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範文(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3.36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範文(通用6篇)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那個星期天》,首先我要進行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出現在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真情流露”專題中,主要講了“我“在某個星期天等候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情感表達細膩,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佔據了較大篇幅。如此的表達方式相對學生來說,較爲新穎。另外,《那個星期天》與前一篇文章《匆匆》在知識組合上關係極爲密切:《匆匆》一連串的問句佔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那個星期天》更多地將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間接表達出來。兩者可以進行聯繫對比教學。針對這些特點,我將側重於表達方式的引導、學習,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對人物內心、動作、周圍環境的細緻描寫,表達出細膩真摯的情感。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文章的特點,我將主要使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朗讀法、聯繫對比教學法展開教學。

三、說過程

我分兩課時完成本課教學。

課時一主要任務是帶領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寫作做順序、行文思路。同時解決生詞障礙,爲進一步深入品讀課文、解決教學重難點作好基礎準備。

在課時二中,我會以複習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知識的學習。先是認讀詞語,後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請用一句話來概括。“自然將話題引向教學重難點:作者的心情變化是怎樣的?作者又是如何將等候時的感情變化真摯細膩表達出來?

主人公大體的心情變化梳理出來後,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包含的內容較多,我先引導教學情感表達的知識點、如什麼是直接抒情、什麼是間接抒情,再讓學生自主探究其中一種表達方式—環境描寫,以及此引導感悟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變化。接着通過分組朗讀的方式,對課文逐一進行分析,側重歸納分析人物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環境描寫下的情感變化,讓學生體味如此寫作的好處。由於人物描寫、環境描寫也能直接或間接展現人物形象,接下來我便順勢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我“天真、懂事、內斂。

在學生整體把握《那個星期天》情感表達的特點後,最後聯繫《匆匆》一課來比較它們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的異同。不同點學生較快能判斷出來,而在相同點上需要引導:都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波瀾。

到此爲止,本課的重難點教學基本解決。

四、說板書

興奮、急切

那個星期天

焦急(人物描寫:心理、動作、語言)

焦急、惆悵(環境描寫)

失望、委屈

五、說教學效果預測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字裏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課文寫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通過動作、環境等,描寫了“我”等候時的情景,表現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展示了“我”細膩、敏感、豐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故事,用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內容,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在的情感體味出發進行朗讀。結合關鍵語段,體會作者從人物的行動細節、環境的烘托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效果,體會心理描寫的妙處。

二、說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3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初步瞭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是教學重點,初步瞭解“我”的心情變化過程。體會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學習換位思考,擺脫煩惱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重點讓學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變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究“我”對母親情感的變化,體會母親的無奈,以及“我”對母親的理解,從而感悟主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揭題導入,引導質疑,初步探究文章內容。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學生默讀課文,自主解決生字詞。我再隨堂檢查,明確讀音。

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說一說在這一天裏“我”的心情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提示:總領全文,開篇點題,說明事件和時間。

2.讀句子“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體會到了什麼?

體會到了作者盼望的時間之長,也從側面顯示作者盼望時的焦急、無奈。

3.想一想,這麼漫長的等待,作者的心情會不會發生變化呢?預習後面的課文,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

(四)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小組接龍讀第2-6自然段。指導讀出不同語氣。(第2自然段開頭要帶着平靜、講述的語氣讀,讀出回憶的感覺,中間要讀出肯定,最後一句要讀出一些愉悅;第4自然段要讀出在等待中,“我”百感無奈,心裏急躁,語調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這不會錯、都不會錯”表明了什麼?

提示:“我”非常堅定和肯定,表明這件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爲什麼要嚇唬母親?又爲什麼忘了嚇唬她?

提示:“我”嚇唬母親其實是想和母親做遊;“我”忘了嚇唬她是因爲看到母親提着菜籃子要出去,擔心母親忘了帶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這段時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麼作用?(全段的中心句,總領後文描寫的一系列活動。)

5.“我踏着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着天看着雲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這兩句話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有什麼作用?(運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直白寫出“我”的心理狀態。)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時做了哪些活動,這體現出“我”怎樣的心理狀態?(苦苦等候、百無聊賴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語言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邊、看着、一聲不吭”的原因是什麼?(因爲母親似乎已經忘了要帶我出去,“我”爲了讓母親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便死守在離她最近的地方,用最無聲的動作表達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寫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後指名學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的推遲下,由滿懷期望變得疑惑焦急再變得一聲不吭等待。

(五)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並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你有什麼感受?

提示: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後的悲傷。

2.“母親驚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驚惶”說明了什麼?(“驚惶”表明母親並不是一個不疼愛、不體諒孩子的母親,她只是因爲繁多的勞作暫時忽視了“我”的感受。)

3.說說你對“我”的母親有什麼看法?(鼓勵學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5.學習本課寫作手法,引導學生體會本課的細節描寫。

(六)課文小結

本文記敘了“我”的一次難忘的星期天,這一天由於母親的一次次推遲,“我”的心情由高興到焦急,再到無奈和失望,表現了一段銘刻心頭的記憶,也體現了無奈心酸而又至純的母愛。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談談我的板書,本課教學有兩個重點,一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二是體會“我”的心情變化。因此,板書也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提煉故事發展的情節,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觀地展示了事情的發展及“我”的心情變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磚、蟻”等13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明媚、翻箱倒櫃、唸叨、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裏“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裏“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方法

1.“讀、思、議、導”結合法。

2.“讀、寫”結合法。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等待去做某事或答應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史鐵生看一看那個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樣的期盼的。

二、預習查評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1)朗讀課文,正字正音。

嚇唬(xià hu) 挨(āi) 絆(bàn)耽擱(dān ge) 揉(róu) 綻開(zhàn)沉鬱(yù) 縹緲(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悵(chóu chàng) 驚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詞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空空落落:空曠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櫃: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鬱:低沉鬱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惆悵:傷感,失意。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地靠着,緊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多年來他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爲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絃》,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

三、初讀感悟

1.在朗讀的基礎上,講課文分成三部分,並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那個星期天記載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爽約下,希望逐漸落空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7):序寫“我”在希望落空後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於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

(設計意圖:抓住文本,整體感知。在讀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總之,在讀文中去思考並解決問題。同時,隨文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四、重點研讀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並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後”這裏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麼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雲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着地等待着。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裏寫出了“我”緊跟着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裏,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裏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後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裏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設計意圖:再讀課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裏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預設:

1.我蹲在她身邊,看着她洗。我一聲不吭,盼着。

(1)這裏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焦急、執着)

(2)“看着”“我一聲不吭”,這個動作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麼?(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現在……那聲音無休無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師引導學生感受: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後的悲傷。

(2)爲什麼光線“漫長而急遽”?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並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着盼望的心情。

5.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這裏表現出他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

6.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內心的絕望,無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等待——執着——焦急——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時間也產生了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總結兩條線索並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設計意圖:緊扣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上,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三、積累拓展,質疑問難。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

2.全班交流。

3.預設問題。

(1)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這裏有幾層含義?)

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天色的變化,表明了傍晚的來臨,天色越來越暗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

(2)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句中的觀察點發生了轉換,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這樣寫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其實也表現了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景。

(3)我感覺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裏。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着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爲什麼“驚惶”?)

爲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後還認爲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驚惶”,連聲對“我”說對不起。

四、歸納總結,當堂練筆。

1. 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於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表現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過程,也表現了母親從早到晚操勞家務的辛勞。

2. 試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

(1)運用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應,行文自然。

3.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

五、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試着完成下面的學習單。

課文 表達方式 相同點 不同點

《匆匆》

《那個星期天》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談感受。

4.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緻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採擷生活之浪花,只有採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陽光明媚、撥弄、翻箱倒櫃、綻開”等詞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3.通過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的辛勤操勞與幼小的“我”在希望與失望間的心理落差。

4.學習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方法。

5.通過學習,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體諒、包容、感恩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實感。

2.學習作者生動細緻的描述,感受其細緻入微的心理變化。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於“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盼》。文章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盼”相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麼呢?他的期盼最終實現了嗎?(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2010年,中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電影編劇。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着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發腦出血逝世,享年59歲。

史鐵生一生著作頗多,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集等。《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

《秋天的懷念》寫了作者對母親的無盡思念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悵恨。《那個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2.出示卡片,學習詞語。

(1)小組開火車讀詞語,正音。

(2)藉助字典、詞典理解“惆悵”“縹緲”等詞的意思。

3.提出疑問,引發探究。

(1)讀完課文,你感受到了什麼?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學進行交流探討。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寫得刻骨銘心的?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明確: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隨着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是什麼?(“我”的心情)

4.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寫了“我”一天的心情變化。

5.齊讀第一自然段,兩句話各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行嗎?爲什麼?

第一句話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題。第二句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這裏將一天的幾個時間點一一羅列出來,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換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就顯得平平淡淡,達不到這種表達效果。

小結:作者是怎樣寫自己心情的變化的?請同學們課後反覆閱讀課文,體味幼小的“我”心情變化的同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細微而又深沉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五、課後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詞語表中本課要求掌握的詞語)

2.回顧這篇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研讀第2—5自然段,圈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體會人物感情,並交流“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明確:爲什麼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卻記不清去哪兒了?

(1)母親之前一直答應帶“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盼望,以至於忘記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個星期天由於期望的落空,失望的傷痛超過了一切,以至於忘記了具體去哪兒。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點只是“母親答應帶我出去”,至於去哪裏,也許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後” ——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愉快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爲什麼不好挨?作者怎麼來體現“不好挨”?

明確:“跳房子”“看雲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着地等待着。可見“我”是多麼盼望這次和母親的同遊!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明確:“我”緊跟着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側面表現出母親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歸納:這幾個段落寫了“我”等待的過程,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讀第6—7自然段,體會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但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覺睡過了頭。

明確: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自己的自責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邊,看着她洗。我一聲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明確: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極致。因爲他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等待,錯過(或放過)了幾次機會。這個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機會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再錯過,一直以來的所有期盼都將化爲泡影。

3.我看着盆裏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陽,看着光線,我一聲不吭。看着盆裏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鬱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幾個“看着”表明了什麼?

明確:表明了作者的無比專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點洗完,他希望太陽慢點落山。

(2)這段話中哪幾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心情?

明確:“涼”“沉鬱”“縹緲”。“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似是寫景寫光線,何嘗不是在寫他的心情,寫他的期盼呢。這裏用了通感和擬人的手法,通過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作者希望破滅時的無限傷感。

(3)從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現在反覆出現的“一聲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滿懷期盼的高點逐漸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並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漫長”和“急遽”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這句話意思矛盾嗎?

明確:不矛盾。作者對周圍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和深切體會,“漫長”寫出了他等待的過程的難捱,而“急遽”則寫出了黃昏到來的迅速。

(2)“孤獨而惆悵的黃昏”這個句子有什麼特色?

明確:擬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後的憂傷和悵然。

(3)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給作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作者將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細緻入微地表現出來了。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裏。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着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母親”爲什麼驚惶?從哪裏看出她的驚惶?

明確:因爲“母親”看到“我”在無聲地流淚,她沒有想到她也許是敷衍的一句話竟然寄託了孩子這樣大的盼望,所以她趕緊甩幹手上的水,把“我”拉進懷裏,邊親吻邊道歉。母親何嘗不在乎孩子,疼愛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壓力和重擔,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對孩子的陪伴。

歸納:如果說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則是懊惱——沮喪——失望——難過。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熱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傷,他如一隻受傷的鳥,蜷縮在屋檐下,獨自撫摸着自己的傷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過分,母親明明再三地答應了他,爲何最終仍是失約了,但母親並沒有錯,他也沒有理由怪母親,因爲母親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視角,刻畫了母親的形象。你如何評價這位母親?結合文章的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1:這位母親既有對孩子的疏忽,又有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母親用話語敷衍孩子,最終沒有遵守承諾,是她對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從她始終沒有拒絕孩子和看到孩子傷心難過時驚慌失措並道歉,又體現了她對孩子的關愛。

預設2:這是一位真實感人的母親,她像大多數的母親一樣,爲了生活而操勞,難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她答應了帶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瑣事牽絆,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但即使她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沒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絕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而且對孩子滿懷歉意。她的無奈令人心酸,她對孩子的愛又令人感動。

2.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文章通過追憶“我”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自己出去玩的經歷,表現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深切緬懷。

四、寫作特色

1.寫作特點。

本文有着強烈的感染力,這主要得益於心理描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興奮”之類的直接描寫並不多,更多的是間接表現人物心理。

(1)運用“繁筆”表現心理。“繁筆”是相對於“簡筆”而言,如“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換成“簡筆”可以是“從早晨到天黑”幾個字,但這樣一來,“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進讀者心裏?

(2)藉助行動表現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門口”寫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看着雲彩走”,表現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過景物描寫映襯心理。“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這不僅僅是爲了交代一天的結束,更是表現了希望眼看就要破滅的絕望。

(4)通過人物語言傳達心理。文中“您說了去!”“走吧,您不是說買菜回來就走嗎?”“怎麼還不走呀?走吧”等等,儼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軌跡圖。

(5)運用細節描寫凸顯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着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裏翻看一本畫報,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這無疑是在表現一種無聊、孤獨。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親想帶“我”去玩卻又分身乏術的無奈、焦急、惶恐,就是在這些真切而細膩的心理刻畫中讓人感同身受。

2.《那個星期天》與《匆匆》都寫了時間的流逝,讀讀看,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寫到了時間的流逝,都運用了內心獨白的方法來表達心裏的感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圍繞着“匆匆”二字展開敘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

《那個星期天》則將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濃縮在一天的時間裏敘述,通過一個個場景的轉換(街門口、院子裏、家裏、母親腿底下、家裏、洗衣盆邊),一個個事情(街門口——等母親,跳房子——等母親,撥弄蟻穴——等母親,看畫報——等母親,看母親翻箱倒櫃——等母親,看母親洗衣服——等母親)的行進,表現時間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學板書]

9.那個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惱——沮喪——失望(委屈)——難過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導學生們從作者平靜內斂的語調中領悟其豐富的情感內蘊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後,通過抓重點語句來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瞭解了他的心理軌跡,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爲何讓作者記憶猶新,永生難忘;瞭解了母親一天的勞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過文字傳達的對母親的深切緬懷。不足之處在於學生自讀自悟不夠,我只是一個引導者,應還課堂給學生,切記。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5

一、導入新課。

還記得那個第一次盼望吧,由“期盼”到“愉快”,到“耐心等待”再到“急切”,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那作者的期盼實現了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二、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1、讀課文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並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爲的句子。

“我看着盆裏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陽,看着光線,我一聲不吭。看着盆裏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鬱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飄渺。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看着……我一聲不吭”。這句話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

(我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裏漸漸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屬於什麼描寫?

(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思考:“我忽然有點兒明白了。”“我”明白了什麼?(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2、再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的變化。

讀課文傍晚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____”劃出表現母親行爲的句子:用“ “劃出表現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並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我現在還能感受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體現了什麼?

(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誇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後的悲傷。)

(1)思考:爲什麼說光線是“漫長而急遽”的?

(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並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着盼望的心情)

(2)“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我”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心的絕望、無奈。)

3、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從早上到傍晚,“我”的心情是怎樣地變化的?

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光線也產生了變化,哪些變化呢?你發現了嗎?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兩條線索並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思考:在那個星期天裏,母親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那麼她還是不是一位好母親?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裏。”“一邊親吻我一邊……對不起”

(從這些動作和語言中,表現出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試圖來安慰我,看出她對我的憐愛。可以感受到母親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於生計只能不停地勞作。)

2、可能有些同學會產生疑問:“我”爲什麼不直截了當地拉着母親出門呢?一定要等母親停下來呢?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後蘊含着的深厚的母愛。)

3、啓發學生思考:雖然母親沒有兌現承諾,但是“我”並沒有抱怨她。結合自己的經歷,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母親是想帶“我”出去玩的,她很早就允諾過,可能迫於現實條件,一直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她始終沉浸於繁忙的勞作中,徹底忘記了承諾。“我”無聲地哭泣驚醒了母親,她於是驚惶地抱着自己疼愛的孩子道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理解媽媽的苦衷,先幫她幹家務活,再出去玩。)

4、拓展閱讀,擴寬視野。

將本文與曹文軒《草房子》的相關章節進行比較閱讀。讀完以小組爲單位交流,說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

四、領會主旨,學習方法。

1、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夠兌現給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值得借鑑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藉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3)本文運用多種人物描寫及環境描寫,生動細緻地刻畫了“我”盼望出門的心路歷程。

(4)提示我們正確地與家長溝通。

五、課堂小結。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小節。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裏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後來因爲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後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文章細膩而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六、佈置作業。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分別描寫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下所見的景物,體會“融情於景”寫法的好處。走在小港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園裏。

部編版六年級下那個星期天說課稿6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媚、蟻”等生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櫃、唸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初步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4.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2.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作者及作品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導入新課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於“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給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

2.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2018年1月《史鐵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全集共350萬字,按體裁分爲各類小說、散文隨筆、劇本詩歌、書信、訪談等12卷。

3.提出問題

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麼?爲什麼作者要取這樣一個題目?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讀這篇文章。

二、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怎樣的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裏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麼順序來寫的呢?

(時間順序)

3.按作者敘述的順序,給文章分出層次,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部分(2-7):寫“我”的心情變化。

三、再讀課文,初步體會人物的情感。

自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圈劃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並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總之她很久之前就答應了,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一個人平生第一次盼一個日子,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預設一:母親之前一直答應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期盼,以至於忘記了目的地。

預設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於期盼落空,所以這樣的傷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於忘記了具體信息。)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後”。

(通過對天氣,動作的描寫,寫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麼來體現不好挨?

(跳房子,看雲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寫出我一個人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着地等待着。)

4.整個上午都在母親腳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我”緊跟着母親,冒着被絆倒的危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形象地寫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課堂總結。

以上是課文中的“我”在整個上午的等待過程,同時體現出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實現了嗎?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