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成語故事

【推薦】成語故事(通用31則)

本文已影響 3.86W人 

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推薦】成語故事(通用31則),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成語故事(通用31則)

成語故事 篇1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爲“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咱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後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纔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後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着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啊,風的力量太強大了!”經過螞蟻身邊的大小動物們都說。

螞蟻氣壞了:“什麼?難道風比我的力量大嗎?”

螞蟻憤怒地對風大喊:“喂,停下來,我要和你比力氣!”

風好奇地停下來,好容易才找到螞蟻。它笑着問螞蟻:“小傢伙,怎麼個比法?”

螞蟻想了想,說:“我要撼大樹。如果我能撼動大樹了,你就要承認我比你的力量大!”

“好吧!”風同意了。

螞蟻急匆匆爬到一棵樹枝上。它緊緊抓住樹皮,使出全部的力氣,想搖撼樹枝,可是樹枝紋絲不動,連樹葉也沒有顫動一絲一毫。

螞蟻垂頭喪氣地從樹上溜下來,風卻寬厚地對它說:“小螞蟻,失敗了也沒有什麼,你記得一件事就行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角色。”

螞蟻慚愧極了。

成語故事 篇2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裏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併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裏裏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遊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爲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後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語用,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成語故事 篇3

傳說以前在一個山,洞裏有一個大洞,洞裏住着一隻兇猛的老虎。還說,那老虎吃了人就喜歡抓住人的鬼魂不放,但是沒有一個人正脫的了,所以只能幫助老虎尋找獵物,一天,老虎餓了,便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裏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動物。可是,老虎已經兩三年沒有洗澡了,小動物們嗅到老虎身上那股難聞的氣味,全都逃跑了。小鳥趕快飛到了樹上,地鼠也鑽到了地下躲了起來,連蝸牛都爬出了飛人的速度……

這時對面有一個人走過來,原來這個人是一個普通村民的兒子,但是全村都知道,這個人是個寧死不屈的人。她的媽媽去世的很早,因爲有一天強盜來到了他們家,爸爸和他在山上砍柴,強盜的老大說∶“你們家都有什麼好東西啊?”媽媽說∶“我們傢什麼都沒有。”“快說,你們家的糧食到底在哪?”“打死我,我都不會告訴你們的。”強盜們一火,把媽媽給殺了,殺完人人強盜們趕快逃跑了。她的兒子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心想一定要像媽媽一樣做一個寧死不屈的人。

老虎看見了這個人,不顧一切的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並吃光了他所有的肉。但是老虎並不滿足,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要他幫助自己尋找下一個獵物,他哪可能同意,於是對老虎冷笑了一下。老虎生氣了,把那個人的鬼魂正準備撕碎他,卻感動了上天,把老虎給殺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那個人,最後,一家人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成語故事 篇4

第二天,聞香廣場上擠滿了人。而科學院裏卻氣氛緊張,院長來回踏着步子,突然,一拍案桌:不行我們得尊重歷史!快在一分鐘之內造出一臺變醜機!於是,科學院裏炸開了鍋似的。

那邊比賽早已開始了,比賽項目還是捂着心口走路西施表現自然,而東施呢?表演的硬邦邦的,這時,一道從科學院射來的光擊中了東施,他一下子就變回了原來的面貌。本來全場觀衆就想吐,現在更是吐得厲害。聞香廣場馬上變成了聞臭逃廣場。

小朋友,你們可不要像東施一樣不知道好在哪裏就學喲!

成語故事 篇5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纔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成語故事 篇6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柺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遊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成語故事 篇7

成語利令智昏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野王位於韓國的上黨同韓國內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佔,上黨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備歸附趙國,希圖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

趙孝成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不同意,他說:“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的,不如不要”。“平原君”趙勝說:“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王贊成趙勝的意見,就派他去接收上黨,並封馮亭爲“華陽君”。

可是這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在這次戰爭中,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時雖然也算是個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還是太短淺了些,因爲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昏,理智不清,這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啊。

成語故事 篇8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

楚莊王登基後,爲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爲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佈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裏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爲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衆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故事 篇9

盤古開天:

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古。他的身邊放着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麼的壓抑,於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着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

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着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後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髮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成語故事 篇10

女媧造人:

在盤古肉身化爲大地之後,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後,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現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缺少着創造能力,於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爲女媧覺得創造的這些人應該和自己有點區別纔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後肢(雙足)。之後用施放了法術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並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成語故事 篇11

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張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於在她認爲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爲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着巨浪奔向精衛。最後,大海把精衛帶走了,帶着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的靈魂因爲憤怒而化做一隻青鳥,精衛爲了報復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於是就日以繼夜的含着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成語故事 篇12

女媧補天:

共工撞翻不周山,洞開天門的事被女媧測算到後便從九重天下凡來制止來自天門的洪水。女媧四處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煉製成補天石。用補天石將天門補上。

成語故事 篇13

后羿射日:

多年以後(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后羿爲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後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成語故事 篇14

百鳥朝鳳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裏。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爲,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爲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爲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成語故事 篇15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話說孔子和顏回曾參冉子三人打麻將,顏回等三人覺得孔子在魯國做過官,手裏有錢,於是三人抽老籤一起騙孔子的錢。孔子最後榆得是血本無虧,連褲腰帶都押上了。麻將散場後路邊的人問他:“輸贏如何?”孔子說:“三人贏必有我輸也。”山東話行和贏同音,師和輸同音,於是傳來傳去就傳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也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篇16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人養了一窩的豬,到了冬天豬怕冷,這個宋國人就在豬圈裏放了很多的草讓豬禦寒。有一隻兔子半夜跑到豬圈裏偷吃豬圈裏的草,不料因爲天黑看不見,一不小心掉到了豬圈旁邊的豬糞池裏淹死了.第二天那個宋國人看到了死兔子很高興,於是就天天的守在豬圈旁邊希望哪天再有兔子偷吃豬圈裏的草淹死在豬糞池裏。這就是守豬待兔的由來,豬和株是通假字,所以史書上又稱守豬待兔爲守株待兔。

成語故事 篇17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裏養了只老母雞,這隻雞特別地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隻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着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隻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隻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侯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看到了以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成語故事 篇18

毛遂自薦

毛遂這人是個文學青年,經常寫點小文章在網上發表一下,可是網易的版主和網友們都不喜歡他寫的文章,因爲文章寫的太爛了。在網易BBS上混了一兩年了,寫的文章回帖的人沒幾個,版主也不給個“薦”字。搞的毛遂很不爽。所以以後在BBS上發文章的時候毛遂都要在文章題目後面自己加上一個“薦”字。比如《有了快感你別喊》“薦”。《我是一個偉大的小丑》“薦”。寫手們和版主對他的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哭笑不得,於是就把這種做法形容爲毛遂自薦。

成語故事 篇19

三顧茅廬

三國時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扶佐他打天下,於是就去隴中請他。劉備的老闆劉表一向就對劉備不滿,平日裏給他準備的飯都是殘羹剩飯,這天劉備吃完飯後到了諸葛亮那裏坐了沒一會,肚子就開始疼,一會工夫就上了三次廁所,諸葛亮心想老劉今天身體不好拉肚子還辛半苦苦地跑到我這裏來看我,很感動,於是就出山了。廁所在農村又叫茅房,茅廁,茅廬。於是後人就把這段典故說爲成語三顧茅廬。

成語故事 篇20

望梅止渴

曹操有一次行軍打仗,士兵們走得一個個都很累,沒有精神也沒有鬥志。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梅莊,梅莊裏有個梅小姐,長得是天姿國色,美豔無雙,誰第一個到達戰場,我就把梅小姐許配給他做老婆.”士兵們一聽都來了精神,一個個口水都流下來了。終於在規定時間到達了官渡,打敗了袁紹,後人稱這個典故爲望梅止渴。

成語故事 篇21

項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縣(今江蘇宿遷縣西)人。他從小死了父親,全靠叔父項梁把他養大成人。

項羽少年時,就很聰明,項梁便親自教他念書、寫字,但項羽不願好好學習;項梁又教他使槍用劍,但項羽學不多久,又不學了。

叔父項梁罵他沒有出息,項羽回答說:“認字、寫字只能記記姓名罷了,學劍術只能敵得住個把人,不值得學,我要學能抵擋萬人的本領。”項梁見他有抱負,便教他學兵法,項羽很高興。

後來項梁被人誣告抓到監獄,爲了報仇,出獄後項樑便把誣告他的人打死了。爲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帶着項羽逃到關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邯鄲人)五十歲時,帶領李斯和趙高(邯鄲人)等一批官員和他二十歲的小兒子胡亥,去巡遊東南。

秦始皇先遊覽了湖北、浙江一些地方,然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去祭祀埋葬在那裏的大禹。

秦始皇對手下的人讚揚大禹說:“大禹對中國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他開大山,鑿江河,把水引到大海里去。爲了治水,他畢生辛勤勞累,死了就葬在這兒,大禹太偉大了。”

祭祀完大禹陵後,秦始皇率衆經過浙江吳中(今浙江杭州市郊)回咸陽,街道兩旁擠滿了觀看的人羣。

此時,項羽同叔父項梁特地趕來看熱鬧,當項羽看到秦始皇車駛過的盛況時,不禁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說:秦始皇算什麼,我可以取代他。

項梁趕緊跨前一步,捂住他的嘴說:“不要亂講,這話是要犯滅族之罪的。”回到家裏,項梁聯想到項羽要學“萬人抵”,暗暗贊他這個侄兒志存高遠,久後必成大器。

成語故事 篇22

從前,有個農民在田裏種蘿蔔,他累得滿頭都是汗水。正在這時,忽然跑來一隻野兔,一頭撞在旁邊的大樹上。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個人很高興,把野兔撿了起來,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隻野兔吃該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裏不勞動了,坐在大樹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過來,自己撞死在大樹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沒有再來,農民的蘿蔔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株”在這兒就是“樹”。這個成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比喻有人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經驗,還牢牢守住不放。一個是比喻有人不願切實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穫。

成語故事 篇23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着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爲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着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着頭繼續吃草。因爲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纔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成語故事 篇24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着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裏,喘着氣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裏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爲了急於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採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說他是“揠苗助長”。

成語故事 篇25

東漢末年,中原各地都在打仗。每股勢力都想壯大自己,成爲國家的唯一統治者。其中有位叫劉備的英雄,他看到國家四分五裂,百姓被戰爭折磨,很想建立一個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國家。但是,劉備的勢力很薄弱,他身邊只有兩個能征善戰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而缺少有智謀的人幫助他。

後來,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才華過人、智謀深遠,如果誰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劉備聽了很高興,於是派人打聽諸葛亮的消息。那時,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間茅草屋裏,過着悠閒的隱居生活。爲了能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劉備帶着豐厚的禮物,在關羽和張飛的陪同下,一起去請諸葛亮。

他們到了諸葛亮的家門口,劉備親自去敲門。不巧,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棄請諸葛亮的念頭。

有一天,劉備聽說諸葛亮回家了,就急忙帶着關羽和張飛再一次去拜訪。那時正是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還下着大雪。劉備冒着雪,走了很遠的路,希望能用自己的誠意打動諸葛亮。可是,這一次諸葛亮又沒在家。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離開了諸葛亮的茅草屋。

過了些日子,劉備準備再次去請諸葛亮。這時,關羽和張飛都勸他不要去了,他們都覺得劉備沒必要對諸葛亮這麼恭敬。劉備卻說:“對於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態度。”然後,又和關羽、張飛第三次去請諸葛亮。

這一次,他們來到諸葛亮家時已經是中午了,書童說,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沒有打擾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劉備在門外等了很久,太陽曬得他滿頭大汗。關羽和張飛都心疼地勸劉備到陰涼的地方坐下休息,可劉備覺得,那樣不足以表示他對諸葛亮的敬意,於是他堅持守在門口。

諸葛亮醒來後,聽說劉備爲了不影響他休息,已經在門口站了幾個小時,心裏非常感動,趕快出門去迎接劉備。諸葛亮邀請劉備到自己的書房討論國家大事,他們發現倆人有着共同的目標:建立一個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國家。於是,諸葛亮決定接受劉備的邀請,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劉備三次拜見諸葛亮,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他,纔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在此後的幾十年裏,諸葛亮用自己的才智幫助劉備使蜀漢政權成爲當時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成語故事 篇26

拋磚引玉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爲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爲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一定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後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爲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成語故事 篇27

愚公移山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面,有兩座方圓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個叫愚公的老人,已經將近90歲了,一家人面對着高山居住着。

有兩座大山擋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繞很遠很遠的路。

一天,愚公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說:“孩子們,因爲前面這兩座山,我們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們一起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你們看怎麼樣?”

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問說:“覺得不妥,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那樣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麼能挖平太行山。王屋山呢?況且把那些土和石頭放到哪裏去呀?”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把土石扔到渤海海邊上和東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見統一後,愚公就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去。

有一個姓京城的寡婦,是愚公的鄰居,她有個男孩,孩子剛開始換牙,也蹦蹦跳跳的來幫忙。

冬天過去了,夏天來臨,運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灣的智叟聽說了這件事,就嘲笑愚公說:“你也太愚蠢了,你還能活幾年啊?憑你所剩的一點力氣,連山上的草樹都無法毀壞,能把那些土和石頭怎麼樣?”

住在北山的愚公長嘆一口氣說:“你思想頑固,頑固的一點都不開竅,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雖然我會死掉,但我的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時候,而那山不會增高 ,何必擔心挖不平呢?”

住在河曲的智叟無話可說了。

手裏握着長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這件事報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誠感動了,便派大力神誇娥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山搬走了。

從此,從冀州的南部到漢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成語故事 篇28

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娑,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着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着殿試,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親筆點爲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爲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爲,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讚。皇帝幾次想把淳于尊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淳于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于尊爲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淳于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驚,急忙召集文武羣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日養尊處優,享盡榮華,朝中一旦有事,你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一句話都不說,要你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于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于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于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于尊氣得大叫一聲。

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羣螞蟻正居住在那裏。此時他才知道。

成語故事 篇29

杯弓蛇影

有一年的夏天,一位姓應的縣令邀請一位朋友來家裏飲酒,朋友接到邀請非常高興,心想:縣令大人邀請我,這是何等的榮幸啊。於是,便欣然前往 。

縣令早早地就準備好了酒席,只等這位朋友來了。兩個人見面之後,寒暄了幾句便入席了,準備痛飲幾杯。可是,朋友剛拿起酒杯,就發現杯中隱約有條蛇在蠕動,這可把他嚇壞了,額頭上頓時冒出冷汗來。

這酒是喝還是不喝呢?朋友舉着酒杯猶豫了許久,心想:“縣令是我的上司,這次又是他特地請我來的,怎好不喝呢!”最後,朋友只好硬着頭皮喝了幾口。

可是,他剛一放下酒杯,縣令就命僕人再次斟滿,朋友只好再三推託,藉故起身告辭了。

朋友回到家裏,越想越覺得剛剛飲下的酒裏有蛇,隨後立即感到了有條蛇正在自己的肚子裏不停地蠕動。他越是這樣想,越是覺得胸腹疼痛異常,難以忍受,最後就連 吃飯、喝水也變得非常的困難了。

家裏人一看,着急壞了,趕緊請來大夫診治。可是服了許多藥之後,還是不見他的病情好轉。

過了很多天,縣令有事到朋友家,剛一進門就得知朋友已經生病多日。縣令隨即關心地詢問病情,朋友這纔講明那天飲酒時發現酒杯中有蛇的事情。

縣令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縣令坐在客廳裏反覆回憶和思考,怎麼也弄不明白,朋友的酒杯裏怎麼會有蛇呢。

就在這時,北牆上的那條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朋友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他向酒杯中一看,杯中果然有弓的影子,如若不細細觀看,還真得像一條正在蠕動的蛇。

此時,縣令終於明白了,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朋友接過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裏的影子,並說:“你看,杯中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現在你可以放心了!”

朋友這下終於弄清了原委,疑慮立刻消失了。回到家後,他的病很快也就痊癒了。

“杯弓蛇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說有些人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比喻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已驚擾自已。小朋友,你們知道了嗎?

成語故事 篇30

偉大詩人李白(公元701一762)生活在大唐帝國由全盛轉入衰落的重要歷史時期,他一生創作了1100多首詩歌。他的成就驚動了當時文壇及整個社會。前輩詩人賀之章一見到他就稱其爲“滴仙人”(其意思被貶到人間的仙人)。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雄奇奔故,是唐代詩歌的一座高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其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天水附近),隋朝末年,他的祖先在戰亂中背井離鄉,流落到碎葉(現在獨聯體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我國唐代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李白便出生在碎葉。幾年以後,幼年的李白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一帶)青蓮鄉。

李白到了青蓮鄉,父親對他教育極嚴,讓他讀詩書,閱史籍。幼年的李白極聰明,過目不忘,凡讀過的詩書,都能吟誦。因此,少年時,李白就顯露了才華,常常吟詩作賦。

據說,在一個夏季的夜晚、他同家人坐在院護裏乘涼,不知不覺地睡着了。就在朦朦朧朧的睡夢中,他夢見自己所用的一支支毛筆,都開出了絢麗的花朵;緊接着一張張自紙,像大雪片一祥,飛落到他跟前。李白興奮不已,興致勃勃,抓起筆來,才思如潮,一氣呵成,寫下了無數佳作。家人也爲此歡呼雀躍,他激動地笑出了聲。與他一起乘涼的家人將他推醒,睜眼一看,仍是滿天星辰。他揉着雙眼,方覺自己是做了一個夢。

他長大後,刻苦攻讀,大膽創作,堅持不懈,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爲人類寫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他那些美麗的詩篇,是我國和世界文學中寶貴的遺產。所以,李白不僅在中國文學史,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後來,人們根據上述的故事概括出“夢筆生花”這一典故,並用來比喻文人才思大進,文筆秀麗俊逸。此典故出自五代王仁裕所著《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一書。

成語故事 篇31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從小就刻苦讀書,長大後深入社會生活,遊歷祖國名山大川,創作了大量的不朽詩篇。傳說他少年時代,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筆頭開出了鮮豔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跟前。

李白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字都變成了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寫出了一篇篇好文章。醒來以後,他拿起筆來,真的感覺到自己寫文章特別有才氣,寫得特別好。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中外讀者吟詠傳誦。

這個故事記載於五代王仁裕所著的《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書中說:“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這個故事就演變出“夢筆生花”這個成語。

“夢筆生花”有時也寫作“生花妙筆”。後來人們便用這句成語比喻具有傑出的寫作才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