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動物故事

動植物的分化範例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動物和植物差別很大,植物是固定生長,而動物是可四處活動的;植物可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而動物不能製造養料,只能耗費養料;兩者從細胞上分,植物細胞有壁,動物細胞沒有壁;動物出現要比植物晚,因爲動物是吃植物的,同時它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而沒有植物,地球上就沒有氧氣,沒有食物,動物也就不會出現。但植物又是怎樣出現的呢?這要從32億年前談起。

動植物的分化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原核生物--單細胞的細菌以周圍環境的有機質爲養料,是異養生物。但原始海洋中由化學反應產生的有機質有限,當消費與生產達到平衡時,異養生物缺乏養料,就很難發展下去。於是由於高度的變異潛能,原核生物演化出具有葉綠素的藍藻,它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的養料,生物學把它稱爲自養生物。自養的藍藻所合成的有機質,除供本身營養外,還能供應異養細菌;異養的細菌除從藍藻取得食物供應外,還把有機質分解爲無機物,爲藍藻提供原料。因此在生態學中稱藍藻爲合成者,細菌爲分解者。自養藍藻的出現使早期生物界具備了自養和異養、合成和分解兩個環節,形成了個菌藻生態體系,也叫兩極生態體系,解決了營養問題,突破環境限制,在原始海洋中獲得了更廣泛的發展。兩極生態體系形成之後,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在17億年前,隨着真核細胞生物的出現,生物界開始了動、植物的分化。動物的出現形成了一個三極生態體系,所謂“三極”指的是:

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自養並供給其他生物,稱爲自然界的生產者。

細菌和真菌以綠色植物合成的有機質爲養料,同時通過其生活活動分解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氮、硫、磷等元素,爲綠色植物生產養料提供原料,稱爲自然界的分解者。

動物以植物和其他動物爲食,是自然界的消耗者。

[-(@_@)-]

由此可見,真核細胞生物的出現,是動、植物分經的開始。在這個時期,動、植物門類中所產生的都是一些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它們之間儘管大體能區分開,但彼此多少都有一些對方的特徵。強甲藻,雖已有細胞壁(這是植物的特徵),但卻仍有自主的運動器官??二根鞭毛,一條縱鞭毛、一條橫鞭毛,可任意選擇運動方向,被稱爲運動性的單細胞植物;眼蟲,雖無細胞壁,能夠自由活動,是一種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可它細胞質內卻含有葉綠素,在陽光下和植物一樣可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它們都不太符合動、植物的定義。其實,定義是根據大部分動、植物的特徵制定出的,生物等級越高,其特徵越明顯;而低等原始生物,本身就結構簡單、功能不全,爲了生存,其方式自然是五花八門的,專家們不可能在定義中把所有的動、植物特徵全部羅列出來。任何定義都是對某一範疇中的事物高度的概括,極少數範疇中的事物違反了定義規定也並不奇怪,只要它總體上符合定義就行了。

俗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後動物、植物會不會又合成一體呢?從辯證法的觀點上看是會的。目前在生物進化的.道路上也出現了某些萌芽:過去的動物,或是吃植物,或是吃動物,界線分明,而第四紀後出現了一類雜食動物,它們既吃植物又吃動物,如大熊貓(竹源不足時也吃動物)、野豬、熊、狗等。尤其是熊,在冬季冬眠中有時醒來,餓勁兒一上來就舔自己的前掌“畫餅充飢”,把一雙過冬時肥厚的前掌舔得鮮血淋淋。熊掌,尤其是前掌爲何值錢,原因就在於此。植物中有一種花叫豬兜蘢,花室很深,像個小瓶子,內壁上長有倒毛,開花時散發的香氣把小蟲子吸引過來,蟲子嗅着香味爬進“瓶”底就再也爬不出來了,不久就被花“吃”掉。如果自然環境穩定,人爲不加干涉的話,過上幾百萬年,從這種植物或動物中分化出新的種類來也是有可能的。

現在有的科學家正在研究“植物人”,這不是醫院裏所指的那種大腦已經死亡、身體癱瘓,僅心臟跳動且能呼吸的病人,而是研究如何讓人類從異養性(由外界供給養料)變成植物那樣,利用光合作用自己產生養料,自給自足。他們認爲,地球上的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到那時人的生活方式就要改變,與其等到那時才被迫改變,不如現在就研究如何改變。他們能成功嗎?拭目以待吧。很有可能研究的主題沒有實現,而在某些方面卻取得了進展,即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