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徵文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2.03W人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好的徵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飛揚的特點。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徵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通用7篇)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1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我國,最具有標誌性的語言就莫過於普通話了。那麼,什麼叫做普通話呢?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爲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

現在,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之一。正所謂:普通話,通天下。現在的外國人甚至去補習班學習普通話。現在走到街上,哪個人嘴裏說的不是普通話?那麼,具有如此獨特的語言,我們該如何去把它推廣到全世界各地呢?我們又該如何把普通話這個代表我們國家的語言文化發揚光大呢?

要推廣普通話,首先要先學好普通話,不但自己要學好普通話,並且在自己學會後去教會身邊的朋友、親戚,使他們都融入到這個普通話的世界。最好做到每天都講普通話,要堅持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需要怎樣努力才能與別人說普通話講得對答如流呢?其實最重要的訣竅就是:要多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多講普通話,只要多訓練,你的普通話自然也會越說越好。無論遇到哪個字的讀音不會,你就要多翻查字典,弄懂讀音,儘量減少讀錯讀音的機會,這樣還可以提高發音的準確性。在學校裏,一定要跟同學和老師說標準的普通話。在生活中也要和家人說普通話。並多向身邊的人說說普通話的由來,使大家都認識到中國的優美的語言文化。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從你我做起,從你我身邊做起。讓我們都做一個愛說普通話的中國娃,把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化推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講普通話。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2

普通話是我國人民信息交流的工具,打我記事起,媽媽就用普通話給我講精彩的故事,和我交流與溝通。

上幼兒園時,老師和同學們也都說普通話。上學後,學校裏更加強調說普通話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生活中我使用的都是普通話。只是在奶奶家,因爲奶奶是上海人,講的一口上海方言,我聽不大懂,所以總是在奶奶說完話以後回問一句:“你說什麼呀?”。

到外婆家,外婆又是湖南人,又說的是一口湖南腔,我又好像走入了另一個語言的王國。他們的方言有時讓我不知所云,我也嘗試着說說上海話、湖南話,可學來學去奶奶聽不懂、外婆也不知我說些什麼?時間長了,她們只要不說快我還勉強可以聽得懂,要是一說快,我又好像走進了另一個王國,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我想在我家還就這兩個省市,我都聽不懂她們。我們的國家有那麼多的省市和方言,各省、各市都說自己的方言,那交流起來可真困難呀!有一次我隨父母走親戚到廣西,那裏的閩南話簡直讓我無法同他們交流,幸好有親戚幫助翻譯和解釋,我才得以與人溝通。我也真真正正地體會到普通話在我國傳播的重要性,只有語言統一人們才能更好的交流,國家才能更快的發展和壯大。

我做爲新時期的接班人就更應該做好傳播的典範,從我做起與普通話做永遠的朋友!讓身邊的人都來說普通話。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3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河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優雅;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我沒有特別出衆的才華,卻同樣可以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因爲,是普通話讓我如此自信!

我,一個從貧苦的鄉村來到這富麗堂皇的上海大都市的女孩,學習普通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我卻堅持了下來,也鬧出了不少笑話。一年級時,出來乍到的我只會說本土話,聽着耳邊已不是方言,不能和同學們正常溝通,當我說出一句話時,耳邊傳來竊竊私語聲,我感到無比自卑。

記得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回家背古詩,我雖然回家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希望不要被老師抽到。第二天,老師抽背古詩正巧抽到了我。我慢吞吞的站起來,不知該說什麼好,像個啞巴似的站了一分鐘,臉紅得像個熟透的蘋果。最後,老師以爲我不會,便叫我坐下,那是我一生中最尷尬的.經歷了!從此,我便發誓:一定要學好普通話,重新找回自信!

現在,學習普通話已經成爲一股熱流,李睿俗話說得好:"學會普通話,走遍全國都不怕。"如果你不會普通話,在中國的語言上就會碰到許多困難,寸步難行。有一個笑話,不知大家聽說過嗎?在廣州有一間北方飯店,店裏有一位廣州的女服務員,她普通話說得不好。有一次,一位北方老漢到此店來吃東西。他剛坐下,那位女服務員就來了,儘量用普通話說:"老大爺,你想去(吃)什麼?"那老漢聽不懂她的"普通話",最後,老漢才知道意思是問他吃什麼。於是,老漢說:"包子。"她一聽,馬上說:"好馬上到。"只見女服務員那出了一張報紙,老漢被弄得哭笑不得,又說::"有大肥雞嗎?"女服務員熱情的說:"搭飛機,還早呢,去(吃)過飯也不遲。

雖然這僅僅是一個笑話,但是這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普通話。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4

麻煩——由於省市衆多,各個地方的語言互不相同,南方人聽不懂北方人說話,北方人也聽不懂南方人說話,造成了語言溝通上的困難。爲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言存在。於是,字正腔圓、悅耳動聽的普通話出現了。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爲語言規範的一種語言。普通話的出現,解決了不同地區的人們溝通難的問題。推廣普通話,對於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就拿旅遊業來說吧,記得前幾年,我和家人一起去北京遊玩。其中有一天,我們在一家餐廳吃飯,點完菜後,我閒得沒事便好奇地左顧右盼,只見這時兩個帶着外地口音的人說着話,走了進來。他們來到一張餐桌前坐下來,其中一位接過服務員的菜單說:“來兩碗米飯,一盤魚香肉絲,一盤豬肝和兩瓶‘別走’,謝謝!”“什麼,還有事嗎?”站在一旁記錄的小姐愣住了,剛擡起的腳又落下來……“快點呀!還楞着幹什麼?”這位帶着外地口音的人有點不耐煩了,“你不是叫我別走嗎?”服務員小姐有點生氣了,另一位趕緊說:“哎呀,那叫啤酒,不是‘別走’!”一場爭論終於化解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

推廣普通話,減少不同地區人因爲語言不通而產生的誤會和隔閡,可以使我過旅遊業攀上新的高峯,對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意義。

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是每個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我國各民族的交流與往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作爲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更要從小抓起,講普通話,寫規範字,共同創造祖國燦爛輝煌的明天!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5

同學們,從1998年開始,每年9月份的第三週爲“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

今年9月15日至21日是第X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要求各地以“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爲主題,組織好第x屆推普周宣傳活動。本屆“推普周”活動的重點城市是成都、南京和佛山。9月15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將與四川省人民、成都市人民聯合舉辦第x屆“推普周”開幕活動,成都地區大學生演講比賽也將在同日舉行;9月17日,江蘇省將舉辦廣場宣傳諮詢活動和專題文藝晚會;佛山市將在“推普周”期間舉辦多種宣傳活動,其中中南方言區中小學課本劇邀請賽和名家語言藝術欣賞會將引人注目。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於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通話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於促進人員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爲推廣普通話提供了法律保證。

今年的推普周以多種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張貼宣傳畫、召開主題隊會、出一期專題黑板報、彩虹書畫社和信息社團的同學們將製作有關的宣傳畫和電子小報,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趕快投身到宣傳週去,積極參與推廣普通話的活動中去。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6

因爲中國各地方言太多了,所以國家要統一一種語言,方便人們交流,於是就選定了普通話。普通話,即標準漢語。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爲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爲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其中,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通行廣東話,但是口音與大陸的普通話略有差別。

普通話爲什麼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呢?因爲普通話有利於促進人際交流、商品交流和建立統一的市場;有利於增進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特別是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鄉下的外公家玩,因爲我還沒有吃早飯,所以決定先去買早飯,媽媽先去外公家。我走到了賣早飯的早餐店,看到一位熱情的大娘,大娘操着一口帶着濃厚鄉音的本地話問:“小朋友,要買嗲?”我半聽半猜才知道她的意思,用普通話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愣了一下,然後笑眯眯地說:“小朋友,我們否賣報紙。”我聽了她的話,就知道她理解錯了,看到旁邊的包子突然靈光一閃,指着一籠包子還一邊比劃一邊放慢語速說:“我要買包子。”那位大娘聽了我的話一邊呵呵直笑一邊給我拿了包子,我付了錢便回去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事實也證明普通話是必不可少的語言,所以爲了避免這樣的事發生一定要學好普通話。

校園推廣普通話徵文7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普通話就像一個緊緊纏繞的中國結,把五十六個民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大家的溝通沒有障礙。正因爲有了普通話,我們之間的距離更進了一步。人與人想要“知心”,首先需要“知音”,彼此之間瞭解的多了,就有了做朋友的良好基礎。

小學時,我轉學到了成都,身邊的人幾乎都是用四川話交流,不會四川話的我顯得格格不入,和別人溝通起來比較困難。一次週末,我去了媽媽打工的地方——青羊宮,那天天氣很好,我泡了一杯茶坐在椅子上看書。有個略顯沙啞的聲音打破了這個寧靜:“幺妹兒,‘擦所’啷個走嘞?”我定神一看,是一個弓着腰,滿臉褶皺的老奶奶問我路。我以爲她說的是廁所,就給她指了指廁所的方向,老奶奶看看我指的地方,搖了搖頭:“不是拉個‘擦所’,是‘擦所’嘛。”我低下頭思考“擦所”是什麼意思,老奶奶見我是這個表情,搖搖頭走了。後來和同學談起這件事,才知道她當時說的是“茶所”。嗨,真是的。

在成都待了一年多,我也漸漸地學會了四川話,能用四川話與大家交流了。有時我想,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難道每到一個地方就要學習當地的語言嗎?聽老師說,閩南那裏的方言很澀,別說學,就是聽着都很費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以爲最簡單便捷的辦法只有一個:大家都學普通話,用普通話交流。如果大家都不重視普通話的推廣,到了外地,或許連問路都會成爲一件困難的事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