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名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通用21篇)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

說實在話,在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可以說是不很瞭解,對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後,其中《生活即教育》對我啓發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應有什麼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繫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啓發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於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爲教育的中心內容。“生活即教育”則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而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爲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本質功能。作爲教師,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做爲一名新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爲具有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2

至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了什麼標題生活就是教育。此外,我對此感到困惑。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道陶公其人,不知道陶公其說,更不用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然後發展起來了。一個沒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能在中國當老師呢?讀到這裏,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看出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深遠影響。所以在業餘時間,我拜讀了陶公著名的教育文章,現在把讀、想、悟記錄下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嘲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也應該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找到他們的閃光點,擴大這個閃光點,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才能,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信心獲得成就感。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用靈感、表揚和激勵來代替指責、批評和抱怨。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教育強調`是教育應該以生活爲中心,反對以書爲中心的傳統教育,認爲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評傳統教育脫離生活現實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簡單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尊重學生,學會寬容和接受學生。寬容就是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的特殊尊重。有些人認爲教師的寬容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深刻寬容,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和空間,有針對性地開放頓悟,有效教育,培養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培養創造性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爲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的特點,讓學生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對於教師來說,教師寬容地對待學生,重視非原則問題,獲得退一步的快樂;教師寬容地對待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學生,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3

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爲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着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裏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4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爲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於愛,教師有了愛,纔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纔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纔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纔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他說:“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讀後感《林旗英:《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陶行知先生是這樣尊重學生。

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教學十幾年,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而慷慨地去讚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纔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5

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讀書,其本質是充實課本知識,將學生視野由課本引向社會,拓寬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思路,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努力嘗試用多媒體輔導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對於一名青年教師來說,讀書是自己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我深深地折服於陶行知偉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讓人贊同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學中是那樣的貧乏,是多麼地需要讀書、學習。讀完這本書後,我對陶行知所說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種“教學合一”的觀點有了更深入地體會。

做一個教學生學的老師

陶先生說,先生可以分爲三種:一種是隻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之製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製造廠;第二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了;第三種是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我認爲這不僅是很高的學術價值,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如何教學生學呢?就是把教與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

平時教學時,自己了覺得自己教不得法。現在想來,教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以學生的“學”爲中心,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的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的慢教的慢。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是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法,而是讓教法隨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變動,也就是現在所倡導的真實的課堂,生成的課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認識到,再像以前那樣做課是萬萬不能了的,新課程要求我們隨着課堂變化靈活地外理備課預案,這就要求教師有非常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過人的教育智慧,還要有一顆尊重學生、尊重課堂、不以自我爲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6

這段時間,我在百忙之中繼續拜讀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教育是一門科學。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聯合大衆起來自己幹,纔是真正的兒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華民族返老還童,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培養小先生,讓小先生把我們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現在我們的闖關課堂就是在逐步培養小先生,當我們把這些小先生培養好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傳承與發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從這些孩子身上也學到很多,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也非常有耐心。我的動手能力極差,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學習疊千紙鶴,當我的手拿到摺紙時,我的手是僵硬的,那個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沒有學會,孩子又交給了我一個簡單的疊法,終於學會了。這個孩子很開心,他嚐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所以要堅信學生經過培養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

教學要合一。在他的《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學要合一。並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到現在依然是先進的。也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方向。這就是我們經常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我們的課堂中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遠比交給一個知識點要好。而我們在進行的闖關教學中的所出示的嘗試題、自學提示等就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尷尬的境地,本來預設的很好,可是有些問題同學們難以理解,會出現冷場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現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調整,也就是靈活運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點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唯有這樣,我們不斷有新的進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諦,“知行合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他的著作,爲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爲他的愛國情懷所敬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7

身爲教師卻對陶行知知之甚少,懷着愧疚的心情,利用業餘時間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文章短小精闢,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如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由此當我瞭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等這些他所創立的獨特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爲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並研究的“做中學”等教育學說,對於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裏,“仁”與“愛”佔很大的比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四塊糖果”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傳爲佳話,也成爲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和仿效的範本。在這個故事裏,陶行知先生對“打架事件”的處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教育模式,並沒有採用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說教,也沒有一味簡單生硬地指責數落,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轉化學生的預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稱奇,究其所在,便是一個“愛”字,試想,倘若當時陶先生怒氣衝衝,不分青紅皁白,將這位學生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後果將適得其反。“愛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啊!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教師這個職業,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了這位樸實的老人,正緩緩向我走來,他的這句教育名言,時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奮起,激我向上。因爲陶行知先生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8

杜威也提出從做中學思想,但他們兩者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認爲有行的勇氣纔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他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爲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收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只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生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

讀後感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手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開篇就說了一句讓人振奮的話:學陶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一句話足以指導我們學會如何去領會和實踐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陶先生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這並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過時,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學習和發揚其精神。這其中不單純的指他的教育精神,還有其高尚的師德。

一個創字,體現了他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不應該仿,而應該去創!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9

近一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啓發。

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爲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師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這樣一顆偉大的愛心滋潤着無數顆童心,也培養出了無數的愛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導着教師工作,我將以此爲起點,形成一種不斷反思總結的習慣,繼續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思路與方法。作爲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0

在學校,現在讓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是看到那一張張幸福可愛的笑臉,很遠就能聽到“老師,美術老師好,美術老師啥時候再給我們上課”。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偉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經典語錄裏的“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散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衆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創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意美術,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後是什麼?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說“雪融化後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着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說,小學美術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現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是最能激發小孩子創造力的一門藝術,是培養一個人氣質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於什麼時代,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於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裏的頑童。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1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爲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爲‘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爲“有行的勇氣纔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中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2

這幾天一有空,我就翻開陶行知教育名篇的書,認真地讀起來。同時也爲自己雖身爲教師卻對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讀了先生的一些言論和幾則小故事,讓我油然生出許多感動: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動餞行"追求真理做真人。"爲國人教育"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毛澤東稱陶行知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對這兒的"偉大"兩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見偉大。稱陶先生爲平民教育家更合適,更讓人感到親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讀了幾篇文章後,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風樸實,言詞懇切,說明道理。我在心裏默默說道:先生您說的對,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衆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認爲教育是快樂之事,教育從生活中來又迴歸生活。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會已餞行整一個世紀,而我們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這些觀點,我們現在還只是津津樂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鋸,把教育做的越來越累人,越來越只有貌似的快樂。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靈是如何看待現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裏,"仁"與"愛"佔很大的比重,平實不浮躁,才能成爲"仁"尊重與需求才能分享"愛",現在我們卻要這個嘈雜與功利的社會中追求"仁"和"愛"捫心自問,我做到了嗎是不是有種力不從心的氣短正如大家經常表白的那樣——"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愛,而是……""愛"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誰不想擁有。如果沒有愛的能力,大家都會感到失敗,會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當做的不夠好時,不是我不努力。

在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這十二個字的寫照,這時多麼高的境界啊。我會繼續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後一班崗,因爲先生是我的榜樣。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方面,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認爲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這個方法找出來,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如:在教學第6單元例6,求兩人之間有幾人時,爲了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我首先幫助學生分析題意,並理解問題中“之間”的意思,通過審讀題意深化對數的大小,數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數,序數含義的認識。然後放手給學生,引導孩子用數一數、畫一畫、算一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之間有幾個”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數、畫示意圖、列式計算等解題策略。最後引導學生一起總結解決排隊問題的方法,鞏固學生的記憶。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師就應該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爲此在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如:學了“10的認識”後,回家練習數數遊戲,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裏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一切可以用數量來衡量的都可以讓孩子去數一數。讓孩子在數數的過程中理解基數含義。家長與孩子一起數數、算算中不就對他進行了數學啓蒙了嗎?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作爲一名教師,我將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必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示。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4

陶行知先生再三強調:教學做合一。“做”是教學之中心,是在勞力上勞心,具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三個特徵。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智力。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去觀察、思考、發現、創造、感悟,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語文教學中,這一點尤爲重要。三年級學生寫作文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麼。我常常會帶他們進行觀察,引導他們留意身邊的小事,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有一次,學校組織植樹節活動,學生們都從家裏帶來了鐵鍬,準備大幹一場。我把這個活動當做一個契機,注意在每一個階段觀察和提醒學生。勞動沒開始前,學生們已經興奮不已,在教室裏坐不下去,不停地問我:“老師,怎麼還不開始?”我笑着反問他們:“你們現在這個樣子可以用什麼詞語或句子來形容?”學生們思索了一會兒,開始回答:“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詞語一旦與學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變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項,植樹活動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後,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澆水,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們親自嘗試,親自感受,我給他們拍了不少照片。植樹的過程中,天空中飛來了北歸的一羣大雁,我趕緊喊學生們擡頭看,只見藍藍的天空中一羣大雁排着長長的隊伍飛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哇!真美!”的感嘆。平時我們在詩歌中、課文中經常讀到“一羣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樣的句子,可是學生只是讀這些句子,沒有直觀的感受,他們根本體會不出句子中的那種韻味,再美的語言都不如讓學生們自己親眼看到來得震撼。當天晚上,我佈置了一篇習作,以我們的植樹節活動爲主題來寫。第二天我收作文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真完成了這篇作文,好幾個孩子都說:“老師,這篇作文太簡單了,我們就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了下來。我不在覺得沒話可寫了。”是的,在勞力上勞心,由實踐行動形成思想,產生新價值,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又有趣。

我們教師教學時,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還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屆高年級學生,班裏學生較多,性格各異,學生們情緒變化快,今天這幾個同學關係不錯,明天就可能鬧崩,其中有幾個女孩子還非常敏感,老師同學無意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可能使她們難過很久。這樣的班級情況讓我有些頭疼,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對待他們。一開始爲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我讓學生每天寫日記,徵求過他們的意見,每天交給我批改。我發現,許多孩子常在日記中向我傾訴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我每天對學生們的日記批改得格外認真,每個孩子的日記下面我都會回覆一段長長的文字,有時是解答他們學習中的困惑,有時是他們難過時的安慰,有時是他們迷茫時的指點。每天日記一發下來,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翻來,看我的回覆,這樣的溝通讓我們的心離得很近,學生覺得老師能理解他們,願意耐心傾聽他們,所以班級非常和諧。每天學生們主動把我的講桌擦乾淨,辦公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圖書角都是他們自己來打理。班級管理得非常輕鬆,這是因爲我在學和做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班級的管理方法。

讀書爲我們開啓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領略教育的風景,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長需要我們既遵循規律,又尊重差異,在讀書學習的同時,惟有不斷地在教學中去探索、實踐、研究,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5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做合一”、“教育改革”、“創造的教育”、 “生活教育”等多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一、做生活中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陶行知這樣指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人發明工具,製造工具,運用工具。陶老先生把中國的教育進行如此形象的闡述。在傳統的教育中老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而讓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更不是生活中的教育。單憑考試分數成爲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難道這是教育嗎?陶行知所提倡的是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正符合我們當代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學生才能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做到活學活用。難道不是嗎?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爲出發點。沒有工具則精神不能發揮,生活無由表現。我們職業教育也是一樣,教育我們學校的學生,就是要培養他們有知識、技能和想象力,真正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做到不但是課堂上的主體,更是生活中的主人。

二、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已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

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鬥,是探尋出路。”陶行知指出,是活人必須做。無論你多大年紀,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只要生活在世界上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學習美髮專業的學生通過做頭髮才知道髮型的不同會帶來不一樣美麗,學習烹飪的學生通過嘗試做菜會知道通過調整火候纔有別樣的美味,參加高考的學生通過測試才知道付出就會有回報。

“捧着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讓我更進一步的認識陶行知老先生。讓我感受到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是那麼的膚淺,也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作爲一名財務人員,我會視陶先生爲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性,堅持學習,關愛同事,同時努力讓自己做到財務工作中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更新觀念,善待他人,服務他人,做一個完整的人。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6

假期裏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覺得獲益匪淺。,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的這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若沒有愛,就不能稱其爲“教師”,更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則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可親的語言對待學生,使他們與自己的心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合二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應表現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所有的學生都需要老師的愛,愛學生,要嚴格要求學生。熱愛與嚴格是一致的,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能教好學生,要做到“愛心啓迪,嚴慈相濟。”愛學生不是放縱寬容,不是袒護溺愛,教師愛學生是嚴肅的愛、嚴格要求的愛、富有教育意義的愛。尤其是對那些優秀生的教育,更需要嚴格。優秀生有許多優點,他們自尊好強,充滿自信,富於進取,成績優秀,但對他們不能偏愛護短,對他們應該高標準嚴要求。當他們犯錯誤時,要一視同仁,不能縱容包庇,矇混過關,應進行嚴肅處理,使他們及時受到教育,認識錯誤。當優秀生取得好成績時,還要適當地向他們提出新的奮鬥目標,激勵他們不斷前進,要讓他們明白山外青山,樓外樓,不要坐井觀天,教育他們謙虛、謹慎,勇攀高峯,將來成爲新世紀的人才。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精神倍受刺激的折磨,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先生生前最反對的就是“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因此,罰非愛,害也;動武,更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但是,“愛生”並不容易。有時,教師一個粗暴的動作,甚至一個責備的眼神,儘管不是十分刻意,卻能在師生之間隔起一道心靈的屏障。愛,不是用詞藻鋪成的,不是用語言造就的,更不是用金幣壘起的,它是心靈的感應與碰撞。

其次,陶行知先生認爲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他們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教師”就應該是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的再現,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愛並不是放縱、溺愛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他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會馬上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也就很容易找到前進的路。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正因爲如此,教育和培養好兒童,成了我們教育事業的千秋大計。當我年復一年地重複教育教學工作,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這纔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教師的愛是師德之魂,是將教育送到學生的心坎裏。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寬容、尊重、鼓勵、疏導,猶如春風化雨,能淨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鼓起前進的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勝利的彼岸。愛學生,就要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公正,是學生信賴教師的基礎。尤其是後進生,他們是受傷的花朵,更需要老師的格外扶持與關愛,如果對他們冷淡、諷刺、訓斥、歧視,就會使他們破罐子破摔,永遠“差”下去。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道出了師愛的重要性。只有熱情關懷、耐心教育,才能喚醒後進生的良知和學習動力。讓每一位後進生都能擡起頭來走路,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纔是成功的教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作爲教師,在時代的呼喚下,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不僅需要做一個專業知識淵博的教師,更需要做一個思想水平過硬的教師,以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作爲一切的前提。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既教書又育人,讓所有學生在師愛的懷抱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真正做到----真情,真愛,真教育……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7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着中華文化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民族情懷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這位現代教育家爲了理想教育的構建和兒童少年的健康 成長傾其一生所做的種種努力。無論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之獨到見解,或是“中國的教員、學生實在太迷信書本了”的誠懇批評,還是“學做一個 人,一個整個的人”的大聲疾呼,處處蘊涵哲學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論,無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關於“生活教育”的學說,今天讀來毫無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針對時弊而作的、剛擺上書架的、尚在飄着墨香的新書。最常用的字詞,最常見的語句,最常規的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樸實無華,卻清晰地讓人體悟到連綴它們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濃濃的大師之愛。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8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觀點和理念在時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適用的,而且他的許多理念現在正在被我們所嘗試和應用,在他身上我們這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感悟體會到很多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將陶老先生髮表的教育理念整合,讓作爲讀者的我更加系統完善的深入瞭解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書的引言提出陶行知他既反對‘老八股’教育,又反對‘洋八股’教育,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的教育。正是陶行知的這個做法,才能使他的教育理念既能符合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又不至於像無本之木一樣,脫離中國國情,所以他的教育思想真正的在中國起到作用。其中有一些思想對我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淺。 教學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將世界上的先生分爲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把兒童做成書架子;第二種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生依舊處於被動的地位;第三種先生乃是教學生學,就是把校和學聯繫在一起,一方面要先生負執導的責任,一方面學生負學習的責任。調理清晰,讓作爲教育工作者可以自我判斷出自己是何種先生,明白自己的目標。先生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現在的教育現實中,有許多老師安於現狀,把教學內容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交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所以我就覺得陶行知的眼睛真毒,寥寥幾筆,卻抓住了最關鍵的癥結。

教學合一對於教師是極其重要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必須具備的思想。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學生自治這個問題,是自動主義貫徹德育的結果,使我們數千年來保育主義,干涉主義,嚴格主義的反應,是現在教育界一個極重要的問題。中國由於歷史原因,羣衆長期處於被壓制的階級,所以在中國學生自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學生自治辦得妥當有四點好處:①學生自治可爲修身倫理實驗②學生自治能適應學生之需要③學生自治能輔助風氣之進步④學生自治能促進學生經驗之發展。凡事都有兩面,學生自治辦的不妥當會出現以下幾點弊端:①把學生自治當成爭權的器具②把學生自治誤作治人看③學生自治與學校在對峙地位......

生活即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學生,在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已經在國際教育界廣泛認同,但是陶行知先生並未沿用老師的理念,而是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提出了更加適合中國教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用陶行知的話講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

而成爲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創造的教育

創造力對於哪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教育界而言則更加重要,教育人士自己要有創造性,更要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性,這對於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什麼是創造的教育即既進行四星的教育,也要進行行動的教育。現在的學生只知道埋頭苦學各種理論觀點,而對於理論觀點的應用能力卻十分不足。中國現在的教育就是關門來乾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學校的教育更是死氣沉沉。十分佩服陶行知先生思想理論的先進性,每一個理論都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

除了以上的理念,陶行知對於農村教育、讀書與用書、大衆教育、民主教育、行知合一等觀點的闡述也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具有建設意義。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畢生的時間、經驗投入到中國的教育發展事業中,通過不斷地實踐、創造、發展,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由於社會的告訴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彷彿已經被人遺忘,許多教育工作者對於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的瞭解也不全面,理解不夠深刻,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我通過此次對於《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閱讀,對於自己該成爲什麼樣的老師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是立國之本。陶行知的話不應該只是標語,更應該落到實處,成爲教育工作者血液裏的東西。學習陶行知思想,繼承聖賢的理論,對於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極其重要的。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19

這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下面是我讀這本書的幾點體會: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衆,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羣衆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先生認爲學習語文是爲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學習具有生活的內容,運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麼作爲語文老師的我,以後在語文教學中,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聯繫,使得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變得生活化。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現代成分,使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學生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樂意去做。這樣使得語文教學中的一個個字詞不再是無生命的東西了,學生就急於跟它們交朋友,急於去了解它們,認識它們。課堂也不再會成爲束縛他們的籠子了,而跟他們的生活貼近了。在這種課中,學生始終是愉快的,他們學習的熱情也始終是高漲的。學生也就真的把書讀活了,把書讀出“味”來了。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他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由於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爲人民大衆教育而努力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留給我們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去執行和發展。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20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知先生,走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細細品讀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對教育的這份執着和熱愛所感動。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畢生致力於教育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貴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獨特精深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爲教,學也不成爲學。”先生用種田、游泳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游泳是在水裏做的,便須在水裏學,在水裏教。在他看來,“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教學做合一”呢?以指導學生“觀察蝸牛”爲例,可以分爲以下三個步驟:

(一)“心”的準備。請學生說說自己想要觀察蝸牛的什麼?準備怎樣去觀察?觀察時要注意什麼?

(二)帶領學生實地經歷一次“眼”的觀察活動,並要求隨時將觀察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三)回到“心”的思考:交流總結觀察的方法、收穫和疑問,形成一隻“我的蝸牛”。

由此可見,“做”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核心。“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要求教師不要一味地以語言文字爲中介來傳授,而要“在做上教”,學生也不再是通過機械地記憶來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學”,教師教與學生學必須在共同“做”的基礎上完成。陶行知先生還進一步提出:“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

(一)行動;

(二)思想;

(三)新價值之產生。”所謂“做”,正如他說的:“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應改努力創設一種讓學生勞力上勞心的“做”的教學模式,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獲。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精力都投入進去做研究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更真,更實。

在《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先生說: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做一個十八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作爲教師,除了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學習、做事態度,還要爲教育事業“生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學好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關注及深思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做好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個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在錯誤面前,勇於承認,積累經驗;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並且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2、教育孩子做有責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遊戲、交往、學習的時間,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牀鋪的機會力爭留給孩子,讓他自己積極主動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點。其三,對待學習,鼓勵孩子主動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苟。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養成好習慣,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穿上別人的鞋子”,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承認不足,走出一貫以來考慮問題以自我爲中心的誤區。

4、教育孩子做孝敬長輩的人,讓孩子持有一顆感恩的心。

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陶行知名篇讀後感 篇21

初聞“愛滿天下,知行合一”,還是在大學軍訓時,懵懵懂懂,只知它是校訓,要記。卻不知這幾個字如隨風潛入夜般陪伴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潤物細無聲般深入我心。

暑期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整書由淺入深,雖是教育箴言,卻如沐春風般感受字裏行間的溫暖,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必背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愛的教育,作爲工作室的學員,一直深受喬利榮老師教溫暖的數學影響。愛無處不在,愛溫暖童心。

愛上自己教育工作,陶行知一個重要思想“教學合一”,在我看來,教與學的融合,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教師要愛上自己的所教學科。愛上它才能從心底想着把這份對學科的愛傳遞出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生學習,在教學反思中自我學習,學生根據老師的教去學習,把老師教的方法與自己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內化成自己的方法。教師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就需要老師學的更多,於我而言,愛上所教學科,纔會本能的去充實,去完善。唯有芬芳才能散發芬芳,唯有愛自己的學科纔會讓學生體會你有這份愛,跟隨老師的腳步,逐步愛上你,愛上這門學科。陶行知對教育事業的愛溢於言表,教育理論便是最好的印證。喬利榮老師暑期讓學生製作2021年的日曆,看着孩子一個個精美的手工日曆,我想正是因爲他們愛着這份事業,纔會想着如何讓學生收穫更多,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發展。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溫暖孩子的小學生活。

愛上自己的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教師對學生有愛,師生關係便會更加和諧。在這種融洽的師生關係中,學生樂學,主動學習,不同方面都有所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着高尚的職業道德。熱愛學生,讓他們與自己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近。陶行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認爲:“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我想,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愛是默默無聞的,但愛也要大膽的表達出來。小學階段孩子的心智並不成熟,有時真的“沒心沒肺”,但愛自己的學生,一直堅持着,學生終有那一刻的頓悟,用心去對待你。我的第一屆學生,今年六年級了。尤記得一年級時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上課教室亂跑,被要求回座位後大聲喊叫,着實頭疼,每天就讓他跟着自己,沒有“自由”的他見我就說,“老師,我討厭你”。對於那時剛工作的我來說,這句話無形中快澆滅自己的工作熱情,但心底透着陶行知愛的教育那束光。隨着學習的深入,不僅有習慣的要求,還增加練習的要求,這個孩子依然抱着討厭我的態度。但我依然彼此“陪伴”,作業的再練習讓他更討厭我,一個零食僅僅讓他對我有個笑臉,彼此相伴已五年,有一天,主動找我,說“老師,雖然你有時對我很兇,但我很喜歡你,也喜歡數學”。那一刻的自己熱淚盈眶。愛真的潤物細無聲。我也將繼續秉承陶行知的那句格言,熱愛自己的學生,用愛對待他們。

愛滿教育,愛上自己的教育工作,愛上自己的學生,這是我讀《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體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