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說課稿範文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說課稿範文
  《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謝組織了這次比賽,在過去的三個月內讓我學會了很多,讓我對學生、課本、課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來一節好課的準備就像是農夫辛勤耕耘。在勞作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收穫的喜悅同時得到提升。現在請允許我向大家介紹我耕耘歷程。在《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的遷移》這節課準備的過程中,依次經歷了選教材——備教材——備教學方法——進行公開課——教學反思五個環節。在教材的選擇上基於以下考慮:

(1)從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角度考慮,在傳統的教學中人口遷移是通過課本文字,插圖這些靜態的資源來反映人口遷移的動態過程。無法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上的體驗。學習興趣不高。而信息技術中動態的畫面、視頻可以幫助我更好的突破這些限制,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出信息技術的優越性。

(2)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本次信息技術大賽有生上課環節開始之前,學生知識水平是不可預知的,所以我在選課時儘量避免理論性非常強的課程。偏重於選擇與社會聯繫比較緊密,同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人口遷移。

(3)從自身的優勢考慮,這一課最大的困難莫過於政治事件、歷史材料、地理知識的相互交織。而這恰恰變成了我的優勢。因爲我們學校史地教研組是一個整體,與政治教研組辦公室也只有一牆之隔。所以與別的學校老師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從歷史、政治老師那裏得到很多幫助,更好的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整合。

正是基於以上三點考慮,我對這節課的選擇可謂“底氣十足”爲耕耘找到了最合適的土壤。有了底氣,更需要精心的準備。在備課階段,我重點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難點和學生狀況。

一、說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二是引起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活動建議是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

本節《人口的空間變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一方面,它是前一節人口增長的發展與深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後一章中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口遷移是聯繫人口和城市兩部分的橋樑。

(二)教學重點、難點安排與突破

【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特點。

2、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原因。

【教學難點】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方向,特點,原因。

【突破】

1.結合生活具體案例來分析人口遷移的概念及特點,變繁爲簡。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通過學生的身邊的直接經驗的來理解課本上的間接經驗。更好的感知和接受課本的知識。

2.從具體的案例中引出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方向、原因,特點。並加以對比,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掌握重難點;特別是鄉土材料的討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程重點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決。

在教學的設計上大膽的將歷史材料,政治背景,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以具體的歷史人物經歷爲支撐點,構建國際人口遷移的完整過程;以具體的古代政治事件爲背景,反映古代人口遷移的原因;讓教學的流程層次感鮮明、體系性更強。

(三)學情分析與對策

1、知識方面:學生在現階段已具備初步的人口知識和新航路開闢,殖民貿易等相關知識,但對人口遷移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知之甚少,平時對身邊的地理事象關注也比較少。

2、能力方面: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對新的學習情境有極大的興趣與學習。但學生對地圖的判讀能力比較欠缺。

3、態度、情感、價值感方面:作爲90後,學生們自小生活比較安逸。在這一課裏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口遷移案例,試圖激發他們當今學生比較缺乏的開放、自由、勇於冒險、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使用是爲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輕鬆快樂但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是我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上。我在使用傳統的討論法,對比法的同時又努力體現自己的亮點。

1、預先案——教學案——鞏固案模式。

利用預習案將課前自學與課堂教學相銜接。改變傳統教學中重教輕學的狀況。

利用鞏固案將課堂教學與課後鞏固相銜接,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

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

2、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課堂。

在中國古代人口遷移案例呈現中,我先後思考了三種表現形式,最後還是決定使用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的竹簡。不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還讓學生們無形中接受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另外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也適時加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後面教學思路部分我會詳細介紹我的新課導入。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一)導入新課設計

【設計方案】

第一輪有生上課恰逢端午節放假後第一天上課,我在導入新課時果斷的放棄了原來精心設計的開場,以端午——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非洲起源論”的動畫導入本課課題。將中國的傳統節日融入課堂。

【設計理由】

整個導入過程約3分45秒左右,整體略微有點長。但在我看來卻很有必要。拉家常一樣對學生的端午生活的問候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離騷》更是高中學生高一階段的必背詩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自制的“人類非洲起源論”的動畫,作爲人類已知可能最早的人口遷移,不僅體現出人口遷移的歷史悠久,更在時間的軸線上對後面一系列時間段的人口遷移產生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對於動態畫面的捕捉也有利於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儘快的將注意力集中起來。可謂“環環相扣,一舉數得”。

(二)新課教學設計思路與流程

1、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的教學方案

【設計1】給出“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爲

【設計2】實例分析:通過做題更好的掌握人口遷移的定義和分類。在做題的過程中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給出合理的評價。

2、關於人口遷移的各種原因探究教學方案

【設計方案1】以歐,亞,非三個具體的人物真實經歷爲線索,探究19世紀前國際人口遷移原因,特點,方向。

【設計2】以國際務工信息廣告爲材料分析二戰後國際人口遷移原因,特點,方向。

【設計3】以中國古代歷史文獻記錄爲背景,討論古代人口遷移的原因。

【設計4】以知情下鄉視頻和自身經歷爲案例,對比分析80年代前和80年代後國內人口遷移的區別。

我用一個個不同的案例材料來展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性與思想性,另一方面又將每一個活生生人物的最終命運穿插其中,激勵學生勇於冒險、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四、教學反思: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磨練,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教材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遷移》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人口遷移內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內容中都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長的發展與深入:人口遷移是以人口增長爲基礎的,而人口遷移和人口增長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佈的面貌。另一方面,人口遷移促進了城市化的推進,沒有大批的農民由鄉村到城市的遷移活動,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口遷移是聯繫人口和城市兩部分的橋樑。

本節教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二是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活動建議是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

教材在編排上使用了陳述的方式將人口遷移概念、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逐步列出,並列舉了一系列人口遷移的案例來論證不同的影響因素,總體上體系是完整的,但仔細分析是材料的堆砌與排列,這給學生的學習運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的設計上通過整合要素,努力創設一個完整的劇本故事,來濃縮各種影響因素,在不偏離教學的重點的基礎上,讓教學的流程層次感鮮明、體系性更強,具體見下面的設計。

二、說學情

【學情分析】

1.一學生本身就具備初步的人口知識,但僅是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認知,對人口遷移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知之甚少,平時對身邊的地理事象關注也比較少。

2.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對新的學習情境有極大的興趣與學習慾望。

3.高一學生的人口觀、環境觀、世界觀正在形成,但是由於接觸的社會面狹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確的情感教育引導。

【對策】針對上述學情,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下列環節。

1.努力創設學生身邊熟悉的教學情境,以完整的故事來串聯凌亂的知識點,以啓迪學生思維爲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爲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2.嘗試用不同的知識獲取方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思考、表達來獲取科學的人口知識與人口環境觀點。

3.注重鄉土案例的運用,努力滲透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逐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與環境觀,並激發愛國愛鄉熱情。

三、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比較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區別;能列舉不同的人口遷移類型

(2)熟悉掌握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能從日常生活的具體案例中總結人口遷移的原因

(3)學會調查與訪談,來探究孝感當地的人口遷移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我的移民家庭”的實例情境,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過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特點的學習,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過鄉土材料的教與學,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調查與訪談的方法,並在材料整理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NBA材料的引入與多種人口遷移案例的使用,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遷移觀點與愛國情操

(2)“我的移民家庭”的巧妙運用,旨在培養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身邊的人生態度

(3)合理運用孝感鄉土材料,旨在喚起學生熱愛家鄉、並激發他們建設家鄉的熱情,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人口遷移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安排與突破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並充分體現人口遷移在人口與環境中的橋樑作用,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能夠區別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2.使學生能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3.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當地的人口遷移類型與特徵

【教學難點】如何歸納實際案例中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突破】列表比較加實例剖析解決概念區別;創設“我的移民家庭”故事情境來有效串聯凌亂的因素,使學生在品味故事中掌握這一重難點;鄉土材料的討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程重點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決。

五、說教學方法

人口遷移是當代高中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複雜,因此在教學中努力讓問題形象、生動、有效地展現出來成爲本節課設計的重點。通過思考,大體運用了下列教學方法與手段:

1.創設故事情境,設計自主思考空間。編寫“我的移民家庭”這一生動形象的故事情境,輕鬆地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思考的空間,讓原本凌亂的知識毫無痕跡地進入學生的腦海中。

2.運用比較的方法,清晰地將“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內在區別展現出來,並及時運用大量實例來進行鞏固,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更掌握了列表比較這種有效的方法。

3.採取合作探究的方法,運用調查、訪談的手段將孝感本地的鄉土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引導學生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4.傳統的講授結合引導性的自主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總結歸納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設計

【設計方案】

展示姚易對決的NBA賽場圖片,並配上背景文字:[新浪體育訊]北京時間11月10日,NBA2007—2008賽季首次中國德比——姚易對決,舉世矚目。

(二)新課教學

1.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的教學方案

【設計1】給出“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爲

【設計2】用列表法來區分“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差異。

【設計3】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對人口遷移進行不同角度的分類

【設計4】實例分析

(1)同學們週末上街購物、節假日外出旅遊;

(2)美國東北工業區人口遷往南部“陽光地帶”;

(3)王豔隨全家從孝昌縣縣搬到孝感市並轉入實驗中學就讀;

(4)1947年印巴分治1500萬穆斯林從印度遷往巴基斯坦;

(5)在國外,經常會有一些流浪歌手輾轉於各大城市;

(6)明清時期我國廣東、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東南亞;

(7)我的朋友上個月剛從鳴翠桃園搬遷到容大五環居住。

問題1:上述實例中哪些屬於人口遷移?

問題2:上述實例中哪些屬於國際人口遷移?

2.關於人口遷移的各種原因探究教學方案

【設計方案】

設置一個主題故事情境——邊聽邊想:分享平凡人的故事(故事由語文課代表朗讀,同學們認真聽並獨立思考,列舉出故事中出現的影響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

【故事描述】

分享平凡人的故事

[旁白]一個平凡的家庭,卻融合了五湖四海……這就是我“家”!

[我的獨白]1981年的秋天,我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的普通家庭,家境清貧,卻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童年時光。2000年的夏秋之交,我滿載夢想地進入了浙江師大,在金華度過了改變我人生軌跡的四年。2004年,又是異鄉——浙江孝感,開始了我全新的職業生涯,伴隨我的還有我風雨同行的女友,一位從寧波轉來的女孩。

[爸爸的告白]我們家老祖宗在安徽的安慶市,當年還是清朝時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於是你的爺爺的爺爺就帶着全家,來到這塊當時還尚未開墾的土地上。認識你媽媽的時候,還是文革的時候,當時她是從上海下鄉的知青,後來便組成了現在的家庭。

【設計問題】

問題1:上述“我”的家庭故事反映了什麼現象?

問題2:那你能例舉上述故事中有幾次人口遷移嗎?

問題3:促使我們家庭成爲一個典型的移民家庭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4:同學們,通過閱讀材料並結合教材P17—20,在白紙上寫下影響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

【設計理由】

我放棄了用一個個不同的案例材料來展示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摒棄了傳統的面面俱到地從各種影響因素來分類講述。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性與思想性,另一方面又着力於避免材料的堆砌而讓課堂流於探究的形式而其實根本沒有探究。經過多重思考,我使用了“我”這個第一人稱來編寫了一個自白式的故事,塑造了“我”這樣一個包括了多種原因的移民家庭,真實感與感染力都非常強,容易帶動學生“入戲”。

通過這樣情感互容的教學,結合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總結各類影響因素,教師列表展示結果:

3.關於人口遷移的特徵與發展的設計思考

【設計方案】

運用富陽的鄉土資料作爲合作探究資料,引導學生(四人小組)進行激烈討論,總結出富陽市人口遷移的歷史演化過程與發展特徵。從學生最熟悉的身邊環境出發,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身邊的社會現象中,學習對自己終生有益的地理。

【展示案例材料】

大遷移——富陽,在路上

材料1據《富陽縣誌》記載

1956年,國務院批覆電力部門,同意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故庫區需遷移2萬多人,其中富陽、新登兩鎮共安置移民11591人。

1970年,政府動工建設岩石嶺水庫,庫區人民相繼遷入新登諸地。

1959、1960年,富陽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動員青年支援寧夏地區建設。

2004年,404名三峽移民順利安置在富陽市的8個鄉鎮,並大多獲得工作。

材料2富陽新聞網2004發佈——趕上改革開放的熱潮,富陽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特別是造紙、鍊銅、光纜等發展極爲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和農民工。

材料3富陽新聞網2007發佈——《富陽日報》刊登了一張富陽知名攝影師吳昱拍的照片,35年前鸛山磯頭的“燕子跳”,勾起了廣大網友是對那個年代清澈富春江的追憶。而現在不少地方的村民反映溪裏的水發黃、石頭生鏽,甚至無法使用。這也使部分村民產生了離開的想法。

材料42007年初,一個嶄新的詞語出現在富陽人的生活中,它就是“生活富裕、生命陽光”——一個象徵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完美結合的詞語。

【合作探究主題】

1.材料1、2、3都提到了富陽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通過討論,你能說出這三則材料中“人口遷移”有什麼變化嗎?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變化呢?

2.同學們,你能說出材料4中“生活富裕、生命陽光”這個詞語的含義嗎?你能用人口遷移的知識來推測它給富陽未來帶來的影響嗎?

(三)小結作業

【設計主題】關於住宅小區人口遷移的調查報告

【參考調查表】

孝感市人口遷移和流動的基本情況調查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