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多事之秋的故事範例

本文已影響 2.75W人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蘊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多事之秋和方寸之地這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多事之秋的故事

  (一)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與我國古代多在秋天興兵有關。我國古代的執政者,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君主,多講究在秋天發動軍事行動,在不違農時,不傷民力的前提下獲取軍事利益。軍事行動自然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常常在秋天進行軍事行動的特點,似乎成爲“多事之秋”一詞最好的註解。

“多事之秋”一詞大概源於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原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句話中,明顯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必須謹慎行事,否則一步走錯,步步錯。

“多事之秋”來源於我國民間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我國是農耕民族,衣食住行,幾乎都來自氣候的恩賜。莊稼無水不收,但秋天農作物漸漸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陰雨頻繁反而影響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癟,品質下降。到收割的時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氣,以便於涼曬打場,此時秋雨連綿則嚴重妨礙人們收穫,甚至毀掉豐收在望的莊稼,導致籽粒發芽或黴爛變質。

不幸的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好屬於秋雨型氣候,特別是中原一帶,秋天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入侵,與逐漸退縮的暖溼氣流交匯於此而形成降雨天氣,因而秋季降雨常佔全年降雨總量的六成以上。唐朝詩人李賀的名句“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說的就是這種氣候特點。這種多事的秋天無疑是人們最擔心的事情,因爲秋天的收穫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糧所在。

對於春夏季節的災害,人們至少還可以通過補種一些生長期短的小秋作物挽回部分損失,而秋天的災害則再無機會補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準備背井離鄉逃難了。由此看來,“多事之秋”的確是“危急存亡之秋”。

[-(@_@)-]

  (二)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資料:

拼音:fāng cùn zhī dì

出處:《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意思:指心。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狀語、補語。

近義:呆頭呆腦、目瞪口呆

反義:活潑可愛、神色自若

造句:他方寸之地地站着;久久回不過神來。

方寸之地的故事:

徐庶是三國時劉備的軍師。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深得劉備的信賴。

一次,徐庶識破“八門金鎖陣”,大敗曹操官兵。曹操將領曹仁不服輸,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離開樊城時就乘虛而入。結果,樊城失守。曹仁敗退許昌,愧對曹操。曹操說:“劉備必有能人爲他策劃!”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騙到許昌留在身邊。他們摹仿徐庶母親的筆跡寫信給徐庶。徐庶見信得知老母押在許昌,只好揮淚告別劉備。徐庶說:“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