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徵文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1000字(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2.85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徵文吧,徵文具有標題醒目,讓人一目瞭然的特點。你知道徵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1000字(通用11篇)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1

前不久,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消息:“某某學校的學生浪費嚴重,用饅頭打仗”,有些人對此不以爲然,認爲學生扔幾個饅頭,算不得什麼,小事一樁。

這真的是一樁小事嗎?幾個饅頭確實也值不了多少錢,但用饅頭打仗,卻說明這些同學不珍惜農民收穫的勞動果實,缺乏節約意識,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將會養成一種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貪圖享受、好吃懶做的惡習。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就崇尚節儉之風,《憫農》詩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講糧食來之不易,應加倍珍惜;《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利維艱。”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導“儉以養德”是很有道理的,節儉是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幾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人物,都具有節儉之美德。

敬愛的周總理,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穿了幾十年;他吃飯時,不僅要把碗中的飯吃淨,連掉在飯桌上的米粒也要撿起來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辦公桌有一條腿不牢固,工作人員要給他買張新的,他卻堅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沒錢買嗎?不是,他死前立下遺囑將25萬元稿費捐給了國家!兩位傑出人物之所以如此節儉,是因爲他們知道,一味的鋪張奢侈,就會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會腐化墮落下去,我們21世紀的青年學生,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再就經濟價值而論,也許幾個饅頭算不了什麼大數,但假如全國有1000萬學生扔饅頭,以每人每天扔兩個饅頭,一個饅頭0。1千克計,就有200萬千克糧食,再按每千克饅頭價值2元計,就是400萬元,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費,倘若把這400萬元用於希望工程,按50萬元建一所學校計,則可建8所學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學校誕生,這個數字何等巨大!在這樣的推算面前,誰敢說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們的生活確實比過去改善了許多,一些地區和家庭已邁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國家,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我們人均物質財富,尤其是糧食,並不豐厚,好多人還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好多貧困山區的孩子還不能進教室學習,如果我們用節省下來的糧食去支援災區人民,援助山區那些渴盼知識的孩子,不是比“打滿頭仗”有意義嗎?

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兩個文明,而用饅頭打仗,無疑會給物質文明的車輪加上更爲沉重的負荷,給精神文明的旗幟抹上一片灰色。

同學們,無論從個人的品德修養出發,還是着眼於希望工程和兩個文明建設,讓我們珍惜每粒糧食吧!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2

同學們,還記得《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嗎?千百年前的古人尚知糧食“粒粒皆辛苦”的來之不易,可人類進化到了二十一世紀,浪費糧食的現象卻隨處可見,是我們的生活太富足了嗎?真令人惋惜痛心。

每天早上,上學路過的步行街口、柵欄旁、臺階上、垃圾桶邊,到處可見隨手丟棄的沒吃完的麪包、油條和喝剩下的豆漿,有從家裏帶來的,也有在街上買的,總之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看着滿地的垃圾和同學們‘從容自如’地把食物扔到地上的情景,我心裏格外難受。雖然這只是個別現象,但同學你想過沒有,看似不經意的一個簡單行爲背後有多大的危害?小至影響校區衛生,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大至浪費糧食資源,破壞地球生態環境。後果真的很嚴重,簡直不堪設想!

少數同學如此嚴重地浪費糧食,可曾知道當今世界上有千萬人還在遭受飢餓的威脅?這是一個巨大而又恐怖的數字!在一些貧窮國家,兩人爲了一截面包吵架乃至動手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爲他們想想,你還忍心把大塊大塊的食物隨意丟棄嗎?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糧食是多大的悲哀呀!在輕易丟掉一份兒吃剩的或買來又不合口味的食物的同時,我想你也丟棄了比食物更爲重要的東西!

前些日子我和爸媽看到過一則新聞,感觸頗深。記得像是“小撒跑兩會”欄目的專題報道。講的是在我國甘肅某某地,住在大山裏的孩子們在一所叫做“紅板小學”的學校裏讀書學習,這些孩子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牀,並且要翻過三四座大山,步行二十多裏崎嶇山路去上課,到達學校門口時,帶着手電筒與之同行的記者阿姨已累得氣喘噓噓、汗流浹背。

他們中午來不及趕回家吃午飯,學校又沒有食堂,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孩子自帶午飯,不管涼熱,好賴填飽肚子;條件不好的,中午不帶飯,就只有看着別的同學狼吞虎嚥,一直堅持到下午放學。看到他們餓着肚子仍舊專心致志、書聲琅琅,我的心中一陣陣酸楚,爸媽也淚滿雙眼。“紅板小學”的同學們覺得能吃上熱乎乎的白米飯是一種奢望,是學校生活的最高標準,能填飽肚子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快樂、很知足了!

還有,在前不久發生的日本地震海嘯災難和利比亞內戰事件中,再次體現了糧食與食物的重要,使我深有感觸。在從利比亞和日本撤離過程中,許多華僑踏上飛機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能給我一些吃的嗎?”食物意味着生存,關係到生命。

事情雖然過去一段時間了,“紅板小學”的同學們之後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資助,可我心中至今仍牽掛着他們。對於那些浪費糧食的學生來說,在隨手丟棄沒吃完食物的一剎那,你應該感到臉紅!

尊重自己,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吧!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3

泱泱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經久不衰;優良的傳統文化,歷經數年的文明傳遞,至今仍炫爛不已;顆顆優質稻穀,歷經數千次的科學鑽研,可謂千里飄香。勤儉節約,是中華民稱的傳統美德。勤儉治國的堯,受萬民敬仰,被稱頌萬世;出生農家的毛澤東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埋首田間的袁隆平畢生奮鬥,造福人類……顆顆金黃而飽滿的穀粒,是父輩們辛勤的耕耘,是父輩們勞累的汗水,是父輩們凝結的奉獻。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浪費,有什麼理由去揮霍呢?我們沒有理由,我們只有“愛惜糧食,杜絕浪費”。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碎;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你看到父母在烈日下忙碌流下的滴滴汗珠時,你是否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當你聽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朗朗讀書聲時,你是否在爲自己的浪費感到羞愧?當你看到飯桌上殘留下的粒粒米飯時,你是否感覺到那異樣的眼光?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從節約粒粒糧食做起。

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繼承最優美德的中國人!中國雖在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但依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東方,向世人展示着,一個以農業爲基礎而翱翔的龍的傳奇!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爲我們的祖國塗上一個句點,我們應該讓她更加繁榮昌盛。爲此,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粒糧食,共享幸福明天。

每天我們去飯店,是否看到那個就餐之所的浪費之處。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塑料桶裏被倒掉的飯菜。那是農民們的血汗啊!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天堂,可我們卻在這天堂裏盡情傾倒,盡情揮霍,盡情浪費。因此,當今世界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在下降,不少人都吃不到食物。贊比亞的孩童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伊拉克的老人過着畫餅充飢的生活。他們那一雙雙渴盼食物的眼是否觸動了你的心絃?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節約糧食,溫飽更多的人。

愛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愛惜每一粒糧食,就是珍惜每一天幸福的生活;愛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傳承每一份關愛。

碗中的米是汗水,碗中的湯是心血,我們不一定是名垂青史的人,卻要爭做歷史長河中鮮活而有力的旗手,要高舉“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旗幟,讓我們傳承這優秀的傳統。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話提醒我們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當我們吃着可口的飯菜時,是否想到每一粒米都是“粒粒皆辛苦”,是否又想到了世界上依然還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所以,珍惜糧食吧,從現在做起,從我自己做起。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4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這句話可一點兒都不假,吃飯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嘛!此刻的中國地大物博,糧食資源衆多,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浪費糧食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節儉”一詞在不少人的心裏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吃飯已不成問題的我們到底要不要重視節儉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國的糧食現狀是不容樂觀的。2000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總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日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糧食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三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着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爲我國第一個大問題。如今,浪費糧食應當是最可恥的行爲之一,因爲浪費糧食就相當於慢性自殺!大家看到,此刻鋪張浪費的人越來越多,浪費的花樣百出,雖說目前我們中國人是餓不死的,但中國人口每年淨增長1200萬人,如果此刻浪費,以後的中國人僅有餓死的份兒!

另外,我們應當有“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的樸素情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選種、播種,鋤草、施肥、收割到加工等,每一粒糧食飽含了農民伯伯和其他人的多少辛勞!所以,我們珍惜糧食也是對他們勞動的一種尊重。

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我們才能吃得飽,吃得好;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勞動,當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旱災等襲來時,國家才能調撥大批救災物資,而其中的糧食成爲災民們的第一所需,也許平時在你看來從不放心上的普通食物會成爲別人救命的稻草和天下最美味的食品!

看到此,有人會說,我也想節儉,可如何去做呢?在這,我有幾個小小的提議供大家參考:去餐館吃飯,不要因爲要面子就瞎點,其實夠吃就行,不要太奢侈。在餐館就餐後,如還有剩菜,就要打包回去吃,千萬不要覺得很丟人,這其實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在家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最好少盛點,因爲吃完了還能夠再盛。還有,最好不要養成挑食的習慣,認爲不好吃的就隨便丟棄。

最終,我大聲呼籲,人人應以節儉爲榮,以浪費爲恥!請大家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從自身做起!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5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然而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呵護,每天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把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全拋腦後,有些學生,常常浪費糧食,糟蹋糧食,還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環境。要知道,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常言道:“民以食爲天,食以糧爲本。”糧食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是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是國家執政興幫的基礎。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因此,在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坐食空山,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及時做好充分準備,那就是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是我們的生存之本,更是我們的命根子。如果有哪一頓我們吃不上飯,就不能正常學習工作,吃飯是天下大事,糧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我們的生命,更是珍惜了人們的勞動成果。

古詩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生活的地球,可供生產糧食的耕地並不多,而且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被不斷蠶食。就全世界而言,糧食並不富裕。每年都有好幾億人口因貧窮或自然災害或戰亂經受着飢餓。可以這麼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並不是很多。在校園裏,我時常看到有些住宿的學生將饅頭咬了一口就隨手扔了,水槽中還有一堆堆白花花的米飯……在他們看來,倒掉一些剩飯剩菜不值得大驚小怪,一點剩下的飯菜也值不了多少錢。他們不知道,這些倒掉的糧食,粒粒都是我們生活在農村的父母用汗水換來的呀!每每看着這些倒掉的飯菜,看着真是讓人心疼!

作爲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成爲節約糧食的表率。節約每一粒糧食,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我們應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以節約糧食爲榮,以浪費糧食爲恥。珍惜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而要立即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6

從小我就有挑食的習慣,飯不合自己的胃口,一口都不吃,有時一碗飯吃不了幾口就放下了,吃一半留一半的情況更是常事。每當這時,爸爸就會教訓我,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而我從沒把爸爸的話放在心上,有什麼不容易的,沒有了,買就是了。看我屢教不改,爸爸只好把我吃剩的飯自己吃下去。

直到有一次,我徹底改掉了自己的惡習。

我的姥爺、姥姥在鄉下生活,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那年夏收,大清早起來,爸爸就拉着我和媽媽到姥姥家,可是到了姥姥家裏,卻是“鐵將軍”把門,咦,這麼早,姥姥姥爺到哪兒去了呢?爸爸說:“可能到地裏收麥子了。”“麥子怎麼收?我也要去。”我們一起到了麥地裏,一望無際的麥田啊,我竟然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是有一溜麥子是割倒的。沿着割倒的麥子,我和爸爸媽媽找到了姥姥姥爺。一到跟前爸爸就問:“不是用收割機割麥子嗎?你們怎麼自己開始割了?”姥姥嘆了一口氣:“要下大雨了,收割機輪不到咱們這兒,我和你爸怕麥子淋雨就開始割了。“淋雨怕什麼?麥子還怕淋雨嗎?”我天真地問。“麥子淋了雨,面就不白不好吃了。”姥姥寵溺地看着我說。哦,難怪,媽媽總說,姥姥家的面比買的好吃。看着姥姥駝着背,滿臉的汗水。我突然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每次去姥姥家,我都會看到他們在地裏幹農活。春耕秋收,姥姥姥爺用辛勤的汗水爲我們換來雪白的饅頭,種出新鮮的蔬菜,帶來鮮嫩的玉米……我突然覺得自己往常的浪費是多麼的可恥。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挑食的習慣,再也不把飯吃一半留一半了。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裏,我都會嚴格遵守“光盤行動”,吃多少舀多少,在飯店也是吃多少點多少。

一次,在學校吃午飯,我一如既往把飯吃光,然後到洗碗處排隊,就在這時,我看到了幾個同學把碗裏還未動幾口的大米直接倒入了垃圾桶,我說:“吃不了就少打一些,倒掉太可惜了。”幾個倒飯的同學感到很不好意思。後來我們就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標語貼在食堂門外,同學們餐桌上的浪費現象越來越少了。

國慶假期的一天,我家親戚們在一起聚餐,點菜的時候,大家都說,少點一點,不夠再加。吃完以後,我把剩下的幾塊餅子和半盤炸魚打包,爸爸開玩笑說:“我家小公主成了餐桌上的監督員了。”姨媽說我是個"小摳門",但我心裏還是美滋滋的。

我這個“餐桌上的監督員”要永遠當下去。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7

這是一個豔陽高照的星期天。

“寶貝,快來吃飯啦!”方晴正在書房寫作業,聽到媽媽在餐廳的喊聲,高高興興地跑了過去。坐在飯桌前,望着那滿滿一桌子的美食:什麼紅燒肉呀、清炒空心菜啦、酸辣土豆絲啊等等,方晴立馬沉默了,緩緩纔開了口:“媽媽,家裏就我們母女倆,您做這麼多,吃不下的。”

“哎呀,”方晴媽媽笑着擺擺手,“這是我專門爲你做的營養午餐,慢慢吃,如果實在吃不下……咳咳。”方晴媽媽有點兒尷尬地清了清嗓子,然後向飯菜大軍進攻。

方晴偷偷地嘟了嘟嘴:老師說過,不管家裏是貧是富,都要愛惜糧食。我們家條件雖然處於中上,可……媽媽怎麼做,真的好嗎?無奈地聳了聳肩,方晴可知道媽媽一貫作風:算了,這麼多的飯菜,儘量能吃多少是多少吧!這樣想着,方晴也細嚼慢嚥地吃了起來。

“媽,還剩了好多呢。”過了一會兒,母女二人吃飽了,可看着還剩這麼多的飯菜,方晴終於忍不住說出了口。

“呃……”方晴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方晴默默地注視着自己的媽媽幾秒後,雙手端起餐桌上一個剩了菜的盤子,說:“我把這些飯放進冰箱裏,晚飯燒熱了再吃吧。”然後,緩緩站起了身。

“唉!”方晴媽媽趕緊握住了方晴的右手臂,“寶貝,媽媽吃不慣剩菜,反正又剩得不多,倒了吧。”

“不行的,”方晴搖了搖頭,她心裏很清楚,媽媽每次都這麼想,肯定是當慣闊太太了。自己以前不知道這麼做的壞處,現在知道了,就不會讓媽媽這麼做,心裏下定決心,方晴鼓起勇氣向媽媽講起了道理,“媽,我們都是從農村出生的,這,誰都知道。我們都嘗過農村生活的苦,頂着大太陽在田地裏幹活,真得很不容易。現在我們擺脫了農村勞苦的生活,過上了還算富裕的生活。可我們不能忘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媽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麼小的道理,我都懂,您,不會不明白吧?”話說完了,方晴低着頭,一聲不吭,說點實話,她還真有點兒怕媽媽會說她。

可是,媽媽沒有說一句話。空氣彷彿凝結了,周圍很靜很靜,靜得連彼此的呼吸聲都聽得到。半響,方晴媽媽右手輕輕擡起,慢慢地放在方晴的頭上,溫柔地撫摸着她的頭,緩緩開了口:“寶貝說的很對。媽媽很是慚愧,沒有給你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反而讓你這小丫頭給教育了一番。走,一起把剩菜放進冰箱裏。”

擡頭,方晴看見了媽媽和藹的笑容,也甜甜地笑了。“媽,我幫您。”方晴端起一個剩菜,蹬蹬噔地跑進了廚房。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8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題記

當你抱怨桌上沒有你愛吃的炸雞翅時,有那麼一羣孩子正飽受飢餓;當你埋怨又是三菜一湯時,有那一羣孩子還飢腸轆轆;當你慷慨的傾倒還未過期的飯菜時,有那麼一羣孩子還食不果腹!

也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許是還未走出飢餓的陰影,不少從貧窮致富的人開始了大規模的享受,殊不知,在他們享受的同時有那麼一大羣人還沒有飯吃。特別是那麼一羣可憐的孩子。

那一幕幕的畫面還盡現在眼前:一個骨瘦如柴,只剩下皮包骨的小孩躺在牀上,他甚至連供呼吸的力氣也沒有了。然而,誰又在這時候節制過呢?在沙灘的不遠處,一隻兀鷲直勾勾的盯着眼前將要斷氣的人,這樣的垂死掙扎,又有誰在一過呢?

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無前往人吃一年。按中國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來算,全世界每年浪費的糧食就足夠兩億多人吃一年,也就是說,如果不浪費糧食,全世界因飢餓而死的人就會少很多了,至少要飯的乞丐就肯定不會有了|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杜甫和李紳的詩“朱門酒肉嗅,路有凍死骨”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那麼一個人用數學這樣計算:

解:設每人每天浪費1粒糧食,根據資料,五萬粒米質量爲一公斤。

也就是說,每人一天浪費一粒米,夠一個人吃237年,夠237個人吃一年,夠86666吃一天。

如果每人每天浪費一粒糧食,浪費一年,就是26000×365=949公斤。一畝田按照高產,算八百斤大米一年一收,13億人一人一天浪費一粒,浪費一年的量:949萬公斤800斤=23725畝田,一年的收入,一家人按照爲4畝田吧。237254=5931家人。

也就是說,我們一年浪費下來,將有5931家人迴音吃沒有飯吃,餓一年的肚子。算算吧,一個組,一個隊,纔多少戶人,又將是怎樣的災荒?

所以,請珍惜每一粒糧食!體諒每一滴汗水!讓每一粒糧食無怨!讓每一滴汗水無悔!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9

大家想象過嗎,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糧食不夠吃了,會怎樣?我想,那時的世界,飢餓、恐慌,會充斥着人們的心。你可能會把它當成一個笑話,但是,我想告訴你,如果不珍惜糧食,人們離這個噩夢不遠了!

在這個推崇“體面”的時代,人們爲了面子,在大酒店裏,沒幾個人吃飯,卻點了一大桌子的菜,而這些精美的飯菜,有的只吃了幾口,還有的只是用筷子翻動了幾下,吃都沒吃過,一頓飯下來,錢花了不少,但桌上仍留着許多沒吃完的飯菜,卻沒一人打包帶回家去吃,這些飯菜就只能倒掉。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句古訓,雖人人知曉,但又有幾個人真正奉爲信條呢?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爸爸給我裝完飯後,還夾好了菜,可這菜裏有苦瓜。當我興高采烈地端起飯碗,一看見這苦瓜,便高興不起來了,因爲這苦瓜是我最不喜歡吃的菜,於是,我對爸爸說:“我明明告訴過你,我不吃苦瓜,你還給我夾苦瓜乾嘛?”可爸爸苦口婆心地說:“苦瓜很有營養,一定要多吃。”我只好極不情願地答應吃了。等爸爸不注意時,我便迅速把苦瓜都倒進了廁所裏。

聽彭老師說,我們國家的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所有中國人站在一起張着嘴,那麼總面積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而一個人的胃,不知是一張嘴的多少倍,想一想,這麼多人一餐要吃多少東西!一天呢?一年呢?而現在我們吃的很多糧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就算是一個麪包,製作過程也不簡單,首先需要種植小麥,再進行加工磨成粉,然後還要將鹽、糖、奶油……等等材料送到麪包房,然後再烘培、包裝……之後才能上市。聽到老師說的這些令人震驚的事實,我心裏很不是滋味。

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了五穀雜糧,他們在曬得人睜不開眼睛的太陽下,零上三四十攝氏度的高溫下勞作,如一首古詩所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是不是要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而在有些國家,他們從不浪費,如果你去歐美人家做客,主人問你要多少水,如果你說一杯水,水端上來以後,如果你沒喝完,主人就會因爲你沒有節約的意識而氣憤不已,即使是半杯水,他們也絕不會浪費。

現在,我們國家雖然越來越富裕了,可是人們卻越來越鋪張浪費,如果再這樣下去,真到了糧盡水絕的地步,後悔就晚了!讓我們珍惜每一顆糧食,杜絕浪費!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10

從小,爸爸媽媽就這樣告訴我:“吃飯不要剩飯剩菜,浪費糧食會被雷劈的!”當時我堅信爸爸媽媽的話,一個人坐在桌前乖乖地把飯吃完,碗裏總不剩一粒米。現在,仍然如此,就算實在吃不完,我也會對爸爸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倒掉,留到下一餐再吃。

珍惜糧食是一種好習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卻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不缺吃,不少穿,節約也就被人們漸漸淡忘,漸漸忽視了,在生活中,很多人覺得浪費點算不了什麼,而不重視“舌尖上的浪費”,到外面吃飯,爲顯得大方和闊氣,會點上一大桌菜,用完餐,總是有些菜幾乎是“原封不動”,被當作垃圾倒掉。也許當時你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浪費,也許你認爲浪費一點點根本算不了什麼……但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可經不起“舌尖上的浪費”啊!請想一想吧:中國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月浪費五百克糧食,一年全國就要浪費掉六十五萬噸糧食,根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二千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二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而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爲數衆多的困難羣衆,這種“舌尖上的浪費”是多麼的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我們要堅決崇尚節約,杜絕浪費。

節約糧食,反對浪費,要從我起,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哪怕是一粒飯,一片菜,也要做到不浪費,讓節約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這裏,我不禁想起朋友說過的一個“平常”故事。朋友一次坐公交車時,看到一位媽媽正在教一個在慢慢啃着麪包的小孩讀《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突然,他媽媽轉了一個聲調對他說:“你手中的麪包還吃不吃,不吃就扔到垃圾桶裏去。”全車人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了那位媽媽,那位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十分尷尬的笑了笑。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節約糧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我們不妨就從“光盤行動”開始吧。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菜剩飯;在餐館就餐時,適量點菜,而不是擺闊氣,亂點一通,實在有剩餘,不妨打包帶走。對於這一點,我們家做得可好了。我們一家到外面吃飯,總是適量點菜,儘量做到肚飽菜光,儘可能的不浪費。如果實在剩下了,就“吃不了兜着走”。而打包回家的菜熱一熱就能吃,還省了不少事。光盤並不丟人,浪費纔是可恥的。當我們都成爲“光盤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年下來,我們會節約不少糧食呢!

請我們一起來珍惜糧食,杜絕“舌頭上的浪費”,對剩菜剩飯說“no”吧!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徵文 篇11

小時候,在爺爺的懷裏,就得知糧食對人的重要。飯桌上,爺爺見我們兄妹拔飯丟了飯粒,他便心疼地一顆顆揀起往嘴裏送,一邊講起他缺糧少米的那些日子:“我娃,爺像你們大時,你祖公哪養得活你爺,早就送到地主家放牛討飯吃去啦!那時一斗米能買一大壩田呢!”往後,父親的嘮叨裏依然還夾雜着一些共和國飢餓的歷史,三年的自然災害不知餓死了多少人,那險些餓死而又活過來的人們自是把糧食看得格外珍貴,對糧食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我能記起的只是大集體最後那年分糧的事了。爹孃都是隊上的好勞動力,共掙了400多個工分,一年下來也只分到1000多斤稻穀,這還是我家分到糧食最多的一年。聽娘講,要是往年頂多只能分個800斤稻穀,不摻這就摻那,一年總沒能吃上幾頓白米飯。我當時還看見隊長三狗大爺笑眯眯地把隊裏分剩的幾十斤苞谷叫寨上窮得叮噹響的那幾家背了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寨上人歡天喜地的把集體田地,沸沸揚揚地分了又分,我家分到一畝水田和幾畝旱地,幾塊黃泥巴土,爹孃爲此還高興得幾夜沒合上眼。

當人們帶着極大的熱情打理手中的土地,種下各自的希望時,一場罕見的災害向我們地方襲來,飢餓又一次捲土重來,靠國家的供應、救濟,我們才淌過了吃蕨粑和野菜充飢的日子。到了1984年,風調雨順,我家就豐收了一回,全家人靠4畝地收了3000多斤稻穀,比集體時多了4倍,打那時起我家就開始吃上了白米飯,那是爺爺們從未過上的好日子。

1992年,我到縣城讀高中,在城裏聽人家講雜交稻種能夠增產兩倍,於是就省了半點錢半信半疑的到種子公司去問,好心的阿姨幫我裝好稻種後,千叮萬囑要按科學方法種植,我用筆記本記了整整兩頁,喜滋滋地趁週末趕回家去講給爹孃聽,爹哪裏肯相信:老子幾十年都是栽一把秧子,栽一根會結得好穀子纔怪,還要栽兩次,又麻煩又費時,一根一根怕是要栽到別人收穀子。我好說歹說,還把報刊上雜交水稻增糧增產的報道讓他看,他勉強答應育4包稻種,我特地請了幾天假,在家幫爹搭了個簡易的育秧棚,把秧子育了出來,讓他們在家慢慢地栽。放假回來,姐告訴我:栽小秧那陣子,寨上別家洋芋都除了草,苞谷全下了種,就我家還未做那些活,3個人差不多栽了半個月才完事,寨鄰看了都說:“他家今年是在辦怪,怕是要兩頭結穀子。”

秋後收割奇蹟出現了,經爹苦心管理,那年我家稻子出奇的好,收割時我看着那壯實的秧杆和飽滿的穀穗,一根種苗竟發出十多根來,我也驚奇,開始感嘆科學的神奇,當然寨上的堂公伯叔們就更覺奇怪了。在往年的基礎上,我家多收了3000多斤,稻子壓彎了爹那堅實的肩膀,我發現爹一貫愁眉不展的臉上溢出了難得的笑容,從此他開始相信科學,帶頭宣傳科技。

寨上的人傻眼了,多收了3000多斤,算起來應該是兩頭結穀子啦!雜交水稻給他們大開了眼界。第二年,家家戶戶買來雜交稻種向我家取經。打這後,寨上的糧倉都能裝得滿滿的,不愁吃不上白米飯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