來洗刷自己的污穢心靈。

戰爭年代需要忠誠,和平建設年代同樣需要忠誠。政府需要忠誠的公務員,企業需要忠誠的員工,黨和人民需要忠誠的領導幹部,建設和諧的社會需要忠誠的信念,和諧的社會需要千百萬忠誠的民衆。

願《集結號》吹響的弘揚忠誠的主旋律,使更多的人們受到啓迪,受到震撼,有所感悟,有所心得。讓忠誠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集結號觀後感5

一聽《集結號》這名字,本來感到很好笑,感覺彷彿是一艘船名字。但當我再一次觀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卻笑不起來了。我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如果時刻能夠逆轉,把我們這些整天自以爲是人都弄到汶河戰場上,那又會怎樣呢?

也許在座我們沒有人會回答這個問題,但它確實存在。在那樣艱苦環境下,在那樣槍林彈雨中“頭頂飛子彈,腳底下滾地雷”,若你是連長谷子地,若你是戰士姜茂財,若你是九連中一員,你還以爲會有生存期望嗎?你會戰鬥到集結號吹響那一刻嗎?

不用想,不用說,我們默認了,我們都不能。但他們卻能,我們九連戰士們卻能!他們是軍人,他們對隊伍有着無限忠誠,他們對戰友有着無限關愛。在戰場上,他們絕不會丟棄每一個生死相依兄弟,他們寧可戰死,也要和戰友們共命運,就像劇中姜茂財(王寶強飾)淚水一樣。那一時刻,我堅信,所有在場觀看人都會爲之感到辛酸吧!

我們確實有必要去談談九連,去談談那四十七個爲國捐軀英勇烈士們。不錯,他們是軍人,軍人是以服從命令爲天職,就像那位團長說那樣:“只要集結號聲沒有吹響,就是打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打下去!”他們知道自己會犧牲,但是他們絕不會撤退。英雄?什麼是英雄?他們就是英雄!英魂無私,無淚,無悔,只有一片鮮血灑遍疆場,爲國家,爲民族,爲人民,他們都死了,他們寧可轟轟烈烈地去死,也不會窩窩囊囊地活着。他們用他們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這天幸福生活,我們烈士們也能夠瞑目了。

就像前面所談到,九連戰士們同命運,共生死,他們這種對待友情態度對我們有着極大啓迪。再想想我們,我們所謂友情時常只是純粹利益朋友!我們不是隻堅信“只有永遠利益而沒有永遠朋友”嗎?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們難道不覺得我們都錯了嗎?是,我們是大錯特錯了!九連兄弟們之間親如手足般情誼,真是感天動地啊!

還有,也不是任何人都會那樣頑強,如此英勇恐怕也只有九連了。就連一個文化教員,一個一上戰場就“尿了”懦夫,都能那樣地英雄,“誓死不做俘虜”。那樣連隊,該是什麼樣啊!那必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英武之師!

伴隨着主題歌《兄弟》旋律,影片結束了。九連走了,爲了我們此刻幸福生活而走了。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時代人們,難道不就應醒醒了嗎?人民不需要我們去像當年九連那樣去廝殺,只需要我們這羣后人心中多一些感激,多一份感恩心。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我們手中筆作爲刀槍,勤於讀書,發奮學習,爲祖國強大奉獻出我們自己力量!

中學生“衝鋒號”早已吹響。堅信在我們勝利完成我們學習任務之後,那嘹亮集結號定會在我們耳邊及時響起!

集結號觀後感6

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看過一次《集結號》,那時只是覺得穀子地和他的九連太受委屈了,他們沒有得到應得到的榮譽和公正的待遇。但這次從頭到尾,認認真真重地新看了一遍《集結號》,心中的感受和第一次不一樣了,心中想的更多了。也許人對一件事物的認識要經過全面的多次的重新理解纔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吧。

重溫經典,少了對他們委屈的過分在意,而是重新思考他們爲什麼選擇那條路,爲什麼受苦卻又要堅持。我覺得穀子地和他的九連的每一位戰士都很偉大,他們甘願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也成全自己心中的夢想。

穀子地的遭遇正像每一位爲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一代人的縮影。他們爲了推翻地主的壓迫,爲了國家的和平,爲了政治上的信仰,背井離鄉,投入到革命隊伍中。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和命運作鬥爭,每一刻都可能犧牲掉自己的生命。

王金存一開始害怕上前線是因爲他害怕犧牲,更害怕讓自己的母親和媳婦擔心。但他選擇了爲共產主義獻身的道路就不該畏懼犧牲,雖然殘忍,但集體理想的實現沒有個人的犧牲是無法達成的。當他目睹了自己戰友一個又一個的犧牲之後,他變得勇敢,堅強起來了,將個人情感置於一邊,真正的爲自己的國家爲自己的信仰而敢於衝鋒了。他的選擇是對的,他的犧牲是他生命中最絢爛的的時刻。

穀子地是個有血有肉的鐵血男兒,本來他也會死的,但他僥倖逃脫了,他的餘生不爲自己而活,爲了給自己死去的戰友一個證明,一個歸宿!讓社會認同他們的付出,認同他們的生命是有意的!當他在朝鮮戰場上爲趙二斗接過地雷的時候,他又爲集體做了一次犧牲,因爲他不能讓他的炮兵連失去眼睛!他放不下自己的使命,就委託趙連長幫自己繼續找尋自己的組織。他的選擇再一次體現了他的無私,他的偉大!

當穀子地又一次死裏逃生後,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四處奔波,不畏艱難險阻,執着的要爲戰友和他們的連隊找到組織。當他走在無名烈士公墓的時候,他的心情是難過的,有名的孩子沒了名字,有意義的生命卻得不到認同,這更堅定了他尋找組織的執念。無論風吹日曬,無論旁人唏噓冷落,他都一直在挖,讓戰友們重見天日!黃河終有澄清日,當戰友的屍體找到的時候,穀子地愣了,他終於等到那一天了。那一天,九連的戰士們聚在了一起,接受了榮譽的授予和革命隊伍的肯定。集結號響了起來,英雄們可以安穩的走了。

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我們不能忘掉老一代革命分子爲我們所做的犧牲,我們也要繼承前一代人的夙願,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讓革命火種永遠傳遞下去!

集結號觀後感7

“嗚——,集結號吹響了,這個號聲不僅僅是代表着撤退,還帶表滿腔的熱血和一份沉重的責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生命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兄弟的情誼,在我看來命其實是不能拿來和兄弟的情誼相比的,就算自己寧願用性命來交換也是不可能的換得到的,就像這部電影一般。

戰爭,是一場血腥的盛宴,一旦踏進去就要做好隨時獻出生命的準備,但對於電影中的穀子地其實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他們九連屬於四十七個弟兄的榮耀和屬於他們的情誼。

1948年淮海戰爭打響,他們的戰鬥空前的激烈,穀子地接收任務去阻擊敵人,掩護大家撤退,約定撤退後吹響集結穀子地才能撤退,沒有集結號,就算打到只剩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都必須打下去。

之後,他帶着九連躲進一箇舊窯廠,迎接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每次敵人的進攻,都被他們奮力擋下去,經過一次次的廝殺,47個弟兄也變得越來越少,當日本人派出坦克時,有,他們做出奮力一搏好些兄弟都在這次反坦克戰中身亡,就連穀子地的耳朵也被炸聾了,最後只剩幾個弟兄了,但集結號還是沒有吹響,後來晚上敵襲,所有兄弟都陣亡了,就只剩下穀子地一個人逃了出來。看完他們在窯廠裏打阻擊戰後,我感慨萬千,這樣的兄弟情誼,大無畏的精神,也只有在那種時候才能見到吧。穀子地是那麼的講信用,沒聽到集結號就算死不走。

後來他到了一個休養院裏面,養好身體後就去找那些兄弟的屍體,可是怎麼找也找不到,他看見抗美援朝又加入到裏面,剛開始別人炮兵的團長十分輕視他,覺得他就是一個老兵油子,後來穀子地救了那個團長一命,團長去指揮炮兵去了,就從此再也沒見着。幾年後,穀子地又遇到一個他兄弟的媳婦

,看她孤家寡人又帶到那個炮兵團長那結良緣,團而且長本來就對那次的恩情十分感激,後來也一直再幫穀子地找,終於找到了他們團長的墳墓。

最後他找到了那個就窯廠,可是沒有人想信那你面還埋着幾十俱戰士的屍體,他就不停的挖,別人都以爲他是瘋子,可是他不計較外人的語言,一直挖,最後終於挖到了那幾俱屍體,找回了屬於他們九連的榮譽。

當我看完這個電影后,也是熱淚盈眶,真的,這部電影讓我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心中的感慨,這部電影完美的詮釋了身先士卒和鞠躬盡瘁這兩個詞,還有穀子地的重情重意,令死也要找回兄弟們的榮耀,證明九連個個蓋定個,都是烈士! 我一定要學習他們的九連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和對戰友的尊敬!

集結號觀後感8

《集結號》這部電影我很早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國慶假期,終於有幸讓我一睹馮氏戰爭片。——震撼!

有人說《集結號》這部電影,類似《拯救大兵》《兄弟連》。可無論人家說什麼,自己眼見爲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討厭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着炸藥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這裏有我頂着!”…。…好假!在這戰爭片裏,許多地方採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傳統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爲連長拿手錶,寬溝找到手錶後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這不是當活靶子嗎?不過從中也許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己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於非戰鬥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並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麼怎麼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爲。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不被政治和某種特定目的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非常佩服導演敢這麼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爲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似乎在《戰神》裏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註定了之後爲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老谷知道集結號沒有吹響,知道了大部隊早就撤走留他們牽制敵人,其實這種以大局爲重的事情戰場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後就是發怒了——“你們怕大部隊被咬死,就不怕我們被咬死?這個時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爲要知道,傳統戰爭片裏的中國軍人是不會以“自私”的,傳統戰爭片裏的中國軍人是樂於犧牲一人拯救全軍的。自私的老谷,難道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嗎?自私的老谷纔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幾個弟兄都當成親兄弟對待,他答應過他們的媽媽把他們平安的帶回去,他已經對他們一半食言了,他要他的那些兄弟們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裏。誰敢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軍人做正面宣傳?誰敢對一個“畏敵”的連長做正面刻畫呢?那些傳統戰爭片的導演都不敢,唯有馮小剛!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裏那麼拍!”他說:“我不過是把一個人的經歷給拍下來。”哪來什麼教條?哪來什麼英雄主義?有的只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

我認爲看電影應帶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否則就沒幾部好電影了。影片裏的老谷、是馮導手下的老谷,是個有人性的人,真性情的漢子!

集結號觀後感9

《集結號》是部以戰爭背景爲題材的電影,電影場面逼真、樸實,人物的寫照不乏細膩,視覺效果很棒。那是其次,一部電影的靈魂無非是它給人們帶來什麼,視角感受只是一種藝術的形式要求,或從功利的角度而言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是門票的壓力所必然考慮。但僅有這些並不足以讓人們喜愛。《集結號》這部電影用藝術展現了一段我們不應該忘記、應該去認識的歷史,也折射出了我們應該去思考的社會問題。

穀子地,一個非常個性的名字,影片最後的解說是因爲這個主人翁是在田地裏發現被遺棄,並被人收養的,姓氏何名不知道,拾養人也就是他善良的養父母給他起了個非常的姓名——穀子地。我想,他們的養父母要麼是有點詩情的浪漫,要麼是一時即興思維的巧合,因爲這個名字真的太富有想象的空間和命運的預示了。我並沒有去考究影片是否真的是個真實的故事改編,但我相信那段歷史沒有穀子地也會有別的什麼地的。

穀子地,影片刻畫了他這麼一位代表性的優秀的中國軍人——別看他似乎不識什麼字,也揭示了一段心酸的故事。穀子地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在戰爭中展現的是一種爲某種理想無愄犧牲的精神,和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沒有什麼例外。如果僅是這樣的話,這部電影似乎沒有自已的東西了。看過這一部電影的人,我想他們不得不爲這影片所感動——除非看的人沒有感動的能力。

四十七條性命在爲完成大bu隊轉移的狙擊戰中,打退了裝備和人力都數倍於自己的敵軍的三次進擊,成功掩護了大bu隊的轉移。四十七條生命沉睡在一塊了。誰不想活着?但是那個意味生存機會的‘集結號’始終沒有響過。指揮官穀子地有幸存活,卻要面對歷史的愚弄,成了解放軍的“俘虜”,但這並沒有消磨他心中的信念。

解放了,明明是用生命出色完成戰鬥計劃的四十七名英雄,最後被定性爲失終。我想觀衆們能不打報不平?於是故事的下半段爲“公平”而描述。

如果穀子地沒有這樣的生命經歷;

如果穀子地沒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穀子地不是這麼執着;

如果穀子地不是這麼性情;

如果穀子地沒有那種個性;

那麼,四十七個英雄真的就是失蹤了。

這樣的歷史現象和邏輯有誰願意說僅是“歷史”,答案是肯定的話,我想《集結號》並沒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因爲答案是否定的,所以,這就是《集結號》耐人尋味的地方。回到自己所面對現實的法制,有時候也在面臨着這種潛規則的考驗。希望這不是種職業偏見。

集結號觀後感10

“嗚——,集結號吹響了,這個號聲不僅僅僅是代表着撤退,還帶表滿腔的熱血和一份沉重的職責。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生命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兄弟的情誼,在我看來命其實是不能拿來和兄弟的情誼相比的,就算自己寧願用性命來交換也是不可能的換得到的,就像這部電影一般。

戰爭,是一場血腥的盛宴,一旦踏進去就要做好隨時獻出生命的準備,但對於電影中的穀子地其實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他們九連屬於四十七個弟兄的榮耀和屬於他們的情誼。

1948年淮海戰爭打響,他們的戰鬥空前的激烈,穀子地接收任務去阻擊敵人,掩護大家撤退,約定撤退後吹響集結穀子地才能撤退,沒有集結號,就算打到只剩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都務必打下去。

之後,他帶着九連躲進一箇舊窯廠,迎接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每次敵人的進攻,都被他們奮力擋下去,經過一次次的廝殺,47個弟兄也變得越來越少,當日本人派出戰車時,有他們做出奮力一搏,好些兄弟都在這次戰爭中身亡,就連穀子地的耳朵也被炸聾了,最後只剩幾個弟兄了,但集結號還是沒有吹響,之後晚上敵襲,所有兄弟都陣亡了,就只剩下穀子地一個人逃了出來。看完他們在窯廠裏打阻擊戰後,我感慨萬千,這樣的兄弟情誼,大無畏的精神,也只有在那種時候才能見到吧。穀子地是那麼的講信用,沒聽到集結號就算死不走。

之後他到了一個休養院裏面,養好身體後就去找那些兄弟的屍體,但是怎樣找也找不到,他看見有戰爭又加入到裏面,剛開始別人炮手的團長十分輕視他,覺得他就是一個老兵油子,之後穀子地救了那個團長一命,團長去指揮炮手去了,就從此再也沒見着。幾年後,穀子地又遇到一個他兄弟的媳婦,看她孤家寡人又帶到那個炮手團長那結良緣,團而且長本來就對那次的恩情十分感激,之後也一向再幫穀子地找,最後找到了他們團長的墳墓。

最後他找到了那個就窯廠,但是沒有人想信那你面還埋着幾十俱戰士的屍體,他就不停的挖,別人都以爲他是瘋子,但是他不計較外人的語言,一向挖,最後最後挖到了那幾俱屍體,找回了屬於他們九連的榮譽。

當我看完這個電影后,也是熱淚盈眶,真的,這部電影讓我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心中的感慨,這部電影完美的詮釋了身先士卒和鞠躬盡瘁這兩個詞,還有穀子地的重情重意,令死也要找回兄弟們的榮耀,證明九連個個蓋定個,都是烈士!

我必須要學習他們的九連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和對戰友的尊敬!

集結號觀後感11

這部劇優缺點都很明顯。

演員演的都挺自然的,亮點是方言,草雞搞笑,特別是範巴中的川普,聽一次笑一次撒,而且導致我這段時間說話也老是帶着【撒】【噻】的小尾巴。劇情有點意思,但也有硬傷。最開始我只是單純地想看看任天行和葉多多談戀愛,結果因爲是軍校裏的故事,所以男女主的感情戲real波折萬分,入學前就開始糾糾纏纏,入校後一邊掐一邊曖昧,好不容易發點糖告個白,又被指導員和隊長各種明示暗示地警告,於是主線感情戲隔三差五纔出現一次,之後就開始情投意合好戰友的各種故事了。軍營裏的劇情還算是過關的,反正專業型電視劇雖然被專業人士各種吐槽但騙騙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還是夠得。但是每次放假就來段強行植入當做學期分界線我也是醉了,便裝戲除了任天行和葉多多去找飛行基地那段別的跳過不看一點兒都不影響劇情。

這部劇演員的演技也是過關的,最起碼看起來挺自然的`。裏面每個角色的人物形象都挺鮮明的,演員在把握每個角色上也都不錯。男主經超在這裏超帥,身材倍兒棒(特別是看過暗黑者的尹劍之後,超強對比讓我感嘆他對兩種角色的完美塑造!任天行眼裏全是軍人的堅毅,尹劍的眼裏都是慫)在軍隊裏走路草雞有範兒,當然一會兒頭髮長一會兒頭髮短那是後期剪輯沒弄好,也算是一個槽點。女主焦俊豔不是第一眼美女,但是笑起來還挺暖的,越看越可愛那種,再加上人物性格也算刷好感類型的,這部劇演完應該能漲點粉。剩餘的配角們戲份絕對比一般電視劇裏的配角戲多,隊長和指導員標準的一個黑臉一個白臉,隊長是一個傳統軍人,處事方法比較刻板,教導員則像很多家庭的媽媽一樣,有着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地理念,兩人在一些事情上地激烈討論還是挺接地氣兒的。男生方面,高班長也是高舉搞笑大旗的一個重要角色“熱血熱血熱血”,跟範班副的完美配合爲整部劇增添了許多笑料,尹東的豪爽讓人都想擁有這樣一位土豪盆友,旁爾一口道地兒的京片子張嘴就是段子啊,廖帆是配角里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高能技術宅而且顏值也很高還可以幫助編劇各種劇透;女生方面,黃曉月算是全劇不太討喜的一個角色,相對功利心重一點,馬蕾蕾標準吃貨各種調節氣氛,郝好八卦推動劇情,舒顏也是個很刷好感的角色負責女生這邊的智商,姚小堯開始看覺着就是嬌嬌女但是也還有股子倔勁兒,她和陳驍那一段最後要是能出個番外就好了。

這部劇要是能重新剪輯一下,應該會更棒!

集結號觀後感12

我想,就90後的大多數而言,對革命片少有感興趣的,包括我自己。也難怪,對只圖安逸,嬌生慣養的我們來說,那些炮彈橫飛的戰爭實在太遙遠了,遙遠的只能用“歷史”二字簡單概括之,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掀不起感情上的一似漣漪。

如果有的選擇,我們寧願看的是諸如穿越小說裏更遙遠的風花雪月,或者眼下那些偶像們傾情演繹的麻雀變鳳凰。

所以,《集結號》一開頭就把我給震懾住了。

連長谷子地說“湊出六頂鋼盔”給去刺探敵情的兄弟們。

但抗戰結束後,那些士兵們保命用的東西給挖煤的礦工們拿來充作夜壺。

在現在,我想,這些頭盔都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壽終正寢了。只可惜它們不會說話,不能談起屬於它們的一段歷史,不論那是怎樣的驚心動魄或者雲淡風輕,都被時間的塵埃掩埋了。

好容易打贏了,卻是沒人享受到勝利的喜悅。

穀子地抱着給炸成兩截的指導員,捂着傷口也止不住血,悲痛之下,下令不準投降。

字字泣血。

可管什麼用,反動派不是人麼,還是打死他們一個就能救回一個兄弟?

誰的血是冷的,誰的血不是紅的,誰的命沒了還換得回來……

衝動的穀子地記了大過,遇見了王金存——一個衝前鋒膽怯了的文化教員,一個之後成了他們連新指導員的人。

最後,穀子地全連四十九的弟兄無一生還。

只來得及記上這一筆的王金存問;“連長,我給您丟人了麼?”

穀子地沒直接回答,摸了摸他的頭,說;“下輩子還做兄弟。”

我第一次哭,便是因爲看到這一幕。

第二次哭,是首長一臉凝重,說了一句“委屈”。

太委屈了,烈士全成了失蹤。

太委屈了,那些盼着號響的誰都沒等到那一聲,集結號。

太委屈了,沒辦法說清的委屈,再委屈也沒人知道了。

還有片子裏,不能忘記的那些鏡頭。

劉團長叫穀子地重複他的命令,他說;“還有呢?”

怎麼忍心,他那麼冷靜得近乎冷酷地給了希望又叫人絕望,騙別人也想騙自己不成。

在他墓碑前嘶聲大叫的穀子地,是他意料之外的生還者吧。

有時候,活着比死了更痛苦。但活着,至少是活着啊,多少希望活着的士兵連全屍都沒。

穀子地說:“轟碎了就拼不回來了”。

應該是見多了,習慣了,但聽的人是一陣揪心。

就連穀子地自己也做不到麻木,那塊染血的手錶,他該攥在手心裏還是狠狠丟掉?

有人被活活燒死,有人被坦克碾過,有人和敵軍同歸於盡。

我忽然想到阿Q的帶些戲謔的一句話——革命,革誰的命?

可不革命就是任人魚肉的命,革命是犧牲了別人的命,何其殘酷,多麼慘烈。

還有那一段,爲了那沒聽見的集結號。

焦排長說聽見了集結號一直在吹。

於是,聽力受損的穀子地固執地一問再問,好幾個人說聽見了。

集結號觀後感13

《集結號》不僅是一部商業大片,更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它講述了戰爭的殘酷和軍人對榮譽和公正的執着追求。馮小剛塑造的穀子地和九連的47名戰士,是符合新時代審美標準的戰鬥英雄,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個性有缺點。

我們這一代人多數是看着紅色影片和文學作品長大的。董存瑞、邱少雲的英雄故事,多少回伴我入夢。我曾經簡單地認爲,一個戰士,爲了集體和國家,作出犧牲乃至奉獻生命,都是理所應當的。

《集結號》圍繞着穀子地爲九連47名戰士追討烈士名分,追尋榮譽和公正而展開。結果出人意料:團長劉澤水當年給他們下達阻擊任務時,根本就沒吹過集結號。部隊首長原本就要捨車保帥,把九連作爲“棄子”,換取大部隊的平安轉移。這一真相,恰恰有力地證明了戰爭的殘酷,卻和我們從小所受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大不相同。按以往主旋律戰爭片的一貫套路,《集結號》的故事原本可以有以下兩種發展方式:一是團長劉澤水在佈置任務前,把大部隊面臨的危險處境婉轉告訴穀子地。穀子地還沒等團長說完,就主動請纓率全連誓死阻擊敵人,保證大部隊安全轉移。團長思考再三迫不得已作出艱難抉擇。九榮戰死在陣地,圓滿完成了阻擊任務;二是團長劉澤水一開始並沒有想犧牲九連的47名戰士,大部隊轉移到一多時,確實向九連吹響了撤退的集結號。穀子地和九連的戰士們看見大部隊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便違抗軍令堅持不撤,最終全部壯烈犧牲。

《集結號》編劇和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選擇了這種出人意料的發展方式:九連的47名戰士,不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全部戰死,而且在死後都沒有獲得應有的烈士榮譽和名分。難怪穀子地在得知真相後,要在團長的墓前激動地大聲質問,儘管他很清楚地知道團長當年也是事出無奈,而且團長本人也是爲了掩護大部隊而戰死的。

我相信,《集結號》中的事情,在當年的戰爭中確實發生過。不僅在日本軍隊和國民黨軍隊裏發生過,解放軍同樣也不例外。關鍵時候的捨車保帥,往往是自上而下作出的決定,很難是個人的主動請纓。就像《集結號》裏穀子地說的,“誰不怕死,誰見了子彈不哆嗦”,因此穀子地要把在戰場上嚇得尿了褲子的王金存從團長那裏要來,作爲自己連隊的指導員,最終幫助王金存戰勝了恐懼,使他成爲一名勇敢的戰士。

好萊塢一向擅長通過影視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向世界其他國家灌輸美國的道德價值觀念,《拯救大兵瑞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它是典型的美國主旋律影片。而我們以往的很多主旋律作品,說教味兒過重,英雄人物塑造得高大全,反面角色又一竿子壞到底,難免失真和乏味。《集結號》探索了中國主旋律影片的新模式,想必在它之後,中國的主旋律影片,會更好看。

集結號觀後感14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拉開了序幕,中華兒女浴血奮戰,揮灑着鮮血,用堅強的意志築起堡壘,寧死不屈,堅強勇敢,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今天的新中國!

回首歷史,看完了《集結號》這部電影,它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了那個爲了幸福生活而鬥爭的戰爭年代,九連連長谷子地帶領全連47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爲令撤退。然而團長爲戰爭的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九連戰士奮勇抵抗,除了穀子地全部壯烈犧牲了,可是他們卻都按照失蹤人員處理。爲了給九連的戰士尋回應有的榮譽,穀子地開始執着尋找,終於在掩埋着烈士的戰場吹響了至死也沒聽見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雖簡單卻又蘊含着複雜的感情,簡單的故事裏屹立着的那是人民英雄。或許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已淡忘了了他們。可是沒有他們,哪來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可是他們爲了整個中華民族,爲了新的光明的中國人民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集結號,集結號的吹響便意味着任務的結束,也意味着生還的希望,但它卻始終沒有吹響。沒有集結號的吹響不能撤退,戰士們便一直堅持到最後。爲了戰鬥的勝利,他們不怕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固然可貴,但是他們爲了心中的信仰,爲了實現自己的追求,他們不惜一切去抗爭。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我們自己,貪圖安逸,不求上進,懶惰嬌弱。不必說什麼大事,老師佈置的作業也不樂意完成甚至不完成,我們是否該靜下來好好反思一下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沒有戰火的幸福年代裏面,卻不好好珍惜,不好好讀書。我們是否都應該把心思用在學習上面呢,是否應該好好完成學習任務,將來爲國家做一份貢獻呢?

影片中的連長谷子地,總把集體放在第一位,卻沒有爲自己着想。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了?獨立的個體總是離不開集體的,幫助集體不也是幫助自己嗎?我們總是要和他人交往的,總是要互相扶持的。所以,作爲新一代的學生我們更要增強集體觀念,將來爲集體,社會,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最後,穀子地吹響了那嘹亮的集結號,那是一首悲壯的戰歌。你聽,它還在響着,在耳邊環繞。它是在提醒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歷史不能忘記,不能忘記那屈辱而佈滿血腥味道的日子,不能忘記那些浴血奮戰的勇士,不能忘記那些爲了革命事業前赴後繼、爲民族解放事業而捐軀的革命烈士,他們是真正的勇士!他們永生在我們的心間!

集結號觀後感15

《集結號》這部電影我很早就想看了,一向等呀等呀,國慶假期,最終有幸讓我一睹馮氏戰爭片。——震撼!

有人說《集結號》這部電影,類似《拯救大兵》《兄弟連》。可無論人家說什麼,自我眼見爲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厭惡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着炸藥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那裏有我頂着!”….…好假!在這戰爭片裏,許多地方採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傳統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爲連長拿手錶,寬溝找到手錶後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這不是當活靶子嗎?可是從中也許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我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於非戰鬥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並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樣怎樣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爲。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不被政治和某種特定目的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十分佩服導演敢這麼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爲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似乎在《戰神》裏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註定了之後爲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老谷明白《集結號》沒有吹響,明白了大部隊早就撤走留他們牽制敵人,其實這種以大局爲重的事情戰場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明白了以後就是發怒了——“你們怕大部隊被咬死,就不怕我們被咬死這個時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爲要明白,傳統戰爭片裏的中國軍人是不會以“自私”的,傳統戰爭片裏的中國軍人是樂於犧牲一人拯救全軍的。自私的老谷,難道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嗎自私的老谷纔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幾個弟兄都當成親兄弟對待,他答應過他們的媽媽把他們平安的帶回去,他已經對他們一半食言了,他要他的那些兄弟們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裏。誰敢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軍人做正面宣傳誰敢對一個“畏敵”的連長做正面刻畫呢那些傳統戰爭片的導演都不敢,唯有馮小剛!也僅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裏那麼拍!”他說:“我可是是把一個人的經歷給拍下來。”哪來什麼教條哪來什麼英雄主義有的只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

我認爲看電影應帶着自我感情色彩去看,否則就沒幾部好電影了。影片裏的老谷、是馮導手下的老谷,是個有人性的人,真性情的漢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